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垢罪篇第二
将释此篇略作八门。一制意。二辨名。三数类。四具轻重。五含多。六遮性。七麁细。八释文。
初制意者。诸佛何故制此轻戒。谓一为护世间起讥嫌故。二光显菩萨出世道故。三微细情尘悉制断故。四调伏三业制三毒故。五方便远护十重戒故。六增长菩萨三聚戒故。余如下释文处说。
二辨名者。轻垢者简前重戒。是以名轻。简异无犯故亦名垢。又释。黩污清净行名垢。体非重过称轻。善戒地持轻戒总名突吉罗。瑜伽翻为恶作。谓作非顺理故名恶作。又作具过恶故名作。亦有恶说。即语过也。善生经名失意罪。谓忘念所作乖于本志故名失意也。
三数类者通论此篇。此篇类有十。一若依瑜伽。有四十四种轻戒。二若依地持善戒经。虽有少增减大同瑜伽。已上多分是出家戒相。三依菩萨内戒经。四十二种。四依善生经。除六重外别有二十八。五依方等经。除二十四种戒外别更有五五二十五种。制不应作。已上多分是在家戒。六依此经。大数有四十八种。七若寻此文细内。或有一戒中有多种戒。总论向将百种。已上通道俗戒。八或八万种如下文列。八万威仪品中说九或十万种。如梁论引毘奈耶瞿沙罗经说。菩萨戒有十万种差别。十戒尘沙如智论中。略有八万广有尘沙等数。如是等皆此类也。
四轻重者。此四十八种中几唯是轻几带于重。谓六戒带重。所余反此。谓一国使杀生戒。于中为使故入此篇。杀生故带重罪。二放火焚烧戒中。焚烧故入此篇。随所损物故为重。三依官强乞戒中。恃官势入此篇。强取物犯盗戒。四为主戒中。为主失仪入此篇。损三宝物故宜犯重。五违禁行非戒中。以诈现亲附等故入此篇。自身谤三宝故入重收。又杀盗故犯重。六斋三长月作非故入此篇收。杀生故重。六畜作非法戒中。轻称小斗等入此篇收。取人财物等是犯重。
五多小者。几唯一戒几具多戒。谓有十戒一具多戒。一于贩卖戒中有三戒。一卖良人。二卖奴畜。三卖棺木等。二不能救生戒中有二戒。一救生勉杀。二已日讲法以救亡苦。三于轻新求学戒中亦二戒。一受戒仪式。二法师倚恃不为答问戒。四于恶伎损生戒中有六戒。一卖男女色。二自手作食自磨自舂。三占相解梦。四呪术工巧。五调鹰法。六合毒药。五于违禁行非戒中有四戒。一密谤三宝。二为媒婚。三斋月杀生。四心及偷盗。六于畜作非法戒中有六戒。一畜刀箭等。二轻称小斗。三因势取物。四害心系缚。五破坏成功。六养猫狸。七于观听作恶戒中有五戒。一不得看鬪。二不得听乐等声。三不得博戏。四不得作卜。五不得作贼使八故入难处戒中有三戒。一头陀。二布萨。三坐。夏冬令如法不入难处等。九于应讲大乘戒中有二戒。一教他建立塔寺处。二教灾厄时讲大乘。十于受戒乖仪戒中有二戒。一受戒仪二不礼俗。上来十内散说三十五种。又前门中六戒内各有所含重戒。亦各具二戒也。所余三十二戒各唯一种。是故总有七十九戒应知。
第六遮性者。于此四十八中几是遮戒几是性戒。
第七麁细者。于此戒中几麁妨身语。几细防意业。又几是麁防恶业。几细防惑障。此上二门并随文应知。
第八释文者。于此篇内文别有三。初结前生后。二正显戒相。三结劝修学。初中先结前。已说十重之戒。后生后。当说三十八种轻。就第二正显戒相中。四十八戒或摄为五段。谓四十二九各指本品故。或散为四十八章。如文当知。释文分为五段。初三十各一后二九各一故有五也。
轻慢师长戒第一
将释此戒略作八门。一制意。二次第。三释名。四具缘。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八释文。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谦卑敬养一切众生。况于师长辄有轻慢。违行之甚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既创得戒。理须从师受教。若怀轻慢教授无由。故须先制。以随戒广行。赖此而易立故。
三释名者。于师及长心轻身慢。戒防此失。从所离为名。
四具缘者具四缘。一是师是长是德人。二知是师等。三故起轻慢。四身不敬养。故结犯。
五阙缘者。阙初二缘并有小罪。以于一切含灵皆须敬故。阙第三缘得中罪。以于师长身心不敬故。阙第四缘得上罪。以于师长起轻慢心故。
第六轻重有四种。一约境有三品。一于二师最重。二于长支次。三于同类。于此三境犯上中下三罪可知。二约心亦三品。谓一以嫌恨心恚恼心犯上品。二无嫌恨等但由骄慢痴心是中品。三懈怠忘念是下品。三约对以此三心对前三境如次。绮互轻重可知。四约事亦三品。一不能卖身等。二不如法敬养。三不迎送礼拜。下中上三罪可知之。
第七通塞者。谓一暗夜不识。二若睡眠他作觉相。三若重病。四若病新差无力。五若在坐说法。六若正听法护说法者心。皆不犯如瑜伽戒说。
第八释文者有三句。初明受得戒。二既得下示行劝持。亦是前为受戒。此为随行。三若不尔下故违结犯。初中二。先明应受戒位。略举三位。一国王是粟散等。二论王金银铜铁。三百官通诸文武等。此三贵位。于诸众生皆能损益。若不受戒幽灵不护。何以统御群生。故言应先受菩萨戒。二一切下明受戒利益。上顺圣意。诸佛欢喜。下协群灵得鬼守护令其身无灾厄。职位为长存。第二示行令持中亦二。初顺显应行。二而菩萨下违失。显非前中三。初起重心。二见尊人。三设敬仪。初中有二心。谓报恩敬养仰从尊命为孝顺。恭敬有三。一给侍。二迎送。三礼拜。然此二心亦是菩萨常所行行也。二尊人略是六种人。一上座是众中上首。二和上亦邬波陀耶。此云亲教师也。然有三种。一十戒和上。二具戒和上。三菩萨戒和上。即诸佛是也。今此约前二。说三阿阇梨者。此云轨范之师。谓教授法则故名也。然有六种。一十戒阿阇梨。二大戒羯磨。三威仪教授。四受业五依止。六授菩萨戒。四大同学者。谓同于一师学菩萨藏年夏先己之类也。五同见。六同行。谓同见大乘菩萨藏法。同行菩萨所行行等。初即同解。后即同行。此二通同师不同师。但同此业俱是所重。又释亦通小乘解行之人。悉是所重。以亦同是佛法内故。三设敬仪中有三。若病应起。若无力应承迎。若健时应礼拜。又释初起次迎后礼。二而菩萨下违失。显非中二。初举失。谓憍慢翻前恭敬心也。痴翻孝顺心。于师不孝。于长不敬。或前二通。又于上不敬曰憍。于等自大名慢。具作前二名痴。此是违行之心。不起来迎等者。是违行之相。一一有二种。一于前六位一一人所各不如法供等。二于彼人所设一一供事各不如法等。俱供养有三种。一恭敬供养。谓迎礼等。二事供养。谓香华等。三行供养。谓如说修行等。于此三种并皆须具。下显敬仪中。若设贫穷无财供者终无开许故。今戒自卖身。此通在家及出家位。卖国城约王位。所统名国。所据曰城。卖男女者是本誓愿之男女故。卖时无失。又是菩萨重人重行。情至深故破此恩爱终非同愿男女亦破情向法也。此二位约在家人。七宝约轮王位。有二义。一是金轮等七。一轮。二玉女。三马宝。四马宝。五珠宝。六主兵臣宝。七主藏臣宝菩萨皆悉布施。非是所卖。二约余七宝。一金二银三瑠璃四颇梨五赤珠六车渠七马瑙。百物是通一切诸所有等。此中七宝。百物有二义。一是所卖同上男女。二是供具。谓以此等供彼所须。故云而供给之。第三若不尔下故违结犯。谓违前敬仪。是故结犯可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