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法聚诸业义有十六门(身等三业 三性业 三受报业 三界系业 三时报业 曲秽浊三业 黑白等四业 五逆业 六业 七不善律仪 八种语 九业 十不善业道 十四垢业 十六恶律仪 饮酒三十五失)。
身等三业五门分别(释名辨性一 辨相二 开合广略三 轻重四 上下五)
第一释名。辨其体性。色形聚积。名之为身。起说之门。说之为口。伺缘名意。依斯起作。故名身业乃至意业。名字如是。体性云何。身业有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言作业者。论释不同。依如毘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色入所摄。彼说身作。是碍性故。色聚所收。是实法色眼所行故。色入所摄。所谓高下正不正等。若依成实。三聚法中。色聚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色义同前。以何义故。十二入中法入所摄。彼宗之中。实色非业。凡是业者。要是假色。相续之中。有损有益。方名为业。故成实言。余处生时。能有损益。名之为业。相续之中。后起异前。名余处生。大乘法中。实有作业。相续乃成。义有两兼。不得偏取。作业如是。无作业者。依如毘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碍性故。色法所收。此无作色。非眼所行。唯意识知。故法入摄。若依成实。三聚法中。是其非色非心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彼宗不说有无作色。良以无作不同形碍。故名非色。不同情虑。故曰非心。为意行故。法入所摄。大乘法中。义有两兼。是身业故。得名为色。无色心相。名非色心。身业如是。口业亦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言作业者。论释不同。依如毘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声入所摄。是碍性故。色法所收。是实法声耳所行故。声入所摄。彼宗不说有假名声以为业矣。若依成实。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碍性故。色法所收。是假名声意所行故。法入所摄。相续之中。方有损益。故名为假。无作业者。论释亦异。依如毘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色性故。色聚所收。是无作法意所行故。法入所摄。若依成实。三聚法中。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不同形碍。故名非色。不同情虑。故曰非心。意所行故法入所摄。大乘法中。口业之相。类身可知。意业之中。诸论不同。依如毘昙。但有作业。无无作业。故彼论言。以三种故。意无无作。言三种者。谓善恶等三性法也。色法之中。三性并故。善身口边有恶无作。恶身口边有善无作。心法不尔。善恶不并。善心之中。无恶无作。恶心之中。无善无作。以是义故。但有作业。然彼作业。三聚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心数中思数为体。故心法收。是意所行故法入摄。若依成实。意地具有作无作业。故彼论言。无有因缘令使意地无无作业。彼说作业与毘昙同。所言异者。不说心外别有思体。故彼论言。思若非意。更复说何以为意业。意行缘中说名为思。无作业者。三聚法中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不同形碍。复非情虑。说非色心。意所行故法入所摄。大乘法中有作无作。其中作业。思数为体。三聚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无作业者。是心业故。得言是心。非心相故。得言非心。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意业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身业之中有其三种。善恶无记。善中有二。一止二作。离身三邪是名为止。礼拜等事是名为作。恶中亦二。一止二作。要期作心不礼拜等。是名为止。作身三恶杀盗邪婬。是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舍无记心所起身业。是名为止。起名为作。问曰。善恶止业之中。舍彼恶作。以为善止。舍彼善作。以为恶止。无记之中。何不舍彼善恶二作以之为止。乃舍无记作起之业。以为止乎。若无记中。还舍无记所作之业以为止者。善中之止。还应止彼善中之作不舍恶作。恶亦同尔。释言。不类善恶二门。正相违返。正相违故。有二相翻。一总二别。总而论之。以善对恶。以恶对善。别而论之。善中之止。必翻恶作。恶中之止。必翻善作。无记望彼善恶二门非正相违。非正违故。唯总相翻。无别相翻。总相翻故。无记翻彼善恶二门。不别翻故。无记之止。不翻善恶二门之作。无记之作。不翻善恶二门之止。当分之中。止作相翻。口业亦三。善恶无记。善中有二。一止二作。离口四过。是名为止。读诵赞叹如法之音。是名为作。不善亦二。一止二作。不读诵等。是名为止。作口四过。是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舍无记心所起口业。是名为止。起名为作。意业亦三。善恶无记。善有二种。一止二作。止离一切不善业思。是名为止。起善业思。是名为作。恶中亦二。一止二作。要期之心。止离善思。名之为止。起恶业思。是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止离威仪工巧等心。名之为止。起此名作。问曰。杀生劫盗邪婬是身作者。口教他杀。仙人忿怒杀干陀罗一国人民。是何业乎。论释不同。若依毘昙。是身业摄。究竟成杀。要在身故。口教杀者。所教之人要身断命。方始成业。仙人忿怒而杀人者。近住鬼神知仙意故。害彼国人。若依成实。口教杀者。则是口业。意瞋杀者。则是意业。故彼成实三邪品云。口亦能教。意亦能为。但身多故。名为身业。余业道中。互造例然。邪婬一种。唯是身作。以其成业要在身故。如涅槃说。此三业中意名正业。身口二种。名为期业。期谓期会。从其业思。期会集成。在于身口。故名期业。又彼经言。意直名业。身口二业。名为业果。以从业思成身口故(此二门竟)。
次明开合广略之义。开合不定。或总为一。通名为业。或分为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此如上辨。或说为三。于中有三。一就具分别。谓身口意三种之业。二随义分别。一者作业。所谓身口二种作业。二无作业。所谓身口无作之业。三者非作非无作业。所谓意业。三就性分别。所谓善恶无记之业。或说为四。谓黑白等四种之业。或说为五。如杂心说。身业有二。作与无作。口业亦尔。则以为四。意唯有作。通前说五。若依成实。意地亦有作无作业。若从是义。说业为六。或分为九。身口意业各有三种。善恶无记。则为九也。又如成实九业品中。更说为九。何者是乎。彼说欲界有其三种。一是作业。二无作业。三者非作非无作业。此如上辨。色界亦尔。则以为六。无色有二。一无作业。二者非作非无作业。通前为八。及无漏业。通前为九。或分十三。如毘昙说。身口有五。一者善作。二不善作。三无记作。无作有二。通前为五。无作二者。一善无作。二恶无作。无记羸劣不发无作。身业既然。口业亦尔。则以为十。意地唯有三种作业。通前十三。若依成实。意地亦有善恶无作。据斯以论。业有十五。或复说为二十三业。善业有十。谓不杀等。不善亦十。谓杀盗等。通身口意三种无记。便是二十三种业也。广以分之。数别难穷(此三门竟)。
次辨三业轻重之义。三业之中。何者最重。于中先以身口二业。对彼意业以辨轻重。后别论之。言以身口对意辨者。意业最重。一切身口。由意成故。又恶业中邪见最重。能断善根。作一阐提。善业之中。三乘出道最为殊胜。世间之中。非想业胜。皆是心作。故知意重。次就三业别明轻重。身中最重。出佛身血。口中最重。所谓破僧谤方等经。意中最重。所谓邪见恶业。如是善业之中。菩提之业最以为重。此三种中。身轻口中意为最重(此四门竟)。
次辨上下得报不同。如龙树说。不善有三。谓下中上。下生饿鬼。中生畜生。上生地狱。善中亦三。谓下中上。下生修罗。中生人中。上生天生。又更分别。恶有四品。谓下中上及与上上。下生修罗。中生饿鬼。上生畜生。上上之者生地狱中。善中亦四。下者生人。中者生天。上品之者。得二乘果。上上之者。得无上果。又涅槃中善分四品。下生欝单。中生弗婆。上生瞿耶。上上之者。生阎浮提。盖乃对道以分上下。彼欝单越。不任受道。下善生之。中上二品。生处难解。若对道法。中品之善。应生瞿耶。上生弗婆。但彼经中中上两品。约报分耳。南阎浮提。受道中胜。上善生之。若对果报。以分四品。下生阎浮。中生弗婆。上生瞿耶。上上之者。生欝单越。三业之义。略辨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