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作意所缘中。自下第三通辨。文有其七。一修作意所由。二四缘入等至。三四无记根。四味净定等差别。五四分定异。六次第超越入出。七熏修差别。
又即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是加行道。舍诸烦恼是无间道。任持断灭是解脱道。令诸烦恼远离相续。是胜进道。
四因缘入等至中。文分为三。标释结成。爱上静虑等。四无记根四人得定起。此四种非必一人具能起四。爱即贪数。见谓见取。慢即我慢。疑即痴疑。此中先闻而起。是未得定先起四根。不是唯无记性。欲界通不善故 或得定已后起四种。方是无记。
见上静虑中 如是入已能自忆念过去多劫遂生是见等者。由得定已。起四全常见。总缘世间非但约定。故非见上静虑所摄。执此见不舍名为见取。然此文中。唯说能得净。不说体殊胜。实遂难显之。为胜易故。定等是常见。所依蕴故。亦见取境。此中爱缘上地。唯识具释。未得定前我慢。缘此地生。同地而执。总缘五蕴。而方能故。得定后慢。缘彼地起。亦同地故。无别缘我慢。缘他地生。总缘者可尔。如唯识说。其疑一法。观其文势。唯修出世者起。缘圣谛疑故。据胜者说。理通余有。于余胜定。亦起疑故。未得定前性。通不善。若得定已后名无记根。是定烦恼。为根本故。起生烦恼爱味定。有二义。一通未至有。准上了相。既通闻慧。未至地散心。何妨染心未至地有。要得根本定。得自在已方起现前。二云未至地无染。了相亦非通闻慧。如唯识疏解 其所爱味当言已出其能爱味当言正入者。所爱味定是净定。已入过去。出于现在。其能爱味染污定心。在现在故。当言正入。此唯爱数深取所缘顺退分定谓有钝根顺住分定谓有中根或利根性等者。此中但依四人成四。故此说根。非依一人而成四种。下第十三。说四捡行。经说依一人次第修故。道理亦有上根而下修退。亦有下根上修不退。其退分定。退其住分定。而染心相入出。既不胜进。亦不退下 顺胜分定。定约别人。修定是利根。不与染心而相入出。第四亦尔 顺决择分定。能生无漏。非胜分定。第十三说。四检行经中。顺胜分定。非退非住。唯是胜进。非趣决择。故决择即分。名决择分。分是支义类义。
此四种定。一辨行相。如文 二辨性。唯有漏善 三依地。通色无色。有顶亦能生无漏心故。然以义准。非上七近分。有第四分。不见与无漏心相入出故。初起不然。后起可得。故皆有四分。无文遮故 四初能生二。自及住分。住分生三。除第四。第三亦生三。除退分。第四生一。谓自类 五显类异。顺退分顺烦恼。住分顺自地。顺胜分顺上地。顺决择分顺无漏 六依起。下界起四。上二界唯三。无初。以不退故。
无间入等至中。漏无漏纯杂三种。皆有四类。一纯有漏。二纯无漏。三有无漏杂 四类者。一顺入。二逆入。三顺逆入。四逆顺入。此中但有初二。
超越入等至中。有漏无漏纯杂三类超。各亦有四。此中辨唯有初二。文言通故。如是合有二十四句。上辨类别。何人能超者。此言超者。唯无学非有学。唯利根非钝根 依界者。唯欲界。非上二。若起色界心出。可有闻慧。异熟生心。及通果心。今以非想地心出。出在何心。彼无闻慧威仪工巧。及通果心。非异地起生得善心异熟生心。业果者不异地起。准灭尽定出。缘三种境。触三种触。许缘内外有为蕴生。何妨欲界地。起有顶地异熟生心。非业果者。然相难知。由此应言。有漏无漏出。在异类名为出心。非要散位。若尔有漏无漏间入等。云何住异类。今言住异。行相别类名之为出。或得起无记心。未乖理也。以极远故。无有能超第三等至 唯除如来等者。此据极自在超一切地者说。若七地以前。及波罗蜜多声闻。亦能超二地乃至七地。大目犍连。入无所有处定。闻象等声。便从彼出。超多地故。六十三中具明此事 又依自在超一切地。谓佛及不退菩萨。余人虽超。不能多地。若任运起。非超禅者一切皆得。如转生九地。及大目揵连。故此不说。此明超故。
熏修中文有二义。初明杂修。后明修生差别。初文有二。初标后释 熏有五类。一纯有漏定熏修。谓生下四静虑。除五净居。如此下说。耎中上品修故。受三地果 二纯无漏定熏修。谓八地已去变易生死。有漏定尽故 三有漏无漏杂修。即此所说。为于等至得自在故。及受等至自在果故。间杂修习。生五净居等 四有漏定散杂熏修。谓阿罗汉。舍福命行。资命福果 五无漏定散杂熏修。谓二乘。及七地已前菩萨变易生死 此第三杂修中。有漏为两边。无漏一刹那。居中为修成满。如五净居业。异生身造种在身中。任运但能感下天处。由起希愿熏修成满。无漏定力。资昔业种。令势殊胜。生五净居故。非有漏而为中也。其力劣故。即与小乘稍不同也 又初一念有漏。是加行道。伏除定障。次念无漏。为无间道。正除定障。后一念有漏。为解脱道。故熏修满。若以有漏为中。无漏为初后者。岂以无漏为加行。有漏为无间道耶。未后解脱为能资故。所资相顺 若于是处时事能入诸定者。身所住依名处起定。明暗等时节等名时。随缘何境名事 若有余取者。取谓取支。有残业润生取生。便生净居 等至果有二。初得功德果。后生净居果。
修生生差别中有四。一生因。二染退善进。三修因处。四辨差别 既生彼已若起爱味即便退没者。非上地中定可有退。由多爱味。损减寿命。名便退没。此退生也。
此地五门广分别中。上已三段解四门讫。下第四段。释诸经宗要最后众杂义。文分为二。初释宗要。即解前说想标四门。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中后三种。由四静虑前已解故。后第十三卷方释杂义。虽此二段俱是释经。诸门杂义各有别故。分成二种。初中分二。初标下说。后随别释。别释中有三。一解解脱。二解等持。三三摩地已上是。三解等至。五现见三摩钵底已下是。初门有四。初释解脱。次释胜处。三释遍处。后总聊简。虽胜遍处准前标说。在等至门。今依修生次第故。次解脱而便明之。前以随他杂起引生。或随胜义故。离解脱入等至门。解脱除障最为胜用。故别门标。今以初修次第必尔。故便明之。不相违也。
八解脱以十门分别。文中有三。一列名。二释总名。三辨行相。
列名者。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尽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依俱舍二十九云。初名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想观增故。立想观名。内未伏除。见者色想。名内有色。但观外境。名观外色。大乘不然。未离色界欲。或虽已离见者色想。安立现前名有色。通观内外名观诸色。
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者。彼小乘说。内已伏除色想。名内无色想。唯观外境。名观外色。今此论说。已依无色定离色界染。名内无色想。即此诸色。已出染故。名之为外。观此为境。名观外色。上二言观者。于诸色中。为变化自在故。意解思惟。显示彼想故。解脱者。谓能解脱变化障故。依对法说。内谓内身。已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名内无色。与此不同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者。净者。谓第四静虑中。离八种障。舍念圆满清白名净。此观通观净不净境。显扬说。净者一向意解思惟净妙色者。随转理门。或依彼观相待相入故。后成一味净色为论。对法论说。于内净不净色。展转相待等故 解脱者。谓能解脱净不净变化生起烦恼障。此即变化时加行功用。名为烦恼障碍心故。前二解脱。随于一事变化之障。此所解脱净不净中所有。变化加行功用极自在障 身者。意身 作证者。由于智断得作证故。诸根得境唯身根亲。合身与证名。前二解脱。意解思惟尚疎远故。与其观名。此第三解脱。除障最胜名身作证。故对法说。此八种名圣住。诸圣所住故。然诸圣者多住第三第八。此二胜故。于二界中。各在边故。世尊经中。说身作证。于色无色障断无余。证得转依胜余六故 具足住者。是第四静虑根本圆满。第八亦尔。有顶圆满。余名可解。
论。释名中。但释通名 前七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者。七所观法。要离彼地烦恼障染。方始修作。名已解脱。今观彼境。为除定障。起神通功德。而生胜解。故名解脱 第八解脱弃背想受者。前远无间道。虽灭想受障。今方得名解脱。正起解脱时。但暂弃背想受。立解脱名。非时方始解脱定障。先已离故。
第三辨相中。唯辨七解脱。后等至门方释第八故 谓生欲界等者。释有色义。此说初修未离色染。若已离者。见者色想安立现前。名为有色 彼于如是所解脱中而生解脱者。释解脱义。其所观色。于欲界欲所解脱中。已得解脱故 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想作意思惟等者。此明观义。不同小乘作不净想。今此说观光明想故。有二因缘故。名为有色。一生欲界得色界定故。二于光明而作胜解故 欲界诸色于诸胜处所制少色等者。此答所观色即胜处境。初胜解想而观之故。若好若恶等者。此答行相。前三解脱。引胜处遍处诸圣神通。后四解脱。随应能引无诤等功德 谓生欲界已离色界欲者。此释内无色想义。先依空处定。已离色界染故。显扬论说内无色想者。依无色定。意解思惟故 无色界定不现在前者。释观外诸色义。无色不能观诸色故。依色界定现观外诸色故。无色定不现在前。上说未得无色定。未离色界欲。外观诸色。名初解脱。已得无色定已。离色界欲。观外诸色。名第二解脱者。此依初业说。由俱解脱者。定得初解脱故。若先不入无色定。未伏除见者色想。作光明想。而观诸色。是初解脱。若先入无色定。已伏除见者色想。不思惟光明想。但观外色中好恶等。是第二解脱。故此中言又不思惟彼所想之明想。观渐成故。但于外色而生胜解。由此俱解脱者。亦成初解脱。故对法解初解脱云。于内未伏除见者色想。即初习业者 或现安立见者色想。即业满者。俱解脱等所起解脱。于其内身。虽已离欲。安立色想。而现在前。观于外色故 彼释第二解脱云。谓内已伏见者色想。是初业者。或现安立见者无色想。是业满者。俱解脱等所起解脱义。准前说 又不思惟彼想明想但于外色而作胜解者。释观义。若于是色已得离欲说彼为外者。即此已离染色。以出染故。名之为外。观此一切诸色为境。名观外色。不唯观外尘名观外色。若准对法。内身名内。外尘名外。观尘为境名观外色。彼说内外。二义乍同小宗。依无色定。离内色染等。与彼差别。上二解脱。依俱舍说。初二静虑。能除欲界。初静虑中。显色贪故。彼不净观可作是说。今作先明想等。显扬第二十说。此二除变化障。为于变化得自在故。修二解脱。变化既通四静虑有故。初二解脱。通依四静虑。同成实论。仍在根本。非诸近分地。彼忻趣修。都无通果。此容预修。有通果故 净解脱中已得舍念圆满清白者。此释净义。一刹那中离过名清。相续离过名白 以此为依修习清净圣行圆满由此名净者。下以三义。释此净名。此净解脱。唯第四定。此中说得舍念净故。复已超过诸苦乐故。乱动静故。善磨莹故。余地不然。故唯第四根本。非近分。此亦内无色。而观外色。由前已说故此略之 次四无色解脱。皆已离自地欲。依根本地。重观自境。思惟胜解。令障更远。引生胜德。立解脱名。然今论文。空识二解脱。言离自地欲。后二不言离自地欲者。无学身中影略而说。准前应言离自欲故。若依有学等。得不要离染。故此不说 又空识处。言思惟自地者。由彼二名自地为称。无所有处。以识无有。为自地名。故于识处。思惟胜解。有顶解脱亦然。下之三地。名想生处。遍于此处思惟胜解。唯在根本非近分地。上已依论三门分别。
四出体性者。七十三说。五法之中。世间出世间正智为自性。有漏者。分别中世间正智摄。无漏者。即无分别智后得智摄。唯慧为性。缘色非色及真如境。离诸定障。引生胜德。非余能故。若相应体。初七四蕴性。眷属五蕴性。第八解脱。二十二法。灭尽定。以厌心种子。为自体故。
五所缘境者。初二解脱。以显色相及真如相。为所缘境。第三解脱。以摄受相及真如相。为所缘境。摄受相者。于内净不净色。展转相待。展转相入。展转一味。如对法说。次四解脱。各以自相及真如为境。初三解脱。以色无色为境。次四解脱。唯无色为境。为断此二障。起此观行。第八解脱无所缘也。
六凡圣得分别。有义。初七解脱。通凡圣得。第八解脱唯圣得。无漏故。七十三说。异生圣者。同得初三。然有差别。内外二道。通得无爽。除变化障得自在故。然瑜伽第十五云。初三解脱。于一切色得自在故。便能引发诸圣神通。不与一切异生共有者。彼论自说不还阿罗汉所作。不说异生不作初三 次四解脱。对法论说。圣之弟子所得能顺无漏。是清净性。方名解脱。解脱爱味故。外道依无色。多生爱味。执为涅槃。故由此变显。不简前三。唯圣弟子得故通外道 有义。唯前三通内外道。凡圣皆得。论唯说此异生得故。后五唯圣得。论说圣之弟子。不说异生故。
七离障差别。显扬二十说。对除六障 一变化障。初二所除能变能化。由观光明殊妙无碍。及为少多等得自在故 二最极现法乐住障。第三所除。对法论说。能断净不净色变化障。及于此中烦恼生起障。此障即于净色变化加行功用。与不净色变化相违。体即硬澁无记之性。名为烦恼 三往还障。第四所除。由空诸色。无障碍故。为方便已入色四定根本之地。往还自在 四引无诤等胜功德障。由识所除。彼诸功德。体即识故。此为方便已起第四静虑。发诸功德 五诸漏及有障。漏。谓烦恼。有。谓有顶。此即无色惑苦二法。由第六第七解脱所除。第六解脱正能除之。第七解脱除已令远。六寂静最极住障。第八所除。灭定寂静极胜住故。第十五说。后五解脱。唯言能引想受灭等至者。依成满位。亦不相违。
八依身起者。后五解脱。三界身起。许无色界起灭定故。初三解脱。有义唯欲起。由教力故。瑜伽第十二云。由二因缘名为有色。谓生欲界故。有义不然。通二界起。初修解脱。遍处为果。必在欲界。如前道理。后成满时。遍处为因。解脱为果。何妨色界亦得后起。岂生色界不得名有色。而不修通耶。
九二得者。在佛及麟角身中。八皆离欲得故。在余身中。皆加行得。要离彼地染后方修得故。
十有无漏。在佛身皆无漏。在余身中第八唯无漏。余七通有漏无漏。通是世间出世间二智为体故。下第十五处当广辨。
八胜处略以五门分别。一列名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恶。若劣。若胜。于彼诸色。胜知胜见。得如实相。二内有色相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此后三种若好恶等言。皆如初说。后四胜处。皆内无色想。然观外诸色。青黄赤白四种有异。
二出体者。对法显扬俱作是说。初二胜处。初解脱所出。次二胜处。是第二解脱所出。后四胜处。第三解脱所出。净解脱中。初之二想净与不净。展转相待。展转相入。如是展转。总一切色合为一味清净想解名展转一味。故后四胜处。第三解脱所出。故此八体。即前三解脱也。
三释别名者。内有色想内无色想等。如解脱中说。前解脱中。有色不言内。今言内者。前以设虽于内身见者色想。安立现前。未离色染者。以一切色染皆未离故。但言有色而不说内。即以此一切色。而为境界。起光明想。未出色染故。名观诸色。或通观内外色。不可名观外色。今此胜处。唯观非根色。不观根色。内有根色故。名内有色。与前差别。余少多等如文自释。
四依境分别者。后四唯缘色处显色。其形色无体。显色摄故。假显无体。唯四实故。故唯观四。前四所缘。声香味触所依聚色。以初二解脱。缘光明相及劣胜故。即初四胜处。观显假色。光明乃是假显色故。由体清明。顺于变化。故偏观之 第二解脱。缘一切色处故。第三第四胜处。亦观于彼一切色处。若少多等。然以有情非情形量小大内外别故。分成少多。故依有色及与无色。各缘二境。分成四种。故诸胜处不减不增。故对法说。少色者。有情数色。其量小故。多色者。非情数色。其量大故。显扬论中。唯依资具非资具。分成少多。今此论中。以有情及资具。合名为少。宫殿等名多。形量别故。各据一义。亦不相违好恶劣胜等。依小多色之差别故。故不别立。然在欲界。初四胜处。具观四尘同聚色处。在色界中。唯观声触同聚色处。准初二解脱。唯观色尘。故初四胜处中。但观色境。论说劣色者。谓声香味触不可意色者。此说欲界有声等所依。同聚之色处。名劣色等。是初四所观。非声等四。是胜处境故。此论云。此四显色。有情资具宫殿等摄。谓好恶劣胜四名显色。即前少多。是情等色。故非声等。由于色处折伏自在。于余四尘。亦能变化。或初二解脱。初虽唯观色引生初四胜处。胜处起已。复观四尘。折伏自在。引生解脱。后成满位。复唯观色光明等境。能为变化。故显扬云。由三解脱故。得胜定自在。由得彼已。方说胜色自在成就。此以解脱为因。胜处为果。又云。此八胜处。与修三种缘色解脱。作所依止。此以胜处为因。解脱为果。初修后满。有差别故。论虽说云此四显色非色处。显谓声香味触劣胜之色。所观明显名为显色。非但以色。亦以真如为所缘。七十二云。思惟色真如相故。得胜知见。异生不尔。
五问答分别者。问前三解脱。与八胜处。有何差别。俱舍云。前修解脱。唯能弃背。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或终不起 今释。初修前三解脱。除二种障。由此能生胜知胜见。故名胜处。修成满者。由八胜处。胜伏所缘。能令初三解脱清净。是谓解脱胜处差别 问何故解脱遍处。通观色非色。八胜处中。唯观诸色。答离障遍观色非色等。胜伏境时。色相难胜折伏。好恶难胜伏。故色胜伏。已于无色中。亦得自在。故以难胜。唯立色胜处。余门如前。初三解脱。论有二门。一释总名。二解别相。余胜见等诸差别义。皆广如对法十三。显扬第四等说。文分为二。初解胜处名。次别解少多等义。处者是所缘。胜者能缘。初文有三。初标。次列。后显差别。
第三遍处。以六门分别。一释通名 于胜解事者。释处义。随应即前解脱等境故 生遍胜解者。释遍义。此假胜解作遍想故 二列名者。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如经言。谓地遍处。一能解了上下及傍。无二无量。如是乃至。识遍上下及傍。无二无量。此中唯释无二无量。余如显扬第四等说 三癈立者。论自诚说。瑜伽又说。然由所依真如遍满。能依色非色亦复遍满。能依色中所依造色遍满故。能依造色亦遍满。唯说能依中实显色遍满。不说假显形亦遍满。唯说所依实触偏满。不说能依假触亦遍满。既说所观色境空遍满。亦说能观识境遍满。余非遍满故非遍处。然涅槃经中。第三十一说。除火取无所有处所者。事火外道以火为天。说火体遍。便增彼执。故对彼机。除火遍处。无所有处。有观察时。观识遍。无少分所有所无境遍。亦名遍处。今诸论中。依极自在。已方修遍处观。无少所有境。非必观所无识遍一切故。不立遍处。佛于彼假名。于此实说故 第四所缘境者。七十二说。又十遍处。由胜处所缘力。应知其相差别者。此用大种及真如相。为所缘。若不尔者。所依不遍。能依亦应不成遍满。由真如境极遍满故。能依亦得成遍满名。又空识相及真如为所缘。不但唯以有为为境。今即以色处触处四蕴及真如为所缘 第五出体性者。俱舍云。初八遍处。唯从第三解脱所出。后二遍处。即彼二解脱。今者初八以慧。后二四蕴为自性。初八遍处。善清净故。能引真圣解脱神通。及转变神通二通。虽依四地而有。不可随应从初三解脱。胜满唯第三。故此论云。如是有色。诸遍处定。色界后边故。从第三解脱所出。理同俱舍。乃先通途 第六问答分别者。胜处引生遍处方起。何故胜处无后二初四。答胜伏所缘方生遍果。果法胜故。加因六种。胜处唯依伏殊胜境。不说所余。遍处用胜者。此下文说。引生神通等故。胜处劣者。唯胜伏所缘。不能引生广功德故。所余门义。如解脱应知。六十二说。修十遍处。能为五事。如彼广说。
第四总料简中有三。初释解脱胜处遍处次第。次解遍处作用。后以喻显三法次第。此诸次第略有三义。一随转理门。即此门是。二依真实理门。六十三说。胜处遍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显扬第四说。由诸胜处胜所缘故。由诸遍处。所缘遍故。能令解脱清净应知。二云真实理中。一初修行门。即此文是。二后成满门。即余文是。三云。一依如量智修门。即此文是。二依如理智修门。即余文是。先依世俗智。起胜知见已。次依如理智。是入遍处解脱 胜解神通者。随所意解。皆能称遂。远作近解。屈申臂顷。至色究竟等 转变神通者。转换旧形。而作异相。又胜解通意解思惟转变神通。能成实事。
前释经宗要中有三。下第二解等持。别列有十一。下解十门。阙第十一。如前已释。
三三摩地中。文分为三。初别明三摩地行境别相。次明三摩地行别境同相。后释先后次第妨难。初之一门。安立谛行。其第二门。非安立行。初之一门别相行。次之一门通相行。是谓差别。就初文中。初标空三摩地行相。
当知空性略有四种下。总释空性差别。显扬第二说云。空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众生及法。遍计所执性中。此二无性。及彼所余无我有性。于诸法中。所执性无。即是无我性有。无我性有。即是所执性无。即以此中有及非有无二之性。名所知空 空智者。谓缘彼境如实了知。彼论意说。所执法。有情空。及真如空性。俱名所知空。观彼无时。见此有故。证此有时。见彼空故。有空无二。俱名境空。此说空行所证所空。能观彼心即名空智 此中所言。谓于远离有情命者等。即所观中所空空境 心住一缘。即彼空智。此依三乘通所观空。但言远离有情命者等。唯说人空不说法故。唯说所空不说所证空。彼说无二。有无双彰。此说所无。不辨真有。故不相违。
总释空差别中。有两番释。初依无学者四种空性。后陈有学者四空差别。然四空中。初所观察空。正是观境。后之三种空。成满位。因空所除假名为空。由观察空。空无所执。后三不尔。故假名空 彼果空者。谓空满位。由观空故。烦恼皆灭 内空者。由观空故。内计执灭 外空者。由观空故空无欲爱。
有学者四空差别中 又修行者者。谓诸凡圣有学。由彼果空 或时作意思惟外空等者。此说由希彼果空故。思惟外内二境为空。或由观察所执空故。思惟内外二种俱空。
由此力故心俱证会者。由希彼果空力。及由观察空力。于内外空。俱能证会。能证会已便彼果空。及观察空。二种圆满。今此即显空无我行名为空行。空无有情。及法我故。我性我用我体我义。二俱空故。随其所应。名空无我。
无愿中。谓于五取蕴思惟无常或思惟苦者。此说三界五取蕴法。名无愿境。心住一缘名三摩地。显扬亦言。无愿有二。一所知。二智。正与此同。即以无常及苦并集四行。名无愿行。此以无常苦果行。摄因行故。
无相三摩地中。初释行相。后释彼经。谓即于彼诸取蕴灭。思惟寂静。是无相境。心住一缘。是无相三摩地。显扬论说。无相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诸相之所不行。智如前说。此说前空境中。真如空相。诸相不行。名无相境。即是此中诸取蕴灭。不说所执空名无相境也。前说因证彼空。所空所证空二俱名空。今但说所证空。名无相境。故与前别。即灭四行名无相行。道谛四行。非三等持 何故无愿无相。说心三摩地。空不说耶。答此观有故。称作彼心。彼观空故。一切俱遣。空不说心。余二说有也。
后释彼经中。文分为三。初释不低不昂。二释方便方便果。三释晓了晓了功德 违顺二相不相应故者。缘违境心低。缘顺境心昂。今无二相名不低昂 又坏世谛违俗境名低。执心存立顺真境名昂。无相行离二。名不低昂。此不坏世谛。即不思惟一切相。不厌不坏等名不低。此于无相界。正思惟故。不顺坚执名不昂。
方便方便果中。初释方便。后释 彼复数数自策自励下。释方便果 相谓境相。此有二重。一有漏名相。无漏名无相。二有为名相。无为名无相。若依初义。诸后得智。以后义或及初义为本质。行名无相。行即灭四行。或道四行。若依后义。无分别名无相行。翻此二名有相行 此方便中。于彼诸相未能解脱者。在有漏位。未解脱有漏相故。故随相识。于时时中。扰动其心。此数思择。方能取得无分别智果。解脱有漏一切随相。名方便果。于此解脱。又善解脱故。任运而住。名极解脱。即通根本后得智二位 晓了果。晓了功德中。烦恼断。及灭谛。名晓了果。现法乐住。及道谛。名晓了功德。谓无相行之所晓了。即道谛四行。亦无相行前后两文宽狭有异。
若于此处无有彼物等者。此第二段。三摩地行。别境同相。依一真如观具三义故。
何故此中先说空性等者。第三段。释三次第。此意问言。苦四行中。先说无常苦。后说空无我。今于此中。先说空行。后无愿行。方说无常等。岂不相违。此意答言。十六行中。先无常者。见道已前。先观无常乃至无我。入真见道。依此前观故。先无常后说无我。入见道后。初证无我。后于三界。方不愿求。无常苦观。方得清净。故此等持先说于空。次明无愿。故此次第两义不同 又问何故此中。先陈无愿。次说无相。显扬第二。先说无相。后陈无愿耶。答此说要于三界。先不愿求。方于无相。圆证清净。故先无愿。后说无相。初证二空无。即达无我有故。于空后即说无相。方令无愿圆证清净。此依后时无相圆满。彼依初时无愿圆满。故不相违。
此三三摩地。诸门分别者。八门分别 一名差别。七十二。及显扬第二说。若无差别总说为空。无愿无相。通闻思修所成为性。有漏无漏。若定若散。唯善非余。加行非生得。若言空无相无愿三摩地者。唯修所成。有漏无漏。唯定非散。若言空解脱门等者。唯是无漏修所成慧。非散闻思等 二释别名者。空者。生法无我性非有。无愿者不愿求。无相者。佛地论第一说。离十相。色声香味触男女生老死。涅槃经第十三。说十三相。于此加三苦乐舍相。三摩地义如前说 解脱者。离缚义。或由缘此离诸谛缚。或由起此证无为解脱。依此二义。解脱之门。名解脱门。或体无漏。解脱即门 三出体性者。唯以等持而为体性。虽闻思位有彼俱。等持胜故。或以定慧而为自性。于解脱中。此二胜故。相应四蕴。眷属五蕴 四三智相摄者。俱通三智。通闻思修世出世智故。加行后得二智理通。次前文中。说境同行别。故根本智亦具三行。义别说三。非三别时起 五十六行相摄者。略有八门不同 一依小论。谓空摄二行。无愿摄十行。无相摄四行。此说不于有为愿求故 二依瑜伽。次前文晓了果中。空如前。无愿六。无相八。又七十四。释三性中。由遍计所执性。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性。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性。立无相解脱门。唯识亦言。随相各一。空无愿相如次应知 又说无漏心等。容二性摄。众缘生故。摄属依他。无颠倒故。圆成实摄。故道四行亦通无相 三依此初文。道四非三摄。二十八亦言。所知有二。有及非有。依非有立空。有有二种。一有为。二无为。三界所系名有为。依立无愿解脱门。诸涅槃名无为。依立无相解脱门。故知道四。非三所摄。五十五亦言。空摄二行。无愿摄六行。无相摄四行。道谛诸行。是清净因。非三门摄。非有漏故。非无愿 四依显扬第四说。三门如前。五十五说。然道四通三行。彼云。缘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缘智无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相。缘智无愿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愿行。此意说言。缘空道作空行等。即是空无相无愿行。故道四行理通三门 五依七十二。空摄十六行。谓苦集灭道各四。皆无我故。彼云。五法中相通三种。真如正智亦空境故。无愿摄八行。苦集各四。相通三种。一切有漏皆不愿故。名及分别。是空无愿境故。无相摄四行。虽于相等亦有无相行。唯观灭谛故。即六十九说。空解脱门。摄八智法类。四谛并尽无生。无愿摄六智法类。苦集并尽无生。无相摄五智法类。灭尽无生智 六依八十六。十六行皆空行。苦二行是无愿行。谓无常苦灭四行。是无相行。彼说。由三解脱门增上力故。建立四种法嗢拕南。依无愿。立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依空。立一切法无我。依无相。立涅槃寂静。依四略集。故作是说。不违余门 七空非十六行。缘二我无。非缘谛故。无愿摄十二。无相摄四。或无愿摄八。无相亦八。依他圆成。两门体故。七十四说。三解脱门。如次。观遍计所执等故。八十六行皆通三行。一无分别智中。义说十六行。义说三解脱门。互相摄故。即此前说行别境同。唯识亦言。三解脱门所行境界。与三性相摄。理实皆通故。如是略说。八文不同。所望义别。理不相违。诸有智者。更瞩异文。应随义释。不劳弹诘 六依地分别者。有漏者。十一地。谓欲界。初近分。中间。并八根本定上。七近分。非有此观。行解狭故。无漏者。通十地。除欲界 七依身分别者。有漏无漏二十六行。通三界身。并容得起 八重三等持。虽无文说。理亦通有。然非唯无学不时解脱起。异生有学。亦能起故。不唯有漏。亦通无漏。故显扬第四说。道谛四行。通三解脱门。即三等持重缘之行。是无漏故。如理应知。今此论文。自列三别相。及释前后妨难不同。并前合以十门分别。
论云唯除无漏诸三摩地者。此说感生。上地三摩地。无漏不生故除之也。
第三段。释小大无量三摩地。文有三。第三释无量中。文有四。初释无量义。次释修无量方便经。三释四无量行相差别。四释无量差别经。
此中大心三摩地者。即第二段。释修无量方便经。中复有四。初总牒经。次释无量三摩地等义。三释胜劣唯二等义。四释初二定等光明差别。其无量者。即是大心。前方便名大心。后成满时名无量 想诸天光生胜解等故者。此说菩萨等。先得初定。欲令极净四无量满。更修此因。初修光明遍一树下。名之为劣。后乃至大地大海边际。名之为胜。三释胜劣唯二等义。有四重。初释作意得成唯二。谓随胜解分齐施设故。如一树下胜解分齐。作意施设名劣。乃至大海边际。作意施设名胜。如是展转。乃至一州名胜。皆由胜解施设分齐二。作意二故。定成唯二。定成唯二故。第三所感果法行成唯二。行成唯二故。第四于当得果施设有情。胜劣成二。
第三无量行相差别中。如菩萨藏经第七。涅槃第十五。十地经第五。瑜伽第三十四。显扬第四。对法第十三。佛地论第五等释。至菩萨地中。广明门义。
于三有情中。别起为初三。总缘为后一。于无苦无乐。与乐作意者。慈悲喜三。如次配也。
总于此三欲与乐等为欲令彼不乐思慕不染污作意等者。此释舍行相。即以前三有情为境。无苦无乐有情。痴增上故。多乐思慕生死苦集。迷于境界。先与乐已。今欲令彼不乐。思量乐慕。迷醉生死苦集。舍其痴故。有苦有情。多生瞋恚。先拔苦已。今欲令彼不生瞋恚。有乐有情。多生贪欲。先不生嫉。乐其不离。为欲令彼不起贪欲。于三有情。劝舍三种。起此不染污作意。四十四说。菩萨即于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三种有情。随其次第。发起远离痴瞋贪惑增上意乐。普缘十方。是名为舍。显扬论说。慈以无瞋。悲以不害。喜以不嫉。涅槃亦言。慈除夺命瞋。悲除鞭挞瞋。喜除不乐。大智度论说。前三种无瞋为体。与此论同。俱性无瞋故。涅槃又言。慈断贪欲者。悭乐不与说名贪欲。缘自乐生。断众生命。说名为瞋。今不断命。说名无瞋。无贪缘乐生。无瞋缘有情起。故修慈者。定断贪瞋。前第十一。及显扬论。涅槃经。皆言舍除贪欲瞋恚。无贪无瞋二法为性。下第十四。舍除贪欲。大智度论说。即无贪。此及三十四中。三善根为性。智度论等。依缘舍己乐。施与他人。故体无贪。涅槃亦言。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顺违二生。多起贪恚。平等劝除。相增说舍。涅槃经等二法为性。法界有情。总为三聚。平等行舍。故以三善而为自性。各据一义。理不相违也。
第四大段。经言以慈俱行心等者。释四无量差别。经文有三。初释通经。次问答辨因释别经。后结成圣行。初文有十句利益安乐 一切无量所显示者。四无量中。皆有二故。四十四言。初三安乐后一利益者。彼说初三与世间现益。名安乐。后一与出世后益。名利益。故二差别。此依四种俱。能拔苦与乐。并通能与智福小大果故。俱名利益 无怨无敌无恼害。意语身业。如次配之。
然问答因释前经中。此说四无量。三乘外道通修。唯依色四静虑。行相宽故。慈忆念第三定。悲忆念空处等。而修习之。非入空处等定。修四无量。若诸菩萨。广慧声闻。依见色心了一切法。修四无量。理虽不遮。未见诚说 无所有处无漏心地最为后边者。此依明利断惑无漏。非游观者通有顶故 如是一切皆是圣行等者。依殊胜行唯圣能修。若无漏者。觉分俱行。若有漏者。二乘等起。觉分前后。有用俱行。引觉分觉分引。由此亦名圣行。
一分具分修中。文有二。初别释二修。后释定难。初一分修。思光明相。如初解脱思惟色相。如第二解脱。具思惟二。如净解脱未成满时。
释定难文有二。初标。次释。释文有三。初问答诘难。次此中最初下。别释十一难相。后如是诸难下。结成障相。因缘者。定所依因。定所依缘。即修定方便等 十一难者。一疑生颠倒难。于光明相不善知故。便觉有疑是也。初见光明不善知故。此是何光。从何所生。故疑倒故 二方便缓故有不作意下。是不欲作意难。不欲作意观前定境光明相故。亦名无念定相难 三由不善守根门等故者下。麁重睡眠难。亦名贪等烦恼难。不守根门故纵驰散。身起麁重。多习睡眠。或由不守根门。生贪等惑 四惑多觉悟便增睡眠等者下。多生思觉难。亦名不定难。由多思觉增行惛睡。不见定境众色光明。数睡长养。见众色故。
五为此二事极作功用等下。增减不等难。精进太过力便不达。退生疲极所欲不成 如急捉持释鹦鸟者。如捉水。飞鸟。急捉即疲极。缓捉即飞去。其性懆急持之甚劳。偏以为喻 六彼唯思求光明之相等下。麁生喜跃难。思求光明更便见色。光明与色一时俱见。希一得二。故生麁喜 七遍于诸方欻然并见等下。遍生怖畏难。卒见捉风绕身遍生惶怖。遍见不祥之相。恐怖遂生 八彼于行时或复住时下。异境相生难 九或复因其所修习定等下。有慢想起难 十或多言论或久寻思下。多语寻思难。以言为因。多寻思故。身疲倦起。名多言难 十一若以定生光明之相等下。更思异境难。亦名不取定相难。成实论第二十二卷定难品中。亦说十一种难。名字次第。体性行相。与此稍异。义配应知。
结中。随其所应障及因缘相者。障光明及色等境。名障所缘。障修方便。名障因缘。如前思准。
第五大段。三受俱定。随彼地增。自余地非有。
第六大段四修定中。初为得现法乐住方便道中等者。四根本静虑。名现法乐住。为得此故修近分定。又根本地。未圆满清白。修诸根本定。令得圆满。通以有漏无漏善定为体。
为显修习未曾得定等者。此释难言。诸四近分及根本定。皆初修定。何故经中唯说初静虑前方便道 故今释言。为显修习未曾得定。初现法乐住。未曾得故。若修上之三地。曾得种类。故略不说。俱舍二十言。举初显后。理实通余 当知此在能发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者。此第二修定。唯以四根本地修天眼通。前加行道。及无间道所有修定。此通有漏无漏 能知诸天如是名字等者。依胜趣说。实通见诸趣。有乃至广说言故 谓得谛现观预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等者。预流果向。谓真见道及相见道。前十五心皆名分别慧。为得此故。煖顶忍世第一法。加行道中。所有修定。为此修体唯是有漏为性 或为修习诸无碍解者。其无碍解名分别慧。依四静虑等。修此方便定。是此修定体。通有漏及无漏 谓阿罗汉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者。阿罗汉果。诸漏已尽。金刚喻定。及加行道。为此修定体。此中第三与小乘异。彼说修三界诸加行善。得分别慧。分别慧体通闻思修。故成差别。初修定果现法乐住。于八定中最殊胜故。偏说为得此立初修定。前五神通。凡圣俱得。胜知胜见。唯属天眼。导生胜故。为得于此偏立修定 初入圣位唯预流向。其果圆满唯阿罗汉。为得初后二时胜果。偏立第三第四修定 阿罗汉果即漏尽通。虽一来不还二果之向。亦有初得。谓超果者然非决定。故略不说。
第七五圣智三摩地中有三。初标引经。次陈五智。后别释经 自体智者。明诸无漏智之自体 补特伽罗智者。圣人所得。非凡所成。此智约人显之。名补特伽罗智 清净智者。除烦恼故。漏不能漏故 果智者。现法得乐住。当来得涅槃故 入出定相智者。善入出定。无忘失故。
别释经中。有十四句 圣。无染。无执三句。是自体智 非凡所近。是聪叡所赞。是诸聪叡同梵行者常不呵毁三句。是补特伽罗智 寂静。微妙。得安稳道。证心一趣四句。是清净智 现在安乐。后乐异熟两句。是果智 正念而入。正念而出两句。是入出定相智 证心一趣者已得无寻无伺地故者。据得满智位。此无漏定后乐。言异熟者。近资有漏得异熟果。远得涅槃。借异熟名。通称异熟智。体是一行相分五故。前说言五行相智。唯善无漏。名五圣智。成实论第十九卷。广明此智。引经少别。义不相违。
第八圣五支三摩地者。四静虑中。诸贤圣定。各一为四。审观安立。断除结缚。所有圣定。为第五支。成实论中。四禅合为三支。初二禅喜相。同为一支。第三禅以离喜乐为一支。第四禅清净心为一支。依此三支。能生明相观相。是明相与观相为因。能坏裂五阴。观五阴空。故名观相。此即依四定。别起人法二空观。分为两支。此五观。能至涅槃名为圣也。文分为三。初标五支总引经。二别列五支经释。三问答五支定相。
别引五支经释中。释初支有十六句。初六句是法说。次十句喻说。初法说中。离生喜乐一句。诸静虑不同。余可通有。定生喜乐。已离喜乐清净静虑。是四静虑差别性故。如前已释。由余五句可通有故。由此后诸支中。更无法说。但释喻说有异 譬如黠慧能沐浴人或彼弟子等者。西方沐浴。有容沐浴人师及弟子。故以为喻 铜器瓦器或蜯蛤器者喻为离欲生喜乐故教授教诫者。如沐浴时以铜器等盛灰澡豆细沐浴末。今以言教。犹如彼器。教之所诠。能顺于彼出离寻等。诸善净行。如彼灰豆细沐浴末。此即无间道。以水洗灌即解脱道也。寻清净故 沐浴搏者。西方浴讫。以余甘子。切碎暴干为末。以生胡麻香油和之。令其润腻。不硬不耎。方以涂身。取其香洁润滑光净故。沐浴搏。即干甘末。此喻行者未得定前。当干麁重 带津腻者喻喜和合香麻。谓得定后。喜资润身如以油和。
第二喻有六句 山者。高义。出初禅故 尖顶者。至一味 胜解者。高山顶尖。唯有一峰。第二定中唯一意门。离诸寻伺外散境故 泉喻内等净。流出喜乐诸水故 山傍流出水大如车轴。故名水轴 泉水上涌漫大如汲索。故名水索。喜滋润如水轴。乐滋润如水索。滋相应意如傍出。次五根。如上涌出故。故以涌喻及上漫喻。
第三喻中 水喻离喜无寻伺定乃至喻花胎藏设在水中者。此言意显。第二定如水。因喜动涌。如花出水。花喻喜故。今第三定。离喜无寻伺。亦如水。其乐如花胎藏胞未开剖。犹在水中名花胎藏。与定相顺不动涌故。如在水中。
第四喻中。有五句 超灾患者。谓八灾患。谓寻伺四受二息。合中四句如次配前 八经九经以为喻者。西方织叠。八缕九缕而为一茎经织作叠时。其叠坚致。如此方作丝布。四丝五丝方可坚致 清净鲜白故者。如衣不薄堪忍寒暑等。种种诸苦 其周遍故者。如无露处。一切散动所不能侵。
第五喻中 于所观相慇懃恳到等如前释者。谓前卷三十二相中。第二十观察相。诸法说言。谓有苾刍。慇懃恳到。善取其相。而观察之。喻说云。住观于坐。坐观于卧。或在后行观察前行。故此说言谓审观察三世诸行于能观察又复观察。前四静虑。说为四支。此第五支。于前支能观。更审观察。此所观察。即三世行。即在后行观察前行。是重观三昧也。或前之四支。虽已观察。此更审观彼三世境。于前能观察之所观察。更后观察故。下说言依审观察缘起。缘三世法故 又为断除无色余结缚。建立第五。
第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中。文有三。初问。次别辨相。后此中由慧为导首下。释先后次第生起所由。辨相有三。初解圣。次解有因有具。后释正三摩地。若是时中舍邪见等下。是第二文有三。初列因具名。次释因具所以。后云何正见等下。释因具相。据实八道支。在见道后位。若在见道前。虽名正见等。而非道支。虽有彼行相。而未建立。至修道位。方得道支名故。今异生位。亦名正见等。其见道等位。虽不立道支。圣正三摩地。彼位即有故。正见等于彼亦成。然由正见引定助定。二位俱得通名因具。余则不尔 此念即是三摩地分等者。分是因义。是三摩地近生因故。分是类义。是三摩地相似分类。此念俱时。亦有正三摩地。然未是圣正。后能断能满。方名圣正。念俱有定故言兼亦 金刚喻定。二乘依九地。色六无色三。菩萨唯第四静虑。唯识有二义。一云。此现在前。已得四智。麁重惑种。一时舍故。二云。此时异熟识。在解脱道位。四智方起。广如彼说。
别释诸经宗要中有三。上解解脱等持讫。自下释等至。上列有六。下文分四。初解五现见三摩钵底。文分为四。初引经标。二释现见等至义。三出总略体性。四别释行相 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者。是初现见等至 断灭对治者是第三现见等至 及观察断者。是后三等至。与小宗不同。彼云。一观自身三十六物种种不净。二除肉皮等。唯观白骨。上二通凡圣得。三观骨身。识在中行。亦住今世亦住来世。即初二果未离欲故。四观骨身识在中行。不住今世。唯住来世。即不还果已离欲故。五观骨身识在中行不住今世。不住来世。即阿罗汉。漏已尽故。初二名现见。后三由现见缘之所起。故亦名现见也。今则不然。五皆圣得。亲明了观。故名现见。
初二观论有两番释。初番云。初不净观。正是念住。以方便念住而为依止。第二不净观。即后念住。以初念住而为依止者。此约所依。加行根本缘起差别。显二不净观。初缘不净。后观骨人故 最极通达者是青瘀等观等者。此说白骨观。是不净观中最极通达义。是青瘀等。后胜次第末后。逾越贪等观义 第二番云。初不净观观察内身。后不净观通达法性。此依所缘境界事理浅深。缘起差别。显二不净观。根本观中。不净境及性二类别故。是故前言断灭对治 观识流转者。释前观察断。即后三观。谓观诸识断与未断 观察此识生灭相续。是总句。或观生身。或观刹那。二种识转。
此上总释观察断义 观察有学未离欲下。别释三等至 俱住二世者。现在未来识。俱有缚故 唯住他世者。唯未来世识有缚故 俱无所住者。二世无缚故。
无想等至中。云于此生中亦入亦起者。入无心。起有心。此说于定。下说于果 若生于彼唯入不起者。唯识第七。略有二释。一云初生无心。中有未有心故言唯入。二云初生有心。后住无心。故名为入。不尔初生本未起心。云何名入。先有后无。乃名入故 其想若生从彼没者。彼一说云。末后无心。若从彼正没。犹未有心。不起润生心等。故下界中有初生。名想若生。便从彼已没故。二云末后有心。其想若生。润生心等起。名从彼没故。余门如唯识。五十三。对法第二。显扬第一等。
解灭定中。已离无所有欲者。断与未断。要须已伏此下染故 依灭尽想而入定者亦复如是者。前厌舍心。心便寂灭。依初修者。未得自在。今任运作非想处行相。诸有想心。任运灭尽。与前相似。前言亦尔。是久修者任运成故。或初缘有为行。厌舍想心。后缘无为行。厌舍想心。厌舍义同故言亦尔 此有二种谓行时住时分等者。初定有四识身。心上外缘。如人出外。故言行时。此时三行犹在。今说次第二定以上心不外缘。如在家中。名为住时。灭三种行。二定灭语行。四定灭身行。灭定灭心行。故言次第灭三种行 次第起者。依未自在者。作如是说。得自在位。如前文说。任运能入超一切地故 任运能入等者。虽有期愿。今说不期愿者故 出定缘三种境触三种触者。依未自在。义要次第故。以定心出。触不动触。是空等持。触无所有触。是无愿等持。触无相触。是无相等持。依自在者。超一切地。随其所起定或或散。缘事缘理。缘内缘外。触三种触。内三有体名有境。外六尘名境境。无相理名灭境。由入灭定折伏心已。烦恼不动。三根不扰。非相所乱。唯以善心而出于定。今观文意。多依定心出。触三种触故也。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