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三:一者上来最初一品序述因由,次有八品名为正宗。前引〈信解品〉云「今此经中唯说一乘」,此品又云「开方便门显真实相」,即以一乘正为经宗,逗二乘者不定姓。又并授记讫后十九品名为流通,流通此经非正逗二乘退大心者,更无开权显实正说一乘之处。虽此品及〈持品〉渐有八部比丘尼等授记,因言总记,非更说一乘进令修学而与记故,皆是流通。流通之中分之为三:初之四品赞重流通,赞法赞人可尊可重令生喜仰;次之七品学行流通,学弘此经正行、助行令无伤毁;后之八品付受流通,示相付嘱、禀命行故。亦即三周说流通也。
问:
余经流通文少义略,今此经内因何广哉?
答:
此品下云「我所说经无量千亿,其中此经最难信解,诸佛秘要常自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义旨深远生信者少,故此流通多于余经。又化大机易可成熟,化回心类稍难信解,故多流通种种劝励。
初之四品赞重流通中,初三品赞重,后〈持品〉流通。初三品中,〈法师〉一品显于此经若人若法俱可尊重可轨可模;〈宝塔〉一品显法可重,说此经处塔涌闻法;〈天授〉一品虽亦明法,意明能弘经人其人可重,为重法故于其人所不悋躯命以身为床。其〈持〉一品既瞩此三,赞重义广,遂愿弘通。故此四品名赞重流通。余二流通至文当释。此乃最初品之来意。
二者说十九品名为正宗。初十二品明一乘境,中分二:上来八品正明权实三根得记,次下四品叹人美法劝募持行。科判四品不异流通,故此品来。
三者论中有七喻、三平等,十无上第十示现胜妙力无上故,余残修多罗说,即是论云「已下示二种力: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五:一证、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读诵持说。初四俱〈弥勒品〉,即〈分别功德品〉及〈随喜功德品〉是,俱告弥勒故。后一〈常精进品〉,即〈法师功德品〉是,告常精进故。修行力有七:一持力,二说力,三行苦行力,四教化众生行苦行力,五护众生诸难力,六功德胜力,七护法力。持力有三品,〈法师〉、〈安乐行〉、〈持品〉。初〈法师品〉总明能持、所持人之与法,次〈安乐行〉明持经者所修行法,后〈持品〉明能持者,故三皆名持力。」上辨权实正逗二乘之机,未说能持所持可尊可重,今明此义故此品来。
释名者,可轨可持名之为法,可习可范目之为师。此教可轨、此理可持双名为法,此法可习名为法师。故《涅槃》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遗教经》言:「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此品之中赞经可重,法即是师故名法师。此法为法师,能学法者可为摸范训匠群物,有法之师名为法师。此人、法师,此品广明,名法师品。品下双说法及学者并名法师,义通为胜。
释妨难者。
问:
为佛前、佛后弘持此者并名法师,为但灭后?
答:
俱名法师。此中多以灭后名为法师,其现在得弟子之称,然现得记,此中亦说名法师故。又以现在受持者易,略而不说;灭后持者甚为难故,所以独得法师之名。又现习学者名为弟子,其八部等亦名法师。
问:
〈持品〉亦持此经,又亦可轨,何故此品独名法师?
答:
虽标总称,即是别名,无别能故。余品更有别义可名,况于此中双叹人、法俱可师故。又〈持品〉现在说法名持,此说灭后劝叹胜能,名法师品。
问:
此品亦有授记,何故不名授记品?
答:
以少略故,从多为品。
经「尔时世尊(至)三菩提」。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二:初一段长行及颂明人法师,后一段长行及颂明法法师。初文有二:初明对佛现前法师,后明不对佛前法师。此初也。以药王久持此经,燃身供养故呼药王。名因药王告八万者,意正告彼,授彼记故。所记众中有八部、四众、三乘类别。《辨中边论》有十法行,于一一行皆有四行:一自作,二劝他,三赞叹,四庆慰。今随喜者即是赞叹,举一例余。「由小善根得菩提」者,只如日光初𣍧即有去暗之功,智景创晖遂有断痴之势;亦如云霞始布有资万卉之能,慈悲肇兴带荫群生之气故也。随喜一句当得菩提,信学此经定证何惑。
经「佛告药王(至)三菩提记」。
赞曰:下明不对佛前法师。有二:初明闻已傍随喜者,后明正行六种法师。此初也。正乐听闻功德无量,今但举一闻随喜者,例余自作、劝他、庆慰功德何穷。又上解初学法师,下解久学法师,大菩萨故。
经「若复有人(至)合掌恭敬」。
赞曰:下明正行六种法师。有二:初明正行六种法师悲愿来此,后「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下明六种法师可尊可种。初中复二:初明于一句偈法行,后「何况尽能受持」下明于多法行。初中复二:初标行六行者于诸佛所成就悲愿生此人间,后「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下显是胜因来世作佛。初中复二:初明六种法师,后明悲愿来生。此初也。六法师者,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六供养。此明初五法师于经一偈行,后一法师行供养行,于经一偈及于一卷皆行供养。「种种」下财供养也。始从敬视如佛乃至合掌恭敬,合有十三。其尊重敬视如佛意业,合掌恭敬身业,二种内财;前随喜语业,余是外财。十法行者,谓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此举易行且说六种。其余四种:施他、听闻、思惟、修习,应皆行之,难故不说。于经卷云供养,余五于一偈者互影彰故、轻重异故、易难别故。
经「药王当知(至)生此人间」。
赞曰:此明悲愿来生此间,计位观因不应来故。
经「药王若有人问(至)必得作佛」。
赞曰:下显是胜因来世作佛。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
经「何以故(至)而供养之」。
赞曰:下释。有二:初显人尊可为供养,后显位高悲愿生此。此初也。「瞻」视也,「奉」敬也。深契佛心,妙达理故。由是胜因当得成佛,利益大故。
经「当知此人(至)妙法华经」。
赞曰:此显位高悲愿生此,能说此经是圣者故。不尔,云何名大菩萨?或即凡夫久修学者,简异二乘及初学者,名大菩萨。菩萨名通,二乘人有及初学故。或成就发心菩提当得胜果,已成因故能说是经。
经「何况尽能(至)广演此经」。
赞曰:此明于多法行,舍净业果净土、天上及上二界而不往生,生此处故。《智度论》云:「不退菩萨深爱法故,闻则深心身毛皆竖。念佛慈悲则恻怆泣泪,若闻深法则大欢喜。譬如军败怖惧倒地闷绝死者,亲族见之欲知活者,以杖鞭之则起隐轸,不起隐轸即知不活。菩萨亦尔,若闻说佛功德妙理,欢喜毛竖色异悲泣,当知此辈必得菩提;异此闻经都无异相,当知此辈无菩提分。」《般若论》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何况于此尽能受持,非大菩萨无是哀愍。
经「若是善男子(至)广为人说」。
赞曰:下明六种法师可尊可重。文分为二:初明五可尊,后释所以。五可尊者:一说者为佛使,二毁者罪过佛,三读诵佛庄严,四在处应赞礼,五应四事供养。此初也。三业顺佛故成佛使等。使者意业,遣者语业,事者身业。又传佛教名使,用佛语名遣,同佛行名事。世尊三业所为所作,皆以此法利众生故。窃说一句当同佛业,公然多说理惬佛行。
经「药王若有恶人(至)其罪甚重」。
赞曰:二毁者罪过佛,恶世损多故。《大集经》云:「毁骂犯戒比丘,过出万亿佛身血」。《大般若.胜天王会》云:「若杀大千界微尘数佛得罪尚轻,毁谤此经罪过于彼,永入地狱无有出期」。今毁读诵者亦复如是,若损害佛不损二利行,佛不生恼故;损读诵者损二利之行,生烦恼故。又虽毁佛,佛无爱憎,不废说经利益弥广;若毁读诵者,为有怨亲,废其修习。又骂佛甚为难,骂读诵者甚为易,诫其勿尔故作是说。又佛在时众生根胜,虽有骂佛不退善心,虽自损深损他浅故;佛无已后众生垢重,毁持经者,一切闻已多退道心,自他损重故作是说。《华手经》云:「若人坏乱菩提心者,乃为毁灭一切众生大法光明,罪过五无间,五无间逆不毁坏一切佛法故,毁菩提心者则为毁坏一切佛法。」又佛灭后依法读诵甚为难有,能为恶世众生善友,故毁骂者罪过骂佛。「呰」音兹此反。毁作讹。《玉篇》「口毁曰呰呵也」。
经「药王(至)肩所荷担」。
赞曰:三读诵佛庄严,具佛众德故。读诵此经当具相好等一切庄严,故《华严经》说:「菩萨有十种庄严:一大慈庄严,救护一切众生故;二大悲庄严,堪忍一切故;三大愿庄严,所可发愿悉究竟故;四回向庄严,建立一切诸佛功德妙庄严故;五功德庄严,饶益一切众生故;六波罗蜜庄严,度脱一切众生故;七智慧庄严,除灭一切众生烦恼愚痴暗故;八方便庄严,出生善门诸善根故;九一切智心坚固不乱庄严,不乐异乘故;十决定庄严,于正法中灭疑惑故。」《胜鬘经》说:「摄受正法善男子荷负重任,不但持经者能担四生,亦为佛肩之所荷担。佛所重故、称佛心故。」「为」有二义:一作、二被,上来被义。言作义者,即是自肩,亦担如来肩所荷担大菩提也,即为荷担阿耨菩提故。「荷」音胡歌反,《玉篇》「又何可反,担也揭也负也。」
经「其所至方(至)应以奉献」。
赞曰:四在处应赞礼,人尊处胜故。五应四事供养,真实福田故、堪受妙供故。「馔」饮食也、具食也,或为「撰」字。
经「所以者何(至)三菩提故」。
赞曰:此释所以。由此《法华》最深密,故不付阿难,唯付药王等,极秘密故。譬如用毒为药大医所堪,小师不能,故付菩萨不付声闻。化声闻故,故说此时须臾得闻,当得究竟大菩提也,言契真故、自得果故、令他得故。
经「尔时世尊(至)并供养持者」。
赞曰:下十六颂,分三:初二颂总叙法师可尊、应可供养之所由,次十三颂颂前法师之德,后一颂结成法胜故人可尊。此初。分二:初一颂得任运智即真智性二空真理,后一颂得真智相。「一切种」即后得智。「及智慧」即根本智,分为二故。劝自受持并供持者,于自然智但劝供养,明自受持得之何惑。
经「若有能受持(至)广说无上法」。
赞曰:下十三颂颂前法师之德。中分二:初三颂叹法师胜,后十颂颂可尊可重。此初。为三:初颂佛使,次颂舍净土,后颂随愿自在。
经「应以天华香(至)供养说法者」。
赞曰:下十颂颂可尊可重。分二:初四颂正叹法师可尊可重,后六颂校量罪福劝生尊重。初四颂为二:一颂重说法,三颂重受持。此初也。以说法者自然必得胜妙果报,故略赞之。如契经说,若有戒足虽羸劣,而能辨说利多人,如佛大师应供养,爱彼善说故相似。《俱舍》亦云「父母、病法师、最后身菩萨,设非得圣者,施果亦无量。」
经「吾灭后恶世(至)行于如来事」。
赞曰:此三颂重受持,一颂劝敬、一颂供养、一颂佛使。演说读诵等皆是受持。
经「经若于一劫中(至)其罪复过彼」。
赞曰:下六颂挍量罪福劝生尊重。为二:初二颂挍量罪,后四颂挍量福。此初也。
经「有人求佛道(至)其福复过彼」。
赞曰:下四颂,分二:初二颂对佛挍量,后二颂闻法挍量供养。此初也。赞佛易故心轻利少,赞持者难故心重利多。自他有多少故,如前准解。
经「于八十亿劫(至)我今获大利」。
赞曰:此以闻法挍量供养,财供、法供有优劣故,法供养者谓闻法故。
经「药王今告汝(至)法华最第一」。
赞曰:第三大段显法胜故人成可尊。
经「尔时佛复告(至)难信难解」。
赞曰:下第二段明法法师中,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三:初明法难信解勿妄宣传,次「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者」下明是法身舍利应可供养,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下明说法仪则。初中复二:初明法法师深妙,后明由此人法师复成胜德。初中复二:初法难信解,后勿妄宣传。此初也。三世经中此难信解,令舍权以就实、无生而有生,故知难信。道理幽玄迂回而方证,故知难解。
经「药王此经(至)况灭度后」。
赞曰:下勿妄宣传。「妄授与人」已上诫之勿传;「诸佛」已下释其所以。佛常自守未曾显说,今方说之。佛在自说,声闻之中犹有怨嫉增上慢者尚起避席,况佛灭后诽谤不信。
经「药王当知(至)手摩其头」。
赞曰:此明由法,其人法师复成胜德。有七胜德:一佛衣覆,柔和忍辱具惭愧故、为佛慈悲之所覆故。二佛护念,由此根熟,佛善护念诸菩萨故。三有大信,四有志愿,以欲胜解而为自体。五有善根,六佛共宿,同住慈悲心、思空胜义舍故。七佛手摩头,佛教被心,佛所记别佛摄受故。
经「药王在在处处(至)尊重赞叹」。
赞曰:下明是法身舍利应可供养。有二:初明是法身舍利,后明用此人成法师亦为胜德。初中有二:初标、后释。标中有五处:一说处,二读处,三诵处,四书处,五经卷住处。十法行中供养、施他、听闻、受持、思量、修习,不离此四处故。「所以者何」下释中有二:初显是全身舍利,后应为供养。明理、智二皆圆满故,即是具足法身、报身。由此返照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通取菩提、涅槃,理、事双尽矣。是以佛教造像,书法身舍利安于像中,云「诸法从因生,如来说是因,彼法从缘灭,大沙门所说」,是为法身舍利。故《无量义经》云「亦名坚固舍利」。准《金光明经》,如如、如如智名法身,故经有处即有全身。
经「若有人(至)三菩提」。
赞曰:下明由此人成法身亦为胜德。有四:一礼供此塔得近菩提,二见闻此经善行胜道,三见闻此经得近正觉,四闻经惊疑新学、具慢。此初也。趣向法身故,此近初发心菩提。
经「药王多有人(至)菩萨之道」。
赞曰:二见闻此经善行胜道,是正因故。已入劫数名行善行。文有七行:一见,二闻,三读,四诵,五书,六持,七供养。故知说思修等真为善行。
经「其有众生(至)三菩提」。
赞曰:三见闻此经得近初地正觉。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若闻」是闻慧,「信解」思慧,「受持」修慧。
经「药王譬如(至)知水必近」。
赞曰:此喻也。「有人」喻学出要者,渴乏喻在生死,无正法水。「须水」者,论云「喻佛性水,成大菩提故」,即教所诠之理性,初地菩提须规求也。「于高原」者,广平曰原,喻佛正法覆四生罗万像,出过众道之先,难可登陟说为高原;即以生死外道之教名平川,平川之中有高原故。「穿凿求之」者,凿者錾也穿也,以妙慧为先,三业为作具,简择推寻求菩提故。「犹见干土」者,即昔日权二乘教迹。全无大乘之相,名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者,二利不息故。「转见湿土」者,谓逢般若空教大乘,有菩提之势,与湿土名。「遂渐至泥」者,喻闻此经教。「知水必近」者,论云「受持此经得佛性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近于所诠佛智慧也。」即显二乘教为远、大乘教为近,空教为疎、中道教为亲。
经「菩萨亦复(至)三菩提」。
赞曰:下合。有二:初标、后释。此标也。闻、解、习三如次三慧,十法行中初八闻慧,次一思慧,后一修慧。
经「所以者何(至)而为开示」。
赞曰:此释所由。大菩提法有因有果,有近正因、有远傍因。教理行果、智性智相、五种智慧并属此经,由经得故、此经摄故。「开方便门」者,即摄远、傍,昔说二乘教理行果;「显真实相」者,摄近、正因,今说一乘教理行果,一切皆尽,故并属此经。又「深固」者,深谓妙而难测,固谓不可破坏。佛所摄受佛所秘藏,如王齿印非余人物故。「幽远」者,大劫修因,妙智证故。非佛不克、无人能到,穷真本源,今化菩萨故谓开示。
经「药王若有(至)增上慢者」。
赞曰:四闻经惊疑新学、具慢、初学菩萨、凡夫、声闻故,初闻便惊、思起疑惑、修行怖畏,名为新学及增上慢,未入三位。
经「药王若有(至)云何应说」。
赞曰:下第三大段明说法仪侧。有二:初教示仪轨,后若依我轨仪佛便随顺。初文有三:一问,二示,三结。此问也。
经「是善男子(至)广说斯经」。
赞曰:下示。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
经「如来室者(至)一切法空是」。
赞曰:此释也。恒常安处寝息身心于慈悲,故名为室。维摩以空为舍,理究竟处自利舍故。此明于事,说法利他舍故。前第二卷渐次游行遂到父舍,以中道大乘为舍。以中、外相形名之为舍。彼是教舍、此是行舍,亦不相违。心行调顺堪耐心劳苦,名柔和忍辱衣,外物不侵故。耐怨害、安受苦,如次配之。崇贤善、拒恶法,三乘通行,以惭、愧为上服。今说恶人、苦境不挠大乘别行,故说和忍为衣,亦不相违。又柔和之体即惭、愧故。安身心于空境,覩三事以漭然,名空为座。维摩以四静虑为床,彼据智所生依,以静虑定为床;今据智所缘依,以法空为床,亦不相违。大慈悲,有观也;衣、座二,空观也,谓生空、法空如次。依《十住毘婆沙》「说法处师子座有四法:一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威仪瞻视有大人相,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复有四法:一不轻自身,二不轻听者,三不轻所说,四不为利养。」《对法》、《显扬》、《瑜伽》等中皆有问难说法等相,应广如彼。
经「安住是中(至)是法华经」。
赞曰:三结也。
经「药王我于(至)听其说法」。
赞曰:下若依我轨仪佛便随顺。有三:一令听,二得见,三令不忘念。此初。有三:一令化人集众,二化四众令听,三令八部往听。
经「我虽在异国(至)令得具足」。
赞曰:此令得见及不忘念。「逗」音徒鬪反,逗留也,又住也止也,作「豆」音。亦有作「窦」字,教能窦绎义故。「逗」音《说文》「大句反,又土豆反」,今从徒鬪反。有作「𧮡」,不知所从。
经「尔时世尊(至)信受者亦难」。
赞曰:下十八颂半,分二:初十六颂半颂前所说,后二颂明能说、能受二俱益相。初文有三:初一颂颂难信解勿妄宣传,次四颂颂法身舍利中人近菩提,后十一颂半颂说法仪轨。此初也。
经「如人渴须水(至)决定知近水」。
赞曰:下四颂颂法为舍利中人近菩提。有二:一颂半喻,二颂半合。此初也。「燥」音苏浩反,亦干也。
经「药王汝当知(至)近于佛智慧」。
赞曰:此二颂半合也。
经「若人说此经(至)处此为说法」。
赞曰:下十一颂半说法仪轨。中有二:初二颂半颂仪轨,后九颂颂佛随顺。此初。有二:一颂半标教,一颂释之。
经「若说此经时(至)集之令听法」。
赞曰:下九颂颂佛随顺。分六:初一颂明行忍行,次三颂明我在余国令化四众供养听法,一颂为作卫护,二颂现身令忆念,一颂具德方见佛,一颂令八部听法。此初二也。
经「若人欲加害(至)为作听法众」。
赞曰:一卫护,二令忆念。「寂寞」者空无貌。一见佛具是德者,具是忍辱,寂处读诵一令八部听。
经「是人乐说法(至)得见恒沙佛」。
赞曰。此第二大段明能说、能受二俱益相。初颂能说者益,后颂能听者益。「罣」障也。「碍」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