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行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五:一者初科三流通中,上来四品赞重流通,自下七品学行流通,学弘此经正行助行令无伤毁。虽已赞重,若不说所学能行弘经之行,末世多难频生伤毁不能弘通,故说七品学行流通:一〈安乐行〉,二〈涌出〉,三〈寿量〉,四〈分别功德〉,五〈随喜功德〉,六〈法师功德〉,七〈常不轻〉。其〈安乐〉一品,所学弘经之行,〈涌出〉等六,能行持经之人,人由法以成德,法藉人以弘宣。若无所学之行,其人何由建德,故〈安乐品〉为所学行;若无能行之人,其法无因广布,故〈涌出〉等为能行人,故前品后此品来也。二者后科十九品为正宗,中有三:上来十二品明一乘境讫;次下二品明一乘行,此〈安乐行品〉明所行行;后〈涌出品〉明能行人,故次此二品来。三者为除七染慢中第六集功德人,谓有功德人说大乘法,而取非大乘增上慢,为此说髻中明珠与之。求三乘果者名集功德人,昔虽总相为说大乘,彼心未定退趣一乘而将为胜、取非大乘,说功勋小但赐余物。如今既发心定欣大乘,建功既大,故解明珠与之。论云「第六人者说大乘法,以此法门一乘与之,令二乘同十地行满。今者如来密与解释。如解明珠与之。」此品明之,故此品来。四者论解第十无上七力中持力者,谓〈法师〉、〈安乐行〉、〈持品〉。此〈安乐行〉是所持行,前〈持品〉既明能持,必有所持之行,故此品来,即四安乐行文是。此是文残,前说明珠是后文故。五者论云「六者示现说无上故,说髻中明珠与之。以此法赐如解珠与,所说之法更无上故。」虽文有异,俱说珠故,是前义残,故此品来。
释名者,离危怖曰「安」,适身心为「乐」。威仪可轨、语言有则,心除谄慢之流,志蕴慈悲之品,缘涉靡辍名之为「行」。安乐是果,行是因义,安乐之行是依主释。若修因时离诸危怖,适悦身心名安乐行,即持业释。「行」通平、去,行此经时获安乐故。
释妨难者,问:此品亦明解宝珠事,何故不为品名?答:因明胜行赞经胜德,非欲对机正明珠事,故但以此安乐行为名。
经「尔时(至)能说此经」。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二:初启请,后开示。此初。有二:初赞扬希有;后请说轨仪,云何后世无伤损说。
经「佛告(至)安住四法」。
赞曰:下开示。有二:初告所问因安乐四行;后于品末颂中有二十一颂半,因便总告果安乐之相,「读是经者常无忧恼」下是。初告有三:一标答,二显答,三结答。其后显安乐果,颂次前一颂半「我灭度后」下是。此即初文。「四法者」下四段文,皆有长行及偈,各是一行。一正身行,二正语行,三意离诸恶自利行,四心修诸善利他行;由此四行摄诸行尽。由质直故无恶不离,自利行满;由慈悲故无善不生,利他行满。经从胜说第三质直、第四慈悲,实皆通也。准下经文,初身行中亦明心行者,教行之时其心安住空有之门,由住二门以为根本引余行生,非是初行亦通于心。初行唯明离恶身行、修善身行,故于四行中皆应说有空、有二种。唯在初行中说空、有行者,例余三行皆应具有,故住空、有二种,是修四行之通运身心。四名法者,法谓轨持。法是所依、三业能依,此二俱是所行之行。安谓安处,住者依止,能行行者安处三业,依四行中名安住四法。或法者因义,要诸菩萨先观人法三事体空,遂能身离邪恶之仪、语合正善之则,灭谄诳之想、起慈悲等之心,息自疮疣离他讥毁,大教弘而未已,多生益而无坠,此中之大意也。又前〈法师品〉「入如来室」,即此第四大慈悲心。「著如来和忍之衣,坐如来法空之座」,是此第一通行。灭妄想于空门、起真心于有府,故可以身语调而利济、心意顺而道圆,是此之所由也。
经「一者(至)演说是经」。
赞曰:释身行。中有三:一标行处亲近处;二别释;三结之,于末后五句颂是也。或有经本为长行者,今取作颂,为正此标也。「处」谓处所,即前法也,三业诸行所依行处、可亲近处。「行」谓游息或复道理。如世说言:「汝向何处行在?」意言何道理中行在。其说经者,于一切时心常游息此处所中,或安心神于是道理处所中故,故名行处。「亲」谓亲辅,「近」谓习近,「处」义同前。行者身心所应亲辅,所习近处名亲近处。行谓内所行,寝息身心行。亲近谓外境,外缘所狭习。是此二种麁相差别。身行有亲疎、有总别,独名亲近处;余三不尔。但尔总得安乐行名。
经「文殊师利(至)摩诃萨行处」。
赞曰:别释。中分二:初明行处,后亲近处。行处即是四行通因,起四行时应依此门而方起也。行处有三:一问,二释,三结。此初也。
经「若菩萨(至)心亦不惊」。
赞曰:下释。有三:初修有行,次修空行,后双拂二行。此初也。唯修有行,以非空,滞生死而无所证;唯修空行,以非有,滞涅槃而无所利;显成无住,空、有双观,不同凡夫及二乘也。同《无垢称》「行不住道」。又唯修有行,以非空,妄想以之而更长;但习空行而非有,真心无因而不生。故灭妄想于空门,起真心于有府,有、空双观方成中道,即是此之行处也。有行有四:一住忍地,且如说法之时,怨害能容、苦逼能受、谛法能印。二柔和善顺,身随妙行、语起善言、心无恶想,外离麁犷名曰柔和,内契玄宗名为善顺。三而不卒暴,卒谓卒尔,暴谓纵横。终不卒尔纵横。非理三业举措既未圆善,一一起时皆须审谛安徐思念,智为前导然后动发,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名为不卒。设思而起亦不非理,名为不卒暴。「卒」音麁没反,若仓猝作「猝」。「猝」音《切韵》「则没、子出二反」,俱非此用。《玉篇》为「仓卒」,亦为「猝」字。「暴」音薄报反,古作「[武*(户@巾)]」字。四心亦不惊,设于大义曾所未闻,他所诘征违宗返己。供养、亲近、打骂、疎背、名利、威势、毁辱、摈默、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于此一切安固不动,心亦不惊。故有颂言:「诸佛常游于世间, 利乐一切有情类, 八法热风邪分别, 不能倾动不拘碍。」或住忍辱地总句,语常柔和、善顺身安而不卒暴,内心恒亦不惊,三业顺此理而行于有,何经弘而见拥?忍辱名地者,地是所依生长之义,以忍为依生长善故,喻之于地。又云从喻为名,行忍之时如地而忍顺违不动,故凿深谿而不怒,搆崇堂而不爱,遇万物而皆载,任德用而逾大。掘扰发于甘泉,种莳竟无希赉,故行三忍标以地名。熟思熟思,可谓菩萨摩诃萨矣。或地是位义,于一切位常行忍故。
经「又复于法(至)如实相」。
赞曰:此修空也。行者分别执著之义,于法无所行者,于一切法中唯见众生及法皆空而不分别。执著为有,而观诸法如实相者,既观我、法二空为门,复观诸法如来藏性。法之真理如实体相,我法体无名之为空,其如来藏名为空性。不观二空门,不见空真性,故此二种同名空观。
经「亦不行不分别」。
赞曰:上来所观空有,恐滞空有之中,故今双观拂,谓虽观空而亦不行滞著空中,谓虽观有而不分别滞著有中,应俱无住而明观法。若有所住者则为非住,故下颂虽依人法二空解此二种,总是于法而无所行摄,于理无违。又复于法无所行观诸法空,颂言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故。亦不行不分别,如次不行我、我所执,观众生为空,颂言亦不分别是男是女等。由观此二我、法为空,便证二空如实之性。又于法无所行者,谓不行所说法中唯观实相真如。亦不行者,不行我能说中。亦不分别所授化者,即观三事法、人二种体性为空,而观真如实相为有。又一切法有二:一妄、二真。于诸妄法应无所行,舍诸妄故;于法真性应常观察,求证达故。虽作此行,亦不作真智行,于实相为有;亦不作俗智行,于分别为空。故《般若》云「应无所行而行」,是名为行。不行故无所不行,不分别故无所不分别,不行不分别故妄幻皆除,无所不行不分别故真际咸达。由此双修照辨一切,于事依他住忍地等,于理成实观如实相,所执人、法皆照为空。
经「是名菩萨(至)行处」。
赞曰:结也。
经「云何名菩萨(至)亲近处」。
赞曰:下明亲近处。有二:一问、二释。此问也。
经「菩萨(至)变现之戏」。
赞曰:下释。有二:初离外恶缘不可亲近处,返显不离外善缘可亲近处,即是人境。后外观真法可亲近处,返显外观妄法不可亲近处,即是法境。互影显彰,即分为二。然观真法应通余行,通引四故,寄初行明不唯初行。初文有二:初释、后结。「离诸恶缘」,初修戒行。「常好坐禅」,次修定行。后亲近处观空境等,方修慧行。初文分三:初四为一段,次一为一段,后五为一段。初中复二:初明离四,后明不离。此中三离:一损害缘,二恶见缘,三坏乱缘。菩萨虽复普化群生,始行之人应为简择,非久学者亦复如是。又此许令说法导利,但和其光,不得随顺同尘交好,所以离之。遮初不遮后、遮同不遮异、遮顺不遮违、许化不许好,故不相违。「若近王等唯自增损」,如《律》中说,若入王宫有十种过。吴王同辇一代为荣,秦主让妻千龄受耻,外道邪人恒伺法短,故律不听自手与食,况应亲近?「尼揵子」者,离系外道也。「文笔经书」者,诗歌之类为文,碑志之属为笔,书者周礼六艺。五曰六书,谓象形等。「书」著也,著于竹帛等,如音中解。今举彼类,西方与此不同。「路伽耶陀」者,先云恶答对人,正言路迦也底迦,云顺世外道。逆路伽耶陀者,先云恶征问人,正言缚摩路迦也底迦,云左顺世外道。执与前乖者,名左顺世也。下一者,言贯上二处。那罗等者,文画其身。变现戏者,作世幻术等。「凶」音许容反,恶也。《玉篇》「肝巩反、恐惧也」。今此从初。有作「凶」,危咎也,恶不过也。《阿含经》言「智者常怀忧,如似狱中囚;愚者常喜悦,犹如光音天。掉戏之人,如无钩象、穴鼻驼牛,难可禁制。」又偈云「汝已剃发著染衣,执持瓦钵行乞食,云何乐著戏咲法,既无法利失功德。」由此不应相扠扑等。「扠」音丑佳反,以拳加人。又作「掴」字。「扑」音蒲角反,应作「𢷏」字。
经「又不亲近(至)诸恶律仪」。
赞曰:第四恶业缘。旃陀罗,云屠者,不律仪也。正言旃荼罗,此云严帜。恶业自严行持标帜,摇铃持竹为自标故。此中举六;杂心有十二,谓屠羊、养鸡、养猪、捕鱼、捕鸟、猎师、作贼、魁脍、守狱、呪龙、屠犬、伺猎;《涅槃经》十六,牛羊猪鸡为利故买,肥已转卖,为利故买,买已屠杀,即为前八,九钩鱼、十猎师、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十三捕鸟、十四两舌、十五狱卒、十六呪龙。《对法》第八有十四:屠羊、养猪、捕鸟、捕鱼、猎鹿、罝㝹、劫盗、魁[魅-未+会]、害牛、缚象、立坛呪龙、守狱、谗构、好为损等。此文意说,意思广重损害寔深,计利养命终身不辍,皆名不律仪,故言好为损等,故此经言诸恶律仪。「畋」音徒贤反,取禽兽也。又徒见反,地平畋畋,今从初。有作田,为田除害也。「䰻」音语居反,亦捕也,应作「䲣」。《玉篇》「䰻,语去反,捕鱼也。又作渔。」「䲣」又作「鱼」,非也。
经「如是人等(至)无所悕望」。
赞曰:此明不离。许和光而化之,不许同尘,故不亲狎。
经「又不亲近(至)无所悕求」。
赞曰:此第二段,初离后不离。第五劣友缘,《涅槃经》言「菩萨怖畏二乘,如惜命人」,《寂调音天子所问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譬如有人饥渴羸瘦,宁忍饥渴终不食于杂毒之食。菩萨亦尔,宁悭嫉破戒恶口懒堕志念无智,终不悕求二乘果地。佛告天子:如贪人食是轮王毒,故二乘者持戒精进,即是菩萨破戒懒堕,故不应亲近;来为说法,不悕亲侠利养恭敬。」
经「文殊师利(至)以为亲厚」。
赞曰:下第三段。初离第六长染缘、第七非器缘、第八讥呵缘、第九非轨缘、第十散乱缘;后明自行。五离中此文有二:第六长染缘、第七非器缘。《十诵律》云:「譬如熟食人之所食,一切女人亦复如是,令人爱著不能舍离。」《智度论》云:「清风无形犹可捉,蚖蛇含毒犹可触,女人之心难可得。执剑向敌犹可胜,女贼害人难可禁。」《四分律》说:「数往白衣家有五种过:一数见女人,二见数相亲,三转亲侠,四便生欲想,五或时致死次死苦恼。故应远离。」五种不男者,谓生便、除去、嫉妬、半月、灌洒。由有二过,男女烦恼恒俱行故。好人难得,非法器故不应亲近。
经「不独入他家(至)不乐与同师」。
赞曰:此中有三,第八讥诃缘、第九非轨缘、第十散乱缘。《瑜伽论》言:「应离十四垢业,藏隐六方,远四恶友,摄四善友。」离十四垢业者,《长阿含》云:「身语恶业有四:杀、盗、邪婬、妄语,不依此四作诸恶事。恶因有四,谓贪、瞋、痴、慢,不依此四起恶业。离六损财法:一耽酒、二博戏、三放荡、四迷著伎乐、五恶友相损、六渐随彼说。此六之中各有六种,如是合名十四垢业。」藏隐六方者,《长阿含》说:「罗悦城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积世相传于清旦时恒礼六方,令六方神常护家业所作谐偶。忽然值佛,问:有是法不?佛答言:有。与汝不同。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子为西方,亲友为北方,仆使为下方,沙门高德为上方。六方之中各有五事。」言常藏隐在此六中,不生憍举随其所应。若能住此六方之中,故言藏隐。远四恶友者,《长阿含》说:「一者如亲恶友,畏而伏之实无亲意。二者美言恶友,言顺意违。三者敬顺恶友,心虽敬顺然于所作善恶皆从无相谏心。四者同事恶友,为恶事伴,或同饮酒、博戏、婬逸及歌舞等。」此四之中各各有四,言四可恶而常远之。摄四善友者,长阿含说:「一止非善友,恶事相止故。二慈愍善友,苦事相怜故。三利人友,乐事相与故。四同事善友,善事相同故。」一一之中各各有四,皆广如彼,不能繁引。
经「常好坐禅(至)初亲近处」。
赞曰:此修定行及结也。「常离阓閙独处闲居」,诫初学者应自静住,诫久学者身虽处闹心常静故,理实四行诸恶皆离、诸善皆修。且谈说经多所起者,故上下文唯说恶行以劝修习,非唯尔许,说经比丘于余戒行已具持故。上明人境,下明法境。
经「复次(至)不转」。
赞曰:第二亲近处。学慧行中有二:初教观,后结之。教观中,初空观、后有观,真俗二谛观也。空观有十八句,为三释:一云此中唯观遍计所执空,显真如无相一体之法,下有观方教作俗事观。十八句中分为八类,此有二类:初三句依三性以显真,由真体妙自性难知故依诠显。初句依遍计所执无以显,人法皆空故。第二依圆成实性,第三依依他起性,染法颠倒、真如净法不颠倒故。次三句依常住以显真。有为有三品,中品可迁动,可随下品退败、可随上品进转;无为不尔。
经「如虚空(至)不起」。
赞曰:此有三类。初一句离二得以显真如,太虚空无能得、所得性故。次一句举内证以显真如,名言不及,唯智证故。次三句非有为以显真如。《涅槃经》言:「无因缘故名无生,以无为故名无出,无造业故名无作。」此名无起,体非因缘生,非体先有从他新出,亦非从业新所起作。
经「无名(至)无障」。
赞曰:此有三类。初二句离诠旨以显真,无名相故。次一句离妄法以显真,无妄能取、所取相故。后四句举体妙以显真。《大品经》说超三世故无量,越十方故无边,离惑障品名无碍,离所知障品名无障。此中总显法性真如是如实相,无所执人法,亦非依他颠倒之体,体性常住非二得得,故唯内智证,非因缘造,离名离义离能所取,非三世十方摄,无惑智二障。应以此理而观真性,即前所云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或初三句显我,如实性故、大自在故。次三句显常,无进退故。次七句显乐,无生等故。次五句显净,离妄三世十方等故。由对二性故成四德。或初六句空行境,次五句无相行境,后七句无愿行境,同观真如起三观故。
经「但以因缘有(至)故说」。
赞曰:此有观也。上观一切法真空以起欣,此观一切法妄有而生厌。但遍三界五趣四生一切法境,皆作是观,以因缘有,从二障倒、或四七倒、或心乱倒生,故说为有;非真实有,深生厌舍。《仁王经》言:「世界虚幻起,譬若虚空华,如影实皆无,因缘故诳有。」《摄论》亦言:「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心逢俗境应作是观。或此释伏难,谓有难言:若此性空语言道断,云何复说为空等耶?由待从彼颠倒所生、虚妄有法,说为空性,非空体有,空亦空故。《中论》颂云:「若有所不空,应当有所空,所空不可得,何况得于空。」由此即答空亦无体。此依三论,非中道宗。又有解云,此待妄有颠倒生法,故说为空非空定空。言因缘者,因由缘藉之义。《无垢称》云:「说法非有亦非无,一切皆待因缘立。」此意说真,非体实无,但非体定空,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
经「常乐观如是(至)第二亲近处」。
赞曰:结也。
经「尔时世尊(至)及亲近处」。
赞曰:初二十七行半颂前,中分二:初二十三行颂颂前二处,后四颂半颂得安乐果。初中复二:初一颂半劝示,后二十一颂半颂前二处。此初也。
经「常离国王(至)皆勿亲近」。
赞曰:下颂二处。分三:初十三颂半颂外人境有法二处,次二颂半颂初内有空法行处,后五颂半颂外真法境亲近处。长行中初说行处,次说亲近处。亲近处中,初离外妄有、后观外真空。今颂初离外妄亲近处,次方明内行处,后颂外真法亲近处。乍观文势,初双颂行、亲近二处,结文双结故。然初文内无行处文,但以颂言「于此恶缘无所畏心,无所悕望而为说法」,义由柔和及善顺等,方无怖畏无所悕望名为行处。故文双举,实唯近处。十三颂半外亲近处,中分二:初十二半颂近处,后一颂结。初文复二:初六颂半颂离五缘,后六颂颂离四缘;不颂散乱缘。初复分二:初四颂半颂离,后二颂不离。此初也。初一颂半离四缘:一损害,二坏乱,三恶业,四恶见。后三颂离一缘,谓劣友。前开后合,亦非次颂。
经「若是人等(至)而为说法」。
赞曰:颂不离也。由观空有以游止心,故无畏等名为行处。
经「寡女处女(至)一心念佛」。
赞曰:此六颂颂离四处,一长染、二非器、三非轨、四讥诃。文分为五:一颂长染、非器二缘。二颂重颂恶业。「魁」音苦回反,师也。「脍」音古外反,割也,细切为脍。「衒」音户练反,行卖也自媒也。一颂重颂坏乱长染。一颂颂非轨。「屏」音必郢反,蔽也。若隐僻作「偋」,音卑政反,又蒲定反。一颂讥诃。「里」者,五家为隣、五隣为里。二十五家,里居也。方居一里之中。乞食法有十三种:一住正戒,二住正威仪,三住正念,四住正见,五依法,六依时,七依处,八依次,九离贪,十离取著,十一离瞋恼,十二离麁犷,十三离憍慢心。此中初四住正乞食,次四住轨则,后五舍烦恼。如经广说。乞食为二事:一为自资,行正道故;二为利生,具檀舍故。受者施者各成六度,所以行乞。《缨珞经》乞食为二十事。《宝云经》说随所乞得分为四分:一分拟与同梵行者,一分拟施贫下乞儿,一分拟施水陆众生,一分自食。然以一食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自食,当怀食想,如食旷野子肉等,愿得法身离诸过失,念报施主恩如是想食。又如《无垢称》说大迦叶问疾,无垢示之。
经「是则名为(至)能安乐说」。
赞曰:结也。无所畏等名为行处,离恶外缘名为近处。
经「又复不行(至)菩萨行处」。
赞曰:此颂有空法行处,初颂法空、后一颂半生空,前说二处即有观故。颂更不颂住忍辱等。
经「一切诸法(至)是名近处」。
赞曰:此五颂半颂外真法亲近处。为三:初一半颂十八句中生法二空离有为无为,次二颂如山心定,后二颂乱颂余句。随其所应,如义应知。
经「若有比丘(至)无有怯弱」。
赞曰:此四颂半明安乐果。分二:初一颂半标,后三颂释。离过非故所以无怯。「怯」畏也劣也多畏也。
经「文殊师利(至)说法华经」。
赞曰:结也。
经「文殊师利(至)安乐行」。
赞曰:第二正语行。有三:初标劝,次别示后,五颂显安乐果。此初也。
经「若口宣说(至)好恶长短」。
赞曰:下别示。长行有二:初离恶;后修善,「善修如是安乐心故」下是。初离七恶,此即初四。《智度论》云「善人相者不自赞毁不赞毁他」。「若毁法」者,《百喻经》说「如二人洗父之脚,互相诽毁便令损折。」
经「于声闻人(至)怨嫌之心」。
赞曰:此离三过。「怨」音于愿反,无平音。又屈者作「冤」,枉作「惌」,屈草自覆作「宛」,故无也。「嫌」音户兼反,心不平也。非但独离尔所语恶,随说经要且说尔所,下皆准知。明善亦尔。
经「善修如是(至)一切种智」。
赞曰:此修善。有三:一顺意为说,二各以大乘,三令得种智。
经「尔时世尊(至)随问为说」。
赞曰:十六颂半分二,初十一颂半颂前、后五颂安乐果。颂前分八,此文有二:一颂安座处,一颂半轨仪。「著新净衣」,浣故名净。《正法华》云「净洁被服」。此下复云「内外俱净」。有作新染,非也。
经「若有比丘(至)和颜为说」。
赞曰:第三若逢缘至和颜为说。
经「若有难问(至)入于佛道」。
赞曰:第四问答。得所令他得利益。
经「除懒堕意(至)咸令欢喜」。
赞曰:初一颂第五自除恶染,后一颂半第六示其所说。嬾堕是放逸,与懈怠别。
经「衣服卧具(至)安乐供养」。
赞曰:初一颂第七自不悕求,后一颂半第八教安心想。《智度论》云「大慈怜愍为众说法,不为衣食名声势力,大慈悲故、心清净故,得无生忍。」如有颂言:「多闻辨智巧言语, 美说诸法转人心, 自不如法行不正, 譬如云雷而不雨。 博学多闻有智慧, 讷口拙言无巧便, 不能显发法宝藏, 譬如无雷而不雨。 不广学问无智慧, 不能说法无妙行, 是弊法师无惭愧, 譬如小云无雷雨。 多闻广智美言语, 巧说诸法转人心, 行法心正无所畏, 如大云雷澍洪雨。 法之大将持法镜, 照明佛法智慧藏, 持诵广宣振法铃, 如海中船渡一切, 亦如蜂王集诸味, 说如佛言随佛意, 助佛明法度众生, 如是法师甚难值。」得入旃檀林而但取其叶,既入七宝山而更取水精,有人入佛法不求涅槃乐,返求利供养,是皆为自欺。故令不悕而为说法。
经「我灭度后(至)说不能尽」。
赞曰:此五颂安乐果。分三:一颂标,二离恶,二获善。
经「又文殊师利(至)求其长短」。
赞曰:第三意离诸恶自利行。长行中有二:一示行,二示果。示行有二:初教离恶;后教修善,「当于一切众生」下是。离恶有四,此为初二。初行有三,并意业,一离嫉妬、二离谄曲、三离诳诈。第二行「不相非」下皆语业。
经「若比丘(至)有所诤竞」。
赞曰:后二离恶,一不恼他、二不戏论。「争」音侧茎反,捔也。「诤」鬪也。二皆得。
经「当于一切(至)亦不多说」。
赞曰:修善。有三。一修意业,住三想中;二修身业,恭敬礼拜;三修语业,平等说法少说贵说。
经「文殊师利(至)尊重赞叹」。
赞曰:安乐果中有四:一无恼乱,二得善友,三得众听,四转入法。此四果皆与前行相应,恐文繁广故略不说。
经「尔时世尊(至)云汝不得佛」。
赞曰:六颂分三,初二离恶、次三修善、后一劝修。此初也。初颂离七恶以质直,后颂离三过以传授。「伪诈」不实也。「蔑」音莫结反,《说文》「相轻侮也」。《切韵》无也。若轻作「蔑」。
经「是佛子说法(至)说法无障碍」。
赞曰:明修善。分三:初一于生修四行,次一敬菩萨,后一于佛起父想。
经「第三法如是(至)无量众所敬」。
赞曰:此劝修也。
经「又文殊师利(至)生大悲心」。
赞曰:第四心修诸善利他行。长行中分三:初明行法,次「文殊师利是菩萨等」下明安乐果,后「于无量国」下叹经胜妙。初文有二:初教慈悲,后教作念。此初也。行法缘慈欲与法乐,故于在家出家起慈。此于菩萨种姓中起,不怖生死苦,故于非菩萨谓一阐提二乘等身多怖众苦,故起悲心,行众生缘悲及法缘悲,其实慈、悲二类双运。今据增上,亦不相违。《华严经》说:「佛子!菩萨有十种大悲常观众生:一观无所归依,二随逐邪道,三贫无善根,四长寝生死,五行不善法,六欲缚所缚,七在生死海,八久远长病,九无欲善法,十失诸佛法。」
经「应作是念(至)不信不解」。
赞曰:下教作念。有二:初念惛迷,后念化导。此初也。「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者,即《法华经》开昔逗小说三乘,示今逗大明一实。不近善友耳不曾闻,心曾不知不自觉悟。又不问人,设闻不信,虽信不解,惛迷之相。
经「其人虽不问(至)住是法中」。
赞曰:此念化导。谓所化人今虽不闻等,后彼住于九地或是七地或凡圣地,或随何方域地,我成佛已必当引之住大乘法中。
经「文殊师利(至)无有过失」。
赞曰:下明安乐果。分二:初总标无失离诸危怖,后明有得胜果安乐。此初也。
经「常为比丘(至)皆得欢喜」。
赞曰:下明有得胜安乐果。有二:初明得三德,后释所由。此初也。一得名利,二诸天随侍,三问难欢喜。
经「所以者何(至)听所护故」。
赞曰:此释所由。义深故佛护,佛护故有得。
经「文殊师利(至)受持读诵」。
赞曰:下叹经胜妙。有二:初标胜妙,后喻合成。此初也。
经「文殊师利(至)降伏诸国」。
赞曰:下明喻合成。有二:初喻、法合昔授权方;后喻、法合今施实教,「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下是。初文复二:初喻、后合。喻中有五:一法王施化喻,二众魔拒逆喻,三圣者伏除喻,四随功授道喻,五末赐此经喻。此初也。「强力」者,胜生死故。轮王有四,如《瑜伽》说「金轮望风顺化,银轮遣使方降,铜轮振威乃伏,铁轮奋戈始定。」法身、自受用、他受用、化身如次配喻。今化二乘既是化佛,即取铁轮王为喻,起兵战故。「威势」谓神通智慧。「诸国」谓生死业惑。「降伏」者断灭义。
经「而诸小王不顺其命」。
赞曰:众魔拒逆喻。分段、变易生死,及烦恼、所知障品,三种魔类并示现天魔等,名诸小王。拒逆佛化、难可除断,名不顺命。
经「时转轮王(至)而往讨伐」。
赞曰:圣者伏除喻也。象、马、车、步四名种种兵。喻声闻、缘觉,各有有学、凡圣。令其伏断,名往讨伐。
经「王见兵众(至)即大欢喜」。
赞曰:随功授道喻。有二:初欢喜,后赏赐。此初也。除断惑障,并分段生、死三魔之类,非伏天魔及所知障品三种魔军,名战有功。顺契佛心,故大欢喜。
经「随功赏赐(至)奴婢人民」。
赞曰:赏赐。有三:初喻无为功德,合中言赐涅槃城故;次喻内有为行德,五根、五力等;后喻差别果德,禅定、解脱等。如次配经三个「或」字。总相配喻。或断德生空理如田,众生毕竟空为宅,因中择灭如聚落,无学果满择灭涅槃如城邑,惭愧忍辱为衣服。五分法身、六恒住为严具;禅定解脱等为种种珍宝;七圣财为金银等;六通为象马车乘;生空智为奴,驱策现前故;八胜处为婢,胜伏所缘故;十遍处等为人庶,处处遍满故。
经「唯髻中明珠至(至)必大惊怪」。
赞曰:末赐大乘喻也。明珠即是法华大乘,是佛心首所持,故言髻中。见功犹小,不断智障品之四魔,法华会前尚住权智未为说此。「王眷属」者谓大菩萨。「必惊怪」者,见不顺机而说妙法,故生疑怪。
经「文殊师利(至)王于三界」。
赞曰:下合。亦五,此合法王施化。
经「而诸魔王不肯顺伏」。
赞曰:此合众魔拒逆。
经「如来贤圣诸至与之共战」。
赞曰:此合圣者伏除。
经「其有功者(至)令皆欢喜」。
赞曰:此合随功授道。初喜、后赐。「禅定等」者,合喻中下二「或」字。「涅槃城」者,合初「或」字。准前喻配,义可知也。
经「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赞曰:此合末赐此经。
经「文殊师利(至)而今与之」。
赞曰:下喻法合今施实教。有二:初喻法合今与实,即论第六集功德人增上慢;后喻合与第一,即十无上中说无上也。初文有二:初喻、后合。此初也。「诸兵众」者谓十地菩萨也。实破四魔,破分段故。既小能破变易四魔,为说无量义经亦名妙法莲华。二乘圣者随其所应,全破分破分段三魔,当必能破变易四魔,发心悕大当必破故。如世军将功勋小者,待施功而爱赏,志意骁雄,预赐勋佣之旨奖进其心,故说为与。此犹未入十地之位,且赐明珠之教,入十地已分破变易四魔,乃赐明珠之体。
经「如来亦复(至)亦大欢喜」。
赞曰:下合。有二:一喜、二与。此初也。此明已破分段四魔,更起大心当破变易,有大功勋,故佛欢喜与此法华。非是一切但破分段四魔,不发大心,当破变易四魔,名大功勋者,而皆赐此经,趣寂声闻不与之故,退心有学亦与之故。或复今者且据退心二乘无学,已破分段四魔,名大功勋,不说趣寂。四魔有二:一分段、二变易,如破魔章说。今随要者,分段三魔体性可悉,欲界第六他化天子名曰天魔,变易三魔理亦可知,八地已上诸大菩萨示现为天魔。故《无垢称》云:「示现为魔王者,多是不可思议解脱菩萨,唯有龙象能与龙象为战诤故。」如前已说。然彼降位降时不同,如《理趣疏》。今依《大集经》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如次能坏蕴、烦恼、死及与天魔。复次观有漏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次坏蕴、烦恼、死及天魔。复次观空、无相、无愿,具此三已回向菩提,如次坏四。复次观身、受、心、法,如次坏四。《智度论》云:「菩萨得道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故破蕴魔,得道及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入不动三昧故破天魔。」
经「此法华经(至)而今说之」。
赞曰:此明与之。此经是佛之因,多饶怨谤,而今与之,如解明珠。
经「文殊师利(至)今乃与之」。
赞曰:此喻合与第一,即说无上。有二:初所诠理最先故得无上。
经「文殊师利(至)而敷演之」。
赞曰:此能诠教最先故无上。
经「尔时世尊(至)佛所赞经」。
赞曰:合初十四颂半颂第四行。中分二:初四颂颂安乐行,后十颂半颂经胜德。初文有二:初一颂总标,后三颂别颂。此初也。「哀」慈也。「愍」悲也。
经「后末世时(至)令住其中」。
赞曰:此三别颂。一颂一句颂起慈悲,一颂三句颂起思念。
经「譬如强力(至)明珠赐之」。
赞曰:下十颂半颂经胜妙。中有二:初四颂喻,后六颂半合。此初也。初三颂喻权,后一颂喻实。权有三喻:一王,二功,三赐。
经「如来亦尔(至)说此诸经」。
赞曰:下六颂半颂合。中分二:初三颂半颂合昔权,后三颂颂合今实。此初也。今亦唯有三:一颂半法王,一颂功,一颂赐。「说此诸经」者,说此会已前经。
经「既知众生(至)为汝等说」。
赞曰:此合今实。有二:一颂半颂合今实,一颂半颂合与第一。
经「我灭度后(至)如是四法」。
赞曰:此第三段结成四行。
经「读是经者(至)如日之照」。
赞曰:下二十一颂半是第二大段明通安乐果。中分三:初四颂半明寤时果,次十六颂明梦中果,后一颂结前果。此初也。一颂半自体无六恶,一颂众生敬慕天为仆使,一颂外三恶不侵,一颂无畏聪慧。
经「若于梦中(至)而为说法」。
赞曰:下梦中果。分五,此初二文。初一半见佛,后一半见自说法。
经「又见诸佛(至)合掌听法」。
赞曰:此六颂半见佛授记。曲分为四:一颂半见佛说法,二颂身处证悟,一颂标记,二颂正授。
经「又见自身(至)常有是好梦」。
赞曰:此二颂半见身寂静修行见佛。
经「又梦作国王(至)如烟尽灯灭」。
赞曰:此四颂见身舍俗成道。分四:一颂见修行,一颂成道,一颂半利生,半颂入灭。
经「若后恶世中(至)如上诸功德」。
赞曰:此结前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