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第二十

第四部波罗底提舍尼法

「诸大德!此十一波罗底提舍尼法,半月半月戒经中说。」

摄诵曰:

乳酪及生酥、
熟酥油糖蜜、
鱼肉并干脯、
得法学人家。

缘在室罗伐城。时十二众苾刍尼,无病为身而行乞食,从他索乳随意而饮。诸外道不信敬长者婆罗门等共为讥嫌:「诸苾刍尼非清净行,但自养身从他索乳得便自饮,谁不乐欲精淳美味?」诸尼闻此俗旅讥嫌,诸少欲尼具白苾刍,苾刍白佛。佛问诸尼:「汝等如此实无有病为己身从他乞乳,便于俗家随意而饮?」答言:「实尔。」世尊诃责,广说乃至「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无病为己,诣白衣家乞乳、若使人乞而饮用者,是苾刍尼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尼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如是世尊为诸苾刍尼制学处已,后于异时苾刍尼病,余尼问疾:「圣者!病得损不?」病尼报曰:「我先以乳用为饮食,病得除损。世尊今制不许尼乞,病何能愈?」即以此缘白诸苾刍,苾刍白佛。佛言:「我今听尼有病乞乳随意当饮,先制不许、次复重开。如上广说,乃至是名对说法,除有病时。」

尼谓此法中尼。无病为己诣白衣家乞乳者,谓身无病患从他求乳。若使人乞而食用者,谓使余人乞。是苾刍尼者,谓犯此学尼。应还村外住处者,谓往余尼所。各别告言者,谓各别说悔。大德我犯对说恶法者,谓陈所犯罪相。是不应为者,谓其非法。今对说悔者,谓自发露不覆藏,是名对说。法者,谓指其事。除病时者,谓有患苦。若无病乞食者皆得恶作罪,是名对说法。

有病者乞、无患者食,乞者得恶作,食者无犯。无病者乞、有患者食,乞者得恶作罪,食者无犯。为病者乞、无病者食,乞者无犯,食者应说悔。为病者乞、病者食无犯。苾刍尼乞得乳更索酪者,乞者恶作,食者应对说悔。尼得酪更从索生酥,乞者恶作,食者应对说悔。尼得生酥更从索熟酥,得罪同前。尼得熟酥已更乞油者,亦如上说。尼得油已更乞沙糖,罪亦同前。尼得糖已更从索蜜肉,同前得罪。得蜜肉已更乞鱼,亦如上说。得鱼已更乞肉,亦同上。得肉已乞干脯,亦如上。得干脯已乞诸精食,亦如上说。得精食已更乞麁食,咸得恶作。无犯者,为众营事,痴狂、心乱、痛恼所缠,此是最初对说悔法。如是应知酪、生酥、熟酥、油、糖、蜜、鱼、肉干脯,是此十对说法,乞者皆犯,如上广说。

缘在广严城。于此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师子,得见谛理,于佛声闻众深生正信,所有赀财供养三宝,如是奉施,家财罄尽资产悉空。时具寿舍利子与大目连,因行人间至广严城,其时师子闻二尊至,速诣奉请明当就食。俗旅讥嫌,作如是语:「师子长者衣不覆身、食不充口,皆由供养。」苾刍闻已白佛,佛言:「汝诸苾刍!可与师子学家羯磨,更有斯类亦如是与。如常集众,令一苾刍作白羯磨,应如是作:

「『大德尼僧伽听!此师子长者信心慇重意乐渟善,随其所有悉皆惠施佛法僧伽曾无悋心,诸有求人亦皆给与,由是衣食悉皆罄尽。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与师子长者作学家羯磨。白如是。』羯磨准白应作。若苾刍尼知僧伽作学家羯磨已,不应往彼受其饮食床座卧具及为说法,违者得恶作罪。」又因十二众尼先不受请往此家食,以缘白佛,佛问诃责「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尼,知是学家僧伽与作学家羯磨,苾刍尼先不受请,便诣彼家自手受食食。是苾刍尼应还村外住处,诣苾刍尼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诸苾刍尼皆不往彼、悉不为受,佛言:「应为受床座上而食,有余菜茹及叶亦可为受,有小男女分与残食。」广严城人皆闻师子为供养故今遭贫苦,躬为耕作收敛谷实仓库丰盈。是时师子诣世尊所,白言:「大德!我先有物皆为供养佛法僧田致令罄尽,今者家中多收谷实。唯愿世尊,哀愍我故解学家法,听诸僧尼受我供养。」佛言:「诸苾刍应为将军解学家法。应如是与。僧伽悉集,令师子随次礼敬,在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语:『大德僧伽听!我师子先于三宝所深起信心,意乐淳善常乐惠施,由施三宝故以至贫穷。由此僧伽哀愍我故为作羯磨,令诸圣众不入我家。我今财食还复丰盈,然我师子先得众法,今从大众乞解羯磨。唯愿为我解羯磨法,慈愍故!』三说。如是白已礼众而去。是时大众应令一人准所为事作白二羯磨解。既作解已,诸苾刍苾刍尼众,如昔还往随受供养,并皆无犯。」

若复苾刍尼者,谓此法中尼,余如上说。学者,谓信三宝证得见谛。家谓四姓。尼谓佛弟子。羯磨者,谓白二法,于如是家先不受请辄往受食者得罪。此中犯者,于如是处受二五食噉咽之时,同前得罪,说悔如上。若得解法,食皆无犯。又无犯者,广如前说。

「诸大德!我已说十一波罗底提舍尼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如是三说)「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我今如是持。」(第四部了)

第五部众学法

「诸大德!此众学法,半月半月戒经中说。」

总摄颂曰:

衣食形齐整、
俗舍善容仪、
护钵除病人、
洟唾过人树。

尔时世尊为诸苾刍,制众多学法,著衣噉食等所有轨仪,诸苾刍尼皆须依学。时诸苾刍尼,虽闻教已未能依法,著衣太高。净信婆罗门等见不齐整,便生讥诮,作如是语:「此诸苾刍尼衣不齐整,同无耻人。」诸苾刍尼闻已白苾刍,苾刍白佛。佛言:「不应太高著衣应当学。」即著衣太下,俗复讥嫌,佛言:「不应太下著衣如新嫁妇女,应当学。」或时当前长垂犹如象鼻,或时腰边细𫌇如多罗叶。诸俗讥嫌,佛言:「不应尔。」或时撮聚一角反擪腰边,犹如蛇头,佛言:「不应尔。」或时捉其上角团内腰边,犹如豆团,佛言:「不应如是著衣,应当学。」

缘处同前。时吐罗难陀苾刍尼,著衣露腹事同婬女。诸苾刍尼见共为讥嫌,告言:「圣者!如是著衣应为净法。」吐罗尼曰:「我曾见诸宫内女人如是著衣。」尼白苾刍,苾刍白佛。佛言:「诸苾刍尼不应著衣露腹,应当学。」

时诸苾刍尼,或时高视、或复高声入白衣舍,诸俗讥嫌,佛言:「不应高视入白衣舍,应当学。齐整著五衣,应当学。」

缘处同前。时十二众苾刍尼,于婆罗门长者家乞食,顾视四方不为庠序,诸根掉动不观前行,入他舍时见诸端正男子,欲心炽盛不净流下,乞得不得速便出外。俗众见已讥嫌:「秃沙门女实非净行诈言净行。」尼白苾刍,苾刍白佛。佛言:「苾刍尼若月期将至,不应往他舍,应当学。」

时十二众苾刍尼,覆头、偏抄衣、双抄衣、叉腰、拊肩入白衣舍,同无耻人及新嫁女。诸苾刍尼闻见讥嫌,问言:「诸具寿!岂合如此?」彼便答言:「诸耽色男女皆如是作,然我等不知欲求相学。」白佛,佛言:「不覆头、不偏抄衣、不双抄衣、不叉腰、不拊肩入白衣舍,应当学。」

时十二众苾刍尼,蹲行、足指行、跳行、仄足行、努身行,乃至诸人讥嫌,彼答同前。佛言:「不蹲行、不足指行、不跳行、不仄足行、不努身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时十二众苾刍尼,摇身、掉臂、摇头、排肩、连手入白衣舍。诸人见讥亦同前说。佛言:「不摇身、不掉臂、不摇头、不排肩、不连手入白衣舍,应当学。」

时邬波难陀,于小食时著衣持钵,入室罗筏城乞食。时有婆罗门性乐清净,家有床座,邬波难陀入坐床上。婆罗门见讥嫌,佛言:「在白衣舍,未请坐不应坐,应当学。」

时具寿邬陀夷有净信婆罗门,屈请就座而坐,不善观察辄尔便坐,于其床上有一孩儿遂便压死。佛言:「在白衣舍,不善观察不应坐,应当学。」

尔时世尊与声闻众,受净饭大王宫中供养。时具寿邬陀夷不善歛身,令瞿卑夫人怪其非法。后于异时独至宫中,夫人令坐朽床,放身而坐,床破倒地因致讥丑,广说乃至佛言:「苾刍尼,若于俗家坐时,不应放身而坐,可善观察,应当学。」

或于俗舍垒足而坐、或重内外踝而坐、或急歛足、或长舒足、或露身坐,诸俗讥嫌,佛言:「不应如是,当制学处。在白衣舍不垒足、不重内踝、不重外踝、不急歛足、不长舒足、不露身,应当学。」

时有施主,请佛又僧尼就舍而食。其行食者,不善用心𢫬放美团。苾刍尼于钵不恭敬护,遂多损破,佛言:「恭敬受食,应当学。」

时十二众苾刍尼,入菩提长者舍乞食。长者与食满钵受饭,复受羹臛,钵便溢满流出污地,因生讥耻。以事白佛,佛制学处应如是说:「不得满钵受饭,更安羹菜令食流溢,于钵缘边应留屈指,用意受食,应当学。」

或食未至预申其钵,如乞索人现饕餮相,因生讥耻,佛言:「为制学处,应如是说:行食未至勿预舒钵,应当学。

「不安钵在食上,应当学。」

或复食时现憍慢相,犹如小儿及诸婬女。佛言:「不应如是憍慢而食,应恭敬食,应当学。」

或复食时极小、入口极大、入口如贫乞人。佛言:「不应如是,不极小抟、不极大抟,圆整而食,应当学。」

时有施主,请佛及僧就舍而食。时邬波难陀苾刍与摩诃罗苾刍隣次而坐。时摩诃罗大开其口向上而望,时邬波难陀便以土块遥掷口中,报言:「且食此物。」佛言:「不应如是预张其口,若食未至不张口待,应当学。」

时十二众苾刍尼,含食言语,诸俗讥嫌。佛言:「不应如是。不含食语,应当学。」

或复至施主家,见羹菜少恐不充足,先请得羹,以饭盖覆更望多得。诸俗讥嫌。佛言:「不应如是,不得以饭覆羹菜、不将羹菜覆饭更望多得,应当学。」

时有施主请苾刍食。其食过甜,十二众即便弹舌相告:「谓食大醋,或复过醋。」十二众即便[口*专]㗱相告,谓食大甜。或有施主,请二众僧伽食,其食过热,十二众即便呵气,相告云:「食大冷。」呵热方食。或其食过冷,十二众即便吹气,相告云:「食大热。」吹气方食。此等皆是倒说其事故恼施主,佛言:「不应尔,应制学处:不弹舌食、不[口*专]㗱食、不呵气食、不吹气食,应当学。」

或时六众受请食时,以手爬散饭食,犹如鸡鸟,或云:「食恶。」共相毁訾,或复以食填颊细细取食、或复食时啮半留半、或复舒舌舐掠唇口。佛言:「应制学处:不手散食、不毁訾食、不填颊食、不啮半食、不舒舌食,应当学。」

时有露形外道邬波索迦,近生敬信归佛法僧,遂请佛就舍而食,行诸饮食及以[麸-夫+少]团薄饼萝菔。是时六众欲讥施主,便以[麸-夫+少]团作窣覩波像,上安萝菔覆以薄饼,遂相告曰:「此是恶趣中露形外道脯刺拏塔。」渐取食之,萝菔便倒,更相告曰:「此是露形外道作窣覩波,今便崩倒。」施主见已息归敬心。佛言:「应制学处,不作窣覩波形食,应当学。」

或时六众受他请食,其美好者有余著手中,即便以舌重舐其手,钵亦如是;或是振手、或复振钵,谓以钵水振洒余人,污彼衣服,见他好衣生嫉妬故。佛言:「如是等皆不应作,应当学。」

时有施主饭食众僧,报言:「圣者!多有好食,莫多请[麸-夫+少]。」六众不信便多受[麸-夫+少],后见好食欲弃其[麸-夫+少],比座有一摩诃罗苾刍,四顾而望。时六众苾刍便持[麸-夫+少]团置彼钵内,遂令溢满不暇受余。佛言:「常看钵食,应当学。」

时有苾刍食时钵满,六众傍观共生轻慢,云:「此摩诃罗能噉食。」佛言:「不轻慢心观比坐钵中食,应当学。」

时六众苾刍,以不净手捉净水瓶,遂令诸蝇竞来附近,招致讥丑。佛言:「不以污手捉净水瓶,应当学。」

时苾刍尼在江猪山,于菩提长者高楼上食,以洗钵水弃在好地,施主生嫌。佛言:「应制学处,在白衣舍不弃洗钵水,除问主人,应当学。」

缘在室罗伐城。时有婆罗门孩儿遇病,有邬波索迦是彼知识,来告之曰:「孩子若病,宜往僧处从诸苾刍乞钵中水,令其洗沐必得平善。」时婆罗门即往求水,见邬波难陀从乞钵水。邬波难陀便以残[麸-夫+少]饼,内置钵水中而授与彼。彼见杂水起秽恶心,作如是语:「我儿宁死,谁能用此鄙恶之物而洗浴耶?」以事白佛,佛言:「不应以此秽水持施于人,若人来乞钵水时,应净洗钵置清净水,诵经中要颂阿利沙伽他,呪之三遍授与彼人,或洗或饮能除万病。」(阿利沙伽他者,谓是佛所说,颂出圣教中。若读诵时有大威力,但是余处令诵伽他者,皆此类也。即如河池、井处、洗浴饮水之时、或暂于树下偃息取凉而去、或止客舍、或入神堂蹈曼茶罗、践佛塔影、或时己影障弊尊容、或大众散时、或入城聚落、或晨朝日暮礼拜尊仪、或每日食罢时、或洒扫塔庙,诸如此事,其类寔系,皆须口诵伽他,奉行获福。若故心违慢,感得恶作之罪。但以东川法众,此先不行故,因注言知圣教之有,在其伽他者,即如颂曰:

「世间五欲乐,
或复诸天乐;
若比爱尽乐,
千分不及一。
由集能生苦,
因苦复生集;
八圣道能超,
至妙涅盘处。
所为布施者,
必获其义利;
若为乐故施,
后必得安乐。」
)

佛言:「不得以残食置钵水中,应当学。」

时有苾刍,安钵地上,下无𠋆替,招致讥丑,令疾损坏。佛言:「应制学处,地上无替不应安钵,应当学。」

时有尼立洗钵,失手堕地打破其钵。佛言:「不得立洗钵,应当学。」

时有尼于危险崖岸置钵,佛言:「不应尔,不于危险岸处置钵,应当学。」

河水急流逆以钵𢍶遂令钵破,佛言:「不应尔,不得逆流酌水,应当学。」

十二众尼,前人坐、自己立,为其说法。时有敬信三宝婆罗门居士等讥诃。佛言:「不应尔,人坐己立不为说法,应当学。」

时有病人不能久立听法,佛言:「若是病人坐卧高下,于道非道及以车乘,著靴覆头、冠花璎珞,持盖刀仗并著甲胄等。若是病者,随何威仪为说无犯。非病不合。为制学处当如是说: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覆头者、不为偏抄衣、不为双抄衣、不为叉腰者、不为拊肩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乘象者、不为乘马、不为乘舆、不为乘车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著屐靴鞋及履屦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戴帽著冠及作佛顶髻,或缠头或冠花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为持盖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缘在劫比罗城。时吐罗难陀立大小便,诸俗人见共作讥嫌。佛言:「不应尔,不立大小便,除病,应当学。」

时吐罗尼持己故衣,令浣衣人洗。彼不肯洗,便起瞋心,于彼洗衣水中故放不净。佛言:「不应尔,不得水中大小便洟唾,除病,应当学。」

缘在室罗伐城。时有施主请僧受食,时看寺人怪其迟晚恐日时过,遂上高树望彼归来。时有俗旅见而讥笑:「沙门释子升上高树,与俗何殊?」佛言:「不应尔,不上过人树。」时有苾刍尼,为系染绳不敢升树,复有虎狼难至亦不敢升,因被残害,佛言:「不得上过人树,除为难缘,应当学。」

七灭诤法

摄颂曰:

现前并忆念、
不痴与求罪、
多人语自言、
草掩除众诤。

佛告诸苾刍尼:「有七灭诤法,应当修学。

「应与现前毘奈耶,
当与现前毘奈耶。
应与忆念毘奈耶,
当与忆念毘奈耶。
应与不痴毘奈耶,
当与不痴毘奈耶。
应与求罪自性毘奈耶,
当与求罪自性毘奈耶。
应与多人语毘奈耶,
当与多人语毘奈耶。
应与自言毘奈耶,
当与自言毘奈耶。
应与草掩毘奈耶,
当与草掩毘奈耶。」

若有诤事起,当以此七法,顺大师教,如法如律而殄灭之。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处;
出家恼他人,
不名沙门尼。」

此是毘钵尸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明眼避险途,
能至安隐处;
智者于生界,
能远离诸恶。」

此是尸弃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不毁亦不害,
善护于戒经;
饮食知止足,
受用下卧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诸佛教。」

此是毘舍浮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譬如蜂采花,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尼入聚落然。」

此是俱留孙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不违逆他人,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此是羯诺迦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勿著于定心,
勤修寂静处;
能救者无忧,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众恶,
惑尽至涅槃。」

此是迦摄波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一切恶莫作,
一切善应修;
遍调于自心,
是则诸佛教。
护身为善哉,
能护语亦善;
护意为善哉,
尽护最为善。
尼若护一切,
能解脱众苦;
善护于口言,
亦善护于意。
身不作诸恶,
常净三种业;
是则能随顺,
大仙所行道。」

此是释迦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毘钵尸式弃,
毘舍俱留孙,
羯诺迦牟尼,
迦叶释迦尊,
如是天中天,
无上调御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护世间,
具足大名称,
咸说此戒法。
诸佛及弟子,
咸共尊敬戒,
恭敬戒经故,
获得无上果。
汝当求出离,
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
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
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
当尽苦边际。
所为说戒经,
广释戒要义,
当共尊敬戒,
如牦牛爱尾。
我已说戒经,
众僧长净竟,
福利诸有情,
皆共成佛道。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第二十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