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余论

由此书所研究者观之,知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藉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然其与百戏及滑稽戏之关系,亦非全绝。此于第八章论古剧之结构时,已略及之。元代亦然。意大利人马哥朴禄《游记》中,记元世祖时曲宴礼节云:“宴毕彻案,使人入,优戏者,奏乐者,倒植者,弄手技者,皆呈艺于大汗之前,观者大悦。”则元时戏剧,亦与百戏合演矣。明代亦然。吕毖《明宫史》(木集)谓:“钟鼓司过锦之戏,约有百回,每回十余人不拘。浓淡相间,雅俗并陈,全在结局有趣。如说笑话之类,又如杂剧故事之类,各有引旗一对,锣鼓送上。所装扮者,备极世间骗局俗态,并闺阃拙妇呆男,及市井商匠刁赖词讼杂耍把戏等项。”则与宋之杂扮略同。至杂耍把戏,则又兼及百戏,虽在今日,犹与戏剧未尝全无关系也。

由前章观之,则北剧、南戏,皆至元而大成,其发达,亦至元代而止。嗣是以后,则明初杂剧,如谷子敬、贾仲名辈,矜重典丽,尚似元代中叶之作。至仁宣间,而周宪王有燉,最以杂剧知名,其所著见于《也是园书目》者,共三十种。即以平生所见者论:其所自刊者九种,刊于《杂剧十段锦》者十种,而一种复出,共得十八种。其词虽谐稳,然元人生气,至是顿尽;且中颇杂以南曲,且每折唱者不限一人,已失元人法度矣。此后唯王漾陂九思、康对山海,皆以北曲擅场。而二人所作《杜甫游春》、《中山狼》二剧,均鲜动人之处。徐文长渭之《四声猿》,虽有佳处,然不逮元人远甚。至明季所谓杂剧,如汪伯玉道昆、陈玉阳与郊、梁伯龙辰鱼、梅禹金鼎祚、王辰玉衡、卓珂月人月所作,蒐于《盛明杂剧》中者,既无定折,又多用南曲,其词亦无足观。南戏亦然。此戏明中叶以前,作者寥寥,至隆、万后始盛,而尤以吴江沈伯英璟、临川汤义仍显祖为巨擘。沈氏之词,以合律称,而其文则庸俗不足道。汤氏才思,诚一时之隽;然较之元人,显有人工与自然之别。故余谓北剧南戏限于元代,非过为苛论也。

杂剧、院本、传奇之名,自古迄今,其义颇不一。宋时所谓杂剧,其初殆专指滑稽戏言之。孔平仲《谈苑》(卷五):“山谷云: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吕本中《童蒙训》亦云:“如作杂剧,打猛诨入,却打猛诨出。”《梦梁录》亦云:“杂剧全用故事,务在滑稽。”故第二章所集之滑稽戏,宋人恒谓之杂剧,此杂剧最初之意也。至《武林旧事》所载之官本杂剧段数,则多以故事为主,与滑稽戏截然不同;而亦谓之杂剧,盖其初本为滑稽戏之名,后扩而为戏剧之总名也。元杂剧又与宋官本杂剧截然不同。至明中叶以后,则以戏曲之短者为杂剧,其折数则自一折以至六七折皆有之,又舍北曲而用南曲,又非元人所谓杂剧矣。

院本之名义亦不一。金之院本,与宋杂剧略同。元人既创新杂剧,而又有院本,则院本殆即金之旧剧也。然至明初,则已有谓元杂剧为院本者,如《草木子》所谓“北院本特盛,南戏遂绝”者,实谓北杂剧也。顾起元《客座赘语》谓:南都万历以前,“大席则用教坊打院本,乃北曲四大套者。”此亦指北杂剧言之也。然明文林《琅琊漫钞》(《苑录汇编》卷一百九十七)所纪太监阿丑打院本事,与《万历野获编》(卷六十二)所纪郭武定家优人打院本事,皆与唐宋以来之滑稽戏同,则犹用金元院本之本义也。但自明以后,大抵谓北戏或南戏为院本。《野获编》谓“逮本朝院本久不传,今尚称院本者,犹沿宋元之旧也。金章宗时,董解元《西厢》尚是院本模范”云云。其以《董西厢》为院本固误;然可知明以后所谓院本,实与戏曲之意无异也。

传奇之名,实始于唐。唐裴铏所作《传奇》六卷,本小说家言,为传奇之第一义也。至宋则以诸宫调为传奇,《武林旧事》所载诸色伎艺人,诸宫调传奇有高郎妇、黄淑卿、王双莲、袁太道等。《梦粱录》亦云:“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遍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即《碧鸡漫志》所谓“泽州孔三传,首唱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者也。则宋之传奇,即诸宫调,一谓之古传,与戏曲亦无涉也。元人则以元杂剧为传奇,《录鬼簿》所著录者,均为杂剧,而录中则谓之传奇。又杨铁崖《元宫词》云:“《尸谏灵公》演传奇,一朝传到九重知,奉宣赍与中书省,诸路都教唱此词。”案《尸谏灵公》,乃鲍天祐所撰杂剧,则元人均以杂剧为传奇也。至明则以戏曲之长者为传奇,(如沈璟《南九宫谱》等)以与北杂剧相别。乾隆间,黄文旸编《曲海目》,遂分戏曲为杂剧、传奇二种,余曩作《曲录》从之。盖传奇之名,至明凡四变矣。

戏文之名,出于宋元之间,其意盖指南戏。明人亦多用此语,意亦略同。唯《野获编》始云:“自北有《西厢》,南有《拜月》,杂剧变为戏文。以至《琵琶》,遂演为四十余折,几倍杂剧。”则戏曲之长者,不问北剧南戏,皆谓之戏文。意与明以后所谓传奇无异。而戏曲之长者,北少而南多,故亦恒指南戏。要之意义之最少变化者,唯此一语耳。

至我国乐曲与外国之关系,亦可略言焉。三代之顷,庙中已列夷蛮之乐。汉张骞之使西域也,得《摩诃兜勒》之曲以归;至晋吕光平西域,得龟兹之乐,而变其声。魏太武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龟兹之乐,亦于后魏时入中国。至齐周二代,而胡乐更盛。《隋志》谓:“齐后主唯好胡戎乐,耽爱无已,于是繁手淫声,争新哀怨,故曹妙达、安未弱、安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者(曹妙达之祖曹婆罗门,受琵琶曲于龟兹商人,盖亦西域人也)。遂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后主亦能自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厌,使胡儿阉官之辈,齐唱和之。”北周亦然。太祖辅魏之时,得高昌伎,教习以备飨宴之礼。及武帝大和六年,罗掖庭四夷乐,其后帝娉皇后于北狄,得其所获康国、龟兹等乐,更杂以高昌之旧,并于大司乐习焉,故齐周二代,并用胡乐。至隋初而太常雅乐,并用胡声,而龟兹之八十四调,遂由苏祗婆郑译而显。当时九部伎,除清乐、文康为江南旧乐外,余七部皆胡乐也。有唐仍之。其大曲、法曲,大抵胡乐,而龟兹之八十四调,其中二十八调尤为盛行。宋教坊之十八调,亦唐二十八调之遗物。北曲之十二宫调,与南曲之十三宫调,又宋教坊十八调之遗物也。故南北曲之声,皆来自外国。而曲亦有自外国来者,其出于大曲、法曲等,自唐以前入中国者,且勿论;即以宋以后言之,则徽宗时蕃曲复盛行于世。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云:徽宗“政和初,有旨立赏钱五百千,若用鼓板改作北曲子,并着北服之类,并禁止支赏。其后民间不废鼓板之戏,第改名太平鼓”云云。至绍兴年间,有张五牛大夫听动鼓板,中有〔太平令〕,因撰为赚。(见上)则北曲中之〔太平令〕,与南曲中之〔太平歌〕,皆北曲子。又第四章所载南宋赚词,其结构似北曲,而曲名似南曲者,亦当自蕃曲出。而南北曲之赚,又自赚词出也。至宣和末,京师街巷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皆能歌之。(见上)今南北曲中尚有〔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儿〕,此亦蕃曲,而于宣和时已入中原矣。至金人入主中国,而女真乐亦随之而入。《中原音韵》谓:“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人音声歌之。虽字有舛讹,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则北曲双调中之〔风流体〕等,实女真曲也。此外如北曲黄钟宫之〔者剌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皆非中原之语,亦当为女真或蒙古之曲也。

以上就乐曲之方面论之。至于戏剧,则除《拨头》一戏,自西域入中国外,别无所闻。辽金之杂剧院本,与唐宋之杂剧,结构全同。吾辈宁谓辽金之剧,皆自宋往,而宋之杂剧,不自辽金来,较可信也。至元剧之结构,诚为创见,然创之者,实为汉人;而亦大用古剧之材料与古曲之形式,不能谓之自外国输入也。

至我国戏曲之译为外国文字也,为时颇早。如《赵氏孤儿》,则法人特赫尔特(Du Halde)实译于一千七百六十二年,至一千八百三十四年,而裘利安(Julian)又重译之。又英人大维斯(Davis)之译《老生儿》在千八百十七年,其译《汉宫秋》在千八百二十九年。又裘利安所译,尚有《灰阑记》、《连环计》、《看钱奴》,均在千八百三四十年间。而拔残(Bazin)氏所译尤多,如《金钱记》、《鸳鸯被》、《赚蒯通》、《合汗衫》、《来生债》、《薛仁贵》、《铁拐李》、《秋胡戏妻》、《倩女离魂》、《黄粱梦》、《昊天塔》、《忍字记》、《窦娥冤》、《货郎旦》,皆其所译也。此种译书,皆据《元曲选》;而《元曲选》百种中,译成外国文者,已达三十种矣。

 

附录  元戏曲家小传

(今取有戏曲传于今者为之传)

 

一  杂剧家

关汉卿,不知其为名或字也。号己斋叟,大都人。金末,以解元贡于乡,后为太医院尹;则亦未知其在金世欤?元世欤?元初大名王和卿,滑稽佻达,传播四方。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王赋〔醉中天〕小令,由是其名益著。汉卿与之善,王尝以讥谑加之;汉卿虽极意还答,终不能胜。王忽坐逝,而鼻垂双涕尺余,人皆叹骇。汉卿来吊唁,询其由,或曰:“此释家所谓坐化也。”复问鼻悬何物,又对曰:“此玉箸也。”汉卿曰:“我道你不识,不是玉箸,是嗓。”咸发一笑。或戏汉卿云:“你被王和卿轻侮半世,死后方还得一筹。”凡六畜劳伤,则鼻中常流脓水,谓之嗓;又爱讦人之过者,亦谓之嗓,故云尔。(《录鬼簿》,参《辍耕录》、《鬼董跋》、《尧山堂外纪》。)

高文秀,东平人,府学生,早卒。(《录鬼簿》)

郑廷玉,彰德人。(同上)

白朴,字太素,一字仁甫,号兰谷,隩州人。后居真定,故又为真定人焉。祖元遗山为作墓表,所谓善人白公是也。父华,字文举,号寓斋,仕金贵显,为枢密院判官,《金史》有传。仁甫为寓斋仲子,于遗山为通家姓。甫七岁,遭壬辰之难,寓斋以事远适。明年春,京城变,遗山遂挈以北渡。自是不茹荤血,人问其故,曰:“俟见吾亲则如初。”尝罹疫,遗山昼夜抱持,凡六日,竟于臂上得汗而愈。盖视亲子侄不啻过之。数年,寓斋北归,以诗谢遗山云:“顾我真成丧家狗,赖君曾护落巢儿。”居无何,父子卜筑于滹阳。律赋为专门之学,而太素有能声,为后进之翘楚。遗山每遇之,必问为学次第,尝赠之诗曰:“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未几,生长见闻,学问博览。然自幼经丧乱,仓皇失母,便有满目山川之叹。逮亡国,恒郁郁不乐,以故放浪形骸,期于适意。中统初,开府史公将以所业荐之于朝,再三逊谢,栖迟衡门,视荣利蔑如也。至元一统后,徙家金陵,从诸遗老放情山水间,日以诗酒优游,用示雅志,诗词篇翰,在在有之。后以子贵,赠嘉议大夫,掌礼仪院大卿。著有《天籁词》二卷。(《金史·白华传》、《录鬼簿》、《元遗山文集》,王博文、孙大雅《天籁集序》。)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任江浙行省务官。(《录鬼簿》)

李文蔚,真定人,江州路瑞昌县尹。(同上)

李直夫,女直人,居德兴府,一称蒲察李五。(同上)

吴昌龄,西京人。(同上)

王实甫,大都人。(同上)

武汉臣,济南府人。(同上)

王仲文,大都人。(同上)

李寿卿,太原人,将仕郎除县丞。(同上)

尚仲贤,真定人,江浙行省务官。(同上)

石君宝,平阳人。(同上)

杨显之,大都人,与汉卿莫逆交。凡有珠玉,与公校之。(同上)

纪君祥(一作天祥),大都人,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同上)

戴善甫,真定人,江浙行省务官。(同上)

李好古,保定人,或云西平人。(同上)

张国宾(一作国宝),大都人,即喜时营教坊句管。(同上)

石子章,大都人,与元遗山、李显卿同时。(《录鬼簿》、《遗山集》、《寓庵集》。)

孟汉卿,亳州人。(《录鬼簿》)

李行道(一作行甫),绛州人。(同上)

王伯成,涿州人,有《天宝遗事》诸宫调行于世。(同上)

孙仲章,大都人,或云姓李。(同上)

岳伯川,济南人,或云镇江人。(同上)

康进之,棣州人,一云姓陈。(同上)

狄君厚,平阳人。(同上)

孔文卿,平阳人。(同上)

张寿卿,东平人,浙江省掾史。(同上)

李时中,大都人。(同上)

杨梓,字□□,海盐人。至元三十年二月,元师征爪哇,公以招谕爪哇等处宣慰司官,随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伊克穆苏,以五百余人、船十艘先往招谕之。大军继进,爪哇降,公引其宰相昔剌难答吒耶等五十余人来迎。后为安抚总使,官至嘉议大夫,杭州路总管。致仕卒,赠两浙都转运使,上轻车都尉,追封弘农郡侯,谥康惠。公节侠风流,善音律,与武林阿里海涯之子云石交善。云石翩翩公子,所制乐府散套,骏逸为当行之冠,即歌声高引,可彻云汉。而公独得其传。杂剧中有《豫让吞炭》、《霍光鬼谏》、《敬德不伏老》,皆公自制,以寓祖父之意,特去其著作姓名耳。其后长公国材,少公次中,复与鲜于去矜交好。去矜亦乐府擅场,以故杨氏家僮千指,无不善南北歌调者;由是州人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于浙右云。(《元史·爪哇传》、元姚桐寿《乐郊私语》、明董谷《续澉水志》。)

宫天挺,字大用,大名开州人。历学官,除钓台书院山长。为权豪所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卒于常州。(《录鬼簿》)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人,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病卒,火葬于西湖之灵芝寺。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也。(同上)

范康,字子安,杭州人。明性理,善讲解,能词章,通音律。因王伯成有《李太白贬夜郎》,乃编《杜子美游曲江》,一下笔即新奇,盖天资卓异,人不可及也。(同上)

曾瑞,字瑞卿,大兴人。自北来南,喜江浙人才之多,羡钱唐景物之盛,因而家焉。神采卓异,衣冠整肃,优游于市井,洒然如神仙中人。志不屈物,故不愿仕,自号褐夫。江湖之达者,岁时馈送不绝,遂得以徜徉卒岁。善丹青,能隐语、小曲,有《诗酒余音》行于世。(同上)

乔吉(一作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美容仪,能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居杭州太乙宫前,有题西湖〔梧叶儿〕百篇,名公为之序。江湖间四十年,欲刊行所作,竟无成事者。至正五年,病卒于家。尝谓:“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串,意思清新,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明李中麓辑其所作小令,为《惺惺道人乐府》一卷,与《小山乐府》并刊焉。(《录鬼簿》,参《辍耕录》)

秦简夫,初擅名都下,后居杭州。(《录鬼簿》)

萧德祥,号复斋,杭州人,以医为业。凡古文俱櫽括为南曲,街市盛行。所作杂剧外,又有南曲戏文等。(同上)

朱凯,字士凯,所编《昇平乐府》及《隐语》、《包罗天地谜韵》,皆大梁钟嗣成为之序。(同上)

王晔,字日华,杭州人。能词章乐府,所制工巧。又尝作《优戏录》,杨铁崖为之序云:“侏儒奇伟之戏,出于古亡国之君。春秋之世,陵铄大诸侯,后代离析文义,至侮圣人之言为大剧,盖在诛绝之法。而太史公为滑戏者作传,取其谈言微中,则感世道者实深矣。钱唐王晔,集历代之优辞有关于世道者,自楚国优孟而下,至金人玳瑁头,凡若干条。太史公之旨,其有概于中者乎!予闻仲尼论谏之义有五,始曰谲谏,终日讽谏:且曰:吾从者讽乎!盖以讽之效,从容一言之中,而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者之所不及也。及观优之寓于讽者,如‘漆城’、‘瓦衣’、‘雨税’之类,皆一言之微,有回天倒日之力,而勿烦乎牵裾、伏蒲之勃也。则优戏之伎,虽在诛绝,而优谏之功,岂可少乎?他如安金藏之刳肠,申渐高之饮 ,敬新磨之免戮疲令,杨花飞之易乱主于治,君子之论,且有谓台官不如伶官。至其锡教及于弥侯解愁,其死也,足以愧北面二君者,则优世君子不能不三唶于此矣。故吾于晔之编为书如此,使览者不徒为轩渠一噱之助,则知晔之感,太史氏之感也欤!至正六年秋七月序。”(《录鬼簿》、《东维子文集》。)

二  南戏家

施惠(一云姓沈),字君美,杭州人。居吴山城隍庙前,以坐贾为业。巨目美髯,好谈笑,诗酒之暇,唯以填词和曲为事。有《古今砌话》,编成一集,其好事也如此。(《录鬼簿》)

高明,字则诚,温州瑞安人(《玉山草堂雅集》、《列朝诗集》皆云永嘉平阳人)。以《春秋》中至正乙酉第,授处州录事,后改调浙江阃幕都事,转江西行台掾,又转福建行省都事。初方国珍叛,省臣以则诚温人,知海滨事,择以自从。后仍以江西福建官佐幕事,与幕府论事不合。国珍就抚,欲留寘幕下,不从,即日解官,旅寓鄞栎社沈氏,以词曲自娱。明太祖闻其名,召之,以老病辞归,卒于宁海。则诚所交,皆当世名士,尝往来无锡顾阿瑛玉山草堂。阿瑛选其诗,入《草堂雅集》;称其长才硕学,为时名流。其为浙幕都事与归温州也,会稽杨维桢与东山赵汸作序送之。尝有岳鄂王墓诗云:“莫向中州叹黍离,英雄生死系安危。内廷不下班师诏,绝漠全收大将旗。父子一门甘伏节,山河万里竟分支。孤臣尚有埋身地,二帝游魂更可悲!”又尝作《乌宝传》(谓钞也),虽以文为戏,亦有裨于世教。其卒也,孙德旸以诗哭之曰:“乱离遭世变,出处叹才难。坠地文将丧,忧天寝不安!名题前进士,爵署旧郎官,一代儒林传,真堪入史刊。”所著有《柔克斋集》。(《辍耕录》、《玉山草堂雅集》、《东维子文集》、《留青日札》、《列朝诗集》、《静志居诗话》。)

徐 ,字仲由,淳安人。明洪武初,征秀才,至藩省辞归。尝谓吾诗文未足品藻,唯传奇词曲,不多让古人。有《叶儿乐府》〔满庭芳〕云:“乌纱裹头,清霜篱落,黄叶林邱。渊明彭泽辞官后,不事王侯。爱的是青山旧友,喜的是绿酒新篘,相拖逗,金樽在手,烂醉菊花秋。”比于张小山、马东篱,亦未多逊。有《巢松集》。(《静志居诗话》)

附考:元代曲家,与同时人同姓名者不少。就见闻所及,则有三白贲,三刘时中,三赵天锡,二马致远,二赵良弼,二秦简夫,二张鸣善。《中州集》有白贲,汴人,自上世以来至其孙渊,俱以经术著名,此一白贲也。元遗山《善人白公墓表》次子贲(即仁甫仲父),则隩州人,此又一白贲也。曲家之白无咎,亦名贲,姚际恒《好古堂书画记》“白贲字无咎,大德间钱唐人”是也。《元史·世祖纪》:“以刘时中为宣慰使,安辑大理。”此一刘时中也。《遂昌杂录》又有刘时中,名致。曲家之刘时中则号逋斋,洪都人,官学士,《阳春白雪》所谓古洪刘时中者是也。(此与《遂昌杂录》之刘时中时代略同,或系一人。)世祖武臣有赵天锡,冠氏人,《元史》有传。《遂昌杂录》谓今河南行省参事宛邱赵公名颐字子期,其先府君宛邱公讳祐字天锡,为江浙行省照磨,此又一赵天锡也。曲家之赵天锡,则汴梁人,官镇江府判者也。马致远,其一制曲者,为大都人;一为金陵人,即马文璧(琬)之父,见张以宁《翠屏集》。赵良弼,一为世祖大臣,《元史》有传;一为东平人,即见于《录鬼簿》者也。秦简夫,一名略,陵川人,与元遗山同时;一为制曲者,即《录鬼簿》所谓“见在都下擅名,近岁来杭”者也。张鸣善,一名择,平阳人(或云湖南人),为江浙提学,谢病隐居吴江,见王逢《梧溪集》;一为扬州人,宣慰司令史,则制曲者也。元代曲家,名位既微,传记更阙,恐世或疑为一人,故附著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