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弘明集卷第九

辩惑篇第二之五

笑道论(其文广抄取可笑者)

臣鸾启。奉勅令详佛道二教。定其先后浅深同异。臣不揆疎短。谨具录以闻。臣窃以佛之与道教迹不同。出没隐显变通亦异。幽微妙密未易详度。且一往相对。佛者以因缘为宗。道以自然为义。自然者无为而成。因缘者积行乃证。守本则事静而理均。违宗则意悖而教伪。理均则始终若一。教伪则无所不为。案老子五千文辞义俱伟。谅可贵已。立身治国君民之道富焉。所以道有符书厌诅之方。佛禁怪力背哀之术。彼此相形。致使世人疑其邪正。此岂大道自然虚寂无为之意哉。将以后人背本妄生穿凿故也。又道家方术以升仙为神。因而诳惑偷润目下。昔徐福欺妄分国于夷丹。文成五利妖伪于汉世。三张诡惑于西梁。孙恩搔扰于东越。此之巨蠧自古称诬。以之匡政政多邪僻。以之导民民多诡惑。验其书典卷卷自违。论其理义首尾无取。昔行父之为人也。见有礼于其君者。敬之如孝子之养父母。见无礼于其君者。恶之如鹰鹯之逐鸟雀。宣尼云。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春秋传曰。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臣亦何人。奉勅降问敢不实答。其道德二卷可为儒林之宗。所疑纰缪者去其两端请量删定。案五千文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名为道。臣辄率下士之见为笑道论三卷合三十六条。三卷者笑其三洞之名。三十六条者笑其经有三十六部。战汗上呈心魂失守。谨启。大周天和五年二月十五日。前司隷母极县开国伯臣甄鸾启。

  • 笑道论卷上
    • 造立天地一
    • 年号差舛二
    • 元为天人三
    • 结士为人四
    • 五佛并出五
    • 五练生尸六
    • 观音侍老七
    • 佛西法阴八
  • 笑道论卷中
    • 日经不同九
    • 昆仑飞浮十
    • 法道立官十一
    • 称南无佛十二
    • 鸟迹前文十三
    • 张骞取经十四
    • 日月普集十五
    • 大上尊贵十六
    • 五谷命凿十七
    • 老子所佛十八
    • 勅使瞿昙十九
    • 事邪求道二十
    • 邪气乱政二十一
    • 诫木枯死二十二
  • 笑道论卷下
    • 北方礼始二十三
    • 害亲求道二十四
    • 延生年符二十五
    • 桩与劫齐二十六
    • 随劫生死二十七
    • 服丹金色二十八
    • 改佛为道二十九
    • 偷佛因果三十
    • 道经未出言出三十一
    • 五亿重天三十二
    • 出入威仪三十三
    • 道士奉佛三十四
    • 道士合气三十五
    • 诸子道书三十六

造立天地一

一太上道君造立天地。初记称老子。以周幽王德衰。欲西度关。与尹嘉期三年后于长安市青羊肝中相见。老子乃生皇后腹中。至期喜见有卖青羊肝者。因访见老子从母怀中起。头鬓皓首身长丈六。戴天冠捉金杖。将尹喜化胡。隐首阳山。紫云覆之。胡王疑妖。镬煮而不热。老君大瞋考杀胡王。七子及国人一分并死。王方伏令国人受化。髠头不妻受二百五十戒。作吾形香火礼拜。老子遂变形。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头为昆山发为星宿。骨为龙肉为狩肠为蛇。腹为海。指为五岳。毛为草木。心为华盖。乃至两肾合为真要父母。

臣鸾笑曰。汉书云。长安本名咸阳。汉祖定天下将都雒邑。因娄敬之谏乃叹曰。朕当长安于此。因尔名之。周幽未有何得老子。预知长安与尹喜期乎。又案三天正法混沌经云。混沌之始。清气为天浊气为地。便有七曜万像之形其来久矣。岂有化胡之后老子方变为日月山川之类乎。若尔者是则幽王之前。天地未生万物。云何道经有三皇五帝三王乎。然则天地起自幽王矣。又造天地记云。昆仑山高四千八百里。上有玉京山大罗山。各高四千八百里。三山合则高一万四千四百里。又广说品云。天地相去万万五千里。计紫微宫在五亿重天之上。是则高于昆仑山数百万里。而老君以心为华盖。肝为青帝宫。脾为紫微宫。头为昆仑山。不知老君何罪倒竖于地。头在下肝在上。以颠倒故见亦倒乎。以长安为度关之年。幽王为开辟之岁。将以化物。讵可承乎。

二年号差舛者

道德经序云。老子以上皇元年丁卯。下为周师。无极元年癸丑去周度关。笑曰。古先帝王立年无号。至汉武帝创起建元。后王因之遂至今日。上皇孟浪可笑之深。

又文始传云。老子从三皇已来。代代为国师化胡。又云汤时为锡寿子。周初郭叔子。既为国师应传典籍。何为不述。但列伊尹傅说吕望康邵之人乎。而傅说者。惟注老子为柱下史。道家注为周师。便是俗官。如何史传不说。又上皇元年岁在丁卯。计姬王一代七百余年。未闻上皇之号。检诸史传皆云。老子以景王时度关。鲁哀十六年孔丘卒。即周敬王时。敬王即景王之子。景王即幽王之后一十余世。此则孔老同时。而化胡经乃云。幽王之日度关。不闻更返。何得与孔子相见乎。化胡又云。为周柱史七百年。计周初至幽王。止有三百余年。何得妄作。然上皇之年道门诡号。故灵宝云。我于上皇元年半劫度人。其时人寿万八千岁。如何超取半劫前号将来近世用乎。一何可笑。且上皇无极并是无识穿凿。作者欲神其术。仍以年号加日。冀有信者从之。

又云。代代为国师。葛洪神仙序中具说已怪寻。圣人既出匡救为先。而夏桀陵虐涂炭生民。成汤武丁思贤若渴。老子何以贤君不辅虐政不师。修身养性自守而已。期颐将及。自知死至潜行西度。独为尹说直令读诵。不劝授人。身死关中坟陇见在。秦佚吊之三号而出。究前传经后人妄论。虽曰尊崇。翻成辱道。

三元为天人者

太上三元品云。上元一品天宫元气始凝。三光开明青黄之气置上元三宫。第一宫名玄都元阳七宝紫微宫。则有青元始阳之气。总主上真自然玉宫灵宝上皇诸天帝王上圣大神。其宫皆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万重青阳之气。其中神仙官僚人众各有五亿五万乃至如上万重。皆结自然青元之气而为人也。其九宫重数官僚人众皆同紫微。

臣笑曰。三天正法经云。天光未朗蔚积未澄。七千余劫玄景始分。九气存焉。一气相去九万九千九百九十里。青气高澄浊混下降。而九天真王元始天王生于九气之中。气结而形焉。便有九真之帝。皆九天清气凝成九宇之位。三元夫人从气而生在洞房宫玉童玉女各三千而侍。以天为父以气为母。生于三元之君。

又案灵宝罪根品云。太上道君礼元始天尊问十善等法。于是天尊命召神仙各说因缘。恒沙得道已成如来。其未成者亦如恒沙。又元始传云。天堂对地狱。善者升天恶者入地。若以此说理则不然。何者元始天王及太上道君诸天神人。皆结自然清元之气而化为之本。非修戒而成者也。彼本不因持戒而成者。何得令我独行善法而望得之乎。

又案度人本行经云。太上道君言。我无量劫度人无数。元始天尊以我因缘之勋。赐我太上之号。推此有疑。如有无生成品云。空为万物母。道为万物父。此则先有于道乃有众生。然此为道之父。非众生所作。道既如此。众生何用修善而作乎。又道生万物。生物之初是则始也。我既始生未有染习。何得有六道四生苦乐之别乎。又不可也。又云。众生神识本来自有。非道生者。道既能生万物。神识岂非物乎。又不可也。

五明五佛并兴者

文始传云。老子以上皇元年下为周师。无极元年乘青牛薄板车度关。为尹喜说五千文曰。吾游天地之间。汝未得道。不可相随。当诵五千文万遍。耳当洞听目当洞视。身能飞行六通四达。期于成都。喜依言获之。既访相见。至罽宾檀特山中。乃至王以水火烧沈。老子乃坐莲华中诵经如故。王求哀悔过。老子推尹喜为师。语王曰。吾师号佛。佛事无上。道王从受化。男女髠发不娶于妻。是无上道承佛威神。委尹喜为罽宾国佛。号明光儒童。

臣笑曰。广说品云。始老国王闻天尊说法。与妻子俱得须陀洹果。清和国王闻之与群臣造天尊所。皆白日升天。王为梵天之首。号玄中法师。其妻闻法同飞为妙梵天王。后生罽宾号愤陀力王。杀害无道。玄中法师须化度之。化生李氏之胎。八十二年剖左腋。生而白首。经三月乘白鹿与尹喜西游隐檀特。三年愤陀力王猎见便烧沈。老子不死。王伏便剃发改衣。姓释名法号沙门。成果为释迦牟尼佛。至汉世法流东秦。又文始传。老子化胡推尹喜为师而化胡。消氷经云。尹喜推老子为师也。文始传云。吾师号佛。佛事无上道。又云。无上道承佛威神委尹喜为佛。推此众途师弟乱矣。何名教之存乎。又化胡消氷经皆言。老子化罽宾身自为佛。广说品。愤陀力王老之妻也。得道号释迦牟尼佛。即秦汉所流者。玄妙篇云。老子入关至天竺维卫国。入于夫人清妙口中。至后年四月八日剖左腋而生。举手曰。天上天下惟我为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寻罽宾一国乃有五佛俱出。一是尹喜号儒童者。二是老子化罽宾者。三老子之妻愤陀王号释迦者。四老子在维卫作佛。亦号释迦。五白净王子悉达作佛。复号释迦。案文始传云。五百年一贤千年一圣。今五佛并出。不觉烦乎。若言圣人能分身化物。说经亦必多方。何为老化则多。经惟二卷不变。至于儒童尹喜愤陀佛经。无闻于今。但是白净王子所说。以此推之。老喜为佛。虚妄可曝。且老经秘说不许人闻。前后相番诚有远意。然老能作佛。止是一人道士。不知奉佛惑之甚矣。如父为道士。岂以道人子为道士。岂以道人故。而不认其父乎。

八佛生西阴者

老子序云。阴阳之道化成万物。道生于东。为木阳也。佛生于西。为金阴也。道父佛母。道天佛地。道生佛死道因佛缘。并一阴一阳不相离也。佛者道之所生。大乘守善道者。自然无所从生。佛会大坐。法地方也。道会小坐。法天圆也。道人不兵者。乃是阴气女人像也。故不加兵役。道作兵者。可知道人见天子王侯不拜。像女人深宫不干政也。道士见天子守令拜者。以干政为臣僚也。道会饮酒者无过也。佛会不饮。以女人饮酒犯七出也。道会不斋。以主生生须食也。佛会持斋。以主死死不食也。又以女人节食也。道人独坐。以女人守一也。道士聚宿故无所制也。

臣笑曰。文始传云。道生东木男也。佛生西金女也。今以五行推之。则金能刻木。木以金为官鬼。金以木为妻财。推此则佛是道之官鬼。道是佛之妻财也。又云。道生佛者理则不然。阴阳五行岂有生金之木。故知道不生佛。道人大坐。以是道之官府。道士小坐。以上逼于官也。道人不兵租者。以本王种故免也。道士庶贱兵租是常。道经若此。若免兵租便违道教。又灵宝大诫云。道士不饮酒不干贵。如何故违犯大诫乎。后之纭纭。全无指的。又云。道士以斋为死法。故不斋者。何不饱食终日养此形骸。而兴绝粒服气以求长生之术乎。卒不见之终。为捕影之论矣。又云。道人独卧道士聚宿。据此合气。黄书不可妄乎。

十八老子作佛者

玄妙内篇云。老子入关往维卫国。入清妙夫人口中。后剖左腋生。行七步曰。天上天下惟我为尊。于是乃有佛法。

臣笑曰。化胡经云。老化罽宾一切奉佛。老曰。却后百年。兜率天上更有真佛。托生舍卫白净王宫。吾于尔时。亦遣尹喜下生从佛。号曰阿难。造十二部经。老子去后百年。舍卫国王果生太子。六年苦行成道。号佛字释迦文。四十九年欲入涅槃。老子复见于世号迦叶。在双树间。为诸大众请启如来三十六问讫。佛便涅槃。迦叶菩萨焚烧佛尸。取舍利分国造塔。阿育王又起八万四千塔。即以事推。老子本不作佛。若作佛者。岂可老还自烧老尸而起塔耶。且可一笑。且老子诸经多云作佛。或作国师。岂可天下国师。与佛必待伯阳乎。度人化俗。要须李耳耶。若云佛不能作要须道者。从始气以来。独一老子。不许余人悟大道而为国师耶。是则老为自伐惟我能也。然佛经。人人行行皆得佛果。道经不述。惟一老君。如何佛教如此之弘。道经如斯之隘乎。且妄言虚述首尾无据。蜀记。张陵蛇噉。而注白日升天。汉书。刘安伏钺。乃言长生不死道家诬老子作佛。讵可怪哉。

又造天地经云。西化胡王。老子变形而去。左目为日。右目为月。案玄妙经云。老子乘日精入清妙口中。是则老子乘一目之精而入口也。计大道洞神何所不在。乃要凭一精而入胎乎。若必藉精。精依于首。若乘头入。两眼俱来。今乃乘一眼而入。使成偏见之大道乎。亦可笑也。

二十二树木闻诫枯死者

老子百八十戒重律云。吾戒大重。向树说之则枯。向畜说之则死。又灵宝经云。玄素之道。古人修之延年益寿。今人修之消年损命。

又道士受三五将军禁厌之法。有怨憎者癞狂殒命。又度国王品。东方开明招真神身著黑帻。有玄文身广百步。头柱天主食邪魔口容山。朝食五百暮噉三千五十五合衣吞。臣笑曰。三元大诫云天尊说十诫十善等法。无量人得道。诫云。不得怀恶心。闻诫生谤得罪。今树木无情。不虑获罪起谤。何须戒之令枯。若必枯死。此则有知。若有知者。闻法应悟。然无此理。何用斯言。公知今人修则损命灾毒已行。大道宽容检而不检。致令殃延后代而不收录之耶。

又案三张之术畏鬼科曰。左佩太极章。右佩昆吾铁。指日则停空。拟鬼千里血。又造黄神赤章杀鬼。朱章杀人。或为涂炭斋者。黄土泥面。驴𩨍泥中悬头著拄。打拍使熟。自晋义熙中。道士王公期除打拍法。而陆修静犹以黄土泥额。反缚悬头。如此淫祀众淫同笑。又案汉婕妤。帝疑其诅。对曰。若鬼神有知。不受无理之诅。如其无知。诅之何益。故不为此。以事推测。常人之智尚识达之。况鬼有灵聪明正直而受愚厌者。未之有也。今观其文。词义无取。有同俗巫解奏之曲。何期大道。若此容而不非乎。将不耽嗜糟汁湎淫终岁。以理推诚。岂得尔耶。

三十六诸子为道书者

玄都经目云。道经传记符图论六千三百六十三卷。二千四十卷有本。须纸四万五十四张。其一千一百余卷经传符图。其八百八十四卷诸子论。其四千三百二十三卷陆修静录。有其数目及本并末得。

臣鸾笑曰。道士所上经目。陆修静目中见有经书。药方符图止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本无杂书诸子之名。而道士今列二千余卷者。乃取汉艺文志目八百八十四卷为道之经论。据如此状。理有可疑。何者至如韩子孟子淮南之徒。并言道事。又有八老黄白之方。陶朱变化之术。翻天倒地之符。辟兵杀鬼之法。及药方呪厌得为道书者。可须引来。未知连山归藏易林太玄黄帝金匮。太公六韬。何以不在道书之例乎。修静目中本无诸子。今乃剩安。不知何据。且去年七月中道士所上经目。止注诸子三百五十卷为道经。今云八百余卷。何以前后不同。又人之有恶惟恐人知。己之有善虑人不见。故道士自书云。不受道戒者不得读道经。即如此状。恐人知其丑乎。若以诸子为道书者。人中诸子悉须追取。何得遗之。且道士引例我老子道德。本是诸子。今尊为经。流例相附有何过欤。若尔则知老子黄子诸子之流。如何得与儒流七经而相抗乎。班固先六经后二篇。序道为中上贤类。斯实录矣。

又陶朱者即范蠡也。既事越王践。君臣囚吴石室。甞屎饮尿。亦以甚矣。今尊崇其术。不亦昧乎。

又蠡子被戮于齐。何为不行父术变化而自免乎。又造天地经。老子托幽王皇后腹。即幽王之子也。身为柱史。即幽王之臣也。化胡云。老子在汉为东方朔。若审尔者。幽王为犬戎所杀。岂可不爱君父与神符令不死乎。

又汉武穷兵疲役中国。天下户口至减太半。称老子为方朔者。何忍不与辟兵辟谷之符。厌人呪鬼之方。以护汉国乎。眼看流弊。若此无心取救。将非欺诳谬乎。

又说统收道经目录。乃有六千余卷。核论见本止有二千四十卷。余者虚指未出。将非铅墨未备致经本未成乎。自余孟浪纷论无足更广。

广弘明集卷第九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