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晋会稽鄮塔缘一
- 东晋金陵长干塔缘二
- 石赵青州东城塔缘三
- 姚秦河东蒲坂塔缘四
- 周岐州岐山南塔缘五
- 周瓜州城东古塔缘六
- 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缘七
- 周洛州故都西塔缘八
- 周凉州姑臧县塔缘九
- 周甘州删丹县塔缘十
- 周晋州霍山南塔缘十一
- 齐伐州城东古塔缘十二
- 隋益州福感寺塔缘十三
- 隋益州晋源县塔缘十四(雒县塔附)
- 隋郑州起化寺塔缘十五
- 隋怀州妙乐寺塔缘十六
- 隋并州净明寺塔缘十七
- 隋并州榆社县塔缘十八
- 隋魏州临菑县塔缘十九
- 杂明神州山川藏宝等缘二十
初西晋会稽鄮塔者。今在越州东三百七十里鄮县界。东去海四十里在县东南七十里。南去吴村二十五里案前传云。晋大康二年。有并州离石人刘萨何者。生在畋家弋猎为业。得病死。苏见一梵僧语何曰。汝罪重。应入地狱。吾闵汝无识且放。今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求礼忏。得免此苦。既醒之后。改革前习出家学道。更名慧达。如言南行至会稽海畔。山泽处处求觅。莫识基绪。达悲塞烦惋投告无地。忽于中夜闻土下钟声。即迂记其处剡木为刹。三日间忽有宝塔及舍利从地踊出。灵塔相状青色似石而非石。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层露盘。似西域于阗所造。面开窓子四周天铃。中悬铜磬每有钟声。疑此磬也。绕塔身上并是诸佛菩萨金刚圣僧杂类等像。状极微细。瞬目注睛乃有百千像现。面目手足咸具备焉。斯可谓神功圣迹。非人智所及也。今在大木塔内。于八王日[臼/丌]巡邑里。见者莫不下拜念佛。其舍利者在木塔底。其塔左侧多有古迹。塔侧诸暨县。越旧都之地。以句章对鄮剡等四县为之。诸暨东北一百七里。大部乡有古越城。周回三里。地记云。越之中叶在此为都。离宫别馆遗基尚在。悉生豫章。多在门阶之侧。行伍相当森竦可爱。风雨晦朔犹闻钟磬之声。百姓至今多怀肃敬。其迹繁矣。诸暨西北百里。新义乡有许公岩。地志云。晋时高阳许询字玄度。与沙门支道林为友。每相从历览山水。至此乃栖焉。晋辟度为司徒掾。征不就。后诣建邺。见者倾都。刘恢为丹阳尹。有名当世。日数造之。叹曰。今见许公。使我遂为轻薄。京尹于郡立齐以处之。至于梁代此屋犹在。许掾既反。刘尹甞至其齐曰。清风朗月何甞不恒思玄度矣。句章县西南一百三十里。明乡有四明天台赤城瀑布等山。天下称最。东北百四十里。有沙塘道。广数丈入海百余里。地记云。是秦皇追安期先生于蓬莱。至深而息。故此塘道至今宛然。鄮县古城在句章东三百余里。昔闽越所都。其灵塔即县界孝义乡也。地志云。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此其一也。宋会稽内史孟𫖮修理之。山有石坎。方可三尺。水味清淳冬温夏冷。舆地志云。阿育王释迦弟子。能役鬼神。一日夜于天下造佛骨宝塔八万四千。皆从地出。案晋沙门竺慧远云。东方两塔。一在于此一在彭城。今秣陵长干。又是其一。则有三矣。今以经验亿家一塔。计此东夏理多不疑。且见扬越即有二塔。广袤九域故有之焉。会稽记云。东晋丞相王导云。初过江时。有道人神彩不凡。言从海来相造。昔与育王共游鄮县下真舍利起塔镇之。育王与诸真人捧塔飞行虚空入海。诸弟子攀引。一时俱堕化为乌石。石犹人形。其塔在铁围山也。太守褚府君云。海行者述。岛上有聚乌石作道人形。颇有衣服。褚令凿取将视之。石文悉如袈裟之状。东海不远。岛上是徐偃王避地之处。宫郭古基宛然。昔周穆西巡。登昆仑山。偃王乃有统焉。穆王闻之驰还。日行万里。偃王避之于此。晋孙恩作逆。寄仙妖以惑众。筑城自卫。其处犹存。梁祖普通三年。重其古迹建木浮图。堂殿房廊周环备满。号阿育王寺。四面山绕林竹葱翠。花卉间发走飞相娱。实闲放者之佳地。有碑颂之。著作郎顾胤祖文。寺东南三十五里。山上有佛右足迹。寺东北二里。山头有佛左足迹。二所现于石上莫测其先。寺北二里有圣井。其实深池鳗鱼。俗号为鱼菩萨也。人至井所礼拜。鱼随声出来。贼过伪礼。鱼出。贼便以刀斫之。因断鱼尾。自尔潜隐鱼不时出。有至心邀请礼拜者。但喷水而已。初有一僧闻塔来礼。处所荒凉恃食为难。有一老姥患脚。来为造食便去如是怪之。去后私寻乃入池内据量。即鱼所化也。其塔灵异往往不一。大略为瑞多现。圣僧遶塔行道每夕然灯。于光影中现形在壁旋转而行。且列数条多则词费。
贞观十九年。敏法师者。禹穴道胜历览圣迹。依然动神领徒数百。来寺一月敷讲经论。士俗咸会。夜中有人见梵僧百余遶塔行道。以事告众寺僧曰。此事常有不足可怪。自古至今四大良日。远近来寺建斋树福。然于夜中每见梵僧行道诵经赞颂等相。
永徽元年。会稽处士张太玄。于寺礼诵。沙门智悦独与太玄连床而寝。半夜闻诵金刚般若。了了分明。二人静听形心欣泰。乃至诵讫。然契其相若真寻视无形。明知神授矣。
振旦神州佛舍利感通序
原夫。大圣谋权通济为本。容光或随缘隐。遗景有可承真故将事拘尸从于俗化入金刚定。碎此金躯欲使福被天人功流海陆。至于牙齿发爪之属。顶盖目精之流。衣钵瓶杖之具。坐处足蹈之迹。备满中天罕被东夏。而齿牙发骨时闻视听。昔育王土中之塔略显于前。而偏感别应之形随机又出。自汉洎唐。无时不有。既称灵骨。不可以事求。任缘而举止得以敬。及通信之士举神光而应心。怀疑之夫假琢磨而发念。所以讨寻往传及以现祥。故依缵序。庶有披者识释门之骨鲠。万载之后难可尘没矣。
汉法本内传云。明帝既弘佛法立寺度僧。五岳观诸道士等请求捔试。以烧经神变为验。及经从火化隐没莫陈。费才自憾于众前。张衍启悟于时俗。于时西域所将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映蔽日光。摩腾罗汉踊身高飞神化自在。天雨宝花散佛僧上。又闻天乐繁会人感信心焉。魏明帝洛城中。本有三寺。其一在宫之西。每系幡刹头。辄斥见宫内。帝患之。将毁除坏。时外国沙门居寺。乃赍金盘盛水以贮舍利。五色光明腾焰不息。帝叹曰。非夫神効。安得尔乎。乃于道东造周闾百间。名为官。佛图精舍云。
吴孙权赤乌四年。沙门康僧会。创达江表设像行道。吴人以为妖异。以状闻之。权召会问。佛有何灵。会曰。佛晦灵迹。遗骨舍利应现无方。权曰何在。会曰。神迹感通祈求可获。权曰。若得舍利当为兴寺。经三七日遂获瓶中。旦呈于权光照宫殿。权执瓶写于铜盘。舍利下冲。盘即破碎。权大惊嗟希有瑞也。会进曰。佛之灵。骨金刚不碎劫火不燋。权乃使力者击之。搥砧俱陷舍利不损。光明四射耀晃人目。又以火烧。乃腾光上踊作大莲花。权大发信。乃为立建初寺。改所住地名佛陀里。
孙皓虐政。将欲除屏佛法燔经夷塔。有谏。皓曰。且少宽假。信无神验诛除不晚。皓从之。召会曰。若能验现于目前。助君兴之。如其不能。将道癈而人戮。会曰。道以缘应感而必通。如蒙宽假庶降神効皓与期三日。僧众百余同集会寺。皓陈兵围寺。刀锯齐至。克期就戮。或惧无灵。先自缢者。会谓众曰。佛留舍利止在今时。前已有验。今岂欺哉。恰期便获。乃进于皓曰。此如来金刚之骨贲获。击以百钧之杵。终莫毁也。皓曰。金石可磨枯骨岂在。沙门面欺祗速死耳。乃置之铁砧。以金锤击之。金铁并陷而舍利如故。又以清水行之。舍利扬光散彩洞烛一殿。皓乃欣服革心应化。晋初竺长舒。先有舍利重之。其子为沙门名法颜。每欲还俗。笑曰。是沙石耳。何足何贵。父投之水。五色三匝光高数尺。遂不还俗。长舒死后还发俗念。辄病委顿。卒为沙门。以舍利安江夏塔中。晋大兴中。于潜董汪信尚木像。夜有光明。后像侧有声投地。视乃舍利水中浮沈。五色晃昱左右行三匝。后沙门法恒看之。遥起四五投恒怀中。恒曰。若使恒兴立寺宇。更见威神。又耀于前。于即恒建寺塔于潜。入法者日以十数焉。晋大兴中。北人流播广陵日有千数。有将舍利者。建立小寺立刹。舍利放光至于刹杪。遂感动远近信心云。晋咸和中。北僧安法开。至余杭欲建立寺。无地欠财。手索钱贯货之积年。得钱三万。市地作屋。常以索贯为资。欲立刹无舍利。有罗幼者。先自有之。开求不许。及开至寺礼佛。见幼舍利囊己在座前。即告幼。幼随来见之喜悦。与开共立寺宇于余杭云。晋咸康中。建安太守孟景。欲建刹孟寺。于夕闻床头锵然。视得舍利三枚。景立刹。时元嘉十六年六月。舍利放光通照上下。七夕乃止。一切咸见。
晋义兴元年。有林邑人。甞有一舍利。每斋日放光。沙门慧邃。随广州刺史刀逵在南。敬其光相欲请之。未及发言。而舍利自分为二。逵闻心悦。又请留敬。而又分为三。逵欲模长干像。寺主固执不许。夜梦人长数丈告曰。像贵宣导。何故悋耶。明报听摸。既成。逵以舍利著像髻中。西来诸像放光者。多怀舍利故也。
宋元嘉六年。贾道子行荆上。明见芙蓉方发。聊取还家。闻华有声。怪寻之得一舍利。白如真珠焰照梁栋。敬之擎以箱盛。悬于屋壁。家人每见佛僧外来。解所被跃坐案上。有人寄宿。不知污慢之。乃梦人告曰。此有释迦真身。众圣来敬。尔何行恶。死堕地狱。出为尼婢何得不怖。其人大惧。无几癞死。舍利屋地生荷八枚。六旬乃枯。岁余失之。不知所去。
宋元嘉八年。会稽安千载者。家世奉佛。夜有扣门者。出见十余人著赤衣运材积门内。云官使作佛图。忽无所见。明至他家斋食。上得一舍利紫金色。椎打不碎。以水行之。光明照发。便自举敬。常有异香。后出欲礼。忽而失之。寻觅备至半日。还得临川王镇江陵迎而行之。杂光间出。佐吏沙门咸见不同。王捧水器呪曰(词多如别辩之)呪讫辄应声光出。夜见百余人遶舍利屋烧香特如佛状。及明人及舍利俱失矣。
宋元嘉九年。寻阳张须元家设八关斋。道俗数十人。见像前花上似氷雪。视得舍利数十。便以水行之。光焰相属。后遂失之。数十日开厨。更视获牙。奁中有白㲲裹舍利十枚。光焰属天。诸处咸来请之。
宋元嘉十五年。南郡凝之隐衡山征不出。奉五斗米道不信佛法。梦见人去地数丈曰。汝疑方解觉及悟旦夕勤至半年礼佛。忽见额下有紫光。瑞光处得舍利二枚。剖击不损。水行光出。后于食时。口中隐齿吐出有光。妻息又获一枚。合有五枚。后又失之。寻尔又得云。
宋元嘉十九年。高平徐椿读经。及食得二舍利。盛银瓶中。后看渐增。乃至二十。后寄广陵今馥私开之空甖椿。在都忽自得之。后退转皆失。舍利应现值者甚多。皆敬而得之。慢而失也。舍利东流绵历帝代。传记所及略陈万一。由事相重沓屡现非奇。佛现栖隐诚其致也。然有国兴塔无胜。有隋一化之中百有余所。神瑞开发陈诸别传。今略出之。以显盛德云尔。隋高祖昔在龙潜。有神尼智仙。无何而至曰。佛法将灭。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儿当为普天慈父重兴佛法神明还来。后周氏果灭佛法。及隋受命常以为言。又昔有婆罗门僧。诣宅出一裹舍利曰。檀越好心。故留供养。寻尔不知所在。帝曰。我兴由佛。故于天下立塔。并置神尼像焉。又于京师法界寺。造连基浮图。下安舍利。开皇十五年秋。夜神光自基上遶。露盘赫若冶焰。一旬内四如之。帝于仁寿宫。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御宫之仁寿殿降生日也。帝于此日追惟永往报父母恩。延诸沙门与论至道。欲于海内清静处三十所建塔。下诏曰。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群生津梁庶品。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共修福业。令使现在未来俱为利益。宜请沙门三十人解法相堪宣导者。各将侍者散官分道。送舍利于诸州。起塔尽州。现僧为朕及皇后太子诸王官人民庶幽显生灵。七日行道忏悔打刹。布施限以十文。以供塔用。不充役丁用正库物。其刺史以下常务停七日。专知塔事。同至十月十五日正午入函一时起塔。帝以起塔之旦。左京大兴殿。西执珽而立延佛像。沙门三百六十人上殿。左右密数三度常䞉一人。帝见异僧披褐色覆膊。语左右曰。勿惊置之。及行道散不复见。帝曰。今佛法重兴。立舍利塔必有咸应。果如言矣。
雍州仙游寺立塔。天降阴雪。舍利将下。日光朗照。及入函云合。
岐州凤泉寺立塔感文。石如玉为函。又现双树鸟兽等基。石变如水精。
泾州大兴国寺立塔三处。各送旧石。非界所有。合用为函。恰然相可。
秦州静念寺立塔。定基已瑞云再覆雪下。草木开花。入函光照声赞。
华州思觉寺立塔。初阴雪将下。日照五色气光数丈覆塔上。属天雨天花。
同州大兴国寺立塔。值雨无壅。入函日出。光遶于日。十二月内夜光照五十里。
蒲州栖岩寺立塔。地震山吼如钟鼓声。又放光五道。二百里皆见。
并州无量寿寺立塔。初昼昏云至乃日照。将入函放光明。天神无量。
定州恒岳寺立塔。异公来施布。负上忽失之。旧无水忽有水。来前后非一。
相州大慈寺立塔。阴雪将下日出。入函云复合。后雨天花前后非一。
郑州定觉寺立塔。感光如流星。入寺设二千人供。万余人食不尽。
嵩州闲居寺立塔。感兔来舆所。初阴雪将下日明。入函讫云复合。
亳州开寂寺立塔。界内无石。别处三石。合而成函。至基盘石有二。浪井夹之。
汝州兴世寺立塔。初云将下日出。入函讫云合。
秦州岱岳寺立塔。庙夜鼓声三。重门自开。骑自庙出迎。光相非一。
青州胜福寺起塔。掘基遇自然盘石函。将入有光明。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获紫芝二。阴云将下日开。闭讫还合。
隋州智门寺立塔。掘基得神龟。甘露降黑蜂遶。龟有似符文。
襄州大兴国寺立塔。初天阴将下日朗。入函云合。
扬州西寺立塔。久旱舍利入境。夜雨大洽。
蒋州栖霞寺立塔。隣人先梦。佛从西北来入寺。舍利至恰如所梦。
吴州大禹寺立塔。舍利凡度五江。风波皆不起。又放光获紫芝。
苏州虎丘山西寺立塔。掘基得舍利一。空乐闻人。井吼二日舍利方至。
衡州衡岳寺立塔。四遇逆风。四乞顺水。峰上白云阔二丈。直至其所。三匝乃散。
桂州缘化寺立塔。未至十里。乌有千计。夹舆行飞。入城乃散。
番州灵鹫寺立塔。坑内有神仙云气像。
交州禅众寺起塔。
益州法聚寺立塔。初晦冥将下日朗。掩已便暗。
廓州法讲寺立塔。初行郊西。尔夜廓州光高数丈。从东来入地。内外皆见。
瓜州崇教寺起塔。洧州官人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放之为期。其囚被放。十里一期。无一逃者。
随州人于涢水作鱼狱三百。既见舍利悉决放。余州亦多放矣。
王公百官以舍利应感非一。拜表奉贺。时有诏曰。门下仰惟正觉覆护群生。朕所以至心回向思崇胜业。普及幽显共为善因。故分布舍利营建神塔。而大圣垂慈频示光相。宫殿之内舍利降灵。莫测来由。得未曾有。斯寔群生多幸延此嘉福。岂朕微诚所能致感。览表悚敬弥深。今真形舍利犹有。可依前式分送海内五十三州。庶三涂六道俱免盖缠。禀识含灵同登妙果。
仁寿三年正月复分布舍利五十三州。至四月八日同午时下。其州如左。
恒州(无云雨天花遍城寺如此者二) 泉州 循州 营州(三放白光出古石解作函) 洪州(白项乌引路) 抗州(掘基自然石窟恰容石函) 凉州 德州(躄者行大鸟旋塔) 沧州 观州(塔上五色云现午至暮) 瀛州(基内紫光) 冀州(患盲躄者即损) 幽州(函如水镜放光众像) 徐州(函出仙人僧等相) 莒州(三现光基得古塔痴者言) 齐州 菜州 楚州(野鹿来听鹤翔塔上) 江州(地出铜像) 潭州(舍利至江鸟即迎送) 毛州(天雨金银花) 贝州 宋州(井苦变甘放光又雨花如雪) 赵州(放赤光有佛像等相) 济州(二日放光香气钟音出空) 兖州 寿州 信州 荆州(云盖塔上雨花不下) 黎州(地下瓦文千秋乐) 慈州(云盖如飞仙泉涌病愈) 魏州 潞州(泉自涌病者愈) 汴州(异香放光见像患差) 杞州(放光) 许州(去州九十里放光照见云光覆塔甘井现) 沈州 兰州(基下得石像又得二铜像) 梁州 利州(放光如日明) 豫州(五色光文字金色) 显州 曹州(光变最多) 安州(感香一夕放光云盖鱼集) 邓州(函作玉文现) 秦州(重得舍利) 卫州(光照于外) 洺州(僧先患腰不得行闻舍利至起迎十里) 晋州(三度放光) 怀州(雄雉来驯附放光异迹) 陕州(前后十一度现瑞) 洛州(香气如风又放光明) 郑州(放光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