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墨家诸子箸录
汉书蓺文志诸子: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时也。田俅子三篇。先韩子。我子一篇。颜注引刘向云「为墨子之学」。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右墨六家八十六篇。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如淳曰「右鬼,谓信鬼神,如杜伯射宣王,是亲鬼而右之。」师古曰「右,犹尊尚也」。诒让案:右鬼,即本书明鬼三篇。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苏林曰「非有命者,言儒者执有命,而反劝人修德积善,政教与行相反,故讥之也。」如淳曰「言无吉凶之命,但有贤不肖善恶」。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如淳曰「言皆同可以治也。」师古曰「墨子有节用、兼爱、上贤、明鬼神、非命、上同等诸篇,故志历序其本意也。」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阮孝绪七录子录:
墨部四种,四帙一十九卷。广弘明集三。
案:阮录久佚,其细目弘明集未载。以隋志攷之,盖墨子十五卷、目一卷,随巢子一卷,胡非子一卷,田俅子一卷,隋志云梁有,即据阮录言之。通为四帙一十九卷,与都数正合。
隋书经籍志子:
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随巢子一卷,巢似墨翟弟子。胡非子一卷。非似墨翟弟子,梁有田俅子一卷,亡。右三部,合一十七卷。墨者,强本节用之术也,上述尧舜之道,夏禹之行,茅茨不翦,粝粱之食,桐棺三寸,贵俭兼爱,严父上德,以孝示天下,右鬼神而非命。汉书以为本出清庙之守,然则周官宗伯「掌建邦之天神地祗人鬼」,肆师「掌立国祀,及兆中庙中之禁令」,是其职也。愚者为之,则守于节俭,不达时变;推心兼爱,而混于亲疏也。
旧唐书经籍志丙部子录:
墨子十五卷。墨翟撰。胡非子一卷。右墨家二部,凡一十六卷。
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
墨子十五卷。墨翟。随巢子一卷。胡非子一卷。右墨家类三家,三部一十七卷。
马总意林:高似孙子略载梁庾仲容子钞目同。
胡非子一卷。墨子十六卷。缠子一卷。随巢子一卷。
案:宋史艺文志,墨家唯存墨子一种,余均不箸录。崇文总目以后诸家书录,并同。并详毕氏篇目考。郑樵通志艺文略,全录汉隋唐诸志,徒存虚目,无关攷证,今并不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本列子杨朱篇张湛注及唐柳宗元说,以晏子春秋入墨家,与各史志并异,亦不足据。
随巢子佚文
执无鬼者曰:越兰问随巢子曰:「鬼神之智何如圣人?」曰:「圣也。」疑当作「贤于圣也」。越兰曰:「治乱由人,何谓鬼神邪?」随巢子曰:「圣人生于天下,未有所资。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乘云雨润泽,以繁长之,皆鬼神所能也,岂不谓贤于圣人。」意林一。
有疏而无绝,有后而无遗。大圣之行,兼爱万民,疏而不绝。贤者欣之,不肖者则怜之。贤而不欣,是贱德也;不肖不怜,是忍人也。同上。太平御览四百一引「大圣之行」五句,「民」作「物」,末二句作「贤则欣之,不肖则矜之。」
有阴而远者,有惮明而功者。杜伯射宣王于亩田,是惮明而功者。荀子王霸篇杨注。案:「功」疑并当为「切」。亩田即圃田,见本书明鬼篇。
明君之德,察情为上,察事次之。晋书石崇传自理表。
史皇产而能书。北堂书钞七。
禹产于〈石昆〉石,启生于石。艺文类聚六。太平御览五十一。书钞一引「启生〈石昆〉石。」案:淮南子修务训云「禹生于石,史皇产而能书」,疑并用随巢子文。史记六国表集解引皇甫谧云「禹生石纽。」〈石昆〉石,疑即石纽也。
禹娶涂山,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涂山氏见之,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马骕绎史十二。
昔三苗大乱,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御览九百五。案:此与本书非攻下篇文同。
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刘恕通鉴外纪帝舜纪引随巢子、汲冢纪年。疑兼用二书文。
昔三苗大乱,天命殛之。夏后受于玄宫,类聚无「殛之」及「后」字,「受」作「属」。御览八百八十二无「于、玄、宫」三字。海录碎事,引作「天命夏禹于玄宫。」有大神,人面鸟身,降而福御览八十二作「辅」,八百八十二作「富」。之,案:此与非攻下篇文略同。司禄益食而民不饥,司金益富而国家实,御览作「宝」。司命益年而民不夭,类聚、碎事并无「益食而民不饥司金」八字,御览八十二无「司录益食」二句。四方归之。禹乃克三苗,而神民不违,御览无此句。辟土以王。类聚十引至「神民不违」。御览八十二,又八百八十二引至「四方归之。」海录碎事十,节引五句。
三苗大乱,天命殛之,夏后受之。无方之泽出神马,四方归之。稽瑞。
夏桀德衰,岱渊沸。御览七十。
夷羊在牧,史记周本纪集解。飞拾满野,史记周本纪索隐。天鬼不顾,亦不宾灭。同上。案:史记周本纪:武王曰「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至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一)享殷,乃今有成。维建殷,其登名民三百有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集解「徐广曰:此事出周书及随巢子。」索隐亦云「亦见周书及随巢子,颇复脱错。」是随巢子盖全用彼文而多错异,今无可攷。
(一)「不」字原脱,据史记补。
姬氏之兴,河出绿图。书钞一百五十八。案:此与本书非攻篇文略同。
殷灭,周人受之,河出圆图也。书钞九十六。
天赐武王黄鸟之旗以伐殷。书钞一百二十,御览三百四十。案:此与本书非攻篇文同。
幽、厉之时,天旱地坼。御览八百七十九。
幽、厉之时,奚禄山坏。天赐玉玦于羿,遂以残其身,以此为福而祸。御览八百五。
召人以环,绝人以玦。书钞一百二十八、御览六百九十二。
胡非子佚文
胡非子修墨以教。有屈将子好勇,闻墨者非斗,带剑危冠往见胡非子,劫而问之曰:「将闻先生非斗,而将好勇,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太平御览四百九十六下云「胡非子为言五勇,屈将子悦服。」盖约引,意林引无此段。御览四百三十七引无首句,作「屈将子好勇,见胡非,刻而问曰:闻先生非斗士而好勇。」下二句同。「刻」即「劫」之讹。御览「而」下无「将」字,马本依绎史引补。胡非子曰:「吾闻勇有五等。夫意林无此七字。负长剑,赴榛薄,析御览作为「折」,文选注同。兕豹,搏熊罴,此御览无此字,下并同。猎徒之勇也;负长剑,赴深泉,文选注引作「渊」,此唐人避讳改。斩御览作「折」,文选注同。蛟龙,搏鼋鼍,此渔人之勇也;登高陟危,御览作「登高危之上。」鹄御览作「鹤」。立四望,颜色不变,此陶缶之勇也;「缶」,御览作「匠」。案:说苑善说篇「林既对齐景公云:夫登高临危,而目不眴,而足不陵者,此工匠之勇悍也。」以彼校此,则御览是也。剽必刺,视必杀,御览作「若迕视必杀。」此五刑之勇也。昔齐桓公以鲁为南境,鲁公忧之,三日不食。御览作「昔齐桓公伐鲁」,无鲁公二句。曹刿闻之,触齐军,见桓公曰:「臣闻君辱臣死,君退师则可,不退,则臣请击颈以血溅君矣。」意林作「曹沬请击颈以血溅桓公。」无「闻之」以下二十四字,御览引有之,而无「请击颈」三字,马互参校补。桓意林无「桓」字。公惧,不知所措,御览无此句。管仲乃劝御览作「曰许。」与之盟而退。意林无「而退」二字。夫曹刿,匹夫徒步之士,布衣柔履之人也,「柔」,疑当为「枲」,形近而讹。唯无怒,一怒而劫万乘之师,存千乘之国。此谓君子之勇,勇之贵者也。太平御览别引云「夫曹刿疋夫,一怒而却齐侯之师,此君子之勇」,意林引作「夫曹沬,匹夫之士,布衣柔履之人,一怒却万乘之师,千乘之国,此君子之勇也。」晏婴疋夫,一怒而沮崔子之乱,亦君子之勇也。五勇不同,公子将何处?」屈将悦,称善。乃解长剑,释危冠,而请为弟子焉。太平御览四百三十七。意林一引无「晏婴」以下四十五字。文选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李注引「负长剑,赴榛薄,折兕豹,赴深渊,断蛟龙」五句。
善为吏者树其德。北堂书钞七十七。
目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见其眦。艺文类聚十七。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御览三百四十七。
田俅子佚文
黄帝时稽瑞有「常」字。有草生于帝稽瑞无此字。庭阶。若佞臣入朝,则草稽瑞有「屈而」二字指之。名曰「屈轶」。稽瑞下有「草」字。是以佞人不敢进也。文选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注、稽瑞。
少皞生于稚华之渚,渚一旦化为山泽,郁郁葱葱焉。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二。
少昊氏都于曲阜,鞬鞮毛人献其羽裘。御览六百九十。
少昊之时,赤燕一双,御览作「白鷰一衔羽。」而飞集少昊氏之户,遗其丹书。艺文类聚九十九、御览九百二十二。
尧为天子,蓂荚生于庭,为帝成历也。文选张平子东京赋注,又张景阳七命注,又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又陆佐公新刻漏铭注。
昔帝尧之为天下平也,出庖厨,为帝去恶。稽瑞「萐蒲」注引「平也」二字有误。
尧时有獬廌,缉其毛为帝帐。白孔六帖九十八。御览八百九十引「有」作「获」,「毛」作「尾」,「为」上有「以」字。稽瑞「獬豸」注引,云「尧时获之,缉其皮以为帐。」
渠搜之人服夏禹德,献其珍裘,毛出五彩,光曜五色。御览六百九十四。
商汤为天子,都于亳,有神手牵白狼,口衔金钩,而入汤庭。类聚九十九。
殷汤为天子,白狐九尾。稽瑞。
周武王时,仓庭国献文章驺。稽瑞「文犀骇鸡」注引。「章驺」疑当作「犀骇」,末又脱「鸡」字。
缠子佚文
缠子修墨氏之业,以教于世。儒有董无心者,其言修而谬,其行笃而庸。言谬则难通,行庸则无主。欲事缠子,缠子曰:「文言华世,不中利民,倾危缴绕之辞者,并不为墨子所修。劝善兼爱,则墨子重之。」意林一。
缠子曰:「墨家佑鬼神。秦穆有明德,上帝赐之九十年。」论衡福虚篇。案:秦穆公事见本书明鬼篇。「秦」,今本讹「郑」,当据此校正。「九十」当作「十九」,本书不误。
桀为天下,酒浊而杀厨人。纣王天下,熊蹯不熟而杀庖人。太平御览九百八。
董子曰:「子信鬼神,何异以踵解结,终无益也!」缠子不能应。意林。
董无心曰:「无心,鄙人也。罕得事君子,不识世情。」文选陶渊明杂诗李注。又陆士衡文赋注,又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注,引并无「无心鄙人也」句。
董无心曰:「离娄之目察秋毫之末于百步之外,可谓明矣。」文选班孟坚答宾戏注。案:以上三条并董子难语,今附于后。
马国翰云「缠子一卷,不详何人。汉、隋、唐志皆不著此书之目,书亦佚。马总意林始载缠子一卷,引其书二节,中言与儒者董无心论难。按汉志儒家董子一篇,名无心,难墨子。王充论衡亦载董无心难缠子天赐秦穆公以年之说。文选注引缠子,亦载董无心言,盖本董子之书取为缠子,如孔穿与公孙龙论臧三耳,孔丛子、公孙龙两书并载之类。」缠子辑本序。
案:汉书艺文志儒家董子一篇,名无心,难墨子。隋、唐旧经籍,新艺文。宋诸史志并一卷。并入儒家。晁公武读书志云「吴秘注」,玉海引中兴馆阁书目云:「董子一卷,与学墨者缠子辩上同、兼爱、上贤、明鬼之非,缠子屈焉。」是缠子与董子塙为一帙,主墨言之则题缠子,郑樵通志蓺文略以董子箸录,而入墨家,则非。主儒言之则题董子,无二书也。馆阁书目谓缠子屈于董子,与意林缠子不能应之言合,则是书自是先秦儒家遗籍,入墨家为非其实。其书明时尚有传本,见陈第世善堂书目。今则不复可得,佚文仅存六事,不足征其论难之恉也。
黄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