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觉品第九
疏。前但名谛别遍等者。如名号品如来于此名悉达等。在密训等名则不同。十方例然。谛名亦耳。此是一重别遍。二者名遍而非是谛遍。谛遍而不是名遍。故云名谛别遍。言今此一会即遍法界者。经云。如于此处见佛世尊。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彼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阎浮提中。亦如是座。此是总遍相也。对上二别亦有二总。一总遍诸处。二主伴时处等总皆遍也。言同时者无前后也。言同处者。此有二处。一者约主。同在普光明殿。二者约伴同居金色世界等。言同众者亦有二众。一约主佛。十刹尘数菩萨围绕。二约伴众。谓文殊等诸来菩萨。亦各领十佛刹尘故。言同说者。一切处文殊同时发声。而说颂故。法界皆同说十信故。言同遍者。结上诸同。谓主伴时处皆悉遍也。
疏。七圆遍故者。问此与第六有何异耶。第六亦名谛别遍。今亦云差别方能遍。第六云一会即遍。今此亦。云无差别一切遍。二相难分。答曰。细寻方别。前是总别对。此是圆别对。二处别则大同。而圆总则异前。言总别者。别则此界他界各各不同。总则处处皆同此一今圆别者。别则要有差别方能遍故。若不差别不能遍也。圆则不要差别而能周遍。能周遍之法一一圆融。故云无差别。一别一切别即圆融遍一切。上一切字是主伴处众。是能遍之一切。下一切字。但是所遍一切处耳。而言圆融者。一会即是彼一切会。亦非此会处处到也。即此即彼即一即多。故云圆融。又第六约所遍处以论总别。东名非西名所遍别也。此会即彼会所遍处总也。七约能遍以论圆别。要将差别之法方能普遍。是身名别也。今是圆融无差别之法。即能遍故名为圆也。前之别如列宿遍九天。此之别如一月落百川。故前云别则二处大同。大同者有小异故。前之总如一云之满宇宙。此之圆如和香之遍一室。故云总圆诚有异也。
疏。第二释名。疏中先得名后若从开下释名。前中先开者。正有三重义含四对。一二光。二二觉。三能所。能所中义分为二。一上二光能所。二下二觉能所。从如来放身光下。二别示上来四对之相。谓分二光各属文殊及佛二觉。别配身智二光。而二光中各有两重能所。谓如来放身光能照也。照事法界即所照也。令菩萨觉知即能觉也。见事无碍是所觉也。所觉即照所成益。上即长行中事。二文殊以智光即能照也。双照事理即所照也。令众觉悟即能觉也。法之性相即所觉也。所觉即照所成益。即偈颂中意。
疏。二合中下。合上四对。义有五重。文有六节。一合二境。即前所照。若事理不融余皆不合。故先明之。言故得一事。即遍无边而不坏本相者。即前所觉见事无碍。二身智无二者。二合二光也。引涅槃证者。瑠璃光菩萨放身光明。文殊乃云。光明者名为智慧。则知二光不别。即第二十一经。三知悟不殊下。合二觉也。谓前身光照文殊等觉知如来光照我刹。然文殊等知是无知之知。故名悟心之知。知事即理二觉合也。不同凡小取事理相。四又此二光不异觉境者。即合能所也。二种能所一时双合。则能照所照能觉所觉。皆性融故举一全收。五此三圆融唯无碍之法界者。总融上三也。上虽四对体唯有三。谓能觉之光所照之境。所成之觉。三对六法举一全收为一法界。此上五重合竟。六虽平等绝相下。结成品名。上开多约相。合多约性。即开即合不坏性相。故云光明觉也。
疏。又释名并是品宗等者。立名从所宗故。来意辩意趣故。故贤首以此释名。为其品宗。以此来意为其意趣。
疏。第四解疑难者。文有三重。初一具疑难。光何时放滞二途故。从若说名谛下。蹑迹申难。答中初指前决其所疑。从但前二品下。二为其解难。谓前二品未要放光。故前不明。此中始要故此方说。此中菩萨即是牒前。故前十方一一别说。此则并牒。二光照百亿下。唯难无疑。三又疑云下。光明既穷法界。唯疑不难。但疑金色等何所在。故是不决耳。疑意云。此界放光而金色等。去于此界各十佛刹。今若主佛至东十佛刹处放光。则是文殊所从之刹。若更至东十刹。金色乃在放光之西。九方例然。故云金色更在何所。举初为例九色例然。后当刹下答。答意云。主刹向东放光。余之十刹一时向东。主刹如车毂。十方金色等。则如辐辋。车毂若移辐辋皆移。故下经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皆有百亿阎浮提一切如来。亦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所从来刹谓金色世界等。如向东既尔。遍余九方亦然。故主与伴一时俱遍。既遍法界总是娑婆。亦遍法界。皆是金色遍法界。皆是妙色十色皆遍。且依此会余会遍等。已如玄中。第五释文。
疏。智论云。足下放者。身得住处故云于足。即第九论释经。从足下千辐轮相中。放六百万亿光明。表说六度故。义有两意。此是初意。第二意云。复次一身中。虽头贵而足贱。佛不自贵光不为利养。是故于贱处放光。彼约教相故作是释。今文约表故不正用。即是第二最卑微故摄之。
疏。第二光至分齐。疏文有三。初明光至节数。二然非多下。拣非三唯一。下显正于中三。初正明一光顿照。二随机心现。下次通难。难云。既一时顿照。何以有二十六节等耶。释云。随机见故。三在佛文殊下拣滥。云何滥耶。上释妨中文有三节。一权机节节见。二光节节照。三文殊节节至。如第一百亿内机。则非百世界中机。百世界中机。则非千世界中机。则应第一节中文殊如来。非第二节中文殊如来故。今释云。唯第一机节节。互非下二节节皆遍。如第一三千佛光。即是第二乃至遍法界光。文殊亦尔。正遍第一节。文殊即遍法界。而节节见者。但由机感故云百川各见。机复有差。若未入法界节节不同。已入法界皆如文殊诸节顿见。
疏。俱舍云四大洲日月等者。此文易了。总以喻显。一小千界如一千钱。一中千界如千贯钱。大千世界如千个千贯。而但取于初禅为数。已上不说。若举二禅已上则不同一成坏火灾所坏唯初禅故。故正理三十一云。小光等天非小千界摄。积小千为中千。积中千为大千。亦不摄彼。疏长阿含十八下。二例同余文。下引二经四论。并同俱舍。俱舍是十一。瑜伽第二。智论第十一。杂集第六。显扬第一。
疏。然显扬第一明三千世界三灾所坏者。即刊定记意。上即论文。故如论释三千。意云如是三千三灾所坏。谓水火风。故知初禅已下即刊定取意解释。谓火灾坏初禅。水灾坏二禅。风灾坏三禅。明知说小千。但数初禅若数中千即数二禅以二禅量等中千故。若数大千即数三禅。三禅量等大千故。是知有百亿初禅。有百万二禅。一千三禅。唯一四禅。然若语量即是向说。所引文证义则不成。以言三千皆许三灾坏故。若中千数于二禅。二禅即火灾不坏等思之。正义如前引俱舍正理已释。
疏。金光明经直至非想者。经云。是诸人王手擎香炉供养经时。其香遍布。于一念顷。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乃至百亿非非想天。言今依二经者。即金光明。及此经文。约有处所。但至色顶约该地法遍于四空。四空无处。随处得果。如在欲界得无色定。即于欲界而受果报故。无别处摄在二界。然皆通于二十八天。若尔与诸经论云何会释。意云。且如二禅直语其量。等小千界。一三禅量。等中千量。一四禅量。等大千量。三千如次上为下盖。譬如夏云普覆九洲。若以洲取则有九云。若以郡取则四百余云。若以悬取千数未多。或言一云普覆万国。或言万国各有夏云思之可知。
疏。俱舍云。阿耨达池岸者。即第十一论释无热池。意云。于此池侧有赡部林。其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赡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号。论更不释。有云。以此洲南狭北阔树叶头大后小。似此洲故。未见有释。若立世阿毘昙云。树在此洲之南。瞿耶尼亦云瞿陀尼。瞿即牛也。陀尼货也。北洲新云俱卢。余可知。
疏。若以小数计有万亿者。小数即下等十十变也。谓十小千为万。百小千为亿。千小千为中千。已有十亿。更千中千为一大千。一千中千即有千个十亿。故为万亿。疏今约中数者。谓从千已上方百百变之。谓百小千方为一万。千个小千为中千。方是十万。十个中千始为百万。方是一亿。既十中千为一亿。今有千个中千。故有百亿耳。故唐三藏下二引证。既译百亿为百俱胝。俱胝存其梵言。亿是此语故。二义同。次引测公三种俱胝。证百亿为百俱胝。言或至百数者。即三千有百亿是也。以千万为俱胝故。或至千数者。以百万为俱胝。谓小数数之。中千有百万个小千方是一亿。今大千有千中千。故为千亿。或至百千者。即以十万为一俱胝。故中千已有百俱胝。千个中千方为大千。大千则有百千俱胝也。故疏云。唐三藏译。是千万为俱胝。故三千有百俱胝。俱胝即亿。疏又依俱舍下。三会释俱胝不同。言俱舍译洛叉为亿者。亦是十一论释水轮云。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初以唐言云十一亿二万由旬。下句梵语云下八洛叉水。则八亿由旬为水。三亿二万由旬为金。故知洛叉为亿也。下阿僧祇品云。一百洛叉为一俱胝。则俱胝义当于兆。良以。俱胝有三等故。则俱舍洛叉云亿。当十万云亿。下云一百洛叉为一俱胝。则当千万云亿也。
疏。约微细门融三世者。一中顿具一切诸法。炳然齐现名微细门故。说一相之中具余七相。如在母胎即具余七。今在成正觉相中具余七相也。故言融三世者。亦即十世隔法异成门。受生是过去。涅槃是未来故。
疏。亦非能照是报者。拣滥释也。可知。言二不并故者。报处见化。见化不见报非谓报化并现故也。疏非是多处各有会者。亦是拣滥。恐人误解若多处有会。似如十人为会十会在一室中。一灯照了。令人顿见十会百人今不尔也。一会遍一切处者。如于一室悬百面镜。中有十人共为一会。则百镜中有百会也。思之。疏一切处文殊。略申三义者。第一约文即是以应就机。令百川中一时见月。言各各皆说当节之偈者。如百亿内。同说若有见正觉偈。第二节内。同说众生无智慧偈。然有四句。一一切处文殊同说一偈。是一切即一。二但一文殊十节说偈。是一即一切。三各于佛所即一唯是一。四诸处文殊各偈不同。即是一切中一切。疏二一文殊从一处东来下。第二释约义。复语其实德。如前溪之月即是后溪。及千江百川之月。全入前溪。所以尔者。一切处月不离本月故。本月落溪。则千处俱落。第三约表者。文殊主般若门。若约观照般若。智了万境无非般若。若白日丽天无物不照矣。若实相般若无法非实相体故。无非般若。犹水全遍波无波非水。即大般若云。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通于观照及实相也。二正显偈。疏然观资理成等者。以贤首有上二意。各别科文。初约境显理中。十偈为三。初一法超情表。次八会事归理。后一事如理融。成前一会。即一切会等事无障碍也。二约心令泯绝诸见。依此释经十偈为六。初之二颂颂于放光佛。令离见。次一颂会前光所照处。以明离见。三有三颂会前所现本法会等。以明离见。四有二颂别会诸菩萨大众。以明离见。五有一颂会前所照众生。六末后一颂明前法会周遍所由。今疏意明不为两般合成一释。显理离见二义相成。故总出所以。云观资理成。若不见理不成观照故。理由观显者。不得观照安能会理。理无废兴弘之由人。故观成契理。诸见自亡故合为一释。皆带显理破见之义。一一具于逼别二意故。初偈反显明违理起见为过失生。后九顺。明会理则理显而见息也。
疏。本无有著谁为无著者。如黐胶粘人则有著不著之者虚空不粘。谁为不著空中胶者。
疏。情尽理现即名作佛者。此顺禅宗即事理无碍门也。约普贤门。正是华严即事事无碍门也。约行布说。此为千里之初步也。
疏。亦显光所照处以明离见者。上约通明。今约别说。令离妄动即是破见。知真法界不应动故。即是显理。此句全是大般若曼殊室利分。经云。若菩萨不动法界。知真法界不应动摇。不可思议。不可戏论。如是能入一切相也。言不动而了故成胜智者。此句观益。诸偈虽同皆是。佛果差别之德。而皆与于观相相顺故。称不动而知。以释当成胜智。
疏。我即法性更不证入下。释上平等即无能所。故曰无住。然有二意。一上二句明一性不分。故无能所。犹如一指不能自触。二法性无性复何所入者。明性空故无能所入。亦如虚空不住虚空。此亦大般若曼殊室利分意。彼经云。佛告文殊。汝于佛法岂不趣求。文殊言。世尊我今不见有法非佛法者。何所趣求。释曰。此即一性意也。次佛问云。汝于佛法已成就耶。文殊答言。我都不见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释曰。即性空意也。次佛又言。汝岂不得无著性耶。文殊答云。我即无著。岂无著性复得无著。释曰。即今疏云。我即法性更不证入。
疏。故般若文殊分云下引证。前即暗用二意。今即显证无住。是彼次后经文。
疏。智论答云。平等即是三宝者。即八十五论。亦是经文。须菩提问佛。若无差别云何有三宝。佛答。即今疏文。
疏。又上第三偈下。收上四偈成一不二法门。即净名经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疏下经云。无上摩诃萨远离众生想者。即第十六经。无上慧菩萨偈下半云。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今无生可坏即离众生想。疏谓一与多下。上标举二门。今正将缘起相由所以。释一多相容之门。此中大意凡所知所起即无有力。若能知能起即是有力。广如玄文。疏由此缘起下。结破静法。彼云。此偈了一多平等。谓解多由一起。解一由多生。无一不成多无多亦无一。了彼一多相由生起。一多之念息。一多相平等。此会差别归平等性。理事无碍非事事无碍。应审思其文。勿谬解也。释曰。今疏即贤首意。此公破师言。是谬解故。今结示即符昔大义中之一也。此公意云。是理事无碍者。以例前诸偈。多约会事归理。一切平等拂诸见故。不合是事事无碍故。今先出此偈本意。言由此缘起成前平等者。上云本会则住无所住。新集则入无所入等。皆平等义。何以得此皆平等耶。特由缘起互相由故。且如本会。与彼十方新集之会。共成缘起由因。本会有十方故。十是所起。所起无体即是本会由因。十方说本会故。本是所起。所起无力故入十方故。由缘起成前一切皆悉平等。言由前平等成此缘起者。谓一有定性不由于多。多有定性不由于一。今由一无定性。假多而起。多无定性。由一而生。故由无性平等之义。方成缘起。若有一可一此是自性一。若有多可多此是定性多。若是定性多。多不因于一。若是定性一。一不因于多。今由多故一。此一不自一今由一故多。此多不自多。多不自多。此多则无力。此一不自一。此一则无力。无力随有力。一多互相收。故随一佛会即一切佛会。法界一切会即是一法会故。此一法会不动而常遍。不分而常多。前后互相成如何不信。故贤首云。缘起法界理数常。尔。应细深思自当见耳。观此疏文。似此弟子当听之时。早已不受特令深思故。
疏。结云不信事事无碍恐未著深思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