庐山记卷第五

古碑目第七

东林寺

简寂观

古人题名篇第八

予游东林。颇爱屋间有唐以来人题名。寺僧因为予言。往岁屋室迁改。方板数百。文字昏暗。堆积闲处。不复爱惜。凡此者幸而未至于投削耳。嗟乎昔人叹贤达胜士登山远望者多矣。皆湮没无闻。此几是。今得永泰已来颜鲁公下十有七人题名可见者。著之以备亡失云。

唐永泰丙午岁。真卿以罪佐吉州。夏六月壬戊。兴殷亮韦柏尼贾镒同次于东林寺。同则惜熙怡二公惠秀正义二律师泉杨鹔存焉。仰庐阜之炉峰。想远公之遗烈。外神运殿。礼僧伽衣。覩生法师尾扇。谢灵运翻涅槃经贝多梵夹。忻慕之不足。聊寓刻于张李二公耶舍禅师之碑侧。鲁郡颜真卿书记(刻石在东林寺耶舍禅师碑侧)

唐永泰丙午岁。真卿以疎拙贬佐吉州。夏六月癸亥。兴殷亮韦柏尼贾镒杨鹔。憩于西林寺。有法真律师。深究清净毘尼之学。即律祖师志恩之上足。余内弟正义之阿阇梨也。缅怀远现二公之遗烈。导余跻重阁。示余以张僧繇画庐舍那佛像[聚-取+白]梁武帝蹙线绣钵袋。因寓题欧阳公所撰永公碑阴。鲁公颜真卿题(刻石在西林寺永禅师碑上)

陇西子德谯国子伸河南虚中京兆希远陇西懋赏。大中十年四月十一日同游懋赏书(刻石在西林寺)

大理少卿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韦宙。大中十二年。准诏岭南宣问。七月二十乙日。再过此藏经。旧日剏置随寺毁废。赖道深和尚藏诸石室。言上人明上人以补其阙。获覩旧续触绪摧[𫓶-口+ㄙ]。施三百千。再建堂宇。时湖南江西皆扰乱。一辞京阙。三践危邦。到此数刻与言明话道。又乘轺北去。男泽侍行(刻石在东林寺)

余今年七月。衔命按抚岭南。中旬之初自番禺赴阙间。洪兵大扰。乃直趋钟陵。既至留。一夕察其阴谋。备知情状。明日渡章江。二十九日憩此。与言明二上人谈玄。兼访经藏遗趾晚晴西去六十四日。余廉问江西。仍帅襄鄂许蔡四军赴镇。十一月二十七日。兵次北田。余虽择甲戎事。方经过松门。迟迟不能去之。以永暇遂驻前锋于岘。再与言公游。时明上人已物故。悲怆久之。复跨马前去。因书行上。题于水堂壁。大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兼御史中丞韦宙题都团练衙推将仕郎权潭州户曹参军周勍观察衙推前试太常寺奉礼郎张自牧男安南柔远军判官试左内率府胄参军升从行。

江州刺史陈辇。干符三年十一月八日。将离湓浦。与处士邓思齐。同来访别思琮宗一二大德。推忠翊圣功臣安西大将军武宁平难等军节度庐州观察处置等使西南面行营招讨应援使光禄大夫检校大傅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清河郡开国侯张崇奉诏征讨过此。武义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朝议郎检校兵部尚书赐紫金鱼袋上党郡公食邑一千户景迢自京城随侍伯父。江上归郡。获从家兄桂阳郡公。访兹绝景。时春林鬪芳。晚雨新霁。躧步忘倦。尘心顿清。竟日方还故纪于此。升元三年太岁己亥三月二十三日书 西上合门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行右武卫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忠上柱国夏谦叨奉叡旨封册雄藩。驻泊旬余。将更岁序。受王恩而重叠沐台念以弥深。而又许厕王车。得游化境。时升元二年正月二十八日。故留题记。

唐奉化军节度江州营田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冯翊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严续。以保大七年太岁己酉孟秋。作镇兹地。暨无射月。亦有一日游于二林精舍。周览古迹而还。故纪其年月耳。

推忠奉 保人功臣奉化军节度江州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尉使持节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骁御将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安定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皇甫晖伏奉勅旨。特到保大开先禅院。经过宝刹。松桧笼烟。峰峦叠翠。周览胜景。颇豁襟怀。时大唐保太十一年太岁癸丑二月辛亥五日乙卯题记。

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前使持节筠州诸军事守筠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王颜解印归京。游诸胜境。故记。尔时癸丑岁夏四月二十四日书。

推诚破敌功臣奉化军节度江州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尉使持节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江夏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黄延谦自赴任当郡。每仰名山。当兹抄秋。特诣瞻敬。保大十五年九月十六日记。推忠扞敌功臣奉化军节度江州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上柱国富春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孙汉晖。于显德五载中秋八日命监军使颕川陈公及寮佐等。同谒使者真祠。地迩二林。因游胜概。幸周览。聊纪岁时。

庐山记卷第五

高山寺藏本庐山记五卷。卷二三宋椠本。余三卷旧钞补。然于宋讳皆阙笔。盖亦从宋本出也。书中避讳诸字至高宗讳栴字止。而光宗之嫌名敦字则不阙笔。盖刊于高光间也。此书我国守山阁丛书刊四库本但存前三篇为一卷。馆臣谓佚第四五篇。今宋椠实为篇八为卷五。第一二篇为卷一。第三篇为卷二。第四五篇为卷三。第六篇为卷四。第七八篇为卷五。守山阁本不但佚第四篇以下。其分卷亦非当时之旧矣。馆臣见今本篇为一卷。遂疑佚者仅四五两篇。抑又误矣。此书全本不知何时佚去太半。馆臣谓永乐大典本亦仅三篇。则明初已。佚东邦刊本。于宋椠外。尚有元禄十年刊本均完足。今取元禄守山二刻。与宋本比勘。知元禄本虽完亦有譌夺。守山阁本则譌脱弥甚。第一篇守山本夺释慧远庐山记。略至略举其异耳数十行(元禄本未夺)第二篇影图者以下。元禄本错简十余行(守山本不误)而远公记云至已上盖述石门之胜十余行。又远公上记云至谓阿罗汉之类也三行。守山本并夺佚。第三篇守山本夺昔东海僧邈云云十三字。又夺源由福云云二十八字。第六篇元禄本夺落星寺诗半叶。第七篇元禄本叙东林寺诸碑误错。列东林寺经藏碑铭及大德粲公碑铭。于慧远法师等三碑之前。知元禄本已不能无失矣。此本卷一阙第二叶卷四阙第二十一及第二十八两叶。又卷一李常序书缝写第三叶。则此上当有两叶亦佚。今卷一第二叶据元禄本补之。其他诸叶则元禄本亦阙。怨世遂无他本可据补矣。予夙爱此书。叙述雅赡。似水径清苔。未见足本。宣统纪元。客游东京。忽遘此宋椠于德富氏成篑堂文库。大喜过望。久念之不去怀。去年冬乃迻书从苏峰翁假印既得请。乃书宋椠本之可贵者于卷尾。尚不仅在无佚卷已也。宣统丁巳正月。永丰乡人罗振云书于东山寓居之四时嘉至轩。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