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难。来意有二:一云鹙子上根,闻法说而喜领;四人中品,承喻晓而忻悟,故〈譬喻〉后〈信解品〉生。二云论解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有七增上慢,为对除此说七譬喻。中前品为第一求势力人起颠倒求功德增上慢,求人天妙境界果报,为此说火宅喻。此品为第二。求声闻解脱人一向增上慢,云我乘与如来乘无别;以如是颠倒取对治专求声闻解脱,为此说穷子喻。前以无为乘及后乘无异说乘是一,劝令入于大乘,彼便迷执。今说如长者之比穷子,有为乘及初乘是异,劝令舍于执著。故前品后有此品生。
释名者,略有四门:一除疑名信、破迷名解。「解」音鞵买反。四人昔疑自不作佛,故于菩提心不喜乐,便于正觉亦不能悟,由斯在坐身体疲懈。既闻喻说同前鹙子,疑悔皆除,故称信解。信即忍欲之净心,解乃印希之妙智。信已作佛,解佛说意。二信除不信、解破不解。昔即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今乃解一而亦信三,解三而亦信一。心净复知,故名信解。信即能了之心净,解乃所达之理明。解深信浅,初后并说。由信故为入大乘之基,由解故作证真宗之本,两能双举故名信解。信即印顺所闻之名,解乃悟趣权实之称,于权于实俱信俱解。三信显由他,解明自悟。前云其余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非己智分,故显由佛四人方信。既有信已自比解生,故名信解。信则顺他以心净,解乃显己而能知于人。于法并信并解。四信、解二言各有所简。钝根正见信而不解,利根邪见解而不信,利根正见亦信亦解,钝根邪见不信不解。又初心凡夫信而未解,十地菩萨证解已信,地前趣入由信而解,一阐提辈不信不解。今为双简,是信之解,非信不解、非解不信,信而解故名为信解。皆取第三句。信者定趣之净心,解乃悟会之深智。于教于理俱信俱解,是比解故。随增义者解教实权之趣、信归一乘之旨,于理未证故不说解。以义通论俱缘教理,亦信亦解持业为名。
解妨者,依《毘婆沙》说:声闻有三品,上根唯一,谓舍利弗,独六十劫曾练根故;中根亦一,谓大目连;所余声闻皆属下性。何故今时四人领悟并为中品?答:鹙子先悟,未爽彼宗。四人中根,何乖此理?望声闻以比况,中品独是目连,发向大性以归心,兼四人而何爽?且如悟空善现、辨说满慈、持律婆离、头陀迦叶,各有一胜,何必齐能?故四皆中,未乖真趣。
问:
何故七喻论名穷子,经中题品乃言信解?
答:
信解为本,方能说喻。论从破病穷子为名,经从根本法名信解。名据胜立,未劳为例。
经「尔时慧命(至)欢喜踊跃」。
赞曰:此品大文有三:初叙四人之喜敬,次申四人之领述,后陈四人之荷恩。下颂中云「世尊大恩」下是。初中有二:初明欢喜,后明虔仰。此初也。「慧命」者,应云具寿,世俗之徒皆爱身恒之寿,圣者之辈并宝智慧之命,叹愿双成故言具寿,单言慧命义便阙也。又真谛「般若名净命,据断德;惠命,据智德」,今言具寿,双显智断二德,单言惠命义阙也。余三以姓为称,简小以大标名;善现以德彰题,但以慧命标德。近闻喻说得未曾有,远闻授记复生欢喜,踊跃义通近远俱说。或未曾有法即是授记。
经「即从座起(至)而白佛言」。
赞曰:此明虔仰,表有九义:一从坐起,表从二乘发大心故。二整衣服,表具任持菩萨戒故。三偏袒右肩,表作一乘吉祥事故。四右膝著地,表降昔执二乘心故。五一心,表专求大不受余经一句偈故。六合掌,表心冥佛说识权实故。七曲躬恭敬,表自身心皆俯顺故。八瞻仰尊颜,表心观教理,覩法化二身故。九而白佛言,彰信解故。
经「我等居僧之首(至)三藐三菩提」。
赞曰:下第二段申四人之领述。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三:初法领,次喻领,后合领。法领有二:初彰昔不悕,后显今获得,「我等今于佛前」下是。彰昔不悕者,佛昔说权,我得权故,法华会前未悕得证一乘实法而当作佛。今获得者,今闻一乘当得作佛,领佛初权后实化故。初文有二:初略、后广。此略有四:一居僧之首,望重位隆。二年并朽迈,齿过力屈。三自谓已得涅槃,苦尽心泰。四无所堪任,性拙情疎。由此四义不复志求,无胜进意故昔不悕。
经「世尊往昔(至)心不喜乐」。
赞曰:下广不悕。初谈往事,后释所由。此初也。初中复二:初但修自行。佛说般若等时,唯念空、无相、无作等,是后不乐大乘,于菩萨法等是。世尊往昔为诸菩萨说般若时久,我不欣悟,身有劳倦,遂作三观。其空摄二行,谓空、无我,观众生为空。无相摄四,灭谛四行。观涅槃为无相。无作即是无愿,摄所余十行,苦谛下二、集道各四,观诸有为一切无愿。此通有漏无漏,三慧所摄,不言三昧故。余义皆如《瑜伽》第十二略纂释。此依声闻三种观说,不说菩萨观也。于菩萨法,谓三十七菩提分法,略为七位:一四念住,身、受、心、法,以慧为体,谓由念力慧于境住。二四正断,谓律仪断、断断、防护断、修习断,以精进为体,精进起用能修断故。三四神足,谓欲、勤、心、观,以定为体,为此四种而修定故。四五根,谓信、勤、念、定、慧,如名以五为体,出生善故。五五力,体即五根,难屈伏故,离根别立。六七觉支,谓择法、精进、喜、念、定、舍、轻安,三是别境:择法、念、定;三是善数:勤、舍、轻安;一是遍行,谓喜。七八圣道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其正思惟以慧为性,能发语言通佛有故。正语、正业以无瞋痴所发身语为体;无贪所发名为正命,离五邪命故,俱以无表色思为体。余如自名。三十七种合体有九,一慧、二精进、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轻安、九无表色。遍行有一,谓喜。别境有三,谓念、定、慧。善有四,谓信、勤、舍、轻安。色法有一,谓无表。如《无垢称疏》,菩萨所修与声闻异,故菩提分名菩萨法。第二游戏神通者,《华严经》说:「菩萨有十法名游戏神通:一现舍天寿,二现受生,三现为童子种种戏咲,四现作出家,五现作苦行,六现向菩提树,七现降魔,八现乐寂静成无上道,九现转法轮,十现入涅槃。」与论所说八相有异。第三净佛国土者,《无垢称经》第一有十八种因,合为八类,谓发起无上菩提心、纯意乐、善加行、增上意乐,此四各如自名。六度为六,合名止息。四无量、四摄事、巧方便、菩提分,此四合名发起。凡所修善皆修回向,此如自名。说息无暇、自守戒行、十善业道,此三名寂静。彼经〈香台品〉说八:一思于有情作诸善事不希善报。二思代彼受苦,我之善根悉回施与。三思于有情其心平等心无罣碍。四思于有情摧伏憍慢敬爱如佛。五信解增上,于未闻经无疑无谤。六于他利养无嫉妬心,于己利养不生憍慢。七调伏自心,常省已过不讥他犯。八恒无放逸,常勤修善。此是八法无毁无伤,从此命终生余净土。广如净土章中所说。第四成就众生者,外化利物诸利他行。此中即是七地四菩萨行,谓菩提分行,此名菩萨法。诸神通行、波罗蜜行,此名净佛国土、成就有情行。于此四种大乘之中,不生一念好乐之意,无堪趣故。
经「所以者何(至)好乐之心」。
赞曰:此释所由。有二:一道已满,无苦心安;二年已迈,齿过力屈。故于大法既非己望,无一乐心。
经「我等今于佛前(至)不求自得」。
赞曰:显今获得。获得大乘,当作佛也。有三:一得记心领,总领初周。二闻法生喜,别领喻说。此二领悟。三庆获善利,无量珍宝即大乘也。
经「世尊我等今者(至)以明斯义」。
赞曰:下别陈喻。有二:初总谈说喻,后正陈喻词。此初也。以佛前言诸有智者以喻得解,故今亦以喻领佛意。
经「譬若有人年既幼稚」。
赞曰:下陈喻词。有二:初喻昔不悕,后喻今获得,「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下是。即是初喻昔住权而不悕,后喻闻今实而获得。初文有六:一最初发心喻,二「舍父逃逝」下退流生死喻。三「年既长大」下中还见佛喻。四「父每念子」下不肯修大喻。五「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下化以二乘喻。六「世尊尔时长者有疾」下示大不悕喻。此即初文。初之四段同前所说,二万佛所化以大乘。第五段方便引导生我法中。第六段法华会前为说般若,但念空等不生欣乐。今获得中方是令忆本所行道,为说法华。「幼」者弱,「稚」者小。最初为十六王子时,教发大心尚密说故,未广修行名为幼稚。
经「舍父逃逝(至)五十岁」。
赞曰:第二退流生死喻也。《对法》引经云:「若有成世间增上品正见,虽经历千生终不堕恶道」。彼据上品最初发心,今说下品发心,是以退流生死。心未坚固、不专乐佛,名为舍父。背教违理、常行恶行,喻如逃逝。逃者避也,逝者往也。行也去也。「他国」者生死也,久不可乐故。佛法为自国,久令安乐故。《涅槃经》中以佛法为他国,非己分故;生死为自国,是己分故。以此以彼,相待不同,此以有性及发心已后为自他,彼以无性及未发心前为他自,亦不相违。前虽以三界总为佛之大宅,今以为他国者,染、净体殊,国分他、自。又依凡说亦不相违。又依大悲生死为宅,若依大智乃称他国。下喻说中总有五国:一久住他国,二遇向本国,三乃遍他国,四经历国邑,五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初及第三以生死为他国,第二以佛法为本国,第四亦总说佛法说法利宽如国,第五即人王之国,或喻佛法国之四众。「或十乃至五十」者,驰流五道,名言种子各十业道之所资故。
经「年既长大(至)遇向本国」。
赞曰:下第三段中还见佛喻。即是未退大菩提心前更重见佛,世世已曾从佛化故,此前逢佛皆化大乘。文有其三:初子长还国,次父先求觅,后子遇到城。此初也。于中有六:一根性渐成,年既长大,习种姓也。二未修福、慧,加复穷困。三轮转四生,驰骋四方。四规出苦道,以求衣食。五闻思慧心由种姓逼,日日善生渐渐游行。六幸逢佛法,遇向本国。初教发大心。虽退流生死,今者还遇,佛法内住。顺昔所修,名到本国。「驰奔」骋走也。
经「其父先来(至)中止一城」。
赞曰:第二父先求觅。有三:一求子止城,二资财甚众,三客利丰广。此初也。「父」者化身。佛虽先来已经化导,众生自退,故名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生死中也。「城」者大乘。《无垢称经》云「为护法城」,今以大乘法为城也。将说大乘,以教发心,故城喻大乘法。
经「其家大富(至)悉皆盈溢」。
赞曰:下资财甚众。有八。此中有二:一七宝,喻七圣财丰足。二有为仓、无为库,诸德悉皆盈溢。《博物志》云:「松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虎魄,一名红珠。」《广志》曰:「此物生处,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皮,中成虎魄,有汁。初如桃胶,凝坚乃成其器。西方人用以为盌。」
经「多有僮仆(至)牛羊无数」。
赞曰:此有六种:一调伏烦恼为僮仆,驱策随心故;二方便善巧为臣佐;三妙愿及力为吏民;四五通为象马;五五乘为车乘;六八万四千众行为牛羊无数。
经「出入息利(至)亦甚众多」。
赞曰:此客利丰广。真俗谛教名入出利,入佛法中出生死故。或三乘教名出,出生死故;人天教为入,入生死故。令善渐生故名为息,息者长生之义。为愍众生,教被生死,故遍他国。三乘圣众处处宣扬佛之正法,名商估贾客。宣尼云「求善价而估之」,即同于此。此类非一,名众甚多。「商」者,《说文》「行卖也」,《玉篇》「通四方之珍异曰商旅」。有作「商」,商量也,非此义。「估」音公户反,字书无此字,唯《尔雅》郭璞音义释言:「注中商贾作此字」。《切韵》「估,市税也。贾者坐卖也」。《周礼》九軄,六曰司市,掌以商贾以通货贿。郑玄、《玉篇》「通物曰商,坐卖曰贾」。《白虎通》曰「商之言商,商其远近,通四方之物以聚之也。贾者固也,言固物以待民来,求其利也。贾亦通语耳」。故《左传》荀[劳-力+(乞-乙+止)]之在楚,郑贾人褚中以出之。《史记》阳翟贾人,往来贩贱卖贵是也。客通名耳。
经「时贫穷子(至)所止之城」。
赞曰:子遇到城。内道三乘,名为聚落,此为总句。所有说法、神通之事,名为国邑。此中意说,遍游内道以求出要,名游聚落。前文已说子长还国归佛法讫,故知聚落不通外道。或听说法之浅深,或观神通之胜劣,名历国邑。国宽喻说法,邑小喻神通。识众圣以否藏,还至佛法大乘教内名到父城。依后解云,幸逢佛法、初听大乘,名到父城,佛自住大乘故。即是中途还逢大乘。
经「父每念子(至)心怀悔恨」。
赞曰:第四段不肯修大喻。有四:一父恒念子,二子见惊走,三父令急捉,四子遂忧惶。初文有二:初总明思念,后别明思念。此初也。「五十年」者,驰流五道。「未曾向人说如此事」者,我自昔来未曾对众说我曾教发大乘心,今者常念望欲与之大乘财宝及一乘乐,但窃思念不彰于言,悔不早觅子教、恨子不早觅我,故名悔恨。
经「自念老朽(至)每忆其子」。
赞曰:下别思念。有二:初念付财,后念己乐。此初也。修行日久道先圆故,名为老朽。福慧无穷,故多财物。虽有菩萨,未化声闻令继佛位,故言无子;或子少故亦名无子。一旦终没示入涅槃,大乘财物悉皆丧失,彼机未熟无所委付权实之法,是以悲深每恒念子。
经「复作是念(至)无复忧虑」。
赞曰:此念己乐。无子付财,所以忧虑;子脱顺领,岂不乐哉。「坦」音他但反,安和之义。
经「世尊尔时(至)住立门侧」。
赞曰:下第二段子见惊走。有三:初到父门,次明见父,后明却走。此初也。「佣」音余封反,亦赁也卖也。身心精进以求出要,心如佣赁展转,非是本心,故求大乘。种姓所排幸至大乘,名遇到父舍。以大乘种子近生远熟,故幸初逢。于中更值了义大乘,名到父舍。大乘教行能诠于理、能证于果,名之为门。彼时未能专求普习行行证果,但知总相;片听少教、修微少因,名为门侧。时未全能听习大教行大乘行,示当亦听行,故名为立。片时安处,名之为住。又小机未会于大,不名正入其门。微亦信习,故名门侧。上来乃以佛法为国,于中一切大乘为城,大乘之中真实了义中道大乘名为父舍。即以教、行名之为门。
经「遥见其父(至)恭敬围绕」。
赞曰:下明见父。有七。此文有二:一见父安坐,二贵贱承奉。由去大乘不退位远、去真理远,义名遥见。佛以四无畏为床,亦四静虑为床。以无贪、无瞋为宝机,以承戒足,戒学迹故。具戒学者为婆罗门,慧学者为刹利,定学者为居士。又大乘、独觉、声闻三乘之众恭敬围绕。
经「以真珠璎珞(至)侍立左右」。
赞曰:此文有二:一严饰身体,三念住为珠璎;二臣佐供卫,妙愿及力为吏民,示现调伏烦恼为僮仆,心持四摄为执白拂,体洁除垢故。不离身心,名侍左右。
经「覆以宝帐(至)威德特尊」。
赞曰:此中有三:一庄严外物,二出内财产,三结类尊高。四无量为宝帐,七净为华,总持为幡。五分法身及妙定润其身心,如香水洒地。教他以七觉,如散众华。外用万行以为严莹,如列宝物。上名庄严。外施法财名出,身自蕴德名内。取以释内,内自取故。与以释外,外与他故。又出内如前,众生机熟名取,佛应时化名与。上为出内。「有如是等」下结类尊高。「洒」音《切韵》「所绮反,扫也落也」。又所买反,《通俗文》「以水歛尘曰洒」。《玉篇》「汛也,汛音思见反,散也」。此是初现化身净土胜妙之相,故子见走。未见报身,亦非秽土。
经「穷子见父(至)悔来至此」。
赞曰:此明却走。有三:一悔来,二起念,三疾走。此初也。「见」者比知,非眼见、非智证,以闻思比知也。十力、无畏,名大力势。或以眼见佛大神通,名见力势。非己能修、非己能证,故怀恐怖。此见化身净土之相。由劝作佛,思不能行,求之当证,名悔来至此。
经「窃作是念(至)强使我作」。
赞曰:此起念也。「王」者法身王。「等」者报身。等是相似义。或王者法之王,王等者如世之王。非我精勤之所能证,名非佣力得物之处。「贫里」者二乘也。「不如往彼勤苦身心纵任有地」,地即依止生长道处。「肆」音息利反,伸也陈也。伸陈役力,得自纵任义。福慧可求,名衣食易得,若久住大乘。佛脱强抑劝我修作非我所乐,此乃未退大前作此思念。「强」音巨良反,抑也;或其两反及其亮反。
经「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赞曰:此疾走也。自揣不能修行大行,速退大心规求作处,名疾走去。此时犹未住二乘中。
经「时富长者(至)心大欢喜」。
赞曰。自下第三父令急捉。有三:一见喜,二念生,三令捉。此初也。识大乘姓、近生缘熟,故见生喜。
经「即作是念(至)犹故贪惜」。
赞曰:念生也。「而忽自来」,其根熟故。「甚适我愿」,顺本心故。「我虽年朽」,道成久故。「犹故贪惜」,大悲深故。爱子情恋、大悲深重,故言贪惜。
经「即遣傍人(至)疾走往捉」。
赞曰:令捉。有二:初追、后捉。理本绝言,以言显之不称正理。教名傍人,一乘教也。或行可修名为正主,教且开悟故名傍人。悲心疾起,名为急追。令入大乘顺先所习,名曰将还。悲教急化,故言使者疾走往捉。
经「穷子惊愕(至)何为见捉」。
赞曰:自下第四子遂忧惶。有三:一子惊愕,二使逾急,三子闷绝。此初也。心不悕大行,名惊愕。「愕」音五各反,亦惊也。心口不伏、修行求退,名称怨大唤。我情不欲大,名不相犯。无端强授我之大乘,名何为见捉。
经「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
赞曰:此使逾急。悲心击故教被弥切,抑令修学,名强牵将还。用为今时入大乘之因,所以逼之,非佛于时不知根器而抑将还。
经「于时穷子(至)闷绝躄地」。
赞曰:子闷绝也。情不乐大、无所伤犯,名念无罪。不令我学小、返拘以大乘,名被囚执。菩萨苦行实难可行,过己力分、恐将苦己,名必定死。心弥不乐,名转惶怖。休心不学退入生死,名闷绝躄地。「地」者,生死处故。「擗」音房益反,抚心也。今既倒地,正应作「躄」。亦有作「僻」,邪僻之义,非此中理。
经「父遥见之(至)莫复与语」。
赞曰。下第五段化以二乘喻。有六:一教发权心,二「穷子欢喜」下彼兴小意,三「尔时长者将欲诱引」下令修脱分,四「尔时穷子先取其价」下子遂依行,五「其父见子愍而怪之」下劝入善根,六「即时长者更与作字」下便成圣位。初文有二:初令放,后使放。令放有二:初标,止被大化教发权心;后释所由。此初也。子行犹远,名父遥见,昔者已云遥见父故。且止大教暂示勿被,故言不须。莫抑授大乘令修大行,名勿强将来。用二乘权巧三归五戒之教以被其心,如冷水洒面。且令悔灭制伏十缠之惑,暂息八难之苦得生人天。少渐厌苦复本所忻,名得醒悟。停授大乘,莫复与语。「醒」醉除也。此时似醒入圣真悟。
经「所以者何(至)云是我子」。
赞曰:释令放意。识声闻性远生近熟,名知意劣。自德甚大彼怯能成,名为子难。「豪」健也。《淮南子》「智出万人谓之豪」,亦为「𠢕」字。「难」音奴旦反,患也疴也。知有大姓,名审知子。堪当继位、隐密潜化,名为方便。未告大众云先我化有大乘因,言是我子。
经「使者语之(至)随意所趣」。
赞曰:此使放也。大教停被、任学二乘,名随所趣。
经「穷子欢喜(至)以求衣食」。
赞曰:第二彼兴小意。适本机宜,故欢喜。初发小心,故名得未曾有。从生死中发趣二乘菩提之意,名从地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二乘功德少故名贫里,规无漏法名求衣食。
经「尔时长者(至)无威德者」。
赞曰:第三段令修脱分,说五停心、念处等故。文有二:初密遣二人,后二人依教。初中有三:一遣二人,二令传语,三拟问答。此初也。实无二体,设有二乘之教,故言密遣。方便之教但化二乘,故言二人。智慧狭劣,名色憔悴。神通不大,名无威德。或教偏故色悴,理阙故无威。或自德阙而称悴,他利寡而无威。此皆发小心后、初教行二乘行时。《广雅》作「憔悴」,《切韵》三苍作「顦顇」。「愁忧」,患也病也,《玉篇》亦作「悴」,忧也伤也。
经「汝可诣彼(至)将来使作」。
赞曰:令传语也。教令彼闻,名汝诣彼。方便渐化,故言徐语。二乘学地,名为作处。无漏之法胜过初教人天之善,名倍与直。彼心能遂而修学者,劝来修学,名使作也。
经「若言欲何(至)亦共汝作」。
赞曰:此拟问答。彼设若问修行何法?答言除粪,断烦恼也。修行大乘如作宝器,学小乘者犹如除粪,不但行能断惑、教亦助断。借威势故,故言供作。
经「时二使人(至)具陈上事」。
赞曰:二人依教也。以教扣机如求穷子,以法称器令彼闻知,故言得之。述断烦恼,名陈上事。
经「尔时穷子(至)寻与除粪」。
赞曰:此第四段子遂依行。「先取价」者,初发二乘菩提之心学闻思慧,此真胜德,名为取价。后位方始作五停心、念处观等,渐折伏烦恼,名寻除粪。「与」者为也。顺用佛言,故名寻与。
经「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赞曰:自下第五劝入善根。有三:一心伤,二身近,三共语。此初也。愍无相好、福慧,怪无求大之心。
经「又以他日(至)污秽不净」。
赞曰:下身近。有二:一见子,二身同。此初也。除粪已上是远世化,解脱分满位;见子愍已后是近世化,创教令入四善根位。异前解脱分,名为他日,况此皆是多劫修行。分位既异,故别说时。知根未熟潜施密化,又不以大乘教被,但以二乘生空教化,故言于窓牖中,不正视故。「牖」者,导也向也。将成道时方向鹿园相见,此乃犹未是今生事,故名遥见。或由彼去圣位尚远,亦名遥见。未得胜福,故名羸瘦。「羸」弱也。不得胜智,故名憔悴。烦恼名粪土,恶业名尘坌。「坌」音蒲闷反,尘秽也。𡋯土曰坌,苦果名污秽,合此三种皆名不净。
经「即脱璎珞(至)除粪之器」。
赞曰:此身同也。化身具德,相好圆明、居净土中,子见惊走;今现秽土、秽垢尘身,化相隐之,如脱璎珞严身之具,亦如神力隐身常光但放一寻。非佛胜身,相好但尔,名脱上服。相同有漏,名著麁弊垢衣。示有烦恼、恶业,如尘坌身。先说权教,名为右手,用之先故。「除粪器」者,二乘因行伏烦恼故,以教诠显义同手执。佛自示同断烦恼行,说权教故。
经「状有所畏(至)得近其子」。
赞曰:下共语。有二:初总与语劝勉,后别与语教示。此初也。示怖众苦、慈悲接引,如状有所畏。示现、教导、赞励、庆慰、劝行精进,名语勤作。此乃世世从佛化时,故得近子。
经「后复告言(至)当加汝价」。
赞曰:下别与语教示。有三:一不令西东,二随须即与,三假称父子。此初也。「咄」音当没反,《说文》「相谓也」,字书「吐也」,今取相谓呼也。勿复退堕却入生死修外道法,名勿余去。「加汝价」者,与汝修慧四善根故,加于前位闻、思慧故。
经「诸有所须(至)好自安意」。
赞曰:此随须即与。瓫器谓禅定,米面谓解脱、胜处、四无量等因定所有诸功德也。此位亦学,分修习故。盐醋谓生空本、后有漏二智,犹如盐梅调和诸味;此智亦尔,调功德故。决意忻趣,勿生疑难。「老弊使人」者,二乘之五通、四种神足作用弱故,立老弊名。以与汝等,汝可勤学以自安意,此说利根超得果者。次第得果者,瓫器谓初未至定,米、面谓四谛、五根、五力等观,盐醋谓生空无我等行相。老弊使人四神足等,曾解脱分位所修之法。
经「我如汝父(至)如所生子」。
赞曰:假称父子也。初标、后释。我道满名老,汝道软如少。父子之情既切,眷念之意逾深。既以如父子之言,亦何忧于困乏,亦不自轻己。专求出要名无欺,身常精进名无怠,心无烦恼瞋恨语无怨恶之言,此即折伏三业恶也。汝已能为方便谛观折伏烦恼,名都不见汝有如此恶。如余外道家修行之作人,亦都不见汝有诸恶。如我佛家初心凡夫之作人有所欺怠者,自今已后汝既近圣,如诸圣人我所生子亦无有异。未得见谛仍非真子,且名如子。
经「即时长者(至)名之为儿」。
赞曰:自下第六便成圣位。有三:一初入圣,二住修道,三成无学。此初也。住凡位如假儿仍非是儿,入圣已是真儿方号为儿。故便作字,转亲近故。此住初果。
经「尔时穷子(至)常令除粪」。
赞曰:住修道也。此明金刚道前,虽得入圣欣于此遇,自知不及诸菩萨故,尚自谓是客作贱人。于二十余年,喻二乘位。一一皆具无漏十法行、十业道故,常令除粪恒断烦恼。或二十年者,加行、无间二位之中伏断除惑。或住修道,断上下界诸俱生惑,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二类断故。或无间解脱道,断种、麁重二位别故。
经「过是已后(至)犹在本处」。
赞曰。此明金刚道后。成无学已得亲近佛,识达生空同得解脱,名相体信。入学佛法出利群生,无怖无染,名无障难。又心相体信,入、出二利亦无疑难。尚住二乘生空之理,不悕大果,名止本处。「是本所求」,所学处故。
经「世尊尔时(至)当体此意」。
赞曰:下第六大段示大不悕喻。有二:初明示大,后明不悕。初文复二:初标、后释。此初复二:初知时,后正告。「有疾」者,十二年后众生烦恼展转增多,众生病故佛亦有疾。此于法华会前,知入涅槃时近,所应度者皆将度讫,名知死不久。菩萨、如来有为无为一切功德,名仓库盈溢。「溢」满也。其中大乘许多、二乘许少,如来许多、菩萨许少,无为许多、有为许少。「所应取者」自利万德,「所应与者」利他万德。「汝应谙识」悉应知之。述自先心当体此意,即令谙识大乘义旨、二利万德。此乃为说大般若等,令其识达大乘道理,而未付之教发大心,故奄含言当体此意。
经「所以者何(至)无令漏失」。
赞曰:此释示大。如世父子身虽有异心事不殊,佛与二乘为不异者:一解脱等,二生空真如等,三意乐等,佛得众生平等意故。宜加用心求解大法,无令漏失勿忘不学。
经「尔时穷子(至)一飡之意」。
赞曰:下明不悕。有二:初领而不悕,后犹住本处。此初也。须菩提等法华会前领解空义、守护大乘,不愚于法知大乘理,然无一念发大乘心,无悕佛果大乘法食一飡之意。故前说言「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悕」音虚机反,亦应作「希」,希愿也。
经「然其所止(至)亦未能舍」。
赞曰:此犹住本位。「然其所止」,犹住二乘,二乘劣心亦未能舍。
经「复经少时(至)自鄙先心」。
赞曰:下第二大段,喻今获得。有二:初父付,后子获,「世尊是时穷子」下是。父付又二:一知时到,二集众付。此初也。「经少时」者,般若会后、法华会中少长进故,名为渐已。以解二空其意弘远,名为通泰。「通」者开达,「泰」者安泰。「成就大志」者,昔发大心近生远熟故。「自鄙先心」者,悔昔住小也。「鄙」者轻嫌,轻嫌先时修小乘心。故鹙子先言「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每自克责。」正与此同。
经「临欲终时(至)皆悉已集」。
赞曰:下集众付。有二:一命集,二正告。此初也。今法华会去涅槃时才有五年,名将临命终。昔退大声闻之子,会菩萨之亲族。国王等四,喻四众也,或如自名即实彼类。
经「即自宣言(至)我之所生」。
赞曰:下正告。有二:初牒昔,后告今,「忽于此间」下是。牒昔有三;初牒最初发心,次牒退流生死,后牒权中余四久事。谓中途遇佛不肯修大,化以二乘示大不悕,此即初也。二乘作佛其事极难,故自宣之不遣余说。最初我为十六王子时,教之发大心,彼之善根我口所生,从佛法音而得生故。从佛法所生,尔乃是真生故。
经「于某城中(至)五十余年」。
赞曰:牒退流生死也。「某城」者大乘也。最初一逢已教发趣大乘之心,若定性大乘及上品发心未必退没,今说不定姓及下品发心故。彼已复经退流生死,故名某城。舍吾逃走。「伶」音郎丁反,与「零」同。《切韵》「伶者乐人」,非此所明。「俜」音匹丁反,三苍云「伶俜犹联翩也」。亦孤独貌,《切韵》「若行不正作竛竮」。「竛」音郎丁反,「竮」音普丁反,亦作彾𢓳。又行不正作跉䟓。跉䟓即令𢫞音。今多作「跉跰」,不知所说。有解云,跉跰,足履危险之貌。亦有本作「跉俜」字,此是孤单之状。或蹑五趣危险辛苦,或孤单辛苦驰流五趣,舍佛等父母,故名曰孤单。义虽可然,不知何据。其「跰」音亦补诤反,与「迸」同。跉不正,迸散也,亦非此义。此中意言,舍父母走,常有不安,失侣孤危,行不能正,怖惧辛苦。
经「其本字某(至)怀忧推觅」。
赞曰:此牒权中余四久事。中途既遇我,我极谙委,世世从我所教化故。由此谙忆自他两名。「昔住本城」者,中途逢时还教大乘。故舍利弗修行经六十劫方退就小,中间许时逢教大乘,故我住本城。「怀忧推觅」者,慈悲深故如似怀忧。见不肯修大乘,方便化以二乘;彼虽得果,慈悲深故复示其大,而彼不悕。如是种种名为推觅。
经「忽于此间(至)是子所知」。
赞曰:此告今也。《佛地论》说:「法华会上不定种姓根机成熟,应舍分段受变易身,回心向大。」故言于此会遇得之,感应相符故。昔曾化以大乘,故言实是我子等。我之菩提、涅槃财物,子所应得、是子所有,先所利他之出、自利之内功德。是子所知。我今皆付。
经「世尊是时(至)自然而至」。
赞曰:此子获也。识自先来无心规佛,何期根熟,任运闻经当得作佛,名本无心有所悕求,佛果实藏自然而得。
经「世尊大富长者(至)我等为子」。
赞曰:下第三段合领。有二:初合昔不悕,后合今获得,「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下是。初文有五:第一合初发心,二「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下合退流生死,三「迷惑无知」下合不肯修大,四「今日世尊令我思惟」下合化以二乘,五「然世尊先知我等」下合示大不悕。不合第三中还见佛。中间逢佛亦是佛子,初逢亦子,故略不说。前喻具陈世世从化,前已有故。此初文也。子义如前。初教发心实住凡位,故言似子,似圣真子。或此总相,说诸二乘似菩萨子。佛常说二乘亦是佛子,故鹙子前言「今闻法华方知真佛子」。
经「世尊(至)受诸热恼」。
赞曰:二合退流生死。三苦者: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谓苦受自相,及顺苦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五蕴一分是苦苦性,乖缘逼迫名之为苦。此苦即苦,故名苦苦。即八苦中前之五苦皆名苦苦。乐受自相及顺乐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于娈坏位能生忧恼,故名坏苦。又由爱故令心娈坏,亦名坏苦。五蕴一分是坏苦性,即八苦中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皆是坏苦。舍受自相,及顺舍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或于一时由前二苦麁重所随,不离前二,无常易脱所随逐故,名为行苦。不唯舍受独名行苦,有漏五蕴全是行苦,即八苦中略摄一切五取蕴苦皆是行苦。如《唯识》第八缘生之中。诸文不同,由退流故受此生死。或此不说昔日退流,但总相言三苦逼迫受诸热恼。
经「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赞曰:三合不肯修大。愚痴名迷,犹豫名惑。乐小法故不肯修大。
经「今日世尊(至)一日之价」。
赞曰:四合化以二乘。有二:初依佛语得之不多,后叙小情遂以为足。此初也。「思惟」者,思修谛观。「蠲」亦除也。蠲除戏粪断烦恼障,勤加精进多劫专心,得至涅槃。「一日价」者,所获不多。大涅槃体三大劫得,名无数价;今六十劫即得解脱,岂非涅槃一日之价。又大涅槃三事圆满,名无数价。今乃唯得解脱,不得大慧法身;解脱之中唯得惑障解脱,不得智障解脱;唯得离分段生死解脱,非得离所知障及变易解脱,岂非涅槃一日之价。涅槃之体即解脱故。
经「既得此已(至)所得弘多」。
赞曰。此叙小情遂以为足,穷贱心故。
经「然世尊(至)宝藏之分」。
赞曰:自下第五示大不悕。有三:初知我乐小,佛不说我得,故不悕。二自得涅槃,谓已满足,故不悕。三但为菩萨说,不正为我说,故不悕。此初也。「著弊欲」者,乐恶悕求小乘也。佛知乐小,观根未熟遂放舍我,不分明为我说我亦有佛分,故我不悕。佛无不择舍,故择而舍我。
经「世尊(至)无有志求」。
赞曰:自得涅槃谓已满足,故不悕也。「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者,初说方便权教,意显真实一乘佛之智慧。由我已得涅槃价故,所以自谓满足已为大得,不知实事佛之智慧,所以不悕。
经「我等又因(至)无有志愿」。
赞曰:但为菩萨说,不正为我说,故不悕。有二:初标、后释。此标也。此说般若因佛智慧加持力故,随我等辈为菩萨说,不正为我说,我等于此故不志愿。故《瑜伽》云「唯为发趣求大乘者说诸法空」,正同于此。
经「所以者何(至)真是佛子」。
赞曰:释第三不悕。知我乐小,以方便力分明为我正说二乘之法,不正分明为我等辈说,亦应宜闻甚深般若。佛但奄含总相,随我宣说般若等经,我等不知身有佛分、有佛种故真是佛子修学般若。由此愚故,所以不悕大乘法也。
经「今我等方知(至)说大乘法」。
赞曰:下合今获得。有三:初知佛不悭大乘故得,次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后结领今得。此初文也。初标、后释。文意可知。领〈方便品〉云「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今知佛不悭,但我自乐小,不能学大乘。若有乐大乘心,佛则为我说,以不悭故。「悋」音力进反,鄙悋也。若惜作悋,惜已悋,故作鄙悋。
经「今此经中(至)大乘教化」。
赞曰:此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今此经中唯说一乘,故知但以一乘为宗,不说一身以为宗也。昔时毁呰声闻,但为化菩萨,令学一乘故。佛意既然,故我今得,即领前言「如是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今此本言「说于大乘」,今此经中。亦有本言「说大乘法」,于此经中义势相似。
经「是故我等(至)皆已得之」。
赞曰:此结领今得。「佛子得」者,菩萨所得一乘因果。我今闻经发心求趣,如彼所得皆已得之,决定得故名皆已得。菩萨昔时初发心位,如我今日,彼既究竟得,故我亦然,名皆已得,理无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