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定品第二十七
此品佛自说十定之名。普贤说十定之用。以明佛根本智是体普贤差别智是用故。明一切施为不离根本智之大定体故。以是义故。还于根本智普光明殿中。说寂用之门。
将释此十定品。约作五门分别。第一释会来意。第二释欲说此会重叙摩竭提国初成佛之所由。第三明何因缘故在此普光明殿中说此十一品经。第四明次第释十一品之大意。第五明依品释文。
第一释会来意者。以从此普光明大智殿中起信。以不动智为升进修行。至十地十一地道满行周。至于佛果。不离本智。是故此会须来明不移因也。为时不移。智不移。行不移。因果一体故。还如善财见慈氏。慈氏还令却见文殊。及入普贤身是也。
第二释欲说此会重叙摩竭提国初成佛之所由者。经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者。明从初成佛及四十年中所转法轮并从大下降。总不出一刹那时。不移不迁故。恐后众生失其根本意妄生迁移故。须重叙明始末无时可迁故。此明三世诸佛一切众生总同一个不迁之体。从初信进修行。经过五位。总不移初时岁月日时及佛根本智法故。
第三明何因缘故在此普光明殿中说此十一品经者。释曰。为明初会菩提场始成正觉。是佛举自始成之果劝修。第二会普光明殿。明是如来大智自果所居之报宅。说十个智佛。以不动智佛为首。以为信进修行之门。令初发菩提心者从此普光明大智宅起信进修行毕竟不离如来本智本行本时还成本佛。万事依旧故。于此十地。后在于本信心处。说此十一品经。用明因果依本时日岁月。总依本故。故于此处说十一品。此十一品经。总明成佛之际所有境界故。即是明能发菩提心者。自成佛故。无异初会中毘卢遮那佛故。依样倣修。一如本故。为约智无时。十方一切古今诸佛。总与如今始发心者。一时成佛故。以智照之可见。情识闻之即迷。是故表依本。如是故还于本处说佛果始终之门。故以表法界体中始末同际说也。此乃约实论之。不顺凡情之教说多劫也。
第四明次第释十一品之大意者。一明十定品。是古今一切诸佛寂用遍周无时之大体也。二明十通品。是古今诸佛普光明智利生自在及业报之神通遍周。三十忍品。是十方古今诸佛自体无作法身一切法无生随行之忍门。四阿僧祇品。五随好光明功德品。是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以此二品经是如来自说。六如来寿量品。是一切诸佛随众生根性长短所现不同之寿而自报命与虚空之齐年。七菩萨住处品。是佛果摄众生之分界。明菩萨行门常不断故。八佛不思议品。明一切古今诸佛智德难思。非情识之测度。九如来十身相海品。明佛报身依正二果难量。十普贤行品明十方一切古今诸佛共所行自利利他之行周故。十一如来出现品。明五位修行者。升进位满自佛出兴。出世入缠二行圆满。文殊是主出缠智慧。普贤是主入俗行周。于此品中二行圆满故。令二人自相问答说此出现之门。已上十一品经。大意如是。一一随文别释。更当重明大纲。总明十一地以后佛果位中所行法则。亦是一切菩萨一切众生。总不离此之体。而无迁易此时分故。明时不迁也。
第五明依品释文者。将释此十定一品。约作五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何故此处三会重重。四释此一处三度重叙初成正觉在摩竭提国。
五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明此十一地已说进修行行及智用差别已满此佛果普光明智位。明法界自体寂用重重无碍。又明升进因果修行始终。明时法不迁故。此品须来。又明一多纯杂同别自在故。此品须来。又明十地菩萨自知未具普贤行不见普贤身故。此品须来。如此品自具明也。
二释品名目者。明此品如来自说十种定名。故因说法而立其名。此定乃是古今一切诸佛常恒之法。令诸五位菩萨皆同得之。一切众生亦同此体。普贤说用。明佛是体普贤是用。
三何故此处三会重重者。明信心及定体并离世间品普贤常行。此等三事总是如来普光明智一体因果。并普贤菩萨佛果后恒行。总是普光明一个智用。始终因果时日岁月。总无时体。以此三会重重总一时有也。非是如世情所见去已更来故。如是三会重重一时一会。有此三种之法事故。或以三世远近劫。作九世相入重重不碍故。为不离普光明之智。无始无终无不印故。无终不彻故。三世劫海总一时故。五位因果亦不出此之定体也。
四释此一处三度重叙初成正觉在摩竭提国者。明此一部经有五重因果。其五者何。一如佛初成道在菩提树下示成正觉所集神天等众。是一重佛因果也。二于普光明殿中说佛自成因果。令诸后学信进修行。即出毫中之光及众是也。三说此十定品等十一品经。明诸菩萨信进修行经过信住行回向十地十一地等六位。自行满周。所成之佛果。此十一品经是。四离世间品。是一切诸佛皆成佛果。恒以自己果行常行利生。亦名为利世间品。不可作远离之离。此品名目恐将误矣。译经之士。或可妄详佛意。于中取意亦有义通。如此四段经文品。初皆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者。明说一部之经以菩提智无前后际一时说故。非如情量见有前后。古人云重会三会普光明殿者。意非然也。非但不移刹那际说此一部之经。亦乃从兜率天降神。入涅槃。亦如之也。乃至三世无尽劫佛亦一时。不出此一刹那际。齐成佛故。一切众生于本无时之内。妄生多劫延促之相。觉已元无故。今此段经文意。明菩提智上无延促时日往来之相故。总云在摩竭提国始成正觉。以智照之可见。凡情思之即迷。乃至升天诸会皆云不离菩提树下普光明殿而升忉利夜摩天等故。以菩提根本智体性自遍周无表里中间长短延促大小去来等见故。五法界品。是一切诸佛之所共果。凡圣共同不离法界大智慧无限德用圆满之果。一切诸佛以此法界大智慧而成正觉。亦名普光明大智慧殿故。以此五段经。总明一真无碍大智无终始之无限经卷量等十方一切境界于一刹那际诵持悉遍。亦名普眼经也。意明说此一部经及出世涅槃不出此一刹那际法界之果。此法界品是菩提智境究竟之果也。此乃都该一部也。
五随文释义者。约分二义。一长科经意。二随文释义一。长科经意者。于此品中长科为十一段。第一尔时世尊已下至所谓无相有六行经。明当十一品经之序分。
第二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已下。至同修菩萨诸善根行。有三十六行半经。明列菩萨大众分。第三尔时普眼已下。至三昧自在解脱。有十六行半经。明普眼菩萨白佛问普贤道德诸菩萨修几三昧神通变化而德自在及如来教令请普贤菩萨演说三昧自在分。第四尔时会中诸菩萨众已下。至神通自在使其然耳。有八行半经。明诸菩萨众闻普贤菩萨名得不可思议无量三昧分。第五尔时普眼已下。至是故汝等不能见耳。有十一行经。明诸菩萨入三昧力欲见普贤遍求不见如来为说普贤志德甚深汝等不能得见分。何故不见普贤。为明十地菩萨得出世智慈增上所有三昧皆出世智慈。以是不见普贤。是十一地行门常在世间。出世心亡寂用自在。以出世三昧不相应故。以是不见。第六尔时普眼菩萨闻如来说普贤菩萨已下。至求请得见普贤大士。有三十二行经。明菩萨大众三称普贤菩萨名慇懃求请欲得见普贤菩萨分。第七尔时已下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十九行半经。是普贤菩萨为众现身分。何故得见普贤菩萨。为存想念是以见之。以回体从用故。是普贤身也。以明想念皆为佛用故。普见一切众生亦佛用也。第八尔时普眼菩萨已下。至叹不可尽功德。有九行半经。明普眼菩萨以十种住法叹普贤菩萨十种广大所住之法分。第九尔时如来告普贤菩萨已下至咸皆乐闻。有四十五行经。明令普贤菩萨演说十种三昧分。第十尔时已下有十段经。正说十种三昧作用之功分。第十一尔时普眼菩萨白普贤菩萨已下一段。直至第四十三卷末。明普眼菩萨问普贤菩萨如是菩萨何故不名佛不名十力分。一长科第一段中。六行经明此十一品之序分。
从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者。此云不害国。亦名聪慧。为依此国人聪慧故。以人得名。又云摩者云不竭。提云至。为此国将谋兵勇隣国敌不至。以主将立名。又云摩者大也。竭提体也。此国最大为五印土之大体故。以此国是阎浮提之处中。以是如来示成正觉。明处中道义故。又明大悲无害义故。又表大悲普利不偏化故。皆如初会中说阿兰若法。如初会已释。始成正觉者。明于兜率天下降神受生说法入涅槃。总不离始成正觉一刹那际三昧之时故。此经四品之内。皆共同有此言。明普光明大智体无时分。明其殿体是智报境。以智成名。以境智无二。所居之殿体皆含三世多劫不属时收。无古今去来之体。所有众生自业现量三世之事。皆现其中。不属迁变移时之相。如来所现一切众生三世无限业报及心所缘。以此普光明智恒现在前。十方世界纤毫之事。无不知见。为普光明大智与一切众生及等虚空无限境界同一体性故。能一切无不知也。以智净无障故。又刹那际诸佛三昧者。明三世古今同一时故。一刹那者。会无三世生灭时也。此刹那之时为教化众生设法。会古今之名言以智实论。犹无此体故。以无此刹那之时。能含三世古今一切劫时。总同一故。以六相门观之可见。诸佛三昧者。明一切如来久已情尘见亡。恒无智俱。以一切智自在神通力现如来身清净无碍无所依止者。以一切智是根本智无功用也。自在神通者。明根本智恒无体性。而能普现随根之身。设一切法。而无失时。名为神通力也。亦名现如来清净之身。一时总释。总明从根本智随一切众生。起无碍广大用故无所依止者。明根本智无体性故。为根本智无体性故。方能圆照十方。成大力用故。无有攀缘者。明以智境寂用。非是虚妄攀缘故。住奢摩他最极寂静者。明根本智寂用自在。境智俱真万用俱寂。起唯法起寂唯法寂。十方万法无事不真故云最极寂静。奢摩他者。此云定也。明此定是佛根本智无作大体应。根本用之寂用故。是诸佛根本智体用大自在定故。明此会总是诸佛果中根本智中作用也。具大威德者。明佛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悉自在。若有见闻如来。皆念敬发心悉归伏故。余如文自具。随宜出兴不失于时者。宜堪见闻应时不失故。恒住一相所谓无相。此已上六行经。明叹佛成道智德竟。已下列众如下更明。第二段中有三十六行半经。明列众分。于此分中约分三段。一从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俱已下。至住于菩萨无住解脱有五行经。明叹诸菩萨志德分。二其名曰已下至无边慧菩萨有九行经。有三十个菩萨同名为慧明。三空禅定解脱门中所生智慧同名为慧分。此已上明三空解脱禅定中。一解脱门中。具生十种慧。三空中有三十种慧知见差别。三空者。无相无愿无作空也。如是三空门任运发生。此三十种慧。以表无尽故。今三十个菩萨同名为慧者是。三念庄严菩萨已下至同修菩萨诸善根。有二十二行半经。有七十个菩萨。各各随行别名列众分。已上七十个菩萨。明前三空解脱已终以七觉行华常处生死。善能觉悟一切众生故。此明十地道终常入生死方便行周。今欲成普贤行门故。故以十佛刹微尘为数量者。明一一菩萨皆具如是十遍周行是故前叹德中无不皆入灌顶之位。即十地位也。又云获诸菩萨普见三昧者。明以其十地智眼普见众生根欲差别故。大悲安隐一切众生者。以自十地道满不离方便。三空七觉方便行华引接含识。是入普贤行故。于此品以三昧力三求推觅不见普贤者。明三昧虽有慈悲是出世心多。以此不见。十一地之位普贤入俗利生之门。三求推觅方见普贤者。明从十地升进入普贤行果之位。成普贤寂用自在门故。是故下文以如意摩尼珠王能随所求及与物同色不失自珠之德。明常以如来自果一切智王。不坏菩萨种种方便之行。随诸众生种种乐欲。皆随引之使令得乐。又明虽成八地已后乃至十地十一地及佛位。而常不坏七地以前三空七觉诸方便行故。是故列众之内以菩萨名数表之。使易解故。都举十佛刹尘为数量者。明一一菩萨总具如是行遍周故。是故净名经云。虽成正觉转于法轮。不舍菩萨之道。是菩萨行。此十定列众之位。总是已成十地出世智悲之众。不舍七地已前诸助道门。以利众生故。亦是一切菩萨从初发心不离此定体。信进修行至于果满不迁时故。此品之初。以叙如来初成正觉之意。明说此四十品经及出生灭度时日总不迁始终一际故。法本如是故。非是如来神通使然。约智境实论。不随妄情所说多劫。以智照之可见。所列前后五位之法及众。各以随位菩萨一时顿彰。明智法界无始末也。总以此十定为体。此品初一段叙分及列众叹德。略举大意和会始终。于中文义随行随法立菩萨名。约此法行之名。如前略举十佛刹尘所表。以实而论。无有尽极。但以根本智为佛自果。余差别智中一切法总是菩萨行故。故以十佛刹尘为数量。
第三段中有十六行半经。普眼白佛问普贤道分中。约分四段。一尔时普眼已下至愿垂哀许有三行经。明普眼菩萨起问普贤菩萨道德所行法门分。二佛言普眼已下至令汝心喜有一行经。明佛许问分。三普眼言已下至无有休息有四行半经。明正问普贤及大众三昧行门多少分。四佛言善哉已下至说其三昧自在解脱可有八行经。明如来叹普眼所问及示普贤所在并叹普贤之行及劝普眼令请普贤说十三昧分。余如文自具。
第四段有八行半经。明诸菩萨闻普贤名获得无量三昧分中约有十法。一大众得闻普贤菩萨名便获无量三昧。二大众得三昧已现前见无数诸佛。三大众得如来十力同如来性。四大众获福。五大众神通具足。六大众尊重普贤渴仰欲见。七大众悉皆周遍观察。八大众竟不覩见普贤身座。九推佛威所持。十推普贤自力然也。大意明十信已后十地已前。以普贤行成法身及根本智。得出世中差别智已。成十一地中。以法身根本智纯成处生死中无限大用。普贤门与一切众生妄念齐等故。同想用随彼解脱故。以是如来令想念普贤。经云。诸菩萨得如来力者。即十力也。同如来性者。即法性身也。大意明从十地十一地升进佛果位至此方终。尊重普贤竭仰欲见者。明升进普贤行故。将十地智成普贤差别智。直至出现品始齐故。如彼品自有所表。如善财见弥勒菩萨。同一生之佛果。却令见文殊。忆念文殊便闻普贤名。及入无量三昧。自见其身入普贤身。是其样式。一同此普光明殿中说十信心。令至佛果不移因位。及具佛果后普贤行位满。离世间品是佛果后普贤行。云周遍观察不见普贤及所坐之座者。明从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自已乘普贤行升进多求如来解脱悲智出世间心。兼修以成佛自在无作道圆满。已自见遍周故。如十地佛果后普贤行及所有三昧。纯是善入世间。无求出世佛果故。以将兼修悲智出世佛果三昧。三求不见。纯是大悲无有自利之行。即不相见故。以十地佛果已前行普贤行。有自利利他之心。以求出世间解脱故。以十一地行普贤之行。不求自己解脱。纯是利生之行故。以十地已前助显根本智于自解脱道已满足无所希求故。于十一地但为饶益一切众生无蕴积自己功故。是故以将十地已前自利利他普贤行。求十一地中普贤行未及见故。是故大众周遍观察竟不得见普贤身及座故。审谛观察以智思惟可见。余如文自具。
第五尔时普眼已下一段十一行经。明诸菩萨欲见普贤分中。复分为四段。一尔时普眼菩萨已下。至普贤菩萨今在何所有余一行经。明普眼问普贤菩萨所在分。二佛言已下至初无动移可有一行半经。明如来示普贤所在分。三是时普眼及诸菩萨已下至其身及座有两行半经。明普眼及诸菩萨重更观普贤菩萨犹未能见分。四佛言如是善男子已下至不能见耳有六行经。明如来为普眼等叹普贤菩萨志德甚深入师子奋迅定汝等不能得见分。经云入师子奋迅定者。明入十地果后普贤行总是无畏自在定故。明以无边想念同众生行故。明大用自真不待念故。师子明无畏自在也。奋迅者。明普贤菩萨恒遍十方普作用定而常行等。十方世界无有一众生而不遍济。根堪可利而不失时故。名奋迅定。犹如师子一时奋迅全分身毛一时普震。明普贤菩萨常居大用定海任智遍周一时普用。等众生行无失时故。不待念故。普遍大用利众生无休息故。无始及今同一念故。无古今故。法如是行故。意明大用而常寂。是奋迅义。得无上自在用者。于大用中恒遍周利众生。全是定无别止息。不同十地已前升进有出世一心故。入清净无碍际者。明普贤智量等虚空无根不悉知故。无行不同利故。生如来十种力者。明如来十种智力是普贤生。又教化众生成佛十力。皆由普贤愿力起故。以法界藏为身者。以根本智身及差别智身性自遍周量等一切众生心行无不含容。皆为佛事故。于一毛孔遍容十方凡圣国土无不总含。以智无表里中间之际量故。本如是故。一切如来共所护念者。为与如来同根本智为大作用故。于一念顷悉能证入无差别智者。明普贤菩萨于十方众生界示成正觉度众生方便之行。示现一念成佛等事。亦明始终无差别智体论之。无尽劫总是一念。一切众生于一念中。自作无尽劫生死之见。若以达理智明观。以无尽劫便为一念。无差别智故。如是相应。便与古今三世一切诸佛。一时成佛故。以无分别智印。印三世时体。本齐无先后际故。明十地菩萨由有出世心在。犹迷十一地入缠之行故。不能得见者。使升进菩萨存自力能不滞前十地位故。余如文自具。如师子奋迅三昧者。于十方世界普周一切众生想念作用。而成熟之大用。而无作。是奋迅义是三昧义。就大用而论。无别止息故。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