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初来意有三。初正明。次准问下释上问。前却妨二义通之。三然明法下。会差别有二义释。初以位拣。后以前后拣。明法即胜进所成者。是胜进家果故。故经云。菩萨满足如是愿时。即得十种无尽藏。所谓普见诸佛无尽藏。二总持不忘无尽藏。三决了诸法。四大悲救护。五种种三昧。六满众生心广大福德。七演一切法甚深智慧。八报得神通。九住无量劫。十入无边世界无尽藏。后是一位之果者。以是第五回向之果故。经云。菩萨住此回向得十种无尽藏。所谓见佛无尽藏。于一毛孔见阿僧祇诸佛出兴于世故等。其中名有同者亦复优劣有异。
疏。各有业用者。如信以能除不信浊为业。戒以遮防破戒蔽为业。惭以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愧以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闻以能破无知为业。施以止悭为业。慧以破痴为业。念以治忘念为业。持以治忘失为业。辩以治于謇讷为业。
疏。然念慧及戒下。上正释名。此下得名。得名有二。一约随相。二若就下约融通。
疏。然约随相前九自利者。二利分别。
疏。信为行。下明次第并可知。
疏。初三三空信所执无相等者。意以前九别约三性后一总融。前中即依三性信无三性。此初信所执即遍计所执性。云无相者。即相无自性性。二依他无生。无生即生无自性性。三圆成无性。无性即胜义无自性性。
疏。后一总信三性无生下。一句总融前九。文中有三。一指前即第二经。清净功德眼自在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脱门广如前说。二言十皆无生者。一即空是无生义。二无相是无生义。三无愿是无生义。四无作是无生义等。三言并通三性者。此有二义。一空等通三。谓遍计空依他空圆成空等。乃至三性难超越。二者无相无生无性亦通三性。下疏依后义作一重云。如一无生若作无相。应云但信依他无遍计之相。则是圆成之相。若信依他无自然之性。则悟圆成之性。是故结云余例可知。
疏。若克文取义者。上但当文通释。今对前别释可思。
疏。二彼诸下释第二意。文有四义。一谓已得未得下约真如本无增减等。亦即就前广无边涯之经。离二边之偏邪。二寂照下。菩萨寂照契如绝戏论故。三但以世俗下。暗引净名证成。四菩萨既坚信下。结成不怯。
疏。五有正慧故下。释常有根本。于中三。初按文略释。次静法云下。引昔解。后此或应尔下。会通言或应尔。且许昔解。后今以理下。引例会通第二戒藏。
疏。谓鸡狗等者。涅槃二十四云。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不为生天不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鸡戒牛戒雉戒。乃至是名菩萨修大涅槃是第三戒。又十住毘婆沙论第三明秽土中。多诸外道有持牛戒者。鹿戒者。狗戒者。乌戒者。象戒者。释曰。此皆外道所持恶禁戒。通由二因生此妄计。一由天眼见有众生。从鸡狗等即生天上故。二由非理寻思妄生此计。婆沙一百一十四。有二外道。一名布剌拏憍雉迦。受持牛戒。二名頞剃剌罗栖尔迦。受持狗戒。二人异时往诣佛所。种种爱语相慰问已。时布剌拏先为他问。此栖尔迦受持狗戒。修道已满当生何处。世尊告曰。汝止莫问复再三请。佛以慈心告言谛听。受持狗戒若无缺犯当生狗中。若有缺犯当堕地狱。闻佛语已悲泣哽咽不能自胜。世尊告曰。吾先告言。止不须问今果怀恨。时布剌拏白言。世尊不以此人当生狗趣故我悲泣。然我长夜受持牛戒。或恐将来亦当尔耶。唯愿大慈为我宣说。世尊告曰。准前狗戒。此等皆由不了真道。婆沙又问云。云何受持猪戒牛戒狗戒名无缺犯。答一如牛法。一如狗法。名无缺犯。
疏。非如难陀。难陀之缘甚长而人多闻正明。其性多欲染著孙陀罗。佛方便诱引之至于天上。见诸天女端正姝丽过其本妻。见诸天男皆有天女。独于一处见有天女逈异姝丽而无天男。问佛佛令自问。彼女答言。我有夫主即佛弟难陀。难陀答言。我身即是。女言。难陀为僧身披袈裟。闻已便求剃落持戒。本为贪著天女而持禁戒故。阿难讥之。如羝羊相触将前而更却后。汝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身虽能持戒心为欲所牵。斯业不清净。何用是戒为。意云。如羊本拟向前。如汝欲生天上受欲。而更却后。如汝持戒故业不清净(云云)疏涅槃云何故持戒等者。即第二十七师子吼言。何因缘故受持禁戒。佛言为心不悔。何故不悔为受乐故。何故受乐为远离故。何故远离为安隐故。何故安隐为禅定故。何故禅定为实知见故。何故为实知见。为见生死过患故。何故为见生死过患。为心不贪著故何故为心不贪著。为得解脱故。何故为得解脱。为得无上大涅槃故。何故为得无上大涅槃。为得常乐我净故。何故为得常乐我净。为得不生不灭故。何故为得不生不灭。为见佛性故。是故菩萨性自能持究竟净戒。疏家但至涅槃已为究竟故略后三。后三即涅槃中事故。
疏。五不同调达者。佛说四依为除比丘四恶欲故。调达加一为五。谓加不食酥盐鱼肉。复皆尽形寿说。虽有同本意不善故。四分律第四卷云。调达以五邪法诱诸比丘。尽形寿乞食为一。尽形寿著粪扫衣为二。尽形寿露地坐为三。尽形寿不食酥盐为四。尽形寿不食鱼及肉为五。
疏。不违涅槃者。非涅槃经以无相持顺寂灭故。
疏。一非为欲恼众生。先须持戒者。如欲禁龙。曾闻罗汉持戒而能遣龙。遂即持戒是也。
疏。如马祀等者。即百论中外道计。杀马祀天得生梵天。即逼恼于马。谓为戒等。
疏。定有定无者。今律学者多计为有。禅学之者说戒如空。定有著常。定无著断。此为邪见。杂于正戒。
疏。观缘性离者。观缘之相不坏坚持。缘戒性空故不起迷倒。
疏。又如十住婆沙论说。一矫异者。谓有贪利养故行十二头陀。作如是念。他作是行当得敬养。我作是行亦或得之。为利养故改易威仪。二自亲者。为有贪利养故。至檀越家而语之言。汝等如我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无有异也。若有所须我能相与。若有所作我能作之。不计远近来相问讯。我住此者正相为耳。为求利养贪著檀越。能以巧辩牵引人心。三激动者。谓有不计贪罪欲得财物。现于贪相语檀越言。此衣钵尼师坛好若我得之则能受用。若人能随意施者此人难得。又有谓檀越言。汝家羹饭饼肉香美衣服又好。若常供养我我以亲眷必当相与。四抑扬者。谓贪利养故语檀越言。汝极悭惜尚不能与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亲戚。更有谁能得汝物者。檀越愧耻俛仰施与。又至余家语彼人言。汝有福德受人身不空。阿罗汉等常入汝家与汝坐起语言。欲令檀越必谓我是罗汉。五者因利求利者。谓有以衣钵及僧伽梨尼师坛等资生之物持示人言。此是国王及施主等。并余贵人将来与我。令其檀越心中生念。王及贵人尚供养彼况我不与。因以此利更求余利故以名也。第三惭藏。
疏。今初然惭愧相别者。此释标章。而双释惭愧。两章之通别言涅槃云惭者羞天等者。即南经第十七。耆婆为阿阇世王说也。经云。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天。愧者羞人。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其成唯识即当第六论云。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谓依自法为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过恶。对治无惭息诸恶行。释曰。言自法者。谓于自身生尊重增上。于法生贵重增上。二种力故崇贤重善此是惭相。论云。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依世间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羞耻过罪。对治无愧息诸恶业。释曰。谓依世间他人讥毁。及自羞恶法而不作等。名依世间诃厌增上。有恶者名暴。染法体名恶。于彼二法轻有恶者而不亲。拒恶法弃而不住。由此增上对治无愧息诸恶业。论又云。羞耻过恶是二通相故。诸圣教假说为体。释曰。此会显扬。显扬说羞耻为二相者是通相耳。从通假说为体。实是崇拒等是别相故。下疏云是二通相。疏俱舍亦同者。即彼第二疏根品之中。偈云无惭愧不重。于罪不见怖。释曰。不重贤善名为无惭。谓于诸功德及有德人。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惭。即是恭敬所离。对法云。功德者。戒定慧。有德人者。有戒定慧人也。无忌难者。无畏惧也。不随属者。不作弟子礼也。于罪不见怖。释无愧也。为诸善者所诃厌法说名为罪。于此罪中不见能招可怖畏果说名无愧。翻上即是惭愧之相。谓重贤善等故同唯识。
疏。若说羞耻下。释二通相先依唯识已如上引。后依今经以一文中皆有不相恭敬故。
疏。自惟即是内自羞耻者。正同涅槃。兼得唯识依自法力。第四愧藏。
疏。不觉苦集故无知见者。不知苦果不见集过。
疏。依顾世间即顺唯识意。
疏。从婬欲生即种子不净者。疏中先说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自性不净。四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即智论二十一说。梵行品已广其相。但自性不净即三十六物。今当更说。即涅槃十二圣行品云。从头至足其中唯有发(一).毛(二).爪(三).齿(四).不净(五).垢秽(六).皮(七).肉(八).筋(九).骨(十).脾(十一).肾(十二).心(十三).肺(十四).肝(十五).胆(十六).肠(十七).胃(十八).生藏(十九).熟藏(二十).大便(二十一).小便(二十二).涕(二十三).唾(二十四).目泪(二十五).脂(二十六).膏(二十七).脑(二十八).膜(二十九).骨(三十).髓(三十一).脓(三十二).血(三十三).脑(三十四).膀胱(三十五).诸脉(三十六)。菩萨如是专念时。释曰。远公不分其中骨有二。脑有二。脑连膜。除二缺二。肠有大小。亦缺其一。余处有胞具三十六。直就经文今具者。复有分垢为一汗为一。则秽字属汗亦具三十六。
疏。又垢秽形是内污秽不净者。然有二种。一内二外。论云。云何依内污秽不净。谓身中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痔肪膏肌髓脑膜涕唾泪汗屎尿。如是等类名为依内。释曰。此亦三十六物也。论外谓青瘀或复脓烂。或复变坏或复[月*逄]胀。或复食噉或复变赤。或复散坏或骨或锁。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涕所作或血所涂。或脓所涂或便秽处如是等类名为依外污秽不净。二苦触不净。论云。谓顺苦受触为缘所生。若身若心。若不平等受。受所摄如是名为苦触不净。三下劣不净者论云。谓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谓欲界除此更无极下劣最极鄙秽余界可知。如是名为下劣不净四观待不净者论云。谓如有一劣清净事。观待其余胜清净事便似不净。如待无色胜清净事。色界诸法便似不净。观待萨迦耶寂灭涅槃乃至有顶。皆似不净。如是等类名为观待不净。五烦恼不净。论云。谓三界所有一切结缚随眠烦恼缠。六违坏不净。谓五取蕴无常故。恒不可保信是变坏法。是故静虑无色皆名不净。释曰。今疏随胜已略配竟。但观所引论文自然明了。第五闻藏。
疏。闻为本故实则多知者。故大品第六云。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一切法中无碍相应学应知。释曰。即多知之义下。佛答中与此列大同。佛言一切法者。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共法不共法。释曰。此十法但共不共。此中略无以一向是不共般若故。彼经云云何为共法。四禅四无色。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如是等法是名共法。智论释云。凡夫圣人生处入定处共故名为共法。经云。何等名不共法。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不共法。论释云。菩萨分别知此诸法各各无相。是法从因缘和合生故无性。无性故自性空。释曰。此即圣人法不共凡夫。如十八不共等亦不共二乘也。余大同此。
疏。依生引二门开为四重征释者。然第六地广显其相。今文略引。然此一段疏文有三。一总显生引。二然依杂集下。以三缘生会释经文之意。三正释经文。二中二。先正说三缘生。后会释今文。今初。然杂集论云。云何缘生。几是缘生。何义观缘生耶。问也。谓相故分别支故。释曰。彼有十五义。今略用一二耳。论名相者。谓无作缘生故。无常缘生故。势用缘生故。是缘生相由此三故薄伽梵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为无明缘行乃至广说列也。此有故彼有者。显无明缘生义。等具如疏文。即是释也。然功能差别下。更云如从无明力故诸行得生。乃至生力故得有老死。
疏。然今经中下。第二会释经文也。于中有五。一正明二门。然此有彼有等。亦兼势用正显二相故。指势用在于六地。二然二门下。出其影略。言前后互举者。谓能所引中明无作缘生。能所生中明无常缘生。三前七许同因位下。出生引所以。言许同者。据三世义。初二次五过现不同。约二世义许得同世。但引五种故不名生。四由此能所引中下。出此经中影略之由。以前于能所引中无作义显。而影取无常。能所生中无常义显影取无作。五故集论下。引证生引之相。
疏。然文有染净下。第三释文。文中三初句标也。有染净观者。六地广明。谓无明缘行等。前能生后生死流转为染。无明灭行灭等。反本还源为清净耳。
疏。初能引中下。二别释即为四番。初番可知。
疏。第二约所引下。约所引染净。例前亦合云识有故名色有。前文亦合有无明无故行无。
疏。以识通能引下释。上亦通能所引义。正义正取识名色为所引义。今释上言通能所引。若识支通能引。名色唯所引。故识与名色是能所引对。于中先反释经文。约染观明。然识通能所引者。若取识种为识支即是所引。若取行种为识支识是能引行是能引故。今举二业初业是能引。以取行习气为识支故。实是行种与识俱故名为识支。即集论意。正取业种以为识支。识种乃是名色支摄而缘起。经通能所引业种识种俱名识故。识种但是名色所依非名色故。今第二意即是识为能引。云与名色作缘。从谓由识入母胎下。兼显现行二果。然今下。经义通能所故。六地云。于诸行中植心种子即具二也。其二种业言即六地自业助成章中。然彼二业云识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今取其势以能所引而为二业。约持行种即是能引。约其自体即是所引。
疏。今言识无者。上反释经。今顺释也。反上二义可知。
疏。第三下。能生所生相对。上爱取有是能生。生老死为所生故。第四可知。
疏。后之三门下。料拣然第二门识与名色。识虽有能引之义正取所引。故三皆能所相对。先问后答。答意可知。
疏。又为显能引支下。重显前二相次为一所以。识支是所引则能引唯二。识是能引则能引有三。若识取所引则上四番而为三类。初一唯就能引明第二唯就所引说。三四通能所相对故。显十二一一相望皆得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等。不必要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相对。以明方有此有彼有等故。疏云说者之妙。
疏。第二有漏五蕴下。文五。一释总名。已见光明觉。杂集藏果等者。即第二论。其藏果义与蕴义大同。重担与阴覆义大同。然彼论云。蕴义云何。答诸所有色。乃至若近若远彼一切略说。色蕴积聚义故如财货蕴。如是乃至识蕴。释曰。此即藏果义蕴藏色等果法耳。言重担者。论云。荷杂染担故名为蕴。如肩荷担。荷杂染担者。谓烦恼等诸杂染法皆依色等故。譬如世间身之一分能荷于担。即此一分名肩名蕴。色等亦尔能荷杂染故名之为蕴。
疏。而标名下。二释世间。世有三义。隐覆名世通为无为。如世界成就品下。二唯有为世间。世即是间。持业释也。
疏。然色等下。三料拣。言通无漏者。诸佛五蕴。况因灭无常色获常色等兼通无为。今但取有漏有为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留于无漏在后段说。
疏。云何知下。四释知相。即大品意。前文已引初知相中。言色以变碍为相者。俱舍第一中。色有二义。一变坏义。论问云。始自眼根终乎无表。世尊何故说为色耶。答可变坏。故名为色蕴。释曰。变者显刹那无常。坏者显众同分无常。论问云。谁能变坏。谓手触等(云云)故即便变坏广说乃至蚊虻等触。此变坏者。即是可破坏义。二变碍义。论云。有说。变碍故名为色。释曰。变谓变坏。碍谓质碍。若尔极微应不名色无变碍故。此难不然。无一极微各处而住。众微聚集变碍义成。余广如彼。杂集亦二义。一问云。色蕴何相。答变现相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触对变坏者。谓由手足乃至蚊虻他所触对时即便变坏。方所示现者。谓由方所随何相示现。如此色如是如是色等。
疏。受以领纳者。杂集问云。受蕴何相。答领纳相是受。故领种种净不净业所得异熟。又唯识云。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疏想者取像者。即唯识文。下云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杂集云。搆了相是想相。由此想故。搆了种种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
疏。行谓迁流者。俱舍云。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杂集云。造作相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谓于善恶无记品中驱役心故。释曰。俱舍二义今取迁流欲诃毁故。
疏。识以了别者。俱舍云。识谓各了别。论云。了别名识。此有六种了别不同。故名为识。杂集云。了别相是识相。由此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
疏。况知一切法趣色者。即于第三义中傍况此义。亦大品经云。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及非趣。天台为三观释云。初句假。次句空。后句中。然经文但显性空。今疏引意却取一切法趣色。明事事无碍。一中有无量义故。是名善巧多闻。
疏。然诸蕴性下。第五解妨。此即以通为别。妨释有二义。初一可知。又摄法多者。第二释也。因此略明五蕴摄法多少。且依大乘百法。识蕴唯摄八识心王。色蕴唯摄十一种色。想受二蕴但摄心所遍行中二数。四蕴但摄二十一法。除六无为。蕴所不摄。余七十三。皆行蕴摄故云多也。百法已见第一疏抄。
疏。第三无漏中有四。初释总名。二然无漏蕴下。显类别。三欲显戒下。释立总名所以。言理实亦有世间戒等。上五蕴亦有出世间。然世间戒等自有二戒。一者外道共有十善等戒。四禅等定。世智之慧脱下地惑。于中知见。二者正教之中。亦说十善五戒四禅八定。无见慢修欣厌之慧。脱下界缚了见分明。而是有漏故名世间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