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实际品
论曰。言实际者。离虚之称。究竟之义离幻究竟故名实际。依教修理。理入行入。故名为入。然实际以无际为际。二入是无入之入故名入实际品。
经曰。于是如来作如是言诸菩萨等本利深入可度众生。
论曰。别明观行六分之中第三依本利物分竟。此下第四从虚入实。又前品明心生灭门。今此品显心真如门。就文有四。一者略标大意。二者广显道理。三者身子领解。四者时众得益。初中有二。先开令入方便。后示所入实际。开方便中总标别开。此文总标令入大意。
经曰。若后非时应如说法时利不俱顺不顺说非同非异相应如说引诸情智流入萨般若海无令可众挹彼虚风悉令彼庶一味神孔。
论曰。此是第二别开方便。于中即开四种方便。一者知时方便。二者识机方便。三者引入方便。四者出离方便。知时方便者。如经若后非时应如说法时利不俱故。后有三义。佛灭度后故。正法灭后故。五重五百中后五百岁故。言非时者。非纯熟时故。非易悟时故。异见盛兴相非时故。若于如是非时直应真如说法不当彼时无所利益。时利不并故言不俱。是为知时方便。识机方便者。如经顺不顺说非同非异相应如说故。顺不顺说者。若直顺彼心说则不动邪执。设唯不顺说者则不起正信。为欲令彼得正信心除本邪执故。须或顺或不顺说。又复直顺理说不起正信。乖彼意故。不顺理说。岂生正解。违道理故。为得信解故顺不顺说也。若诸异见诤论兴时。若同有见而说则异空见。若同空执而说则异有执。所同所异弥兴其诤。又复两同彼二则自内相诤。若异彼二则与二相诤。是故非同非异而说。非同者。如言而取皆不许故。非异者。得意而言无不许故。由非异故不违彼情。由非同故不违道理。于情于理相望不违故言相应如说。如者而也。引入方便者。如经引诸情智流入萨般若海故。诸情者。大小情欲差别故。诸智者。空有知见差别故。引接此辈皆顺道流。令入一觉一切智海。无上菩提深广义故。如百川流同入大海。大海深广同一味故如是名为引入方便。出离方便者。如经无令可众挹彼虚风悉令彼庶一味神孔故。挹者斟也。是取纳义言虚风者。谓游空风。能起诸浪。喻诸境界动诸识浪。可度众生挹境界风故。从前来诸识浪转。今无令挹识浪静息也。庶者庶几。是希望义。言神孔者。谓神仙窟。远离城邑无事闲静长生之处。喻大涅槃不死之宅。圆寂平等故名一味。令彼众生希大涅槃。止诸识浪出离流转。如是名为出离方便。
经曰。世间非世住非住处五空出入无有取舍何以故诸法空相法性非无非无不无不无不有无决定性不住有无非彼有无凡圣之智而能测隐诸菩萨等若知是利即得菩提。
论曰。是示所入道理。于中有四。一者略明。二者重释。三者偏执不当。四者达者胜利。初中言世间非世者。世间五法无所有故。住非住处者。常住涅槃无所得故。修观行者达五空时。出有入空故言出入。入空之时不取空性。虽不取空而不舍空。以之故言无有取舍。既入五空。何故不取。若无取者如何不舍。为答是问故。第二释诸法空相法性非无。故说入空。非无不无不无不有。故无取舍。言非无者。谓法性理。不同免角故。言不无者。谓观行者而不遣故。不遣之者非无理故。言不有者。谓观行者亦不存故。不存之者非有理故。法性如是非定有无。是故达者不住二边。故言无决定性。不住有无。由是道理故无取舍。第三中言非彼有无凡圣之智者。凡夫存有而背于空。二乘背有而趣空寂。如是不离有无之智而能测量安隐法性者。无有是处故言非也。第四中言诸菩萨者。地前菩萨若知法性不有不无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故切言即得菩提。谓即发心知法性时。是时即得无上菩提。是义出华严经发心功德品也。上来诸文每言决定性故。何故此中乃言无决定性是不相违。所以然者。无决定义无改定故。
经曰。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曰大力即从座起前白佛言尊者如如所说五空出入无有取舍云何五空而不取舍。
论曰。此下第二广显道理。于中即以四门分别。一显实际义。二明趣入义。三开入之阶位。四示入之方便。初中亦四。一名五空。二明三空。三明空是真。四明真是如。初中有二。先问后答。问者名大力者。此人得入实际法门。遍周法界。无所不为得大自在。故名大力。故于是门开发显扬。言如如者。佛所说言契当如理故。前如是当义。后如是道理。先领后问。问其二义。一问五空法门。二问无取舍义。
经曰。佛言菩萨五空者三有是空六道影是空法相是空名相是空心识义是空菩萨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无空相无相之法有何取舍入无取地即入三空。
论曰。如其次第答前二问。五空即显三种真如。何等为三。一流转真如。二实相真如。三唯识真如。是义具如显扬论说。此中前二空即前二真如。后三空是第三真如。是义云何。初三有是空者。由三有爱流转三界。三界流转无前后性。刹那无住空无所得。即是流转真如门也。第二六道影是空者。由善恶业各二品故。六道果报似本现影。影无离本空无所得。即是实相真如门也。后三唯识真如门者。前二是遣所取义名。名义互客不成实故。后一是遣能取心识。能所相待不独立故。唯识道理最难可入。故开三空遣其能所。能所空故得无分别。菩萨已下答第二问。如是等空者总举五空辨其理智。空不住空者。空智无住与理平等故。空无空相者。空理无相与智平等故。理智平等无能所相。何容取舍于其间哉。所以入中即入三空。无取地者。谓十地也。
经曰。大力菩萨言云何三空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无真实文言道断不可思议。
论曰。此一问答是明二空。空相亦空者。空相即是遣俗显真。平等之相亦空。即是融真为俗。空空之义如销真金作庄严具。如涅槃经言。是有是无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名空空。是明俗谛有无是非差别之相是空空义。空于平等空显俗差别故。故此差别名为空空。空空亦空者。空空即是俗谛差别。亦空还是融俗为真也。如销严具还为金缾。第三中言所空亦空者。谓初空中空所显俗。第二空中空所显真。此二无二故言亦空。是融一谛显一法界。一法界者。所谓一心。然初空门内所遣俗者是所执相。第二空中所融俗者是依他相。俗有二种相故所遣所融非一也。又初门内遣俗所显之真。第二空中融俗所显之真。此二门真唯一无二。真唯一种圆成实性。所以遣融所显唯一。第三空者非真非俗非二非一。又此三空。初空显俗谛中道。次空显真谛中道。第三空显非真非俗无边无中之中道义。言如是等空者。总举三空。不住俗相。不住真相。亦不住于无二之相。故言不住三相。如是不住究竟显实故言不无真实。虽不无实而非有实。由如是故文言道断。道断之言亦不可寄故亦说言不可思议。
经曰。大力菩萨言不无真实是相应有。
论曰。此下第三明空不无真而不有真义。先问后答。问意而言。凡言有无必也相对。不有必无。不无即有。若言不无真实之理则应是有真实之理。凡诸学者每作是计。为遣彼执故作是问。
经曰。佛言无不住无不无不有不有之法不即住无不无之相不即住有非以有无而诠得理菩萨无名义相不可思议何以故无名之名不无于名无义之义不无于义。
论曰。答中有二。一者正答。二者叹深。初中言无不住无者。先言不无真实句中谓无之名不住无义。是故不无之名亦不当于有义。以之故言不无不有。是明无名之名不当有义之义不有之法不即住无者。虽融俗为真而不守真无之法故。不无之相不即住有者。虽融真为俗而不守俗有之相故。以真俗不住有无故。不无真实无二之理。真俗不无二谛故。不有真实无二之理。故言非以有无而诠得理。是明无义之义不称有名之名。菩萨已下第二叹深。于中有二。直叹释叹。无名之名不无于名者。佛所说名不当有义之义故为无名之名。而当无义之义故言不无于名也。无义之义不无于义者。佛所体义不称有名之名故为无义之义。而称无名之名故言不无于义也。如是不有名义而亦不无名义。由是道理不可思议也。
经曰。大力菩萨言如是名义真实如相如来如相如不住如如无如相相无如故非不如来众生心相相亦如来众生之心应无别境。
论曰。此下第四明真不有如而无不如义。于中有二。先问后答。问中亦二。先立道理。后问所疑。言如是名义者。如前所说不可思议之名义相。名义相称无倒无变故名真实。如是名义远离能所一味平等故名如相。如是名义平等如相诸佛如来所体故言如来如相。如不住如者。是明无名之如名当于无如之如义。如无如相相无如故者。无如相之如相称于无名之如名。如是称当能所平等故。若名若义非不如来也。相无如者。如相无如。如相正是无相为相。当知如无如相是明不有如之无相。相无如者。是明不有无相之如。如之体相虽是不有而亦不无如之体相。如是无如相之如相方称无名之如名也。众生心相相亦如来者。谓诸众生分别心相相即非相无不平等。是故彼相亦是如来。上来正立平等道理。次言众生之心应无别境者。是问所疑。众生心相既是如来。则众生心应无别境。无别境者。即无分别。无分别故应无染污。无染污故即无三界。有作是疑故作是问。
经曰。佛言如是众生之心实无别境何以故心本净故理无秽故以染尘故名为三界三界之心名为别境是境虚妄从心化生心若无妄即无别境。
论曰。是答所疑。先与后夺。与者就自性净。本无染故。夺者约随他染。有别境故。自性净者。如宝性论引经说言。善心念念灭不住非烦恼所染。不善心念念灭不住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乃至广说故。即是染而不染门也。随他染者。夫人经言。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即是不染而染门也。心本净故理无秽故者。自性净心本觉之理非诸尘秽之所入故。以染尘下夺其所问。于中先显不觉染尘。后对不觉略示始觉。不觉中言以染尘故名为三界者。住地烦恼略有三种。谓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以此住地起三界爱。三界爱故三界心生。由是妄心。变作虚境。以之故言从心化生。次明始觉。心若无妄者。依理观行妄心不生故。即无别境者。妄作境界随心灭故。上来四门合为第一广实际义。
经曰。大力菩萨言心若在净诸境不生此心净时应无三界佛言如是菩萨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见诸境唯所见心心不幻化即无所见。
论曰。此下第二广趣入义。于中有四。一者总明趣入。二者别显趣入。三者入之离过。四者入之离边。初中有二。先问后答。问中言此心净时应无三界者。初地已上证见本净故。随所应得三界灭无。三界事相者。或于初地或第八地而得灭无。三界自性者。等觉位中而得灭无。三界习气至妙觉位方得灭无。此义具如二障章说。答中总许故言如是。三界灭无时心境不相生。所以然者。唯心妄见变作境界。心无妄时则不作境。境界无故不生心也。
经曰。菩萨内无众生三性空寂则无己众亦无他众乃至二入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即无三界。
论曰。此下第二别明趣入。于中有二。一者总标举数。二者问答别显。此是初文。内无众生者。谓十住位得内人空故。三性空寂者。十行位中得内法空故。则无己众亦无他众者。十回向位得平等空遍遣自他人法众故。所言众者。众生名众。五阴之法亦名五众故。是相似空未得真证。乃至二入者。通举地前地上入数。
经曰。大力菩萨言云何二入不生于心心本不生云何有入佛言二入者一谓理入二谓行入理入者深信众生不异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尘之所翳障不去不来凝住觉观谛观佛性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金刚心地坚住不移寂静无为无有分别是名理入。
论曰。此下问答别显。问中有二。先问后难。答中亦二。先答后通。答中有三。牒数列名次第辨相。此中理入者。顺理信解未得证行故名理入。位在地前。行入者。证理修行入无生行故名行入。位在地上。理入文中有其四句。深信已下乃至翳障。是十信入。不一者。谓众生相不异真性而非一故。不共者。非亦一亦异故。第二句言不去不来凝住觉观者。是十住入。悟众生空故不来去。于人空门静住其心觉察佛性无去来故。第三句言谛观佛性不有不无者。是十行入。已得法空依法空门谛观佛性。不有法相不无空性故。第四句言无己无他凡圣不二等者。是明十回向位。理入已得自他平等空故心如金刚坚住不退。梵网经中名十金刚。仁王经中名十坚心。是十回向之异名也。
经曰。行入者心不倾倚影无流易于所有处静念无求风鼓不动犹如大地捐离心我救度众生无生无相不取不舍。
论曰。是明地上证入之行。心不倾倚者。如理智心不攀缘故。攀缘之心不生起故。影无流易者。如理之境离三际故。流变境像不复现故。所有一切世间福乐乃至菩提大涅槃果。于是一切皆无愿求。通达平等无此彼故。故非境界风所鼓动。是明自利行入。捐离己下令他入行。以证二空离人法相故。能普遍救度一切。虽心无生亦无境相。而不取其寂灭之性恒不舍于一切众生。以之故言不取不舍。如是二行名为行入。
经曰。菩萨心无出入无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为入。
论曰。此是第二通彼所难。证理之心远离生灭无始无终故心无出入。无出入已亦无昔日出入之心故无出入心。去昔有出入心。入此不出入心故言入不入故故名为入。如是前难得善通也。
经曰。菩萨如是入法法相不空不空之法法不虚弃何以故不无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尔清净。
论曰。此下第三能入离过。于中有二。略明广释。此即略明。如是入法者。谓入实际无出入法。是不无法能所平等离诸过患具诸功德。非心非影者。心境平等离能所故。法尔清净者。无始无终离诸相故。
经曰。大力菩萨言。云何非心非影。法尔清净。佛言。空如之法。非心识法.非心使所有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心不相应法.非心无为相应法.非所现影.非所显示.非自性.非差别.非名.非相义。何以故。如故非如之法亦无无如无有无如非无如有。何以故。根理之法非理非根。离诸诤论。不见其相。菩萨如是净法。非生之所生生。非灭之所灭灭。
论曰。此下第一广释离过。先问次答三领四述。答中有二。先释非心非影之句。后释法尔清净之句。初中亦二。先明入法离诸心影。后明心影无非如理。初中言空如之法者。入实际时远离诸相曰空。能所平等曰如。如是入法离诸心影。心影差别略有六双。一者心及心所为双。二者虚空与色为双。三者不相应行及诸无为为双。四者影像及与本质为双。五者自性差别为双。六者名言及与相义为双。此六双中初之一双能缘心类。后五双者所缘影类。离此六双故非心影。如其次第有六双句。非心识法者。以离八识心故。非心使所有法者。以离六位心所有法故。非空相法者。离无色相虚空法故。非色相法者。离显形表三种色故。非心不相应法者。离二十四不相应行故。非心无为相应法者。离余七种无为法故。依心所显故名心无为。三种无为之相相应法故名相应法。亦离三种真如法者。入证门中无三别故。非所现影者。离方便观之所显现本法同分之影像故。非所显示者。亦离影像之所显示本质之法骨锁等故。非自性者。离色心等之自性故。非差别者。离无常等差别相故。非名者。离名句文能诠相故。非相义者。离名所诠相当名之义故。何故离此六双相者。能所平等无差别故故言如故。非如之法已下第二明心影法无不如理。非如法者。谓前所非六双法相。亦无无如者。如理遍通故。无有无如者。无一有相之法而无如理者故。非无如有者。设有无如之法可得为有。既非非如之法不得为有故。何以故下释非有义。根者。树根喻于种子。理者。木理喻于现法。如前庵罗果喻中说。离诸诤论不见其相者。觉慧求之无所得故。上来二分广非心影。如是净法已下次广法尔清净。非生之所生生者。离生相故体非生故下句亦尔。离灭相故体非灭故。如是净法离有为相无生无灭无始无终。由是义故法尔清净也。
经曰。大力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法相不合成不独成不羁不伴不聚散不生灭亦无来相及以去相不可思议。
论曰。此是第三领解。不合成者。非心非心所。心与心所别体相应故。不独成者。非自性非差别。是二义别无二体故。不羁者。非名非义故。名义互为客故。不伴者。非影质故。影质相类而为伴故。不聚散者。非空非色故。聚集为色散坏为空故。不生灭者。非不相应非无为故。不相应行是生起故。诸无为法灭所显故。此领前说离六双义。亦无来相者。非生之所生生故。及以去相者。非灭之所灭灭故。是领后说法尔清净。初言不可思议者。非如之如离心言故。后言不可思议者。离心之心亦离二故。
经曰。佛言如是不可思议不思议心心亦如是何以故如不异心心本如故。
论曰。此是第四述成。如其次第述彼二种不思议句。所言心者。谓入证心。无心之心入于不入故不思议。如不异心者。释前不思议。心本如故者。释后不思议也。
经曰。众生佛性不一不异众生之性本无生灭生灭之性性本涅槃性相本如如无动故。
论曰。此下第四所入离边。于中有二。先明佛性离一异边。后显如如离有无边。初中有二。略明广显。此即略明。此中亦二。先离一异。后释离异。离一异者。谓众生与佛性不一亦。不异故。言佛性者。真如佛性。如涅槃经言。佛性者名第一义空故。若一若异皆有过故。众生之性本无生灭者。此下释离异义。不一之义易可见故。此句明人不异佛性。生灭之性性本涅槃者。是明生死不异涅槃故。性相本如如无动故者。众生人性生灭法相本来是如故不异也。
经曰。一切法相从缘无起起相性如如无所动因缘性相相本空无缘缘空空无有缘起一切缘法惑心妄见现本不生缘本无故心如法理自体空无如彼空王本无住处凡夫之心妄分别见。
论曰。此下第二广显。此中唯广离异边义。一切法相从缘所生。一切果法从缘有故即无生起。起相性如如无所动也。下明能起诸缘亦空。因缘性相相本空无者。种子因缘无所有故。缘缘空空无有缘起者。所缘缘法非一众多莫不皆空故曰空空。是故无缘之能起也。一切缘法惑心妄见者。谓增上缘等无间缘唯心妄见故亦空也。现本不生缘本无故者。结成二空。缘所现果本来不生。能起诸缘本来无故。心如法理自体空无者。前说因果是所取法。所取法无故能取心亦空。如说所取法空道理。能取心体亦如是故。上来法说。下引譬喻。言空王者空有二。一者空界谓明暗色。二者空王谓虚空法为一切色之所依故。如王为诸民之所依故说虚空名为空王如是空王本无住处。而凡夫心妄计分别。此处虚空彼处虚空唯是妄见。无此无彼。因果诸法当知亦尔。妄心所取无因无果。是约遍计所执因果。而作是喻妄见处故。
经曰。如如之相本不有无有无之相见唯心识菩萨如心之性不无自体自体不有不有不无菩萨无不无相非言说地何以故真如之法虚旷无相非二所及。
论曰。此是第二明如如法离有无边。于中有四。初句正明如如离边。次句反举有边是妄。三者引心离边为例。四者还明如如离言。第三中言如心之性者。犹如一心之体性也。不无自体者。谓离无自体边如兔角故。自体不有者。谓离有自体边如牛角故。非谓他相无故不有故言自体不有而已。不有不无者。不有即是不无。不无即是不有。由是义故更合明也。如一心法不有不无。如如之理亦同是说。是故句首曰如心也。无不无相非言说地已下第四还明如如离言道理。无不无相者。明初句中本不有无。非诸言谈安足处故。非二所及者。非寻伺二之所行故。寻伺二法是语言足。非此二所行故非言说之地也。
经曰。虚空境界内外不测六行之士乃能知之。
论曰。此下大分第三入之阶位。于中有四。一明所入甚深。二举能入位行。三者别显阶位。四者核明入心。初中言虚空境界者。谓如如之法虚旷无相故名虚空。内外不测者。谓内道中二十八圣及外道中九十五种。此等凡圣不能测量也。第二中言六行之士乃能知之者。是举菩萨二入阶位也。
经曰。大力菩萨言云何六行愿为说之佛言一者十信行二者十住行三者十行行四者十回向行五者十地行六者等觉行如是行者乃能知之。
论曰。此是第三别显阶位。唯显行位除其果位。所以不取妙觉之地。此六行中前四位是理入阶降。后二位者行入差别。于中略义在本业经。广分别义出华严教。
经曰。大力菩萨言实际觉利无有出入何等法心得入实际佛言实际之法法无有际无际之心则入实际。
论曰。此是第四核明入心。问中言实际觉利无有出入者。举后二位得二利行与理相称无出入义。何等法心得入实际者。正问于中能入心法。答中言实际之法法无有际者。举所入法。法尔无际纵无前后际无始无终故离三世时故。横无此彼际无中无边故离六方所故。甚深无际无边不离故。广大无际无所不遍故。具此四义故言无际。能入之心亦具四义。故于实际无所不入。当知实际离能所边。心亦如是离能所际。即无其入乃能得入。是谓不可思议义也。
经曰。大力菩萨言无际心智其智无涯无涯之心心得自在自在之智得入实际如彼凡夫软心众生其心多喘以何法御令得坚心得入实际。
论曰。此下大分第四入之方便。入方便者。位在地前四位。理入门内方便观也。于中有二。先明能入方便。后显方便胜利。初中亦二。先略后广。略中先问。问中亦二。一领于前。二问于后。领中言无际者。心体无际故。无涯者。智用无涯故。
经曰。佛言菩萨彼心喘者以内外使随使流注滴沥成海天风鼓浪大龙惊骇惊骇之心故令多喘菩萨令彼众生存三守一入如来禅以禅定故心则无喘。
论曰。答中有二。先出所治障相。后示能治方便。初中言心喘者。惊心不安其出入息急速曰喘。以喻六识掉动不停。内外使者。末那四使内缘自我故。意识六使外缘诸境故。随使流注者。谓忿恨等小随烦恼。其沈掉等大随烦恼。及无惭愧中随烦恼随使等流集注现识故。滴沥成海者。本使随惑一切现行皆熏本识积集深广故。天风鼓浪者。业力所感六尘境界任运现行故名天风。鼓随眠海起七识浪故曰鼓浪。大龙惊骇者。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住在本识随眠海底故名大龙。如是无明违反寂静常能增长麁动之心故曰惊骇。由是诸缘令心多喘。此是令知所治障相。自下示其能治方便。存三者。能遮天风方便。守一者。能伏大龙方便。入如来禅者。正治多喘之方便也。
经曰。大力菩萨言何谓存三守一入如来禅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脱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来禅者理观心如入如是地即入实际。
论曰。此下第二广显方便。有三问答。此初番中举数总标。守一心如者。一心法中有二种门。今先守其心真如门。为伏无明大龙势故。无明正迷一心如故。此中守者。入时静守一如之境。出时不失一味之心。故言守一。如本业经十行中言。十为自在转大法轮故。所谓菩萨三宝。菩萨尔时于第一中道智为觉宝。一切法无生动与则为法宝。常行六道与六道众生和合。名僧宝。转一切众生流入佛海故。案云。三时不失中道一味即是此观守一之用。此观在于十行位也。余门后显此中不论。
经曰。大力菩萨言三解脱法是何等事理观三昧从何法入佛言三解脱者虚空解脱金刚解脱般若解脱理观心者心如理净无可不心大力菩萨言云何存用云何观之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内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无得失一不一地净心流入是名观之。
论曰。此二问答别显观行。初答中言三解脱者。则是三慧摄八解脱故名解脱。如本业经十住中言。六为诸佛所护。所谓八解脱观。闻慧得内假外假二相不可得故一解脱。思慧内五阴法外一切法不可得故二解脱。修慧六观具足色界五阴空三解脱。四空五阴及灭定观皆不可得故。五解脱如相故。案云。八解脱观略有二门。若就事相唯修慧观。是共二乘。如余处说。若就三慧观人法空。是大乘观。如此文说。初解脱者。内有色相外观色等。谓内存色等。五阴法相观内我空。外存色等观众生空。是空易入闻慧所得。故言闻慧得内假外假二相不可得故。不遣色等以观空故。有似虚空不遣色相故。说是为虚空解脱。第二解脱者。内无色相外观色等。内遣色等五阴法相。外观一切山河等空。欲界诸法无所不空。是空难解思慧所观。故言思慧内五阴法外一切法不可得故。推求析破内外诸法。如似金刚破诸色法。是故名为金刚解脱。后六解脱皆是修慧。观上二界一切法空故言修慧。六观皆是修慧依定所发。是故总名般若解脱。于中六种差别相者。第三名净解脱。身作证色界五阴光洁寂静观悉空故名净解脱。自内所证名身作证故。言具足色界五阴空三解脱。第四名空处解脱。观空处五阴空故。乃至非想解脱亦尔。观灭定法亦不可得。故名灭尽解脱。皆从所遣以立其名。故言四空五阴及灭定观皆不可得故。五解脱如相故。如是三慧观人法空。伏离二执现行二缚故名解脱。既遣内外一切假法能遮诸境天风吹鼓也。理观中言心如理净无可不心者。顺理无相心无分别故。后答中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者。是名存三之用胜能。若人未得存三之用。静心观空涉事失念。取我我所著违顺境。天风所动心事各异。若能熟修三解脱者。出观涉事观势犹存不取我他之相。不著好恶之境。由是不为天风所鼓。入出同忘心事不二。如是乃名存三之用也。是观始修在十信位。存用得成在十住位。如本业经十住位中立此观故。内行已下答第二问以明观相。内行者。入观寂照行。外行者。出观化物行。若出若入不失中道故言不二。如本业经十向中言。十以自在慧化一切众生。所谓中道第一义谛。般若处中而观。达一切法而无二。其慧转转入圣地故名相似第一义谛观。而非真中道第一义谛观。乃至广说故。不住一相者。二谛观故。心无得失者。平等观故。依此二种方便观故。进入初地法流水中。故言一不一地净心流入。如彼经。言三观者。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乃至广说。案云。此中二谛观者。遣俗观真故。即是正体智之方便。平等观者。融真观俗。即是后得智之方便。观俗如幻不取得失无适无莫故名平等。言一不一地者。初地之异名。所以然者。初地即是十地。一时顿入十重法界故。十地即是初地。直以遍满为初门入故。良由十地即初地故名一。初地即十地故不一。是故名为一不一地。依二方便以净其心。由是流入一不一地。以之故言净心流入。此中唯广初后二观。中间一观准可知故。
经曰。菩萨如是之人不在二相虽不出家不住在家故虽无法服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不入布萨能以自心无为自恣而获圣果不住二乘入菩萨道后当满地成佛菩提。
论曰。此下大分第二方便胜利。于中有四。一者得果胜利。二者得供胜利。三者无患胜利。四者无住胜利。此即第一得果胜利。初中亦有四种胜利。一者离边胜利。不堕道俗二边相故。如经如是之人不在二相。虽不出家不住在家故。二者自在胜利。不为教门戒律所制。能以自心决判道理。萧然无为而无不为故。如经虽无法服乃至而获圣果故。三者入道胜利。如经不住二乘入菩萨道故。四者得果胜利。如经后当满地成佛菩提故。
经曰。大力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何以故入涅槃宅著如来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门宜应敬养佛言如是何以故入涅槃宅心起三界著如来衣入法空处坐菩提座登正觉一地如是之人心超二我何况沙门而不敬养。
论曰。此下第二得供胜利。得三胜德堪作福田。一切道俗所应供故就文有三。先明菩萨福田。次显二乘不见。后显菩萨能见。初中即现三种福田。入涅槃宅心起三界者。是三解脱存三之用。三界空寂名涅槃宅。安心栖托之净处故。三解脱观入三界空而不取证。还起俗心普化三界故言心起三界。起三界心而不染著即是存用。著如来衣入法空处即是守一心如之观。谓涉三界普化之时。著忍辱衣而不疲倦。还入法空守一心如。如法华经言。柔和忍辱衣故。坐菩提座登正觉一地者。是如来禅理观之心。谓坐法空。进修方便得登初地正觉真观。如法华经言。诸法空为座故。如是三位皆观二空。人我法我二执伏灭故言心超二我。超二我故断德具足。修三观故智德亦备。故能堪作道俗福田也。
经曰。大力菩萨言如彼一地及与空海二乘之人为不见也佛言如是彼二乘人味著三昧得三昧身于彼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数劫犹不得觉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后得佛身。
论曰。此下第二二乘不见。于中有二。先问后答。问中言一地者。谓所登地。十地即初地名为一地。空海者。谓前三观所入之空。甚深广大故名为海。答中言如是者。许不见也。下释二乘不见所由。味著三昧者。乐著静定而趣寂故。得三昧身者。如所乐趣入灭心定。因入涅槃灰身灭智。智心灭处灭定体生遮心心法。如是名为得三昧身故。乐寂熏习在本识中。因是不悟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数劫犹不觉者。须陀洹人八万劫住。乃至罗汉二万劫住。辟支佛者十千劫住。住于涅槃而不觉悟。今总相说乃至数劫。酒消始悟方修是行者。随其乐著熏习厚薄。著气消息得还起心。起心之时回心入大。方修如前三种观行。如楞伽经颂曰。譬如惛醉人。酒消然后悟。得佛无上体。是我真法身。乃至广说。
经曰。如彼人者从舍阐提即入六行于行地所一念净心决定明白金刚智力阿鞞跋致度脱众生慈悲无尽。
论曰。是明菩萨种性之人。从舍阐提不信之障。即入六行之初十信。于修行地之所即发一念净心。即是十住之初发心。决定明白者。谓十行位众行明净故。金刚智力者。谓十回向坚固智力故。阿鞞跋致者。谓初地已上真证无退故。度脱众生慈悲无尽者。即于前位利他行故。为别二乘不能行故。
经曰。大力菩萨言。如是之人应不持戒。于彼沙门应不敬仰。佛言为说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识海澂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如彼之人七六不生诸集灭定不离三佛而发菩提三无相中顺心玄入。深敬三宝。不失威仪。于彼沙门不无恭敬。菩萨。彼仁者不住世间动不动法。入三空聚。灭三有心。
论曰。此是第三离患胜利。谓离凡夫因果患故。于中先问应不持戒者。如前说言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故。于彼沙门应不敬仰者。既不持戒故不须敬持戒者故。答中有二。先许前问。次夺后问。初中言为说戒者者。所为说戒之人即是诸声闻也。恃自持戒懱诸破戒。故言不善慢故。是人未得诸法空故。随眠海中七识浪转。故言海波浪故。是举持戒之人过失。如彼心地者。谓菩萨心证诸法空入大地故。第八识内二执随眠分别起者皆已灭尽。故言八识海澂。澂者澄也。无分别智证入本觉地地增长离诸杂染。故言九识流净。本觉正是第九识故心无分别非境所动。故风不能动。不能动故染七不生。故言波浪不起。是人既证一切法空。七支戒性达皆空寂。故言戒性等空。而声闻人不达法空。执有戒性恃自能持。故言持者迷倒。是答初问明不持戒而非过失。如彼已下次答后问以明无慢。七六不生者。末那四惑不现行故见惑种子已断灭故。诸集灭定者。诸生起识心心所集皆灭尽已入理定故。不离三佛而发菩提者。明发心来普敬心生。如来藏佛是诸众生依彼发心不轻慢故。三无相中顺心玄入者。得行入时拔无明根。如前所说三解脱中顺一心法而深入故。由是义故深敬三宝。谓形像佛。纸素等法.四种僧等。无所不敬。故于沙门不无恭敬。以依三佛而发心故拔憍慢根无明种故。上来明其离诸因患。自下显其离诸果患。不住世间动不动法者。欲界人天富乐之果名为动法。散善果故。色无色界寂静之果名不动法。定善果故。于彼不著故曰不住。入三空聚者。如前所说。展转增入故名为聚。非直不著亦令不生。以之故言灭三有心。
经曰。大力菩萨言彼仁者于果满足德佛如来藏佛形像佛如是佛所而发菩提心入三聚戒不住其相灭三有心不居寂地不舍可众入不调地不可思议。
论曰。此是第四无住胜利。于中有二。先领上说。后显无住。领中二句.先领不离三佛之句。果满足德佛者。始觉究竟万德圆满故。如来藏佛者。一切众生本来本觉故。形像佛者。金铜泥木能表尊像故。因果理事无所遗故。入三聚戒不住其相者。是领前戒性等空之句。入戒四缘。不著戒相故。三聚四缘后品当说。自下正显无住胜利。虽复入三空聚。灭三有心而不住寂地。普涉六度多喘众生所居之处名不调地。由所留惑依不系业于彼受生故名为入。言留惑者。谓不速尽。如小乘人于三无数大劫时中渐次而断。得菩提时方灭尽故。不谓金刚已还一向不断故名为留。
经曰。尔时舍利弗。从座而起前。说偈言具足般若海不住涅槃城如彼妙莲华高原非所出诸佛无量劫不舍诸烦恼度世然后得如泥华所出如彼六行地菩萨之所修如彼三空聚菩提之直道。
论曰。此下第三身子领解为令小众发大心故。于中有二。一者领解。二者述成。初中亦二。在前三颂颂前所说。其后二颂陈自发心。初中有三。一前二颂颂无住道。次有二句颂六行位。后之二句颂三空聚。初中言具足般若海者。谓三解脱具三慧故。不住涅槃城者。灭三有心不居寂地故。高原非所出者。如彼二乘离烦恼泥。八万劫等不发心故。不舍诸烦恼者。不如二乘二二生中速断尽故。如泥华所出者。由所留惑入不调地。于中具修菩萨行故。因是能证菩提果故云行三聚。在文可知。
经曰。我今住不住如佛之所说来所还复来具足然后出复令诸众生如我一无二前来后来者悉令登正觉。
论曰。此是第二陈自发心。于中有二。初之二句陈今发心之位。后一颂半表其后修之行。我今住不住者。今闻佛说已发大心即住不住寂地之心故。来所还复来者。无始流转之来之处我先所离。今还复来来入三界度众生故。边际定力延所受身随其所宜而示现故。具足然后出者。具足菩萨一切行后出离此身得佛身故。言前来者。过去善根已成熟者也。言后来者。于未来世方成熟者也。穷未来际不休息故。
经曰。尔时佛告舍利弗言不可思议汝当于后成菩萨道无量众生超生死海。
论曰。第二述成。印其所说。
经曰。尔时大众皆悟菩提诸小众等入五空海。
论曰。此是大分第四时众得益。言大众者。是大乘众。悟菩提者。悟入一地菩提心故。诸小众者。谓声闻众。得入三种真如门故。
金刚三昧经论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