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释三昧之名者。于此三昧名之中。义分为三。一释三昧名。二释三昧体用。三叹三昧之德。
一释三昧之名者。名毘卢遮那如来藏身。毘卢云光明。遮那云种种。如来是法性之体。藏身是含容众法。智是明。以理智种种教行之光。照烛众生之器随根与益。如经叹德中具明。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此三昧体者。以法界根本智为体。以差别智为大用。又以法界根本智为体。随众生智为用。又以入三昧为体。出定为用。又以无出无入为体。又入出俱为用。又以入出俱为体。以义准之可见。大要言之。且以为化众生法则之中以入定明体。后从定起显示十种定名是用。于十个定名中。总以法界无依住智性为体。此体亦名首楞严定。与不可说一切诸佛三昧诸智慧门为体。如叹德中。具如经云。世界海旋。无不随入者。是三昧之用彻遍一切众生法之名故。海者。广大义。旋者。甚深义。明此三昧体用广大甚深无尽无尽诸佛菩萨及一切十方六道众生中行皆遍故。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总尽向前。以佛神力。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佛地佛海佛眼耳鼻等问。今普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菩萨行海三昧海等。问为欲明佛行菩萨行体用彻故。以佛为体。普贤行海为用。以此体用该通诸法。无法不尽故。佛眼耳鼻舌身意为体。能遍知众生事业为用。以下如来与普贤智。明普贤智契合佛根本智不殊。令后信者自知佛根本智一体无二无疑故。十方诸佛手摩其顶者。明引接忍可言。普贤从三昧起者。明定体随根用处。彼复依根获益。名起其用无尽。略举其十。以表无尽故。余义经文自具广明。大意佛根本智是定体。普贤行是用。
毘卢遮那品第六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前之五品。以举现世毘卢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然者。为古无旧迹今何所来。以此引古证今。明道不谬故。又明古今诸佛三世法相似故。成其信者不狐疑故。
二释品名目者。毘卢遮那品者。此品依主得名。引古佛成今信。还以佛号。以为品名。毘云种种。遮那云光明。言以法身悲智。设种种教行之光。破众生之业暗故。
问曰。古佛今佛。为一为异。
答曰。为一为异。何以然者。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脱。是一。各各众生发心成佛。是异。又无量三世诸佛。皆同一念成佛。无前后际。是一。然亦不坏一念中见无量众生三世劫量。是异。以十玄门六相义该通可解。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中。长科总有十五段经文。于此十五段文中。有四佛出世。总明毘卢遮那一号各随世间应缘名异非是佛名号异。此经下文佛名号品。一一佛皆具等法界众生界随缘名号。世间一切名皆是诸佛名。为如来德遍一切法故。犹如虚空遍含众法。无不净故。一切众生名入佛名号。无不净故。又如有香。名为龙鬪。因龙鬪而生。烧之一丸凝停七日。降金色雨霑人身者。悉皆金色。一切名言入佛名号者悉皆清净。亦复如是。如是佛名号遍一切世界名字故。始名毘卢遮那。以种种教行之光遍照一切。以一切法眼照之。其长科十五段者。
一初尔时已下一段八行经。明普贤告众欲说其法。于此段中复分为十。一举古佛所过之劫数。二举复倍是数有世界海及与世界名。三举世界海中别有世界之号。四举世界所依住处。五举世界周围眷属之数。六举世界形状。七举世界地上庄严。八举世界宝树及山轮围重数。九举世界城邑宫殿。十举世界人饮食衣服随念而至。及举劫名。此已上但随文自具。不烦更解。
二诸佛子已下有八行经。于中大意义分为八。一初明胜音世界中香水海及举其名。二明海中有华山出现形如须弥。三明山庄严有十。四明山上有一大树林及举林名。五举山上五种无量众事庄严。六明都举庄严难记。七明山上诸城之数。八明杂类众共居。云芬陀利华者。此云白莲华也。此上一段文自显著。不烦更解。
三诸佛子已下十九行半经。明林东之城。于此段中义分为十。一举城之名。二人王所居。三举诸城围绕。四明城体众宝所成。五明城广狭。六明城郭庄严悉皆崇丽。七明城上下众事庄严。言橹者。依音解云。城上守御曰檐。出头前引曰敌。众饰高胜曰崇。美而可观曰丽。城下绕而长𣲽深广者曰壕。狭者为堑。优钵罗华者。此云青色华。似藕。其叶狭长。近下小圆上渐尖。似佛眼故。其华茎无刺。准叹佛中。目净修广如青莲。即是青莲华叶也。波头摩华者。此云赤莲华。其华茎有刺。拘物头华者。其茎有刺。或云赤白华叶头未开敷时状如郁蹙然也。芬陀利华者。白莲华也。宝多罗树者。或云无忧树。此之未定。检文未得。七重围绕法事中。或一三五七九契阳数也。尸罗云清净。此云清净。宝幢已上庄严总为宝也。八明城中居人。九明人得业报神通也。所念皆至。十明城四遶天龙干闼婆等七种众诸城所居。及都结无量庄严。
问曰。此中一种是人。非天龙神。何得业报神通衣服饮食随念而至。又所居高胜依报宝严。以何业故报得如是。
答曰。为因广大故。业报广大。为因高胜故。业报所居高胜。
问曰。何者是因广大高胜。
答曰。为于往因。于此毘卢遮那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性清净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圣一体同如来智。无所依住。无我无我所。心境平等无二相故。无我所故。一切凡圣本唯法界。无造作性。无生灭性。依真而住。住无所住。与一切诸佛众生同一心智。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别是一切诸佛本不动智。凡圣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种智及一切智故。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亦不于自心之中见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自力未充。以此是人获诸人中一切胜报。以是信力。还得毘卢遮那佛在国同居。而恒出现神足通力与天同处。一切诸城所居神天龙八部等。皆是同缘。于此法中而生信解故。以信因高胜广大。获得如斯胜妙依正果报故。
四诸佛子已下有九行经。明宝华枝轮林中道场。并陈庄严广大。此林众华严饰。常有妓乐之音。
五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半经。明初劫中佛出现之数。并陈初佛名号。及举华枝大林先现之瑞。
六尔时已下有九行半经。明初佛从莲华中忽然出现。并陈佛身遍坐一切法界道场众生皆见等事。
问曰。何故此佛莲华化现出兴。释迦佛母胎出现。
答曰。随根所现。母胎出现唯劣解众生自根见尔。如离世间品云。为劣解众生母胎出尔。应大根众生皆见莲华出现也。
七尔时已下有八行经。明初佛出现放光集众。并陈光德大众来集。
八诸佛子已下有十四行半经。明焰光明大城有人王名喜见善惠王与眷属俱集。并陈大子威光。以自善根见佛光明。得十种法门。具如经说。最下三句明威光说颂叹佛。于此十行。颂中叹佛之德及。彼佛与众生益如文可知。
九诸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明威光说颂以佛神力其声遍闻。父王闻之欢喜说颂。于此十一行颂中。明其善惠王勅众令集并令办供具。
十尔时已下有三十四行半经。明十王兴供。见佛并陈所闻修多罗经。威光获益。修多罗者。此为长行经也。最下两句明威光说颂。此十行颂中。明威光闻法获得宿命智力见佛所行往因之事。并自立愿如佛所行。
十一诸佛子已下有十一行经。明威光菩萨。以见初佛承事供养故。得十种显示如来所行法。令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功德山须弥胜云如来。为威光说颂。叹威光之德。于此十一行颂中。明功德山如来叹威光所得如佛所行广大。如文可知。
十二诸佛子已下有十五行经。明庄严劫中佛及人寿命长短。初佛去世第二佛出兴。并明威光见第二佛得十种利。并为眷属说颂。此二十行颂中。明威光叹佛慈悲出世难遇。劝其眷属。同往佛所。
十三诸佛子已下有十六行经。明威光说颂其声遍闻。威光与眷属。同往佛所。得十种利。第二佛为威光说颂。此二十行颂中。明第二如来叹威光入道得益。所得之益是八地法门。如经云。得灌顶智慧海。名无功用。修极妙见。
十四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经。明第二佛去世。善惠王亦去世。大威光受轮王位。第三如来于旧道场出兴。威光见佛闻法得益。第三如来说颂。叹威光之德。此二十二行颂明。第三如来颂叹威光所得之法。
十五诸佛子已下有八行半经。明第四如来于旧道场中出现。大威光去世生须弥山顶为大天王。还来见佛获益而去。此一品经来文未足。未有结终之处。此品但明引古印今毘卢遮那出世之法古今相习不异。又明所信乐道高法胜。人寿命长远。福德所居。依正果胜见佛闻法所获利益胜故。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