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正篇第一之三
- 遂古篇 梁侍中江淹
- 归心篇 北齐光录颜之推
- 七录序 梁处士阮孝绪
遂古篇
仆尝为造化篇。以学古制今。触类而广之。复有此文。兼象天问。以游思云尔。
闻之遂古大火然兮。水亦溟涬无涯边兮。女娲练石补苍天兮。共工所触不周山兮。河洛交战宁深渊兮。黄炎共鬪涿鹿。川兮女妓九子为民先兮。蚩尤铸兵几千年兮十日并出尧之间兮。羿廼毙日事岂然兮。常蛾奔月谁所传兮。丰隆骑云为灵仙兮。夏开乘龙何因缘兮。傅说托星安得宣兮。夸父邓林义亦艰兮。寻木千里乌易论兮。穆王周流往复旋兮。河宗王母可与言兮。青鸟所解露诚亶兮。五色玉石出西偏兮。昆仑之墟海北间兮。去彼宗周万二千兮。山经古书乱编篇兮。郭释有两未精坚兮。上有刚气道家言兮。日月五星皆虚悬兮。倒景去地出云烟兮。九地之下如有天兮。土伯九约宁若先兮。西方蓐收司金门兮。北极禺强为常存兮。帝之二女游湘沅兮。霄明烛光尚焜煌兮。太一司命鬼之元兮。山鬼国殇为游魂兮。迦维罗卫道最尊兮。黄金之身谁能原兮。恒星不见颇可论兮。其说彬炳多圣言兮。六合之内理常浑兮。幽明诡怪令智惛兮。河图洛书为信然兮。孔甲豢龙古共传兮。禹时防风处隅山兮。春秋长狄生何边兮。临洮所见又何缘兮。蓬莱之水浅于前兮。东海之波为桑田兮。山崩邑沦宁几千兮。石生土长必积年兮。汉凿昆明灰炭全兮。魏开济渠螺𧉻坚兮。白日再中谁使然兮。北斗不见藏何间兮。建章凤阙神光连兮。未央钟𧇀生花鲜兮。铜为兵器秦之前。兮丈夫衣彩六国先。兮周时女子出世间。兮班君丝履游太山。兮人鬼之际有隐沦兮。四海之外孰方圆兮。沃沮肃慎东北边兮。长臂两面亦乘船兮。东南倭国皆文身兮。其外黑齿次裸民兮。侏儒三尺并为隣兮。西北丁零又乌孙兮。车师月支种类繁兮。马蹄之国。若腾奔兮。西南乌弋及罽宾兮。天竺于阗。皆胡人兮。条支安息西海漘兮。人迹所极至大秦兮。珊瑚明珠铜金银兮。琉璃马脑来杂陈兮。车渠水精莫非真兮。雄黄雌石出山垠兮。青白莲花被水滨兮。宫殿楼观并七珍兮。穷陆溟海又有民兮。长股深目岂君臣兮。丈夫女子及三身兮。结胸反舌一臂人兮。跂踵交胫与羽民兮。不死之国皆何因兮。茫茫造化理难循兮。圣者不测况庸伦兮。笔墨之暇为此文兮。薄暮雷电聊以忘忧。又示君兮。
梁典云。江淹位登金紫。初淹年六岁。能属文为诗。最长有远识爱奇尚。年二十以五经授宋诸王。待以客礼。初年十三而孤贫。采薪养母以孝闻。及梁朝六迁侍中。梦郭璞索五色笔淹与之。自是为文不工。人谓其才尽。然以不得志故也。有集十卷。深信天竺缘果之文。余检其行事与传同焉。缀述佛理。不多录其别篇。知明贤之雅志耳。
七录序
日月贞明。匪光景不能垂照。嵩华载育。非风云无以悬感。大圣挺生应期命世。所以匡济风俗矫正彝伦。非夫丘索坟典诗书礼乐。何以成穆穆之功致荡荡之化也哉。故鸿荒道丧。帝昊兴其爻画。结绳义隐。皇颉肇其文字。自斯以往㳂袭异宜。功成治定各有方册。正宗既殄乐崩礼坏。先圣之法有若缀旒。故仲尼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夫有志以为。古文犹好也。故自卫反鲁。始立素王。于是删诗书定礼乐。列五始于春秋。兴十翼于易道。夫子既亡微言殆绝。七十并丧大义遂乖。逮乎战国俗殊政异。百家竞起九流互作。嬴正疾之。故有坑焚之祸。至汉惠四年。始除挟书之律。其后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至孝成之世。颇有亡逸。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光禄大夫刘向及子伋歆等。雠校篇籍。每一篇已辄录而奏之。会向亡哀。帝使歆嗣其前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奏其七略。及后汉兰台。犹为书部。又于东观及仁寿闼。撰集新记。校书郎班固傅毅并典秘籍。固乃因七略之辞。为汉书艺文志。其后有著述者。袁山松亦录在其书。魏晋之世文籍逾广。皆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朗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谓为朱紫有别。晋领秘书监荀勗。因魏中经更著新薄。虽分为十有余卷。而总以四部别之。惠怀之乱。其书略尽江左草创十不一存。后虽鸠集。淆乱以甚。及著作佐郎李充始加删正。因荀勗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没略众篇之名。总以甲乙为次。自时厥后世相祖述。宋秘书监谢灵运丞王俭齐秘书丞王亮监谢朏等。并有新进。更撰目录为七志。其中朝遗书收集稍广。然所亡者犹太半焉。齐末兵火延及秘阁。有梁之初缺亡甚众。爰命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别藏众书。使学士刘孝标等重加搜进。乃分数术之文。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录。其尚书阁内别藏经史杂书。华林园又集释氏经论。自江左篇章之盛。未有逾于当今者也。孝绪少爱坟籍。长而弗倦。卧病闲居傍无尘杂。晨光才启缃囊已散。宵漏既分录帙方掩。犹不能穷究流略探尽秘奥。每披录内省多有缺然。其遗隐记颇好搜集。凡自宋齐以来王公搢绅之馆。苟蓄聚坟籍。必思致其名簿。凡在所遇若见若闻。校之官目多所遗漏。遂总集众家。更为新录。其方内经记至于术技。合为五录。谓之内篇。方外佛道各为一录。谓之外篇。凡为录有七。故名七录。昔司马子长记数千年事。先哲愍其勤。虽复称为良史。犹有捃拾之责。况总括群书四万余卷。皆讨论研核标判宗旨。才愧疎通学惭博达。靡班嗣之赐书。微黄香之东观。傥欲寻检内寡卷轴。如有疑滞傍无沃启。其为纰谬。不亦多乎。将恐后之罪子者。岂不在于斯录。如有刊正。请俟君子。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辩其讹谬。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子歆探其指要。著为七略。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撮略为名。次六艺略。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技略。王俭七志改六艺为经典。次诸子。次诗赋为文翰。次兵为军书。次数术为阴阳。次方技为术艺。以向歆虽云七略。实有六条。故立图谱一志。以全七限。其外又条七略及汉艺文志中经簿所阙之书。并方外之经。佛经道经各为一录虽继七志之后。而不在其数。今所撰七录斟酌王刘。王以六艺之称不足。标榜经目改为经典。今则从之。故序经典录为内篇第一。刘王并以众史合于春秋。刘氏之世史书甚寡。附见春秋诚得其例。今众家记传倍于经典。犹从此志。实为繁芜。且七略诗赋不从六艺诸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今依拟斯例分出众史。序记传录为内篇第二。诸子之称。刘王并同。又刘有兵书略。王以兵字浅薄军言深广。故改兵为军。窃谓古有兵革兵戎治兵用兵之言。斯则武事之总名也。所以还改军从兵。兵书既少。不足别录。今附于子总以子兵为称。故序子兵录为内篇第三。王以诗赋之名不兼余制。故改为文翰。窃以倾世文词。总谓之集。变翰为集。于名尤显。故序文集录为内篇第四。王以数术之称有繁杂之嫌。改为阴阳。方技之言事无典据。又改为艺术。窃以阴阳偏有所系。不如数术之该通。术艺则滥六艺与数术。不逮方技之要显。故还依刘氏各守本名。但房中神仙既入仙道。医经经方不足别创。故合术技之称以名一录为内篇第五。王氏图谱一志刘略所无。刘数术中虽有。历谱而与今谱有异。窃以图画之篇。宜从所图为部。故随其名题各附本录谱。既注记之类。宜与史体相参。故载于记传之末。自斯以上皆内篇也。
释氏之教实被中土。讲说讽味方轨孔籍。王氏虽载于篇。而不在志限。即理求事未是所安。故序佛法。录为外篇第一。仙道之书。由来尚矣。刘氏神仙陈于方技之末。王氏道经书于七志之外。今合序仙道。录为外篇第二。王既先道而后佛。今则先佛而后道。盖所宗有不同。亦由其教有浅深也。凡内外二篇合为七录。天下之遗书秘记。庶几穷于是矣。
有梁普通四年。岁惟单阏仲春十有七日。于建康禁中里宅。始述此书。通人平原刘杳。从余游。因说其事。杳有志。积久未获操笔。闻余已先著鞭。欣然会意。凡所抄集。尽以相与广其闻见。实有力焉。斯亦康成之于传释。尽归子顺之书也。
古今书最
- 七略书三十八种六百三家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五百七十二家亡 三十一家存
- 汉书艺文志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三百六十九卷 五百五十二家亡 四十四家存 袁山松后汉艺文志书 八十七家亡
- 晋中经簿四部书一千八百八十五部二万九百三十五卷 其中十六卷佛经书簿少二卷不详所载多少一千一百一十九部亡 七百六十六部存
- 晋元帝书目四部三百五帙三千一十四卷
- 晋义熙四年秘阁四部目录
- 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一千五百六十四帙一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五十五帙四百三十八卷佛经也)
- 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书目录二千二十帙一万五千七十四卷
- 齐永明元年秘阁四部目录五千新足合二千三百三十二帙一万八千一十卷
- 梁天鉴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术数书目录合二千九百六十八帙二万三千一百六卷(秘书丞殷钧撰秘阁四部书少于文德书故不录其数也)
- 新集七录内外篇图书凡五十五部六千二百八十八种八千五百四十七帙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卷(六千七十八种八千二百八十四帙四万三千六百二十四卷经书二百三种二百六十三帙八百七十九卷图符)
- 内篇五录四十六部三千四百五十三种五千四百九十三帙三万七千九百八十三卷(三千三百一十八种五千二百六帙三万七千一百八卷经书一百三十五种一百八十七帙七百七十五卷图也)
- 外篇二录九部二千八百三十五种三千五十四帙六千五百三十八卷(二千七百五十九种二千九百七十八帙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经书七十八帙一百四卷符)
- 七录目录
- 经典录 内篇一
- 易部本四种九十六帙五百九十卷
- 尚书部二十七种二十八帙一百九十卷
- 诗部五十二种六十一帙三百九十八卷
- 礼部一百四十种二百一十一帙一千五百七十卷
- 乐部五种五帙二十五卷
- 春秋部一百一十一种一百三十九帙一千一百五十三卷
- 论语部五十一种五十二帙四百一十六卷
- 孝经部五十九种五十九帙一百四十四卷
- 小学部七十二种七十二帙三百一十三卷
右九部五百九十一种七百一十帙四千七百一卷
- 记传录 内篇二
- 国史部二百一十六种五百九帙四千五百九十六卷
- 注历部五十九种一百六十七帙一千二百二十一卷
- 旧事部八十七种一百二十七帙一千三十八卷
- 职官部八十一种一百四帙八百一卷
- 仪典部八十种二百五十帙二千二百五十六卷
- 法制部四十七种九十五帙八百八十六卷
- 伪史部二十六种二十七帙一百六十一卷
- 杂传部二百四十一种二百八十九帙一千四百四十六卷
- 鬼神部二十九种三十四帙二百五卷
- 土地部七十三种一百七十一帙八百六十九卷
- 谱状部四十三种四百二十三帙一千六十四卷
- 簿录部三十六种六十二帙三百四十八卷
右十二部一千二十种二千二百四十八帙一万四千八百八十八卷
- 子兵录 内篇三
- 儒部六十六种七十五帙六百三十卷
- 道部六十九种七十六帙四百三十一卷
- 阴阳部一种一帙一卷
- 法部十三种十五帙一百一十八卷
- 名部九种九帙二十三卷
- 墨部四种四帙一十卷
- 纵横部二种二帙五卷
- 杂部五十七种二百九十七帙二千三百三十八卷
- 农部一种一帙三卷
- 小说部十种十二帙六十三卷
- 兵部五十八种六十一帙二百四十五卷
右一十一部二百九十种五百五十帙三千八百九十四卷
- 文集录 内篇四
- 楚辞部五种五帙二十七卷
- 别集部七百六十八种八百五十八帙六千四百九十七卷
- 总集部十六种六十四帙六百四十九卷
- 杂文部二百七十三种四百五十一帙三千五百八十七卷
右四部一千四十二种一千三百七十五帙一万七百五十五卷
- 术技录 内篇五
- 天文部四十九种六十七帙五百二十八卷
- 纬谶部三十二种四十七帙二百五十四卷
- 历算部五十种五十帙二百一十九卷
- 五行部八十四种九十三帙六百一十五卷
- 卜筮部五十种六十帙三百九十卷
- 杂占部十七种十七帙四十五卷
- 刑法部四十七种六十一帙三百七卷
- 医经部八种八帙五十卷
- 经方部一百四十种一百八十帙千二百五十九卷
- 杂艺部十五种十八帙六十六卷
右十部五百五种六百六帙三千七百三十六卷
- 佛法录三卷 外篇一
- 戒律部七十一种八十八帙三百三十九卷
- 禅定部一百四种一百八帙一百七十六卷
- 智慧部二千七十七种二千一百九十帙三千六百七十七卷
- 疑似部四十六种四十六帙六十卷
- 论记部一百一十二种一百六十四帙一千一百五十八卷
右五部二千四百一十种二千五百九十五帙五千四百卷
- 仙道录 外篇二
- 经戒部二百九十种三百一十八帙八百二十八卷
- 服饵部四十八种五十二帙一百六十七卷
- 房中部十三种十三帙三十八卷
- 符图部七十种七十六帙一百三卷
右四部四百二十五种四百五十九帙一千一百三十八卷
- 文字集略一帙三卷 序录一卷
- 正史删繁十四帙一百三十五卷序录一卷
- 高隐传一帙十卷序例一卷
- 古今世代录一帙七卷
- 七录一帙一十一卷
- 杂文一帙十卷
- 声纬一帙十卷
- 经典录 内篇一
右七种二十一帙一百八十一卷阮孝绪撰不足编诸前录而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