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真言外应画九执大天主。所谓日天月天五星蚀神彗星。及大梵天王净居天那罗延天都使多天帝释天主。当佛背后画摩醯首罗大天。共一十二尊。列位分布周围一匝。各有所乘各有所执。唯传受此法者知之。于此大天外又安界道。于道外竖画一十二枚独股金刚杵。通至外轮辋。以为金轮之辐。于此辐间。当佛前面向佛。右边逐日顺转。安师子宫次秤宫次蝎宫次弓宫次摩竭宫。此六宫在佛右边。又从佛后顺转却向佛前。安宝瓶宫次鱼宫次羊宫次牛宫次男女宫次蟹宫。此六宫在佛左边与师子宫相接当佛背后安虚宿。当佛前安七星宿。于此十二宫外安置二十八宿。各依本宫次第安置。惟为国王除灾即全画天身。自余凡庶已下除灾不应画天身。但置位书梵字天名点星形即得。于二十八宿外周匝画轮缘如车辋形。金色阔狭大小与轮形相称。于此辋上画八方天王。当佛前安焰摩天。当佛后安多闻天王。文殊师利背后辋上安水天。于金刚手背后安持国天王干闼婆王。四隅四天。东北角欲界自在天。东南角火天。西南角罗刹主。西北角风天。于此辋上空处。金银书炽盛光佛顶真言及缘生四句偈十二缘生经文。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又书十二灭句。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令其分布遍于辋上。又于轮外应书一百八个青莲华。叶头如承此轮之势。即于一一叶上梵书一a 字。应金银或用白粉。金银最妙。叶阿 外四边界外方四缘。周匝画作界道。于界道上画独股金刚杵。相接周匝围绕令合。便成结界。于方界内轮外四角空处。画四大明王以为外护。于佛前右边角内。画四臂降三世明王青色。于佛前左边角内。即画无动明王青色。于佛后右边角内。画四臂无能胜明王紫黑色。于佛后左边角内。画四臂大力乌𫇴澁摩金刚明王赤色。此四大明王。并皆坐宝盘石上火焰围绕。如是依教安布。名曰一切如来秘密除灾教令法轮。若有难时。上从王者次及储君后妃婇女。下及百寮道俗凡庶。本命宿上五星陵押退行留守。或日月于上交蚀。彗孛恶星[(土/儿/夕)*力]犯宿者。于是中即用此法。严饰一净房深密之处。建曼荼罗。勿使多人知见。若多人知见即求愿难得灾祸不除。若国王息灾者。应严饰一深殿建曼荼罗。依教如法护净严饰如经所说。勿使女人黄门奴婢下劣人见即触秽道场。所谓及诸畜生皆是不吉祥之类器。若猪狗猫鼠尽勿令见清净道场。若能一一躬亲自入道场。至诚祈祷所祀天神。念诵炽盛光佛顶真言昼夜不间断。兼诵诸尊真言。少则三日三夜。多或七日七夜或二七日夜。至心持念兼作护摩。乃至感应得吉祥警诫此为最胜。当知灾障决定消灭。若得应効。其曼荼罗。便须收却不应久留。本法如是。若是地坛便须除刬扫去。送于长流净水之中。若身不得自入道场者。或处律公私职务或事严君。应奉尊贵或处幽闺禁约。或乃身力不逮或家老少病患。或卑下身不自由或容寄他方无家无处。或近邪见恶人怨家之处难为建立。即应访求一明解此法教之人。或道或俗殷勤求请。供彼所须令替身念诵。慎密精诚建立道场。然后酬赏劬劳令其欢喜。如其事逼不及作坛。但于幽静深房清净或伽蓝之处。取净床敷安轮坛。北面悬炽盛光佛顶轮王像。或对一忿怒王尊像亦得。幢幡华盖庄严敷置此轮坛。于尊像前如曼荼罗势。四面如法饮食果子乳粥酪饭。沙糖酥灯蜜浆甘蔗。蒲桃等浆罗列陈设。焚香散华供养至心持念。法人身著纯白衣服。日数如前必得灾灭。其供养器物并用白银。无用白铜或白瓷充勿用触器。吉祥唯须常诵炽盛光佛顶陀罗尼昼夜不间。其所烧香当用沈水白檀白胶薰陆白茅和之。不绝计千计万。乃至洛叉或三洛叉亿。数以得愿满为限。亦不定数为期。兼诵佛眼真言文殊师利金刚手等八菩萨真言。每初入道场。各先诵一百八遍。请召入道场。诸天及宿曜真言各念七遍。正念诵时深发慈心。常以佛眼瞻视此轮上诸天形像。下心祈祷焚香发愿求乞恩福。不应作降伏忿怒之心。便乖圣竟必不相应。此等皆是大福德天仙行菩萨道。以誓愿力受此天身。为饶益有情故令诸刚强众生怖畏作善。岂有将此凡夫下劣微分芥福垢秽之身。而欲折伏造化天仙。无有是处。审可思虑而乃行之敬而畏之。深起慈心愍念一切诸有情极厄难诸众生等。愿令解脱一心持诵炽盛光佛顶真言。唯功多为上。我今宣说陀罗尼曰。
spha ṭ śa nti ka śrī 于 娑发(二合) 咤下应云 扇 底(二合) 迦 室利(二合) ye
曳 na maḥ sa ma nta bu ddhā nāṃ a pra 娜 莫 三(去) 曼 多 勃 驮(引) 南(上引)(一) 阿 钵啰(二合) ti ha ta śā sa na nāṃ oṃ 底(丁以反) 贺 多 舍(引) 娑 曩(引) 南(引)(二) 唵(引) kha kha kha hi kha hi hūṃ hūṃ 却 却 佉(去引) 呬 佉 呬(声异反)(上同三) 吽 吽(引) jva la jva la pra jva 入嚩(二合) 攞 入嚩 攞(四) 钵啰(二合) 入嚩(二合) la pra jva la ti ṣṭa ti 攞 钵啰 入嚩(二合) 攞(五) 底 瑟姹(二合) 底 ṣṭi ṣṭri spha ṭ spha 瑟姹(二合) 瑟置哩(二合引)(七) 娑拨(二合) 咤(半音呼) 娑拨(二合) ṭ svā hā
咤(半音) 娑嚩(二合) 贺(引)(八) 佛眼菩萨真言曰。
na maḥ sa rva ta thā ga te bhyo rha 曩 莫 萨 嚩 怛 他(引) 蘖 帝 毘庾(二合) 啰曷(二合) te bhyaḥ sa mya ksaṃ bu ddhe bhyaḥ 帝(引) 毘药(二合) 三 藐 三(去) 没 第(引) 毘药(二合) oṃ ru ru sphu ru jva la 唵(引) 噜 噜 娑普(二合) 噜 入嚩(二合) 攞(引) ti ṣṭa si ddhā lo ca ne sa 底(丁以反) 瑟姹(二合) 悉 驮(引) 路(引) 佐 儞(平) 萨 rvā rtha sā dha ṇi ye svā 嚩(转舌) 𪢐他(二合) 娑 驮(引) 𩕳 曳 娑缚(二合) hā
贺(引) 心真言曰。
oṃ bu ddhā lo ca ne svā hā
唵(引) 没 驮 路(引) 左 宁 娑嚩(二合引) 贺(引)
诵彼真言曰
na maḥ sa ma nta bu ddhā nāṃ he he 曩 莫 三(去) 曼 多 没 驮(引) 南(引)(一) 系 系 ku ma ra ka vi mu kti pta 俱 摩 啰 迦(二) 微(上) 目 乞底(二合) 钵他 rthi ta sma ra sma ra 悉体(二合)(他以反) 多(三) 娑么(二合) 罗 娑么(二合) 罗(四) pra ṭ jñā svā hā
钵罗(二合) 底(丁以反) 枳然(二合) 娑嚩(二合引) 贺(引) 心真言曰。
oṃ va ke da na maḥ
唵(引) 嚩 髻 娜 曩 莫(六字文殊)
na maḥ sa ma nta va jra ṇaṃ ca 曩 莫 三(去) 曼 多 嚩 日啰(二合) [哧*皮](引)(一) 战 ṇḍa ma hā ro ṣa ṇa hūṃ
拏 么 贺 噜 洒 拏 吽(引) 心真言。
na maḥ sa ma nta va jra ṇaṃ oṃ 曩 莫 三(去) 曼 多 嚩 日啰(二合) [哧*皮] 唵 va jra pā ni va jra sa tva 嚩 日啰(二合) 播 抳 嚩 日啰(二合) 萨 怛嚩(二合) hūṃ
吽
念彼真言曰
na maḥ sa ma nta bu ddhā nāṃ he ma hā 曩 莫 三(去) 曼 多 没 驮(引) 喃 系 摩 贺(引) ma hā sma ra pra ti 摩 贺(引) 娑么(二合) 啰 钵啰(二合) 底(丁以反) jñāṃ svā hā
枳然(二合引) 娑嚩(二合) 贺(引)
na maḥ sa ma nta bu ddhā nāṃ he 曩 莫 三(去) 曼 多 没 驮(引) 南(上) 系(引) he hiṃ ci rā ye si a vi sma 系(引) 紧 旨(慈以反) 罗 拽 徙 阿(去急呼) 尾 娑么(二合) ya ne ye svā hā
野 儜 曳 娑嚩(二合引) 诃(引)
即说真言曰
na maḥ sa ma nta bu svā nāṃ sa rva 曩 莫 三(去) 曼 多 没 驮(引) 南(一) 萨 嚩(转舌呼) bha ya trā sa ni hūṃ spha 佩 野 怛啰(二合引) 散 儞(入)(二) 吽(引) 娑颇(二合) ṭ ya svā hā
咤 野(三) 娑嚩(二合引) 贺(引)
即说真言曰
na maḥ sa ma nta bu ddhā nāṃ oṃ 曩 莫 三(去) 曼 多 没 驮(引) 喃(引)(一) 唵(引) pa dma ci nta ma ṇi jva la 钵 娜摩(二合) 进 跢 么 抳(尼贞反) 入嚩(二合) 攞(引) hūṃ
吽(引) 心中心。
oṃ va ra da pa dme hūṃ
唵 嚩 啰 曩 钵 娜铭(二合) 虎吽(二合引) 摩醯首罗天王真言(此云大自在天)。
na maḥ sa ma nta bu ddhā nāṃ oṃ e hye 曩 莫 三 曼 多 没 驮 喃(一) 唵(引) 翳 系 e hi ma he śva rā ya svā 曳 呬 么 系(引) 湿嚩(二合) 啰(引) 野 娑嚩(二合引) hā
贺(引) 复说欲界自在伊舍那真言曰(小自在)。
na maḥ sa ma nta bu ddhā nāṃ ro dra 曩 莫 三 曼 多 没 驮(引) 喃(一) 噜 捺啰(二合) ya svā hā
野 娑嚩(二合引) 贺(引) 大梵天王真言曰。
na maḥ sa ma nta bu ddhā nāṃ oṃ ma hā 曩 莫 三 曼 多 没 驮 喃(一) 唵(引) 么 贺(引) vra hma ye e he e hi 没啰(二合) 𤚥么(二合) 曳(引)(二) 翳 醯 曳 呬 svā hā
娑嚩(二合引) 贺(引) 请召十二宫天神真言曰。
na maḥ sa ma nta bu ddhā naṃ oṃ gra 娜 莫 三 曼 多 没 驮 喃(一) 唵 仡啰(二合) he śva rī ya pra pta 系(引) 湿嚩(二合) 哩(引) 野(二) 钵啰(二合) 钵多 ju ti rma ya ṭa ki hūṃ jaḥ 孺 室(丁逸反) 哩么(二合引) 野(四) 擿 计 吽(引) 柞 svā hā
娑嚩(二合引) 贺(引)(五) 请召二十八宿真言曰。
na maḥ sa ma nta bu ddhā nāṃ oṃ a 曩 莫 三 曼 多 没 驮(引) 喃(一) 唵(引) 阿(上) ṣṭa viṃ śa ti nāṃ na kṣa 瑟咤(二合) 尾孕(二合) 设 底(丁以反) 喃 诺 乞察(二合) tra bhyaḥ ni na da ni 怛㘑(二合) 毘药(二合) 儞(宁逸反) 曩 捺 𩕳(去) ye ṭa ki hūṃ jaḥ svā hā
曳 摘 计 吽(引) 柞 娑嚩(二合引) 贺(引) 都请召诸天及七曜十二宫神二十八宿诸执并地天等真言。
na maḥ sa ma nta bu ddhā nāṃ oṃ sa 娜 莫 三 曼 多 没 驮(引) 喃(一)(上) 唵 萨 rva de va tā naṃ e hye e 嚩(转舌) 祢(泥礼反) 嚩 多(引) 喃(引)(二) 翳 醯 曳(二合引) hi a di tya su mā paṃ 呬 阿(引) 儞(宁逸反) 底也(二合) 素 么(四) 半 cā na kṣa tra ra ho he tu dvā 左 诺 乞察(二合) 怛啰(二合)(五) 攞 护 计 都 娜嚩(二合) da śa vi ma na a ṣṭā viṃ 捺 舍 尾 么 曩(六) 阿 瑟咤(二合) 尾孕(二合) śā tī dhṛ ti ve ye 设 底(丁以反)(七) 钵哩(二合) 体(他以反) 吠 曳(二合入) ṭa ki hūṃ jaḥ svā hā
摘 枳(经异反) 吽(引) 柞(入) 娑嚩(二合引) 贺(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又书灭句即是十二缘灭。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右于轮外一百八莲华叶上。各梵书一a 字令周阿 遍。每持诵时。应发愿启白众圣。手捧香炉至诚处恭长跪。向佛作如是言(此誓愿文。须道场主每日三时自入启愿。念诵人亦须自诵令熟。常须发此誓语)弟子某甲(俗人称姓名。若僧云比丘某甲。若大臣官长云某官姓名。若国王云某国号主姓名)我今归命佛法僧宝海会圣众。仰启清净法身遍照如来。普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菩萨众。一切贤圣声闻缘觉。五通神仙九执大天。十二宫主二十八宿。众圣灵祇四大明王。护世八天并诸眷属。土地山川护法善神。业道冥官本命星主。我今遇此灾难变(所求之愿。一一具言之)某事相陵。游空大天愿顺佛教勅。受我迎请悉来赴会。向此单诚发欢喜心。为我某甲除灭如是急厄灾难。我承大圣摄护慈力遇闻此教。拔济我等及一切有情轮回苦业。唯愿九执天神。依佛教轮变灾为福。施我无畏令安乐住。当来共结菩提眷属。永舍爱憎互相饶益。愿施无畏令我吉祥(已上愿文每常须懃诵一日三时启愿勿绝也)每日三时或四时或长时。发愿祈请除不至心。若也因巡怠慢即所求无应。其遭厄人须懃诚发愿。道场满日依真言教法。以酥蜜酪乳木护摩。及施八方天并施一切鬼神等食。又于一水盆中。著种种甘美饮食果子甜脆等。皆须擘碎诵施焰口真言起慈悲心。加持三七遍或七七遍或百八遍。将施郭外或宅外泻置于净地。施与无名无位鬼神食之。或分泻置江河长流水中。如是依教作者。一切灾难无不消灭除殄。时文殊师利菩萨告大众言。我从闻此教法已来。常为众生如是演说。一切如来当证知我。宣说教令除灾法轮竟。汝等诸天众当如佛教敬顺奉行。尔时诸天闻说此经已。皆大欢喜异口同音咸作是言。敬依圣旨不敢违越。信受奉行作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