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
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行周法界云普。体顺调善称贤。菩萨是人。行者明因。行体从二义得名。
二来意者。何故来。有二。一疑者云向前因果以何为体。依何以成。为决此疑也此即第二自体因果。此品是因性起是果。此因果与上修成云何取别。若约缘分齐取。即属上。离性泯始终。即属此。问上地中广明离性。此云何也。答前欲摄别行为趣体方便故也。此中所明正是顺理之行性也。而无二体。义不相是耳。以缘尽缘。以性即并性也。问性起绝言离相。云何有因果。有二意。一为经内因中辨性起果中明性起故二也。二性由不住故起。起时离相顺法故有因果也。问起时离与缘修何别。答缘修离缘则不成。性起无缘即不损故别也。其普贤行亦如性起分顺修生也。何故下文云多法所成出现于世也。答此望解知。非约性体也。故下数云若如是知也。问若不知云何辨起。答余观异见故。缘修即不尔也。第二又解。摄前别行成其普德。以发性起故来也。若作此解由属修生。性起已下文入本有也。问普贤行何位成。答实即不依位。就彼解位已去成。为上经文在解已上说故。余准思摄。
三宗者二门分别。约人约法。人体德用修生离始。广大异前耳。二法是普贤行法。亦有体相用。具有理教行果等也。但义异耳。问此二品无定及加集众。云何有体相。答此二品体表在玄。为彰法体极深广故。加集众等如地品初释也。法寄人显。故此人说也。
四释文者。此文有四。初序。次正说。三结会证成。四偈诵。序文有三。初举略显广辨说分齐。二何以故下啧。三答。答文意前对缘故局少也。此体通缘非缘故宽也。亦可前缘修举体从相故局。此起依相入体故宽也。有此品摄本有修生修生本有。又前对一品二品机。此即普也。此总约五义。一位。二根。三事。四病。五行等也。文有四。初总辨上说少意。二愚痴众生下别辨随说意。三为如是下结。四佛子若菩萨下略出迷惑过失。此广文意者前教既大。云何局无一机。答为烦恼功力其大。小成大损。上虽非小所治不轻故。若望普贤法界不名为广也。此约嗔惑功能辨失。若约一切惑体时。唯是皮肉心三惑也。此中有六。一总辨失。二啧。三略答。四广释。五结。六重广。显广有三可知。百障约位有六。初十信。二不乐佛法下十住障三离菩萨行下十行障。四诽谤佛法下障十回向。五不乐菩萨住下初地已上障。六不顺三世佛即佛障。此在十地终也。理并通耳。二正说中有三可知。
第二文有六十句。初五十因行。次十因中果。前中初十十信。二十十解已上。三十初地已上。次二十九地十地也。理即通耳。初十中前七自利法中修信。次三利他中修信也。第二十初六自行。次三利他行净。次第十因位净。第三十智次第配十地也。第四十巧随顺可知。第五十直心前七九地相。于中初二知根。次二知药。次二知顺正证方便。次一除障。后三十地相可知。第六十巧便初四法身果。次四报身果。次二化身果。次是故下结劝修行。有三可知。三证成可知有四。初动地雨华此有二可知。二等通余方。三十方同证。四复总结也。第四颂中有二。初长行举说意以生起。第二正偈诵。偈文有一百二十二行。初二总颂因行所说分齐。次广叹普贤行德。非诵前文。又亦一行一句即是一德不须更科也。此可思之。文云与诸如来等者。因果俱无相。因缘作及无作二发果力等故也。过去即未来二世等者。因此集果义。但三世一相故。十信即诸位也。如是一切但世相入者。即一一世法入现世。不证位成比也。此约三乘别行成。又亦九世自在摄受皆证也。此约普贤自在故尔。因果等法并然。准之。若临时变化相入等不在此限。宜可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