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减年者受近圆学处第七十二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大目干连与十七众出家受近圆。时诸童子既近圆已,通夜不食而至天明,饥火所烧身形羸瘦,遂便啼泣。尔时世尊闻边房中有小童子啼泣声,告阿难陀曰:「边房之内何意有童子啼泣声?」时阿难陀白言:「世尊!是十七众出家近圆,无非时食忍饥不堪,因此啼泣。」世尊告曰:「岂诸苾刍与减年者而受近圆成苾刍性耶?」白言:「世尊!与受近圆。」佛告阿难陀:「若人未满二十,不能忍受寒热饥渴,乃至巡家乞食皆并不能。以此缘故,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知年未满二十,与受近圆成苾刍性者,波逸底迦。此非近圆,诸苾刍得罪。」
若复苾刍者,谓此法中人,余义如上。
未满二十者,谓减年人不堪进具。
言成苾刍性者,虽以白四羯磨法受而不成苾刍。
此非近圆,诸苾刍得罪者,谓除本师,所余诸人皆得恶作罪。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人年未满二十作未满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满二十未?」答言:「未满。」若苾刍与受近圆者,此人元不得戒,本师犯堕罪,余人得恶作。若余人共住同受用者,亦皆恶作。
若人未满二十作未满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年满二十未?」答言:「我自忆知心无疑惑,未满二十。」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不得戒,得罪同前。若人年未满二十,作年满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满二十未?」答言:「我满二十。」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成苾刍性,本师无犯,余人亦无犯。
若人年未满二十,作年满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满二十未?」答言:「我自忆知心无疑惑,年满二十。」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成苾刍性,本师无犯,余人亦无犯。
若人未满二十,然不自知心无疑惑,欲受近圆,诸苾刍亦不曾问,设有问时亦不酬答,然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成苾刍性,本师有犯,余人亦有犯,共住等无犯。
若人满二十作不满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满二十未?」答言:「未满。」时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成苾刍性,本师及众并皆有犯,共住等无犯。
若人年满二十作不满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年满二十未?」答言:「我自忆知心无疑惑,未满二十。」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本师有犯,余人亦有犯,共住等无犯。
若人年满二十,作满二十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年满二十未?」答言:「满二十。」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本师及众并皆无犯。
若人年满三十作满二十想,欲受近圆,诸苾刍问言:「汝满二十未?」答言:「我自忆知心无疑惑,年满二十。」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诸苾刍无犯。
若人年满二十,然不自知心无疑惑,欲受近圆,诸苾刍不问,设问彼复不答,诸苾刍与受近圆。此人得戒,诸苾刍有犯,共往等无犯,同前广说。此中初二非受近圆,若与善苾刍同在一处,若二、若三为褒洒陀,是贼住故此应灭摈。若人年未满二十作满二十想,此成近圆,有亲属来问言:「此人年未满二十,谁与受具?」者,应与此人计胎中月及闰月,若满者善。若不满者退为求寂,更与受戒。若不退为求寂、不更受戒者,与善苾刍同在一处,若二、若三为褒洒陀,是贼住故此应灭摈。若人年十九而与近圆,若未经一岁便自忆知未满二十,应计胎中月及闰月,若满者善,若不满者,应退为求寂更与近圆。若不尔者,与善苾刍同在一处,若二、若三为褒洒陀,此应灭摈。若经一岁而忆知者,名善受近圆。汝诸苾刍!若人于善说法律出家近圆成苾刍性,难值遇故。若人年十八而与近圆,若未一岁忆未满者,应退为求寂更与近圆。若不尔者,与善苾刍同在一处,若二、若三为褒洒陀,此应灭摈。若经一岁忆未满者,计胎中月及闰月,满者善,若不满者,应移其处更与近圆。若不尔者,同前灭摈。若经二岁方忆知者,此即名为善受近圆,广说如上。圣教难遇故,若人未满二十而有疑心,此应为作忆念计其年月实满不满,除去疑情。若未满者,应以胎闰而为计之,若满者善,若不满者广说如前。若人年满二十作不满想,希求具戒与受近圆,名为善受。若人年满二十作年满想,希求具戒受近圆,名为善受。又无犯者,谓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