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品中。大文第三。明因摄果摄自利利他。即于因果中。皆有自利。兼他行故。
论云一者异熟因异熟果二者福因福果三者智因智果者。准下文中异熟因果等。别明福智因果等。合明别明。异熟因果中有三。一正明异熟体。此异熟体。勘下信言大势具足。未必皆是无记之果。但于果时有增上果。或等流果名为果熟。若在地前。唯有漏善业感。若在地上。亦通用无漏为滋业。又若异熟无记果。唯是有漏。在地前摄。通有地上。若增上等流果。如信言大势等在地上。通漏无漏。以在后得智起故。如是等是异熟体。二明异熟因者。准下文有八种。若在地前。唯有漏善业。若在地上。通漏无漏。若感有漏果者。此因名有漏。若感无漏果者。此因名无漏。是名第二异熟因。第三明异熟果者。不是前业所感之果名异熟果。即异熟体是业所招。名异熟果。得异熟已依异熟体。起诸身语等行。是异熟之果。即异熟体为因所发身语等为果。此果在地前地上。皆得通有漏无漏。准义应知。是名中之异熟果。第二通合明福智中亦三。第一先明福智二种体。二明福智二种因。三明福智二种果。以六度摄福智。为福智体。多少文违至文自解。通地前地上。通漏无漏。其福智因。亦通漏无漏地前地上。即能生福智之因。其福智果。即依福智所起利物利生等。为福智果。此若因若果等。皆唯是善通漏无漏。余至文当释。第一解异熟中。第五信言具足云。众所信奉断讼取则不行谄诳伪升称等。乃至信言具足。第六有大名称流闻世间。乃至大势具足等者。此中非以无记法为异熟体。以从先因所生。今得等流果。以从先因生故。于异熟中明。以此文知。通在无漏地上得有。又知异熟中通善性等。
论解因中。云慧施光明鲜净衣物名形色因者。言形者。非形显之形。若形显之形。即有光明。显色因感形色果义。故知形者。但是身形之形。以通显色为因故。又同聚故。即以显色为因。感形色者何违也。故形或是形显之形。
论解大势具足因中。意者。以供养三宝尊长等。发弘誓愿。愿中当来世。摄持种种功德。致于自身中。由此供养发愿等为因。当来感大势具足。是此中意也。
论解人性具足中。云由二因缘施他人性者。谓他妇女乐自形丈夫将转根失男根者。菩萨劝彼摄护令不转根。又为说法。令彼女人及丈夫。因菩萨劝故。不乐女身当得男身。转根者因菩萨劝故。得不转根。名施他人性论别解三因缘中。第三田清净云。当知略说能正发起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净者。谓无间常委所作。发此加行时。及得随地等。摄前加行所希之果。乃至以佛为前前所希之果。此加行等若因果。皆堪能福田故。名田清净。
论第三解异熟果中。形色具足果谓。乃至凡所发言无不听用者。此如异熟中信言具足何异。若此果依彼异熟而生。但依彼所生。即是果何必要有所属。以形色端政故。人皆信用。又前信言中。于升称等无差违故。所论升称事。无不信受。今以形色端政故。所说之法人皆信受。故有不同。非即一言两处明信。
论解自在具足果中。云能以布施摄诸众生等者。问何故异熟大财大朋大属。皆自在具足。今果中但言大财为果。答曰。前实作法有大朋等。今以四摄事。配信言大势具足故。唯布施无大朋等。故不相违。
论大势果中。亦有出言。皆为信用。但以所因别故。言皆信用随因亦别论。若诸菩萨自有力。能不善安处所化有情。彼于自事不随顺。作如是于他所作利益。不名炽盛等。准前卷。唯自利。是菩萨障纯利他菩萨事。今此亦尔。若自有能未能化有情。于自事中。不名随顺于他。不名炽盛。若自无能善能安处。所化有情能化他故。是菩萨事随顺而作。以自无知无力能故。于他不名炽盛等。以有智慧力能。成熟彼物故。名为炽盛。
论云福有三种谓施戒忍智唯一种谓第六度精进静虑通福智分者。如余处文。又前五是福。第六是智。又云前三是福下三是智。今并于此。总有三文相违者。如实前五为福。第六为智。是今此处约遍策为论。故通二分。又前三是福理定。后三是慧者。以精进静虑。通策慧故。随慧收。隐策福故。不说通福遍策之义。如文可知。如对法第二卷抄会。
论解依静虑通修慈是福不言施等者。在散心故不说。又显文唯有无妨。
论云是故二种于证正觉虽俱是胜而于其中等者。二种谓福智也。略简异熟。非正证菩提因故。
论解第四现法自利中。云又诸如来现法涅槃所有世间及出世间等者。此中意。谓如来证涅槃。世出世法。菩萨并成熟之。以智为首故。名为自利。若以悲为首。如前所说。诸自利行名为利他 问曰何故前卷说自利是障。今名自利是菩萨现法也。答今此自利。实兼利他。以智为首。以悲为首。在义别故。义说自利。非一法中。有唯自利。若前障者。于一法中。唯有自利。无利他故。不同彼障也。
论曰若于欲界能获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等。乃至修习后法自利利他者。此中意。谓欲界死。还生欲界。或生色界。色界死已。还生欲界。所得自体财宝。又现忧苦。俱修善因。于当来世。获善果故。故他世自利利他也。
论第五毕竟等门中。云若诸烦恼一切永断若诸所有八支圣道若此为依获得世间善法是名毕竟等者。如无学身中。因无漏八道支力增上缘。生有漏善法。名毕竟也。唯此生故。已至极果故。
真实义品
即菩提分持。十六品中。次第二品也。言真实义者。依文所明。且如三性。遍计所执法尔体无。依他圆成二谛说有。今有言有无。即言无称当真实。今明此义。名真实义品。何故自他利品下。明真实义品。前自他利。就行明法。行必依理故。自他利后辨真实义。诸列品次第。大文同此。如涅槃初明慈悲不杀等行。后明四谛如来性等。约理而言。如是等经。例非一故。前品后明真实义。
论云一依如所有姓二依尽所有性者。且如二智如所有姓。即无分别智。缘理之智。如境道理称实性而观。尽所有性。即后得智。缘事为境。尽境界性。而能观之。此解大分以理事智别。又观四谛十六谛三空门等观智。名如所有性。八观心虽后得智仍出世。后得缘相见道有性真如故。名如所有性。若后得缘有常无常有漏无漏等事。差别门不作相见道真如解之世间智。名尽所有性。此即约后得智。分为二智。谓世间后得。出世后得解。
论云复有四种一世间极成真实。乃至第四所知障净所行真实者。初谓世间世俗共许。是有依世俗理。此法是有除所执之法故。名世间所成真实。以共许故名为真实。即唯有为有漏法。若无为无漏法。是道理所成出世间故二道理所成真实者。谓有智者乃至随观察行者。依止现比至教量等。道理所成之义。即通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法。若第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依论文通二乘加行等智。即三乘所得三智。三智之境。涅槃无为。四谛等法是。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体。唯有漏中加行智。无漏二智。及涅槃无为。是即真实体 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者。即无分别。后得智。断所知障所得之二智。及因断所得无为真如。是此真实体。即明无漏无为。又后二真实。唯取因二障断所得无为。不取智者即唯无为非通有为。
论解世间真实中。云何世间极成真实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者。此意明。一切世间人。于众事中。随众事所起言说。意解所证之事。众共许者。是此真实体故列 谓地唯是地等者。是此唯是此。乃至非不如是。谓此地唯是地。是水唯是水。不是火风等起。决定解世间共许故。无始传来非今卒虑。此等是真实体。
论解道理极成真实中。云能寻思者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下。谓如欲界。有人一时不起寻伺。若人有起此寻伺。名能寻伺者等。若以欲界对色界。名住寻伺者 又说能寻伺等者。明正起寻伺时人。住寻伺地。谓成熟寻伺人 居异生位者。谓圣人住无漏故。不极散乱多论义等。异生多散乱故。多乐论义故。唯据住异生者。又圣人虽有见谛。有比现圣言量等。少分而有。有已证得故。凡夫一向未证得。多生比智故。多理极成中。明凡夫比量道理。极成于法。
论解第三真实中。云若能引无漏智者。非有漏加行智故。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不缘无为涅槃耶。义曰。论云不正。是缘涅槃智。此能引无漏智缘涅槃。亦说此加行。为此中收。
论云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者。即数习离蕴外无我见也。
论大文第二解无二中。云此中有者谓所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等。乃至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是名为有等者。此中意。谓一切境本自无有。今执者妄安立当有。假说自性。是有即无始来世间所执。起分别戏论。根本谓依境起名言分别故。乃至计有涅槃。如是等是遍计。有如是等所执戏论故。说之为有。
论云言非有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皆无所有是名非有等者。此意明。谓如遍计。假说诸色等自性。为无事无相。即色等无事无相故。所依言说说言假说者。此无事无相所依名言一切。都无所依。无故诸计有色等。此皆无所有。是名非有。如是名计有非有。皆遍计所执。圣者除之。名为中道。
论大文第三。明修空慧。是菩提方便。此空空于遍计所执。不如前所言非有之空也 又即此慧是诸菩萨等一行三字。总明修空之慧。是菩提方便。何以故。以诸菩萨下。乃至成熟佛法及诸有情两行。明由有空慧不著生死 又能如实了知生死。乃至深心厌离一行四字来。明于生死中多受生死教化众生。不以无常等行厌背生死。求入涅槃。即不著涅槃 第三若诸菩萨。不能如实了知生死。即不能于等。乃至不能成熟佛法有情四行来。明若无智者多入生死。不能成熟佛法有情。若有慧者不入生死。善能成熟佛法有情。即不入生死。节异凡夫。不同凡夫起贪等惑。入生死故。菩萨不入即由智也。常处涅槃 第四若诸菩萨于其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乃至正等菩提三行四字。明菩萨不如二乘厌背生死。疾入涅槃。以无悲故。菩萨有悲。教化众生。不入涅槃。常处生死。即简二乘也。
上来一翻解讫。次下第二翻解。又诸菩萨由习如是空胜解故。即于涅槃不深怖畏。亦于涅槃不多愿乐。乃至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无大方便以来。初正解。第二覆净前义。及解初正解中有三。初二合释。第三第四各别自释。初二合释者。论云又诸菩萨由习如是空胜解故则于涅槃不深怖畏亦于涅槃不多愿乐者。此乃至第一由有空慧故。若处生死。故不怖涅槃。第二虽了知生死能入涅槃。亦于涅槃不多愿乐。以有慧故。即第一第二合解也。何以得知。准及解中知也 第三若诸菩萨深怖涅槃乃至远离一切清净胜解者。由有烦恼等故。不善处生死怖于涅槃。不生希愿。遂不能发于涅槃界清净胜解。由无智故。不能断生死。即多处生死第四若诸菩萨于其涅槃多住愿乐。乃至不能成熟佛法及诸有情者。由无悲故。于其涅槃。深心愿乐。速疾入之故。不能成熟佛法及诸有情。若有悲者。不乐入涅槃。于生死中教化众生。不著涅槃。
上来正解有空慧胜利。若合初二解为三段文。若义即为四段。此中先总为三段。合义分为四段故。云第三第四等。从当知此中下。反知净义。此下有四。第一由无空慧故。不如实知生死。即杂染心流转生死。此反解。合解中。第一于涅槃不怖畏。第二若以无常行厌生死。则速疾入涅槃。即反解。合中第二亦于涅槃不多愿乐。第三若无智故。于其涅槃深心怖畏。即于能证涅槃资粮不能圆满。常处生死即反解上。第三远离一切法净胜解等。第四若无悲故。于其涅槃。多住离乐。即便速疾入般涅槃。即反解。第四不能成就佛法有情。今结反解故。论云是诸菩萨。于无上正等菩提。无大方便。次第三种解四义。以理准文可知。或第一正明四义。此初立宗。当知此中反解下。重释前义。就重释中二。初反解四义。第二正释四义。
论大文第四。解得无我智。达一切品类。平等平等。唯取其事。依他圆成实如虽复达之。不作思惟。此是依他此圆成等。如是无我智。行于境义。菩萨得平等见。得平等心。能得最胜平等之舍。又有云。此舍入见道时。最初得舍者。据即舍受不然。
论大文第五。略明成就佛法及诸有情。以六波罗蜜。准文义配之。随起何施乃至何慧。
论云虽有力能彼若求请乃至非无欲乐者。谓有有情。于己有恩。随己力能现前酬报。虽无力能。他若来请。随彼彼事。示现殷重。而为作之。不以无力能止他请。如何令他知我无力。我但无力非无欲乐者。意知息故。欲得酬报。
论大文第七意欲明所执非有。依他圆成是有。如所执诸法称言。今欲非之。说诸法离言。离言之法。正是自宗。欲显实破他简非取。是岂以直言。乃云诸法离言也。须有道理故。
论问云以何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等下。答中。谓一切法假立自相。乃至亦非一切都无所有。此中破执有二。乃至是言所行。是言境界。牒外二计。第二如是诸法非有自性下。重破外计成立自宗。二计者。谓一切法假立自相。乃至唯假建立非有自宗。明外计云。如能诠之名。与所诠之境。皆是唯假建。不称境故。如所执计。名实目得所诠之境。此境唯假建立。非有自性。言体是无。既计名所诠不称境。所计之境是非有已外八转计故。第二论云。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言名诠所诠既不相称。即能诠名中。有彼色等体和合。此是称言。是言所行境界故。论主非之。亦非离所诠之体。彼别有一和合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者。谓若假立名等。即所诠之色等上。有是言所行境界义。名遍计所执计。所诠称言。是言境界。色等与名和合。即名中和合。是言所行。是言境界者。不然。虽所计非实妄性非无。外人若计所诠既无。即前所言。所有自性等。亦是非有。故论主第二论云。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即所诠如遍计所执。言所说法非有性者。亦非一切都无所有。言有依他妄境非无。此破第一。名诠所诠称外境计。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者。外所计言。与名称所目法。此不离言。前非之言。此是非有。今指言如是所执和合非有者。亦有依他妄计在故。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又释初乃至唯假建立非有自性来。明破外计。如名下所诠之法。称能目名当知。一切色等法。唯假建立。非有自性。言如所计之外是无。外人既见所诠是无。不称言故。可随转计之。如言是名所目之法。不称色名者。应离所目色外。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今论主非之故。言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境界者。虽作是非非所计有。其依他性等体。是非无故。
论云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如前所计如言所说。非有自性之法。如所执者非有。如依他妄法。假立名言。此法亦非一切都无所有。不可无依他等。非有自性者。谓遍计所执。如言所说 亦非一切都无所有者。谓依他等有也。非但依他离言法是有。其所执非有之法。有妄情在故。亦非一切都无所有。所以第二论云。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上来既明所计非有。依他圆成是有故。
论问言云何是有。就答中应言。若称智离言法。依他等是。今取能照之智故。乃至云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其后得亦得缘著真法不妄。今取正缘者故。唯据无分别智。
论云若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即于彼法等。乃至制立众多假说而表诠故者。重破外计。计既云名目所诠。所诠称名者。如一法上有称多名。应所目法称众多名。有众多体。既能目名。多所目法体一。故知名于法上。假立众多诠表也。上来虽明名于法假说。亦非于一法上有。一切诠表决定可得。如一青色。虽立假名说为青色。不可以假名故。亦说为黄色。只可于一法上。随所立假名。如眼等。并众多照了导等。不可立余假说耳等名。而目于眼故。
论云亦非众多诠表决定可得。乃至非余假说此义等。以此理故。虽所目法有众多名。或具名眼等照了导等。或不具唯说一眼。若等目所目法。望所目法。皆非实有故。
论云是故一切假说若具不具。乃至有体有分有其自性。彼法者。谓能诠教法等。彼事者。谓所诠体事等。有体者。总指法之自体。有分者。别解法之差别分。
论云又如前说色等诸法随假说有自性者等。乃至而有自性等者。此中意。重破彼外计云。如前所说色等诸法。若随假说有自性者。言随名即有所诠者。要先有所诠事体。然后随情所欲制立假。汝既言随名即称目有所目者。先未制立假说名前彼所诠事应无自性。以随名方有事故。即名未起前。彼事无也。未起名前。彼事既无。而现诠表能诠之名。不应道理。假说之名。既无所有所诠法事。随能诠名有自性。不应道理。展转破之。
论云又若诸色未立假说诠表已前先有色性等。乃至当知诸法离言自性者。外计云。诸色未立前。先有自性。后依色性。假立名色。摄取于色。今牒计云。若是者。是则离色外。假说诠表。以后依色性。制立假说故。如婴孩等。初生等时。先见色性。后若依色性。制立假说者。此婴孩儿。于色根法。于色根事。应起色觉而为色解。此婴孩儿。先见于色。后不依色。而起色解。故知先有色性。后依色性制立假说者。不应道理。而何婴孩儿。而实不起色等觉解。由此因缘道理故。当知诸法离言自性。上来合有三翻破。准牒文知之。
论解二人失坏中。云二者于假说相处假说相者。依他性名假说相假说有色等相故。圆成实性名为相处。即知假说依他。除所计处有真如故。
论云于色等法实有唯事起损减执者。此拨无依他。
论云若唯有假无有实事既无依处假亦无有是则名为坏诸法者。云若唯言有假说等假依他。而无圆成者。圆成是假说。依他依处既无依处。何处得有假说依他。又假说者。谓所起计是有。而依他圆成实事是无。起遍计时。名依二性。而无所依二性。而有能依遍计者。而名坏诸法。
论解恶趣空中。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者。谓真实义。由遍计所执无故名空。于此依他圆成上。遍计所执空。二俱不信。此名恶趣空。何以故。由遍计所执彼实是无。由依他圆成此实是有。若作此理。汝可说空。若说一切依他圆成都无所有。依何处所。何有此空。何故名空。以无依处。及不分别知。遍计空故。汝亦不应言由遍计所执。此于依他圆成等。此既说为空。以拨无依他等故。故无依处及所计空体。以不解故。言名恶取空者善取空者。谓由于依他性。此故彼遍计所执空。即由所执彼无故。正观为空。以见依他时。知无所执故。复由依他相。此故余圆成实是有。即由圆成余故。如实知有。
论云谓于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至都无所有。后望前所执无。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等。至说之为空。重解依他说所执空。
论云于此一切色等相事何者为余谓即色等假说所依者。重问前解。实有中言余义。谓即色等依他假说。所依圆成是依他之余也。
论云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者。此观依他也。观依他唯事。此唯事。唯是假有。非真实有。以下论文。方明圆成实有义。
论云引教中。云如佛世尊转有经中者。有是有执即计名目所诠。其体相称。除此有计。名为转有经。
论云于此一切色等想法色等自性都无所有亦无有余色等法性者。谓于遍计所想色法上无有。如遍计所执色等自性。非但无色等所执自性。于色法上。亦无有余有香味等诸色法性。
论云义品中。说即阿毘达磨经云义品。
论云散他迦多衍那子。即迦旃延字迦多延尼名。为种姓婆罗门。十八姓中即一姓也。如四姓中云李性也。散他者。即种性中。别一种姓。如一李中有其多。谓赵郡陇西诸差别也。
论云因陀罗。此云帝释。伊舍那大自在天世主人王也。
论云云何名为八种分别。一者自性。二者差别。三总执。四我。五我所。六爱。七非爱。八俱相违。前三法执方便。四五人执方便。后三三毒方便。又前三通二执方便。四五唯人执方便。此八分别皆不取。法执人执等正起时。以法执不感报故。既云能生三事。故知取法执等方便。若尔我见通不善性。何故不取者。若无执我见者不取。余不善者取之。后三不取根本者。简方便能生。及根本所生异。意明后三为方便。能生根本三毒故。亦取方便也。若与七分别相收。如文自思。前三能生根尘二法故。
论云分别戏论所依所缘事。即根尘也。
论云谓色等想事为依缘故等。乃至非一众多品类差别者。谓色等想事。为所依。为所缘故。名想事。言说所摄。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非一生所摄者。即有为所摄名所摄通无漏法。今又解。前言无漏者。不是三分别所生。所生者。余所摄者。谓名眷属。所显者。谓诸根尘等法。是名所显故。第四第五分别。能生诸见根本我见诸慢根本我慢。以我见慢为余见慢根本故。若后三能生三毒。
论解总执分别中。云我及有情命者等。其我我所分别中。亦计我见。此有何异。答曰前总执。约二执我我所分别。唯人执故有别也。其寻思如实智通二智者。如对法抄。
论解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中。云如实了知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以彼事自性显说者。谓见依他非实遍计所执。似所执非实。彼性显现。八喻中言焰水者。谓阳炎似水也。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