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所以有此品来者,一者、远从〈法师品〉生。〈法师品〉略明二世弟子、两世法师,〈随喜品〉已广说二世弟子功德,今次广说两世法师功德。二者、近从〈分别功德品〉末明三品人:一者下品,谓随喜人,〈随喜品〉已广明其功德;今次广说余二品人,故有此品来也。三者、上〈随喜品〉杂明世出世二种功德,如乘天宫及轮王坐处谓世间功德,随喜转教后得成佛出世功德。今品但明出世功德,以六根清净三界所无故称出世也。约位明者,前是十信弟子位,今是三贤师位。约人者,前品明五人,今品亦明五人,此品明弘法之师得六根清净功德,以奖劝持经也。
品开为二:第一、总明五种法师得六千功德。第二、别释对常精进者,一、随缘所宜。二者、此人持经已得根净果报故还对之。三者、欲得净根必须精进,因名表义故对之也。「六千功德」者,菩萨行善不出三业,身三、口四、意三,合为十善,一善为首、余九庄严,是则十善互相庄严成百善也。自行百善,教他行百善,人赞叹百善,法赞叹百善,合为四百善,约五种法师皆具四百成二千善也。此二千善又有上中下品,故成六千也。有人言:菩萨行十善,一善亦以九善庄严故成十善,十善便成百善,自行百善,教他行百善,叹法为百,叹人为百,合为四百。此之四百有上中下品,成千二百,三根持经用胜具得三品故有千二百,余三根持经用劣但得中下二品故有八百。有人言:就百福为论,此经云「百福相庄严」,〈药王品〉百福庄严臂,则知六根皆具百福,一一福各十善庄严成一千功德,一根一千则为六千,但三根于弘经事胜功德则多,余三既劣故少也。明五种法师为因,故得六千功德也。《普贤观经》明忏悔六根罪故得六根净,但忏悔有二法:初、对十方生身佛就事中忏悔六根罪,故云「从无始来六根所作三障今悉忏悔」;次、对法身佛依实相忏悔,观六根是因缘生本来寂灭。具此二忏悔故六根清净。
问:
作二忏悔故六根方净,云何此经云「五种法师得六根清净」?
答:
观身实相忏悔即是持于此经,故不相违也。
「是善男子」下,第二,别开六根清净。一一中各有长行与偈。「父母所生眼」者,《法华论》云「凡夫人以经力故得胜根用未入初地」,若入初地则舍三界分段身,便不用父母所生眼也。龙树判二忍亦尔,柔顺忍中名为肉身,无生忍则是法身亦名法性生身。今经所说肉眼者是柔顺忍也。
问:
眼但应见色,云何言见业因缘果报?
答:
小乘人云肉眼但见色法也。天眼通因天眼为方便,故发天眼智能知未来生死等事。《法华论》云「六根净者于一一根中具足六用」,是故眼根亦知业行及果报也。
问:
六根云何得互用?
答:
悟六根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身,故六根无碍,所以得互用。
问:
根具功德既多少不同,云何同见三千?
答:
如灯虽大小,同照一室也。
问:
何故但见三千,不多见耶?
答:
《智度论》云「三千界外有风轮,与眼相违故不能见」。
问:
既能见三千,何故不名天眼?
答:
非修禅所得净色来入眼中,又非生彼天报得,故不名天眼。
问:
二乘天眼见三千,与今何异?
答:
二乘但见三千国土,今依实相忏悔及持经力得此眼,见诸佛及踊出菩萨及宝塔,故与二乘异。
问:
《普贤观》云「忏悔六根罪」,今云「持经」,有何异耶?
答:
一乘即实相,故持经即忏悔,忏悔即持经也。
「弥楼山」者,此云高山,又云光山。「须弥山」者,此云安明山,亦云好高山。
次释耳根。长行为三:初、总明五种法师为因;「得千二百耳功德」下,第二、明果;「以是清净耳」下,第三、别叹耳用,则是明功德也。有三句,初、总明闻声;「象声」下,别明闻声;「以要言之」下,总结闻声。言而「不坏耳根」者,欲闻即闻随意自在,故不坏也。又持经人悟法寂灭虽闻而无所闻,故称又坏也。
问:
耳云何胜眼得千二百耶?
答:
无眼之人不妨自行化他,生聋之人阙此二义,故耳胜眼劣。
次释鼻根。长行亦二:初、明五种法师为因;次、明功德果。果中亦三:谓总、别、结。别中为二:初明闻三界内香及声闻香,下闻三界外人香。初有二:初、明闻欲界香;次、闻色无色界香。欲界中有二:初、闻人中香;次、闻天香。人中三:初闻非众生香;次闻众生香;「及草木」下,合闻二香。欲天中亦有众生、非众生二香,色无色界亦有二香,寻文易知。上声乱闻,今不乱者互显故也。言「遥闻香」者,
问:
小乘有三说:一者、《婆沙》云「三根合中知,谓鼻、舌、身,三根离中知,谓眼、耳、意」。《杂心》云「二根离中知,意不当离合也」。《成论》云「眼但离而不合,鼻、舌、身合而不离,耳根亦合亦离,闻外声为离,闻耳鸣声为合,意根非离非合」,今何故言鼻遥闻耶?
答:
旧释云:任根常用则如上三释,今依经力故鼻能遥闻。《法华论》云「一根具六用,而言鼻遥闻香者,此是知境胜用,鼻根知故」。此意鼻根既具六用,岂不能遥闻香耶?盖是菩萨无六而六、权智巧用,若六而无六即未曾用也。无六而六名实方便,六而无六为方便实,持经人既悟此经具足二慧故能尔也。《普贤观》意亦尔,知六即实相故知六常无六,悟实相即六根故无六而常六,故六不六无碍,此是悟有无无碍。又就有中六根自无碍,能一根为六用、六根为一用。《华严》云「眼入三昧、耳出正受,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即其证也。
问:
《毘昙》云「上界无香味」,今云何言闻梵世香?
答:
梵世有细香,小乘人力劣不能知故言无香,大士利根无尘不察故云闻梵香。
问:
《成论》言「金银无香、金刚无味」,何偈云「地中众伏藏闻香知所在」?
答:
有人言:论云无者无有麁香;今言有者,有细香也。有人言:此是著体物故有香,金银之质则无香也。例如风本无色,〈观音品〉云「假使黑风,随所吹处」,故得此名,今亦尔也。今谓同上破毘昙义,小乘根钝不知其天香,大士则知也。
「须曼那华」,此云好意华。「阇提华香」此云生,亦云实。「波罗罗华」,此云重(伫龙切)。「波利质多罗波利」,此云护。「质多罗」云种种,「𤘽鞞陀罗」,此云大游戏地地破也。「瞻卜华香」,此云黄华树,亦云金色华。
舌功德中得二种果:一者、得上味果,谓诸苦澁物至其舌根皆变成上味。此有二义:一、如天恶食变成上味,如饿鬼好食反成不净。二者、佛咽喉中有甘露泉,和一切食皆成甘露,今持经人随分有之。
问:
舌能知味,恶味未到舌皆变成上味者;耳能闻声,听诸恶声何不变成好声耶?
答:
皆互通也。耳既遍闻好恶声,舌亦精别一切味,但互叹耳。又余人不能远闻声,今叹持经力能远闻;余人不得上味,叹持经人力能得上味。又声不益身故不须变,味正资质体故须变也。食中具诸尘味,尘既变者坚触亦变成软,乃至赤色变为白饭,举一例诸。又味正益身所以论变,余不正益故不论变也。
「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者,此人既背惑向理故常见佛面,故如转面向之。若背理向惑则不见佛如佛背之。
释身根中得净身果,类上鼻既遥闻香,身根亦遥觉触,但今不取此义,明余人心不净故身根不净,持经人心净故在身则净,如阿难形面如明镜,老少色像皆现其中也。偈云「唯独自明了」者,持经人独自明了,余人不持经故不见菩萨所见也。
释意根中偏言「如来灭后」者,举一类诸也。明意清净具得四辨:「闻一句一偈」谓法辨。「通达无量义」谓义辨。「能演说一句一偈」谓辞辨。而言「一月四月一岁」者,一月者是十二中之初,四月是四时中之一,一岁是时终,略举初、中、后三时也。「三千大千世界」下,第四、知机,即是乐说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