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第七(此篇全言为孝。故曰论孝)
客曰。孝经以四事不毁为德之本(四事者。身体发肤也。人之一身四体毛发及其皮肤。皆是父母所生。不敢毁伤者。言人之行莫大于孝。故曰为德之本也)。
论语以三事无违为孝之先(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懿子鲁大夫。问孝于夫子。子曰无违。谓不背于理也。樊迟夫子弟子。御其车。夫子恐懿子未达。故谓樊迟以发之。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故生事葬祀乃事亲始终具矣。是以为孝之先也)。
故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故者指义之辞。启开也。曾子疾之临终。使弟子开其衾被。而视之手足)。
以其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使弟子开衾而视之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当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今之沙门(梵语沙门。此云勤息)。
剃除须发不守全躯。何违圣之不孝耶。妙明曰。不然(不然此理也)。
昔者泰伯被发文身。可谓毁伤矣。而仲尼称其至德(泰伯。周太王之长子。让不嗣位。剪发文身之于吴。其弟仲雍。论语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其剪发文身孔子何不责其不孝。以称其至德)。
豫让漆身(史记。豫让晋人。先事范中行氏。后事智伯。赵襄子杀智伯。让欲报讐。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五杀不中。后仗剑而死)。
荆轲义死(刺客传。荆轲齐人。之燕。燕太子丹。使轲入秦为刺客不中。遂死于秦)。
介子焚躯(晋文公既即位。子推无爵。遂亡去之绵山文公召不出。以火烈山林。拟逼而出。子推守节。伏火而死)。
夷齐自饿。毁之至也。而六经子史。未闻讥其不孝(以泰伯豫让荆轲子推夷齐等。皆自毁其身。而目观六经子史。未闻见责其不孝。反以至德而称者何也)。
孝之言顺也(从顺父母之正令。为言孝顺也)。
善事父母。之为孝(惟善能事奉父母。之为孝也)。
元气混沌。孝在其中(天地未判。混沌乃一。元气未分之前。孝道之理已在其中)。
塞乎天地。横乎四海(既分天地之后其孝塞乎于天地之间。纵横于四海之内)。
罔不至夫。醇醇之孝(罔无也。醇醇厚也。人生天地间。无有不至于醇醇醲厚之孝也)。
萌乎无始(故孝道发萌于无始之际)。
亲亲之道。涉乎有为(上一亲字是尊爱之义。下一亲字指父母言。故尊亲之道。而涉乎于有作为也)。
古者包牺氏之时。以无为之道。化利天下(史记。包牺氏即伏牺也。谓上古三皇之时。用无为无作。化道于天下也)。
而民质朴(上古之人。质朴敦厚)。
不知有出告反面之道。冬温夏凊之仪(告音孤。申上文。礼记云。出必告。注以知去处也。反必面。注回家见于亲。不敢使亲之有望也。冬则令暖父母之枕席。夏则扇清枕席之以凉。上古之时皆无此仪)。
岂能全三事之无违。四体之不毁者乎(结上文。泰伯豫让荆轲子推夷齐等。皆载史书。以贤圣之德而称。何曾由守三事四体之称赞也耶)。
而先圣后圣。无处言时民之弗孝也(复结上文意。先圣后圣。指上古中古而言谓六经诸史竝不见定言时民之不孝也)。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德者福慧仁慈之谓也(德者得也。谓得乎善美正大纯一之称。福者安享显荣百顺之义。慧者性通理解晓达之谓。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慈者柔善宽容于物)。
又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有子所言善事父母之谓孝。善事兄长之谓弟。为仁者犹言行仁也欤)。
仁者爱人利物之称。又仁者忍也。好生恶杀善恶含忍。谓之曰仁(中庸。仁者人也。孟子曰。仁者人心也。又好生恶杀之谓仁。好生者。好爱于其生物也。恶杀者。嫌恶也。见杀则不忍于其杀物也。含忍为仁者。盖仁心积久而广大。一切善恶则不能动其心。是谓含忍也。此深明为仁之理也)。
如数罟不入于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数音促罟音古。污污音乌。数密也罟网也。古者网罟必用四寸之目。鱼不满尺。市不得鬻。草木零落。然后斧斤方许入山林)。
非其时伐一木非孝也。非其时杀一兽非孝也(礼记。曾子曰。树木似时伐。禽兽以持杀。夫子曰。断音短。断一木杀一兽。不以时非孝也。故君子广仁爱之心。于草木禽兽。尚不忍害。何况于人乎)。
是以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曰。齐宣王衅钟以羊易牛。二者。得其两全无害。以为仁之称也。声谓将死而哀鸣也。盖人于禽兽同生而异类。故用之以礼。而不忍之心不可施于见闻)。
至于孔钓不纲(论语。纲网之大绳。属音独。纲绝流而鱼者是也。孔子少贫贱。为养生与祭。或不得已而钓也)。
殷汤改祝(史记。商汤出野。见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注嘻叹辞尽之矣。去其三面。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其禽兽也)。
虽皆形于含忍。而犹未及大慈普覆于生灵也(谓孔子钓而不网。殷汤改祝。孟子见生闻声。皆有含忍。尚犹未及吾佛之大慈普覆护一切生灵也)。
而我竺干大圣人(干天也。西天有东西南北中五天竺。大圣人者佛也)。
其仁慈含忍。特越常伦(特异也。越过也。佛之仁慈含忍。超越寻常伦类)。
以四方六合之中(东西南北曰四方。兼之上下曰六合)。
八纮九围之内(八纮。淮南子曰。九州之外有八夤。夤即缘连也。八夤之外有八纮。八纮者。四方四维也。文选注云。纮者。纲也纪也。为天下方位之纲纪。东方之纮曰桑野。东南之纮曰众安。南方之纮曰反声。西南方之纮曰火土。西方之纮曰夭野西北方之纮曰沙所。北方之纮曰委羽东北方之纮曰方土。九闱者。乃禹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
飞空走陆(飞空者。飞鸟也。走陆者。走兽也)。
具识含情(六道四生之中。皆有情识)。
鳞甲羽毛(鳞甲。龙鱼及蛇类也。羽者禽鸟也。毛者走兽之类也)。
血器之品(无论大小。有情识者皆属血气品类)。
悉以等慈戒而不杀(结上文一切有情尽皆等慈戒而不杀)。
故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观一切男女。即作父母之想)。
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佛意生生世世皆从父母所生。故观一切男女如父母。是也)。
故六道众生皆是父母(六道者。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傍生。凡六道中男女等。恐有先世之父母。皆作父母之想也)。
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即杀我父母者。谓杀多劫已来所生我之父母。或有宿报而堕于此类若今杀而食之者。恐然也。亦杀我故身者或杀我前生曾堕此类。今若杀者亦如杀我故身也)。
出家人。戒律有明文。不杀生草。而况于有情乎(律中云。昔有比丘。被贼劫夺。衣物悉尽。贼知佛子爱护生草守戒不杀。恐后逐。将比丘系于草上。其僧竟日不敢动移。后遇其人。释而去之生草尚尔。何况于有情者乎)。
以是论之。则麁细之行显然(麁行者。孟子等言也。细行者。如来之行也)。
而权实之道彰也(权实之意。注见在前)。
夫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礼记内训。曾子曰养亲以养志为先。乐其心谓顺适其心。故乐而无忧也。志则心之发动。有所欲矣。故又当先以意诚。使无违逆也。怡声以问。所以乐其耳也。柔色以温。所以乐其目也)。
安其寝处(礼记。昏定所以安其寝也。晨省所以安其处也)。
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终身(礼记。谓孝子终身之终)。
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礼记。谓自终其身也)。
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礼记。父母所当爱之。犬马犹不敢轻贱之。况父母所爱之人乎)。
公明仪(曾子弟子)。
问于曾子曰。夫子(即称曾子)。
可谓孝矣。曾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曾子闻公明仪所言。夫子可以为孝乎。故曾子未敢承当为孝之道)。
夫先意承志(先音线。先之意行在父母意前承谓承顺。父母之志也)。
示父母于道。可谓孝矣(以圣人之道。指示父母行之则可谓孝矣)。
参直养者也。焉得为孝乎(参曾子名。曾子自称其名。参直养事者。夫孝者尊亲严父配天也焉敢称于孝乎)。
而我沙门。示父母以福善(垂示父母以福善。乃成德之所基)。
使行之而不辍(不辍。谓行而不止者也)。
渐除生死。永息轮回(渐除去生死之因。永息轮回之苦)。
绝恩爱河。竭烦恼海(渐除攀缘恩爱之河。枯竭无明烦恼之海)。
脱形躯于假聚。得果报之真实(脱离幻化身形体躯虚假血气之聚。得其无上善果真净实际之位)。
岂小补哉(如上脱离假聚了达真实焉。岂称为小补哉)。
且父母有非行。而子能争之。使不陷于不义。犹得为孝(孝经云。父母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正谓此也。而犹得称为孝焉)。
奚况脱离于恶道。获证于善果而已矣(结上文意。使父母不陷于不义。犹称为孝也。又何况化父母为善脱离于恶道得证善果而已)。
今我沙门。剃发剪须。绝名弃利(剃除须发者。谓舍世间之形而绝虚名绝薄利也)。
远荣辱去浮华(有荣必有辱。故远于荣辱。去除世间虚伪之浮华也)。
道慕无为。心游物外(修慕无作无为自然之道。心优游于万物之表也)。
方焚身自害者。亦以远矣(方比也。若沙门剃除须发而为不孝。若比之介子推豫让荆轲泰伯夷齐等。焚身自害者远之远矣)。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论语。子张所谓七者。见危致命者。能于当死而必死)。
言义死者(忘身取义者也)。
不爱其身(既忘身取义者。故不爱恋其身)。
是以君子之道。事不必果。唯义所在(唯独取义之所在也)苟拘小道而弃大德。则贤者之所不为也。昔商王受(尚书受纣王名。谥法残义损善曰纣)。
无道凶残暴慢酷虐(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由不行乎仁政。曰无道也。暴恶伤害曰凶残。猛骤傲怠曰暴慢。苛法滥刑曰酷虐)。
刳剔孕妇(刳音枯。剖比干妻以视其胎)。
焚炙忠良(不择贤士忠良。以火焚而炭炙)。
行炮烙之刑(铜柱以膏涂之。下加炭火。使有臯者缘。而纣与妲姬以为大乐。是谓炮烙之刑)。
斮朝涉之胫(斮音斫。冬月晨朝观涉过水者怯寒者。谓胫骨髓不满。斫折而看验也)。
酒盈池肉盈林(以酒为也。悬肉为林。男女裸形相逐于其间)。
内荒其色(宫中立九市宠妲姬。荒乱婬色。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诸侯有叛者也)。
外废其政(废坏也。政正也。以正理立典常法则曰正也。由内荒色欲而外废瓌其国政也)。
极人间之富贵(极尽人间富贵欲乐者也)。
恣身外之骄奢(恣纵身外越分骄怠之奢侈)。
微子佯狂而去之(微子纣庶兄也因纣无道数谏不从。则佯庄颠狂而去之)。
箕子为之奴(箕子纣之伯父。殷帝乙之子。谏而不听。被发作狂而为奴)。
臣叔比干竭忠而谏。遂剖腹而死(比干纣叔父也。以直言谏纣。纣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乃剖腹观心而死)。
此亦不守全躯。何不孝之可责耶(若比干等被发剖腹。亦为不守全躯者。何不诮责不孝也耶)。
而孔子称之以仁(夫子皆称之仁人也)。
岂直以全一身之须发。然后称之为孝者乎(结上文意。岂直用全一身须发。而后称许为孝者乎)。
是以圣人因事而立制。理无常守(自古圣人因其事而设立制度。其理虽设而固无常守者也)。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成德之士。不著于器量也)。
言器者。各周其用(如车不可为船。舟不可为车也)。
至于君子。无所不施(成德之士。体无不具。用无不周特非一材一艺而已。君子所以不器者。无不施为也)。
语云。致远恐泥(论语。子夏谓泥者不通也。大道愈远而通小道致远而塞泥也)。
此圣人之所病也(病患也。因此圣人忧患泥事不通也)。
犹孟孙等四人问孝。词同而答异(论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忧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此谓问孝之言词皆同。天子所答而有别异也)。
盖以随其器而授其道也(论语。孟懿子即告众人者。语孟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语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语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器之高下。于其所失而告之有不同。由是随其器而授之其道也)。
又奚得以体而可局哉(三教圣人各立门风。其当行不同。由是之道随人根器而授之。又何得用一体而可局量也哉)。
是以智士仁人。不封著于名句也(智慧达士。德行仁人。不定封执著于名相语句。以偏枯局量为例也)。
若子之问。诚为近矣(若子之所问。诚实为浅近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