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八

北凉天竺三藏曇无讖译

梵行品第八之四1

復次,善男子!云何復名一切世间所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所谓六念处。何等为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善男子!云何念佛?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常不变易,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师子吼,名大沙门、大婆罗门、大净毕竟到於彼岸、无能胜者、无见顶者,无有怖畏,不惊不动,独一无侣,无师自悟,疾智、大智、利智、深智、解脱智、不共智、广普智、毕竟智,智宝成就,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人中丈夫,人中莲花、分陀利花,调御人师,为大施主,大法之师。以知法故,名大法师;以知义故,名大法师,以知时故,名大法师;以知足故,名大法师;以知我故,名大法师;知大眾故,名大法师;以知眾生种种性故,名大法师;以知诸根利钝中故,名大法师;说中道故,名大法师。
云何名如来2?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云何不变?过去诸佛为度眾生,说十二部经,如来亦尔,故名如来。诸佛世尊从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3来至大涅槃,如来亦尔,是故号佛为如来也。诸佛世尊为眾生故,随宜方便,开示三乘,寿命无量,不可称计,如来亦尔,是故号佛为如来也。
云何为应4?世间之法,悉名怨家,佛应害故,故名为应,夫四魔者,是菩萨怨,诸佛如来为善萨时,能以智慧破坏四魔,是故名应。復次,应者,名为远离。为菩萨时,应当远离无量烦恼,故名为应。復次,应者名乐,过去诸佛为菩萨时,虽於无量阿僧祇劫为眾生故,受诸苦恼,终无不乐而常乐之,如来亦尔,是故名应。又復应者一切人天,应以种种香花、瓔珞、幢幡、妓乐而供养之,是故名应。
云何正遍知5?正者名不颠倒;遍知者,於四颠倒无不通达。又復正者名为苦行,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又復正者名世间中,遍知者,毕竟定知修习中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復正者名为可数、可量、可称,遍知者不可数、不可量、不可称,是故号佛为正遍知6。善男子!声闻、缘觉亦有遍知。亦不遍知。何以故?遍知7者、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声闻缘觉亦得遍知,是名遍知。云何不遍知?善男子!假使二乘於无量劫观一色阴,不能尽知,以是义故,声闻、缘觉无有遍知。
云何明行足8!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名脚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为明行足也。又復明者名咒,行者名吉,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咒者名为解脱9,吉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者名为大般涅槃10,是故名为明行足也。又復明者名光,行者名业,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光者名不放逸,业者名六波罗蜜,果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復明者名为三明:一菩萨明,二11诸佛明,三无明明。菩萨明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明者即是佛眼,无明明者即毕竟空。行者,於无量劫为眾生故,修诸善业;足者,明见佛性,以是义故,名明行足。
云何善逝12?善者名高,逝名不高。善男子!是名世间义,高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高者即如来心也。善男子!心若高者,不名如来,是故如来名为善逝。又復善者名为善知识,逝者善知识果。善男子!是名世间义,善知识者即初发心,果者名为大般涅槃,如来不捨最初发心得大涅槃,是故来名为善逝。又復善者名好,逝者名有。善男子!是名世间义13好者名见佛性,有者名大涅槃。善男子!涅槃之性实非有也,诸佛世尊因世间故,说言是有。善男子!譬如世人实无有子,说言有子,实无有道,说言有道,涅槃亦尔,因世间故,说言为有。诸佛世尊成大涅槃,故名善逝14。
15善男子!云何世间解16?善男子!世间者名为五阴,解者名知,诸佛世尊善知五阴,故多世间解。又世间者名为五欲,解名不著,不著五欲,故名世间解。又世间解者,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一切声闻、缘觉不知、不见、不解,诸佛悉知、悉见、悉解,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復如是,是故号佛为世间解。又世问者,一切凡夫解者,知诸凡夫善恶因果17,非是声闻、缘觉所知,惟18佛能知,是故号佛为世间解。又世间者,名曰莲花,解名不污。善男子!是名世间义,莲花者即是如来,不污者如来不为世间八法之所染污,是故号佛为世间解。又世间解者,诸佛菩萨名世间释。何以故?诸佛菩萨见世间故,故名世间解。善男子!如因食得命,名食为命,诸佛菩萨亦復如是,见世间故,故名世间解。
云何无上士19?上士者名之为断,无所断者名无上士,诸佛世尊无有烦恼,故无所断,是故号佛为无上士。又上士者名为諍讼。无上士者无有諍讼,如来无諍,是故号佛为无上士。又上士者名语可坏,无上士者语不可坏,如来所言一切眾生所不能坏,是故号佛为无上士。又上士者名为上座,无上士者名无上座,三世诸佛更无过者,是故号佛20为无上士。上者名新,士者名故,诸佛世尊体大涅槃无新无故,是故号佛为无上士。
云何调御丈夫21?自既丈夫,復调丈夫。善男子!言如来者,实非丈夫,非不丈夫,因调丈夫故22,名如来为丈夫也。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何等为四?一、近23善知识,二、能听法,三、思惟义,四、如说修行。善男子!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则名丈夫。善男子!若有男子无此四法,则不得名为丈夫也。何以故?身虽丈夫,行同畜生,如来调伏,若男、若女,是故号佛调御丈夫。復次,善男子!如御24马者,凡有四种:一者触毛,二者触皮,三者触肉,四者触骨。随其所触,称御者意。如来亦尔,以四种法调伏眾生:一为说生,令受佛语,如触其毛,随御者意;二25说生老,便受佛语,如触毛皮,随御者意;三者说生及以老病,便受佛语,如触毛皮肉,随御者意;四者说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语,如触毛皮肉骨,随御者意。善男子!御者调马无有决定,如来世尊调伏眾生必定不虚,是故号佛为26调御丈夫。
云何天人师27?师有二种:一者善教,二者恶教。诸佛菩萨常以善法教诸眾生。何等善法?谓28身口意善,诸佛菩萨教诸眾生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远离身不善业。何以故?以身恶业是可远离,得解脱故,是故我以此法教汝,若是恶业不可远离得解脱者,终不教汝令远离也。」若诸眾生离恶业已,堕三恶者无有是处。以远离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涅槃,是故诸佛菩萨常以此法教化眾生,口意亦尔。是故号佛为无上师。復次,昔未得道,令已得之,以所得道为眾生说;从本以29来,未修梵行,今已修竟,以己所修为眾生说;自破无明,復为眾生破坏无明;自得净目,復为眾生破除盲冥,令得净眼;自知二諦,復为眾生演说二諦;既自解脱,復为眾生说解脱法;自度无边生死大河,復令眾生皆悉得度;自得无畏,復教眾生令无怖畏;自既涅槃,復为眾生演大涅槃;是故号佛为无上师。天者名昼,天是昼长夜短,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无愁恼,常受快乐,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为灯明,能破黑闇而为大明,是故名天。亦以能破恶业黑闇,得於善业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吉,以吉祥故,得名为天。又復天者名曰日,有光明故,名曰为天,以是义故,名为天也。人者名曰能多思30义,又復人者身口柔软,又復人者名曰31憍慢,又復人者能破憍慢。善男子!诸佛虽为一切眾生无上大师,然经中说为天人师,何以故?善男子!诸眾生中惟天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业道,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号佛为天人师。
云何为佛32?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復能觉他。善男子!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菩萨摩訶萨能觉一切无量烦恼,既觉了已,令诸烦恼无所能为,是故名佛。以是觉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婆伽婆33者,婆伽名破,婆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婆伽婆。又能成就诸善法故,又能善解诸法义故,有大功德无能胜故,有大名闻遍十方故,又能种种大慧34施故,又於无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善男子!若男、若女能如是念佛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昼、若夜、若明、若闇,常得不离见佛世尊。
善男子!何35故名为如来、应、正遍知乃至婆伽婆,而有如是无量功德大名称耶?善男子!菩萨摩訶萨於昔无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上36、诸师、上座37、长老38,於无量劫常为眾生而行布施,坚持禁戒,修集39忍辱,勤行精进、禪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是故今40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又復41菩萨於昔无量阿僧祇劫,修集信、念、进、定、慧根,於诸师长恭敬供养,常为法利,不为食利,菩萨若持十二部经,若读、若诵,常为眾生,令得解脱,安隐快乐,终不自为。何以故?菩萨常修出世间心及出家心、无为之心、无諍讼心、无垢秽心、无繫缚心、无取著心、无覆盖心、无无记心、无生死心、无疑纲心、无贪欲心、无瞋恚心、无愚痴心、无憍慢心、无秽浊心、无烦恼心、无苦心、无量心、广大心、虚空心、无心、无无心、不42调心、不护心、无覆藏心、无世间心、常定心、常修心、常解脱心、无报心、无愿心、善愿心、无误43心、柔软心、不住心、自在心、无漏心、第一义心、不退心、无常心44、正直心、无諂曲心、纯善心、无多少心、无坚45硬46心、无凡夫心、无声闻心、无缘觉心、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知47心,是故今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常乐我净,是故得称如来至婆伽婆,是名菩萨摩訶萨念佛。
云何菩萨摩訶萨念法?善男子!菩萨摩訶萨思惟诸佛所可说法,最妙最上,因是法故,能令眾生得现在果。惟此正法无有时节,法眼所见,非肉眼见,然不可以譬喻为比,不生不出,不住不灭,不始不终,无为无数;无舍宅者为作舍宅,无归作归,无明作明,未到彼岸令到彼岸,为无香处作无碍香,不可见48见49、不动、不转、不长、不短,永断诸乐而安隐乐毕竟微妙;非色断色而亦是色,乃至非识断识而亦是识,非业断业,非结断结,非物断物而亦是物,非界断界而亦是界,非有断有而亦是有,非入断入而亦是入,非因断因而亦是因,非果断果而亦是果;非虚非实,断一切实而亦是实;非生非灭,永离50生灭而亦是灭;非相、非非相,断一切相而亦是相;非教、非不教,而亦是师;非怖非安,断一切怖而亦是安;非忍、非不忍,永断不忍而亦是忍;非止、非不止,断一切止而亦是止。一切法顶,悉能永断一切烦恼,清净无相、永脱诸相,无量眾生毕竟住处,能灭一切生死炽火,乃是诸佛所游居处,常不变易,是名菩萨念法。
云何念僧?诸佛圣僧如法而住,受正直51法,随顺修行,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嬈害,不可思议。一切眾生良祐福田,虽为福田,无所受取清净无秽,无漏无为,广普无边,其心调柔,平等无二,无有挠52浊、常不变易,是名念僧。
云何念戒?菩萨思惟有戒,不破不漏,不坏不杂,虽无形色而可护持,虽无触对,善修方便,可得具足,无有过咎,诸佛菩萨之所讚叹,是大方等大涅槃因。善男子!譬如大地、船舫、瓔珞、大姓53、大海、灰汁、舍宅、刀剑、桥梁、良医妙药、阿伽陀54药、如意宝珠、脚足眼目、父母阴55凉,无能劫盗,不可嬈害,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大山梯蹬56,诸佛菩萨妙宝胜幢,若住是戒,得须陀洹果,我亦有分,然我不须。何以故,若我得是须陀洹果,不能广度一切眾生,若住是戒,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亦有分,是我所欲。何以故?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为眾生广说妙法而作救护,是名菩萨摩訶萨念戒。
云何念施?菩萨摩訶萨深观此施乃是57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诸佛菩萨亲近修集如是布施,我亦如是亲近修集。若不惠施,不能庄严四部之眾,施虽不能毕竟断结,而能除破现在烦恼,以施因缘故,常为十方无量无边恆河沙等世界眾生之所称叹。菩萨摩訶萨施眾生食,则施其命,以是果报,成58佛之时,常不变易。以施乐故,成佛之时则得安乐,菩萨施时如法,求财不侵,彼施此59是故,成佛得清净涅槃;菩萨施时,令诸眾生不求而得,是故成佛得自在;我以施因缘令他得力,是故成佛获得十力,以施因缘令他得语,是故成佛得四无碍。诸佛菩萨修集是施为涅槃因,我亦如是,修集布施为涅槃因,广说如杂华60经61。
云何念天?有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有信心得四天王处,我亦有分。若戒多闻布施智慧得四天王处,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我亦有分,然非我所62欲。何以故?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是无常,以无常故生老病死;以是义故,非我所欲。譬如幻化誑於愚夫,智慧之人所不惑著。如幻化者,即是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愚者即是一切凡夫,我则不同凡夫愚人,我曾闻有第一义天,谓诸佛菩萨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为眾生精勤求於第一义天。何以故?第一义天能令眾生除断烦恼犹如意树,若我有信乃至有慧,则能得是第一义天,当为眾生广分别说第一义天,是名菩萨摩訶萨念天。善男子!是名菩萨非世间也,是为世间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善男子!若我弟子谓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十二部经,及以受持、读诵、书写、敷演解说大涅槃经等无差别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一切诸佛世尊甚深祕藏,以是诸佛甚深祕藏是则为胜。善男子!以是义故,大涅槃经甚奇甚特,不可思议。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知是大涅槃经甚奇甚特不可思议,佛法眾僧不可思议,菩萨菩提大般涅槃63亦不可思议。世尊!以何义故,復言64菩萨不可思议65?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无有教者,而能自发菩提之心,既发心已,勤修精进,正使大火焚烧身首,终不求救捨念法心。何以故?菩萨摩訶萨常自思惟:「我於无量阿僧祇劫,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人中、天上,为诸结火之所烧然,初不曾得一决定法。决定法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我为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护惜身心与命,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使碎身犹如微尘,终不放捨勤精进也。何以故?勤进66之67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善男子!如是菩萨未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能如是不惜身命,况復见已?是故菩萨不可思议,又復不可思议。
菩萨摩訶萨所见生死无量过患,非是声闻、缘觉所及,虽知生死无量过患68,为眾生故,於中受苦,不生厌离,是故復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訶萨为眾生故,虽在地狱,受诸苦恼,如三禪乐,是故復名不可思议。善男子!譬如长者,其家失火,长者见已,从舍而出,诸子在后,未脱火难。长者尔时定知火害,为诸子故,旋还69赴救,不顾其难。菩萨摩訶萨亦復如是,虽知生死多诸过恶,为眾生故,处之不厌,是故復名不可思议。善男子!无量眾生发菩提心,见生死中多诸过恶,心即退没,或为声闻,或为缘觉,若有菩萨闻是经者,终不退失菩提之心,而为声闻辟支佛也。如是菩萨虽復未阶初不动地,而心坚固无有退没,是故復名不可思议。
善男子!若有人言:「我能浮渡70大海之水」,如是之言可思议不?
不也71,世尊!如是之言,或可思议,或不可思议。何以故?若人渡者,则不可思议,阿72修罗渡,则可思议。
善男子!我亦不说阿修罗也。正说人耳。
世尊!人中亦有可思议者,不可思议者。世尊!人亦二种:一者圣人,二者凡夫。凡夫之人则不可思议,贤圣之人则可思议。
善男子!我说凡夫不说圣人。
世尊!若凡夫人,实不可思议。
善男子!凡夫之人实不能渡大海水也。如是菩萨实能渡於生死大海,是故復名不可思议。善男子!若有人能以藕根丝,悬须弥山,可思议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於一念顷,悉能称量一切生死,是故復名不可思议。善男子!菩萨摩訶萨已於无量阿僧祇劫,常观生死,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而为眾生分别演说常乐我净,虽如是说,然非邪见,是故復名不可思议。善男子!如人入水,水不能漂73,入大猛火,火不能烧,如是之事不可思议。菩萨摩訶萨亦復如是,虽处生死,不为生死之所恼害,是故復名不可思议。
善男子!人有三品,谓上中下,下品之人初入胎时,作是念言:「我今处厕眾秽归处,如死尸间,眾蕀74刺中,大黑闇处。」初出胎时,復作是念:「我今出厕出眾秽处,乃至出於大黑闇处。」中品之人作是念言:「我今入於眾树林中,清净河中,房舍屋75宅。」出时亦尔。上品之人作是念言:「我昇殿堂,在花林间,乘马乘象,登76涉77高山。」出时亦尔。菩萨摩訶萨初入胎时自知入胎,住时知住,出时知出,终不生於贪瞋之心,而未得阶初住地也,是故復名不可思议。善男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不可以譬喻为比。善男子!心亦不可以方喻为比而皆可说,菩萨摩訶萨无有师諮受学之处,而能得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78。得是法已,心无慳吝,常为眾生而演说之,是故復名不可思议。
善男子!菩萨摩訶萨有身远离非口,有口远离非身,有非身、非口而亦远离。身远离者,谓离杀、盗、婬,是名身远离非口。口远离者,谓离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是名口远离非身。非身、非口是远离者,所谓远离贪嫉、瞋恚、邪见。善男子!是名非身、非口而亦79远离。善男子!菩萨摩訶萨不见一法是身是业及与离主而亦有离,是故復名不可思议;口亦如是。善男子!从身离身,从口离口,从慧远离非身非口。善男子!实有此慧,然不能令菩萨远离,何以故?善男子!无有一法能坏、能作,有为法性异生异灭;是故此慧不能远离。善男子!慧不能破,火不能烧,水不能烂,风不能动,地不能持,生不能生,老不能老,住不能住,坏不能坏,贪不能贪,瞋不能瞋,痴不能痴,以有为性异生异灭故,菩萨摩訶萨终不生念:我以此慧破诸烦恼。而自说言;我破烦恼。虽作是说,非是虚妄,是故復名不可思议。
迦叶復言:世尊!我今始知菩萨摩訶萨不可思议,佛法眾僧、大涅槃经及受持者,菩提涅槃不可思议。世尊!无上佛法当久近住几时而灭?
善男子!若大涅槃经乃至有是五行,所谓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儿行,若我弟子有能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其义,为诸眾生之所恭敬、尊重、讚叹、种种供养,当知尔时佛法未灭。善男子!若大涅槃经具足流布,当尔之时,我诸弟子多犯禁戒,造作眾恶,不能敬信如是经典,以不信故,不能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其义,不为眾人之所恭敬乃至供养,见受持者轻毁诽谤,汝是六师,非佛弟子,当知佛法将灭不久。
迦叶菩萨復白佛言:世尊!我亲从佛闻如是义,迦叶佛法住世七日然后灭尽。世尊!迦叶如来有是经不?如其有者,云何言灭?如其无者,云何说言大涅槃经是诸如来祕密之藏?
佛言:
善男子!我先说言:惟有文殊80乃解是义,今当重说,至心諦听。善男子!诸佛世尊有二种法:一者世法,二者第一义法。世法者则有坏81灭,第一义法则不坏灭。復有二种:一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二者常乐我净;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则有坏灭,常乐我净则无坏灭。復有二种:一者二乘所持,二者菩萨所持;二乘所持则有坏灭,菩萨所持则无坏灭。復有二种:一者外,二者内。外法者则有坏灭,内法者则无坏灭。復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之法则有坏灭,无为之法无有坏灭。復有二种:一者可得,二者不可得;可得之法则有坏灭,不可得者无有坏灭。復有二种:一者共法,二者不共法。共法坏灭,不共之法无有坏灭。復有二种:一者人中,二者天中。人中坏灭,天无坏灭。復有二种:一者十一部经,二者方等经;十一部经则有坏灭,方等经典无有坏灭。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解说方等经典,恭敬、供养、尊重、讚叹,当知尔时佛法不灭。
善男子!汝向所问:迦叶如来有是经不者82,善男子!大涅槃经悉是一切诸佛祕藏。何以故?诸佛虽有十一部经,不说佛性,不说如来常乐我净,诸佛世尊永83不毕竟入於84涅槃,是故此经名为如来祕密之藏。十一85部经所不说故,故名为藏,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善男子!是人所以藏积此物,为未来事故。何等未来事?所谓穀贵贼来侵国,值遇恶王,为用赎命,道路涩难、财难,得时乃当出用。善男子!诸佛如来祕密之藏亦復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眾说如来毕竟入於涅槃,读诵世典,不敬佛经,如是等恶现於世时,如来为欲灭是诸恶,令得远离邪命利养,如来则为演说是经,若是经典祕密之藏灭不现时,当知尔时佛法则灭。
善男子!大涅槃经常不变易,云何难言:迦叶佛时有是经不?善男子!迦叶佛时所有眾生,贪欲微薄,智慧滋多,诸菩萨摩訶萨等调柔易化,有大威德,总持不忘,如大象王86世界清净,一切眾生悉知如来终不毕竟入於涅槃,常住不87变,虽有是典,不须演说。善男子!今世眾生多诸烦恼,愚痴歖忘,无有智慧,多诸疑纲,信根不立,世界不净,一切眾生咸谓88如来无常迁变,毕竟入於大般涅槃,是故如来演说是典89。善男子!迦叶佛法实亦不灭,何以故?常不变故。善男子!若有眾生,我见无我、无我见我,常见无常、无常见常,乐见无乐、无乐见乐,净见不净、不净见净,灭见不90灭,不灭见91灭,罪见非罪、非罪见罪,轻罪见重、重罪见轻,乘见非乘、非乘见乘,道见非道、非道见道,实是菩提见非菩提、实非菩提谬见菩提,苦见非苦、集见非集,灭见非灭、实见非实,实是世諦见第一义諦、第一义諦见是世諦,归见非归、非归见归,以真佛语名为魔语、实是魔语以为佛语,如是之时,诸佛乃说大涅槃经。
善男子!寧说蚊□92尽大海底,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寧说93口吹须弥散坏,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寧言94以索繫缚猛风,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寧言95佉陀罗火中生莲96花,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寧说阿伽陀药而为毒药,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寧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不可说言如来法灭;寧说四大各捨己性,不可说言如来法灭!
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未有弟子解甚深义,彼佛世尊便涅槃者,当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解甚深义,佛虽涅槃,当知是法久住於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虽有弟子解甚深义,无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便涅槃,当知是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虽有诸弟子解甚深义,无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虽涅槃,当知佛97法久住於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解甚深义,虽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而诸弟子演说经法,贪为利养,不为涅槃,佛復灭度,当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解甚深义,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诸弟子凡所演说,不贪利养,为求涅槃,佛虽灭度,当知是法久住於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虽有弟子解甚深义,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而诸弟子多起諍讼,互相是非,佛復涅槃,当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解甚深义,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诸弟子修和敬法,不相是非,互相尊重,佛虽涅槃,当知是法久住不灭。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虽有弟子解甚深义,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诸弟子为大涅槃而演说法,互相恭敬,不起諍讼,然畜一切不净之物,復自讚言:「我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佛復涅槃,当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解甚深义,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诸弟子为大涅槃演说经法,善修和敬,互相尊重,不畜一切不净之物,亦不自言得须陀洹乃至得阿罗汉,彼佛世尊虽復灭度,当知是法久住於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乃至不畜不净之物,又不自言得须陀洹乃98至阿罗汉,各执所见种种异说而作是言:「长老!诸佛所制四重之法,乃至七灭諍法,为眾生故,或遮或开,十二部经亦復如是。何以故?佛知国土、时节各异,眾生不同,利钝差别,是故如来或遮或开,有轻重说。善男子!譬如良医,为病服乳,为病遮乳,热病听服,冷病则遮,如来亦尔,观诸眾生烦恼病根,亦开亦遮。长老!我亲从佛闻如是义,惟我知义,汝不能知;惟我解律,汝不能解;我知诸经,汝不能知。」彼佛復灭,当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有诸弟子,乃至不言:「我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亦不说言:「诸佛世尊为眾生故,或遮或开。长老!我亲从佛闻如是义,如是法,如是律。长老!当依如来十二部经,此义若是,我当受持;如其非者,我当弃捨。」彼佛世尊虽復涅槃,当知是法久住於世。
善男子!我法灭时,有声闻弟子,或说有神,或说神空;或说有中阴,或说无中阴;或说有三世,或说无三世;或说有三乘,或说无三乘;或言一切有,或言一切无;或言眾生有始有终,或言眾生无始无终;或言十二因缘是有为法,或言因缘是无为法;或言如来有病苦行,或言如来无病苦行;或言如来不听比丘食十种肉,何等为十?人、蛇、象、马、驴、狗、师子、猪、狐、獼猴其餘悉听;或言一切不听或言比丘不作五事,何等为五?不卖生口、刀、酒、酪、沙胡麻油等99,其餘悉听。或言不听入五种舍,何等为五?屠儿、婬女、酒家、王宫、旃陀罗舍,餘捨悉听。或言不听著100憍奢耶101衣,餘一切听。或言如来听诸比丘受畜衣食、卧具,其价各直十万两金;或言不听。或言涅槃常乐我净,或言涅槃直是结尽,更无别法名为涅槃,譬如织缕,名之为衣,衣既坏已,名之102无103衣,实无别法名无衣也,涅槃之体亦復如是。善男子!当尔之时,我诸弟子,正说者少,邪说者多;受正法少,受邪法多;受佛语少,受魔语多。
善男子!尔时,拘睒弥国有二弟子:一者罗汉,二者破戒。破戒徙眾凡有五百,罗汉徒眾其数一百。破戒者说:「如来毕竟入於涅槃,我亲从佛闻如是义。如来所制四重之法,若持亦可,犯亦无罪。我今亦得阿罗汉果、四无碍智,而阿罗汉亦犯如是四重之法,四重之法若是实罪,阿罗汉者终不应犯。如来在世制言坚持,临涅槃时皆悉104放捨。」阿105罗汉比丘言:「长老!汝不应说如来毕竟入於涅槃,我知如来常不变易。如来在世及涅槃后,犯四重禁罪无差别。若言罗汉犯四重禁,是义不然。何以故?须陀洹人尚不犯禁,况阿罗汉?若长老言:我是罗汉。阿罗汉者终不生想我得罗汉。阿罗汉者惟说善法,不说不善,长老所说纯是非法,若有得见十二部经,定知长老非阿罗汉。善男子!尔时,破戒比丘徒眾即共断是阿罗汉命。
善男子!是时魔王因是二眾忿恚之心,悉共害是六百比丘。尔时,凡夫各共说言:「哀哉!佛法於是灭尽,而我正法实不灭也。」尔时,其国有十二万诸大菩萨善持我法,云何当言我法灭耶?当于106尔时,阎浮堤内无一比丘为我弟子。尔时,波旬悉以大火焚烧一切所有经典,其中或有遗餘在者,诸婆罗门即共偷取,处处採拾,安置己典,以是义故,诸小菩萨佛未出时,率共信受婆罗门语,诸婆罗门虽作是说:「我有斋戒」,而诸外道真实无也,诸外道等虽復说言:「有我乐净」,而实不解我乐净义。直以佛法一字、二字,一句、二句,说言我典有如是义。
尔时,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无量无边阿僧祇眾闻是语已,悉共唱言:世间虚空107!世间虚空!迦叶菩萨告诸大眾:汝等且莫忧愁啼哭,世间不空,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法、僧亦尔。尔时,大眾闻是语已,啼哭即止,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108。

迴向文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及法界无量罪苦眾生迴向:

  同消无量烦恼障 同消无量果报障
  同消无量诸业障 同消无量诸灾障
  同消无量诸病障 同得平安增福慧
  同植无上菩提因

本经参考佛教慈慧中心佛教经典之十《大般涅槃经》94年版本恭录。


【注释】

 1「四」,宫本作「六」。
 2如来 梵文作多陀阿伽陀(Tathagata),释论中有如来、如去、如解、如说四义。
3十一空 上述所出有内、外、内外、有为、无为、无始、性、无所有、第一义、空、大之十一种空。
4应 梵文作阿罗汉(Arhan),此有杀贼、不生、应供之三义。此以下之文是有名的五復次说。第一为云何应,第二为坏四魔,第三名远离,第四名乐,又復应为第五之復次。此中前四之復次,释为杀贼,后一释为应供。前之杀贼兼不生,如破阴魔此即不生。
5正遍知 梵文作三藐三佛陀(Samyaksambuddha)。此文中亦有五復次,第一云何正遍知,第二又復名苦行,第三又復名世间,第四又復名为可数,第五亦有遍知。此中前四项是言佛能知四法,后一项是斥小。
6宋、元、明三本「知」以下有「也」字。
7宋本无「知」。
8明行足 梵文作毗侈遮罗那三般那(Vidyacarana-sampanna)在此下文有四復次,稍思文意应可知。前一是就脚足,后三是就满足而释。
9咒者名解脱 般若为大明咒,因咒而得解,故为解脱。
10果者名为大般涅槃 吉为菩提,因菩提而有涅槃果,故名为大般涅槃。
11宋本「二」以下有「者」字。
12善逝 梵文作修伽陀(Sugata),此文有三復次。
13「义」,宫本作「善」。
14宋、元、明三本至此为第十七终。
15宋、元、明三本至此为第十八品第八之五首。
16世间解 梵文作路伽惫(Lokavil)。此文中有六復次。世间有五阴、国土、眾生三种。六復次有六世间,五阴、国土、眾生、五欲之四世间及五以佛为名之世间,六以照世为名之世间。
17「果」,宫本作「缘」。
18「惟」,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唯」。
19无上士 梵文作阿耨多罗(Anuttara)。文中有五復次。
20「佛」,宋本作「之」。
21调御丈夫 梵文作富楼沙曇藐娑罗提(Purusadamyasarathi)。
22宫本及元、明二本「故」以下有「故」字。
23丽本无「近」字,今据元、明二本补上。
24「御」,宋、元、明三本均作「驭」。
25宋、元、明三本「二」以下有「者」字。
26宋本无「为」。
27天人师 梵文作舍多提婆魔色舍喃(Sasta-devamanus-yanam)。文中有十二復次,前二项释为师,次五项释为夫,同用为胜义。其次四项释为人,最后释为天人师。
28「谓」,宫本作「调」。
29「以」,丽本作「已」,今据宋本改之。
30「思」,丽本作「恩」,今据宫本及元、明二本改之。
31「口」,丽本作「有」,今据宋、元二本改之。
32佛 梵文作佛陀Buddha,译作觉。
33婆伽婆(Bhagavat) 译作世尊,受世间尊重之义。
34「慧」,宋、元、明三本均作「惠」。
35宫本「何」以下有「以」字。
36和上(Upadhyaya) 译作力生,因师是使弟子產生道力者。「上」,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尚」。
37上座(Sthavira) 一义为出家二十夏至四十九夏者之尊福。
38长老(Ayusman) 亦译作具寿,为道高腊长比丘的通称。
39「集」,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习」,下同。
40「今」,宫本作「令」。
41其次是明示五十四心为因者。
42丽本无「不」字,今据宫本及宋、元、明三本补上。
43「误」,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语」。
44无报心……无常心等 因无求果报故无报、无住著所故不住,无定执所故无常,无厚彼薄此故无多少,有诸法各界分之分别故界知,知生灭界故生界知、知常住不灭界故住界知、於常无常皆悉通达不生而自在故云自在界心。生界知俗,住界知真,自在知中。
45宋本无「坚」。
46「硬」,宋本作「硬;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
47丽本无「知」字,今据宫本及元、明二本补上。
48「见」,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睹」。
49宫本及元、明二本「见」以下有「了了见」等字。
50「离」,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断」。
51「正直」,宋、元、明三本均作「持正」。
52「挠」,宫本及明本均作「嬈」。
53「姓」,宋本作「性」。
54阿伽陀(Agada) 译作无价、无病等,为长寿不死的药名。
55「阴」,宋、元、明三本均作「荫」。
56「蹬」,元、明二本均作「磴」,宫本作「橙」。
57「是」,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至」。
58「成」,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得」。
59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此」。
60杂华(Gandai) 「观佛三昧海经」作「我於杂华为普贤贤首等说」。杂华或许指「华严经」(Ganda-vyuha)。章安作「於此土无杂华经,唯有华严,或谓另有杂华,而无传来此土。观佛三昧所谓杂华或为华严」。
61「经」,丽本作「中」,今据宋、元、明三本改之。
62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所」。
63「般涅槃」,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涅槃经」。
64「言」,宫本及明本均作「名」。
65菩萨不可思议 这以下述说不可思议有十三段,此称之为十三不可思议。其意与天台摩訶止观之十乘观法一致。章安以此来解释十三不可思议。
66宋、元、明三本「进」上有「精」字。
67宋、元、明三本均无「之」。
68「患」,丽本作「恶」,今据宫本及元、明二本改之。
69「旋还」,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还旋」。
70「渡」,宫本作「度」,下同。
71宋、元、明三本均无「不也」。
72宫本及元、明二本「阿」上有「若」字。
73「漂」,宋本作「溺」。
74「蕀」,宫本作「棘」。
75「舍屋」,宫本及宋、元二本均作「室舍」。
76「登」,宋本作「蹬」。
77「涉」,元、明二本均作「陡」。
78宋本无「法」。
79「亦」,宋本作「是」。
80宋、元、明三本「殊」以下有「师利」二字。
81「者则有坏」,宋本作「可」。
82宫本无「者」。
83宋本无「永」。
84宋本无「人於」。
85「一」,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二」。
86大象王(Mahanagaraja) 佛为人中之王,如象王为象中之王,故以斯言称佛。
87「不」,宫本作「无」。
88「咸谓」,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恆为」。
89「典」,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经」。
90「灭见不」,宋本作「不灭见」。
91「不灭见」,宋本作「灭见不」。
92「□」,宋本作「□」;元、明二本均作「觜」。
93「说」,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言」。
94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以索……口吹……」。
95「言」,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作「说」。
96宫本及元、明二本「莲」上有「於」字。
97「佛」,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是」。
98宫本及宋、元、明三本均无「乃」。
99宋本无「等」。
100宋本无「著」。
101憍奢耶(Kauseya) 译作虫衣,由野蚕丝织成之衣,即所谓绢衣。
102宫本及元、明二本均无「之」。
103宫本及元、明二本「无」上有「为」字。
104「皆悉」,宫本及元、明二本均作「悉皆」。
105宫本及宋、元、明三本「阿」上有「时」字。
106「于」,宋本作「乎」。
107「虚空」,宋本作「空虚」。
108宋、明二本不分卷及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