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成就品第四
疏。初来意者。疏文有二。一明分来。对前二品以为说缘。生下三品。为正所说。二总明果相下。别明品来。此句对下华藏为别。别明本师之所严净故。指此品以为总明诸佛果相。是古德意。下句指前答安立问。二问不同故。二品别答。后品自答世界海问。此是疏意。然答问虽异。总别无违故。双存二义。
疏。二释名者。疏文有四。一释世界。二释成就。三会六释。四会梵文。今初二释。一以破坏释世。二以隐覆释世。若唯前解。令华藏刹是可破坏。今为此释。令华藏刹从无为起。同于真极不可破坏。是故感娑婆下。双出不离隐覆之义。疏成或下。释成就字。能成之缘通因及果。起具因缘是因体性。依住等事皆是果故。总具十门世界成立。
疏。能所合目下。会六释。
疏。准梵本下。会梵文。
疏。会一海字。若具梵云。噜迦驮都(世界也)三慕达罗(海也)湿第奢(演说也)匿缚怛囊(观察亦云照曜)三牟陀(十方也)俭摩(合集也)娜[女*亡](名也)钵里勿多(品也)。若依回文。总云观察十方世界海演说合集名品。今经译家存略太甚。余言可略。海字切要。故疏会取意云。佛果下。出下无海字。所以刹海庄严是佛修起。直语世界。众生业成无始有故。但云世界。虽为译家出理。实则海言切要。
疏。三宗趣者。先宗后趣。趣中有六。一总明。二云一令诸菩萨下。别显。别显之中总有六意。唯初有一字。余皆略无次第。但以故字而为拣别。三亦为下。结成来意。四故下颂下。引文证成。双成来意宗趣。五若不闻下。反以成立。六故普贤下。引普贤结经文具之。
疏。又此品明成刹之缘等者。前释对二种来意中前义。此释对后义。此品成刹之缘。具果具因故。后品唯果。
疏。但观于十下通难。难云问有四十。何唯观十。故答意云。十海为总。已含所余三十别问。言佛海之中。具身等者。是佛必有六根三业为体相。显著之十。必有德用圆备。谓佛地等故具二十。大愿海中已摄因中发趣等十。故四十无遗。
疏。观乃观海叹乃叹智者。下释妨难。即心口相违难。此难因前而生。于中四。一问。二智之与海下答。三若尔下重难。即叹说不同难。此难望后说分而生。四智离海境下。辩答。答中二。先约教相。谓智之异相因所知故。二又表以下。约证相。海是所证故。
疏。十智望海下。正释经文。于中二。先总后别。总中十海之名。总有五节已如前品。今对三文并此即为四。四言望海者。即前所观。言与问者。即第六经。此唯三下对二。别释中兼对与智。即是前品意加之中。
疏。谓一中下别释。钩锁相连令义无遗。今当具出。问中十海。与智中十智。观海中十海。叹智中十智。一世界海。一能入一切智性力智。一一切世界海。一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智。二众生海。二入法界无边量智。二一切众生海。二知一切众生业海智。三法界安立海。三成就一切佛境智。三一切诸佛海。三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四诸佛海。四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智。四一切法界海。四说一切无边佛海智。五佛波罗蜜海。五知一切众生界广大智。五一切众生业海。五入一切欲解根海智。六佛解脱海。六住诸佛甚深解脱无差别诸三昧智。六一切众生根欲海。六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智。七佛变化海。七入一切菩萨诸根海智。七一切诸佛法轮海。七显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八佛演说海。八智一切众生语言海转法轮辞辩智。八一切三世海。八示现一切佛神变海智。九佛名号海。九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九一切如来愿力海。九转法轮智。十佛寿量海。十得一切佛音声智。十一切如来神变海。十建立演说海智。其所为中十法亦是十海。已如上会。文无海言。今略不出。今对会四文。即分为四。第一以叹智对观海。辩次第者。第一智观第一海。第二智观第二海及第五海。第三观第四。第四观第三。第五观第六。第六观第八。第七观第九。第八观第十。第九第十并观第七。但看前列次第可知。疏中所会。正是此对。第二若将叹智对与智。次第者。所叹第一即与智第四。世界成坏。二即是五。业海智也。三即是二。入法界无量。四即是三。五即是七。六即是六。七即是九。八即是六。九即是八。十即彼十。彼有总句故。彼六中含此六八。第三若将叹智。对问十海。多同第一对观海辩。若具说者。前四如次对四海。第五通遍后五。六即彼六。七即九十。八即第七。此九与十。皆是彼八。第四若将十种观海。对问十海者。此观第一。即问第一。二即彼二。三即彼四。四即彼三。五亦彼二。六遍后五。亦可是二。七即彼八。八即彼六。九即彼九及与第十。此第十海。即彼第七海也。复应将观海对问十海。如前问中以对更应将与智对问十海。前与智中已对。若更将十海。对加所为中十法。已如前品所为中明。故今略出四门而已。余义疏中具会。细寻易了。
疏。以总收别但广身光等者。以三业之总摄六根之别。言但广身光等者。等取前光明及音声智慧。二光为身音声属口。智慧是意。今文并具。故致等言。即开三业而为十耳。
疏。若言具说何以下文。唯说安立及世界海耶。此下问答料拣。此上问也。答有二意。一经。来未尽。约显现答。遮那品末。无有结束故。若经具来。应更答余三十八问。二又虽说二下答。二兼余。于中先标。后谓界必有生下。出所兼相。略出三海。谓一众生。二佛。三行业及能兼二。已有五海。言余可意求者。即余五海等。谓有生必有根欲为一。有佛必由愿力为二。必有神变。普周为三。必转法益生为四。有作用解脱为五。则具十海矣。具海既尔。具余例然。此依别答四十问说。若约十海为总。此但答二。下别答八。已如现相品明。则十海之中兼余三十。
疏。此十亦对前十海十智者。初一为令即具十智。故云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故。余九即十海。一即佛海及神变海。二即世界海。三即三世海。四即法界海。五即转法轮海。六即众生根海。七八皆众生海。九即愿海十海备矣。对海既尔。对智可知。如对海故。四赞胜诫听。
疏。然通此十下。重释偈文。结云欲委配释恐厌繁文。今当配之。初偈即牒智慧地。及无畏功德。兼含体相显著等十句。以言普现十方光明遍照等故。第二偈即世界海及出现也。第三偈牒佛境。第四偈牒佛加持。第五偈即业海及乐欲海。并调伏海。第六偈前半波罗蜜海。亦兼佛地。次句法界海。末句所行。第七偈即神变海。第八偈前半众生海。后半演说海。第九偈即佛解脱海。及三自在。第十偈即大愿海。余皆兼含。可以意得。非益观智。疏略不言。明欲委释寻文。故抄重出。第二广陈本义。
疏。智犹难测下。分三。初总难。二然上十事下。料拣。三释文。二中三。初以十对刹。二以十对种。三以十对海。初中四。一正对。二有云下。叙昔。即刊定意。三则违下。辩违。四若依下。结过。谓尽世界海皆作无差别故。刹海中无差别事。余可知。
疏。言有世界海尘数下。三释文。于中四。一正释经意。二牒昔总非。三彰非所以。四逆遮昔救。
疏。有云下。第二牒昔总非。云孟浪之甚者。浪谓流浪。孟亦猛也。庄子齐物篇云。瞿鹊子。问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释曰。今不取其事。但取孟浪所出耳。孟浪者。率略之言也。明其无当。向秀云。澜漫无所趣舍之谓。二字要连用。
疏。何者下。三彰非所以。寻意可知。而犹恐难见。请以喻明。如一槃中盛于十楪。十楪之中各盛十弹子。一槃如刹海。一楪如刹种。弹子如一刹。若言一槃之中。有一槃弹子。尘数无差。岂得以一槃之内弹子无差以充其数。一槃弹子。但有一百。一弹子之尘已难知数。况一百弹子。尽抹为尘。则数不可量。便将一百之数。以充一槃弹子之尘数故。为孟浪也。得斯喻意。寻数易了。
疏。亦不得言通一切世界海说者。第四逆遮昔救。恐有救云。一刹海中刹。不充一刹海之尘。今取一切刹海中刹。以充一刹海中尘数。岂不得耶。亦如一槃弹子之多。不充一槃之尘。若多槃弹子。岂不充一槃之尘耶。故今遮云。若依此义。义则粗通。奈何违下文。下文云一世界海中。即有世界海尘数。不可言一切世界海。共为一世界海尘数。岂得将此而为救耶。亦犹一槃弹子。即有一槃弹子尘数。不言多槃有一槃之尘也。
疏。然佛土之义下。
疏。文有三。一辩类。二融摄。三释文。今初。说三土。二开三为四。三合四为二。四融二为一。前二则唯识第十意。然初说三者。依三身故。报有自他故为四身。四身还依四土。论云。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释曰。此义前品已引。为下文用之故。重委引论云。自受用身。还依自受用土。谓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释曰。功德随所依身。智慧随所证如。余并可知。论云。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大或小。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释曰。上皆论文。文并易了。下疏用之。须知所在。
疏。统唯二种谓净与秽性与相者。三摄四为二也。诸经论中。皆有于此二种之二。先摄上四为净秽者。乃有多义。四中有净有秽。则三类半为净。半类为秽。二前三为净。以他受用断分别障已证真如。故名为净。变化皆秽。设有七珍。秽众生住。故亦非净。三后二皆秽。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而生公说有形皆秽无形为净。则唯法性为净。若尔自受用土岂称秽耶。此以冥同真性。不可说其形量大小。则同净摄。二摄前四为性相者。略有二门。一法性为性。余三皆相。二自受用土冥同真性。亦可名性。余二唯相。第四融而为一。则净秽性相。三土四土。无不圆融。即此经意。故云有异余宗。
疏。又此净土一质不成下。第二融摄。因上第四义故。略为此融。然东安庄公。本有三句。无有质不成。今加此句。以成二对。谓净秽域绝。不可言一。理唯一味。不可言异。冥同性空。不可言有。随缘成立。不可言无。然一为遣异。无相遣有。然其释中一亦约理。实则一义。有其二种。一约理一。二约事一。如自受用。十方如来同有净土。不可言无。而得称一。故疏成四句。二对不同。又上略举四句。一向遮过。实则即异即同。即有即无。若互相形夺。则一异两亡。有无双寂。若圆融无碍。则即一即多。即有即无。有是无家之有。无是有家之无。多是即一之多。一是即多之一。有无即事理无碍。一多兼事事无碍。由此重重故。华藏刹一一尘中。皆见法界。余如玄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