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尔时已下一段有十九行半经。普贤欲现身分中。复分为三段一尔时普贤菩萨已下至示现一切三世诸佛有七行经。明普贤菩萨如应现身分。二是时普眼菩萨已下至如见十方一切诸佛有两行半经。明菩萨大众得见普贤。菩萨欢喜如见十方诸佛分。三是时已下可有十行经。明诸菩萨信解力普贤菩萨本愿兴云供养光明普照息三恶趣令诸菩萨入普贤行分。如普贤菩萨如应现身即见故。将出入三昧求即不得见。明无出入智不可作出入三昧求故。自非位合道同智自会矣。想念而见。且是如应现身故。然后方会其本身也。余义如文自具。意明无依住智是普贤之大体如应现身是普贤之大用。
第八尔时普眼菩萨已下一段九行半经。明普眼叹普贤十种广大住如来叹普贤十广大功德。其义如文称叹。
第九四十五行经。明如来令普贤演说十大三昧。于此中复分为八段。一尔时如来已下至当得出离有四行半经。明佛令普贤说十大三昧。二何者为十已下至无碍轮三昧可有六行经。明如来先自说十三昧名分。三此十大三昧已下至当说现说可有一行半经。明此三昧十方三世诸佛共同所说分。其三昧名如来自说者。意明如来是三昧之体。令普贤说三昧之功用者。明普贤是三昧之用。以明佛果位中体用圆满故。此约体名佛。用是普贤。此位会体用自在故。四若诸菩萨已下至名一切法自在可有四行半经。明佛叹若闻此三昧爱乐修行名得佛自在分。五此菩萨已下至普了一切佛所说有九行半经。明修学此十三昧者得于一切法无所著自在善巧转佛法轮分。六此是诸菩萨法相门已下至是以佛神力严净一切世界门有五行半经。明佛叹修此十三昧能入十种法门分。七若菩萨入此三昧已下至示现种种广大神通有十二行半经。明佛叹若入此三昧得大方便利用示现成佛不舍修菩萨行分。八是故已下一行半经。明如来劝令普贤说此十三昧德用自在分。其中文义如经自明。如此十定品。已后十一品经意。以十地中所得出世大悲智成。处世大悲智。令差别智圆满自在。方成普贤行具足。以出世悲智是佛果。处世差别智悲。是普贤行。是菩萨道。至出现品二行方终。
第十尔时已下有十段经。说十种三昧自在分。于此文中初普光明三昧中约分为四门。一释三昧名。二明三昧之体用。三举三昧之境界。四随文释义。一释三昧名者。何故名为普光明三昧。三者正也。昧云定也。识心不现名之为昧。正智遍周名之为普也。照迷破惑名之为光。法无不达名之为明。二明三昧之体用者。明此三昧以法身根本智为体。十种无尽智为用。以此义故。佛自说三昧之名。普贤说三昧之用。三举三昧之境界者。于此初三昧中略举境界。分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莲华。现身遍此莲华之上结加趺坐。于其身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亿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现百亿身。一一身入百亿。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现百亿。百亿菩萨行一一菩萨修行。生百亿百亿决定解。令百亿百亿根性圆满。一一根性成百亿百亿菩萨法不退业。然所现身非一非多。入定出定无所错乱。如是后倍后倍增广。具如经说。此是初三昧之境界。意明身土重重重重相入遍周广大无尽限故。四随文释义者。于此段中略举十义。一普贤菩萨承如来旨说此三昧不自己功。旨者意也。二重举三昧名。三举菩萨十种无尽智。四明如是菩萨能发十种无边心。五明是菩萨有十种入三昧差别智。六明十种入三昧善巧智。七举罗睺阿修罗王不坏本身现变化身喻。八明菩萨深达心法如幻法门。九明比丘观察内身不净不坏本身如故喻。十明菩萨住此三昧观察法身见诸世间及世间法普入其身。如上修学普光明三昧。以观法身根本智为体。以十无尽智为用。以发十无边心。为所行之行以十种入三昧差别智。为三昧同别自在之力。以十种入三昧善巧智。令三昧身一多佛刹众生刹现在身内不废自身。常复如故。复于身内现无量身。度众生及供养诸佛。如下文云。住此三昧观察法身。见诸世间普入其身。于中明见一切世间及世间法。于诸世间及世间法皆无所著。为以法身。性自无内外大小中边量故。法如是见故。法如是无著故。为从法身无性无相理所现世间及世间法皆如影幻体故。为世间及世间法皆法身一味无二相故所有报境皆如影像重重不碍故。如罗睺阿修罗王者。明能摄日光令世生恼。以罗云摄。睺云恼也。阿修罗云无天妙戏故于中化事。如经自明。
第二妙光明三昧者。于此段中四义如前。一释三昧名。二明三昧之体用。如下自明。三明三昧之境界。四明随文释义。一释三昧名者。为明法身理智体净能现妙光。以立其名。二释三昧之体用者。明此三昧还以根本智为体。幻智为用。三明三昧之境界者。以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于一一世界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乃至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具如经说。乃至菩萨身中。能现一切圣凡国土。更相照现重重相入等。是此三昧之境界。具如经明。四随文释义者。复分为二。一长科经意。二随文释义。一长科经意者。于此段中长科为十段。一佛子已下一行经。是普贤菩萨告众重举三昧之名分。二佛子此菩萨已下至种种诸法亦不坏灭有十一行经。明入三昧境界广狭身土照现互相涉入光影重重不杂乱分。三佛子譬如日出已下至亦不离水有八行经。明以日光照现七宝山及大海水及山间以此日光影更相照现影像重重无尽光影喻分。四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至恒不舍离有五行经。明如是菩萨住妙光广大三昧不坏世间相不坏真性二俱不住二俱不坏分。五佛子譬如幻师已下至本日不灭有七行经。明以幻师幻作日月年岁长短不同不坏本日喻分。六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不坏彼多世界有十七行经。明菩萨入此妙光大三昧能一多世界更生互相涉入各不妨碍分。七何以故已下至是名住大悲法者有十一行经。明菩萨住无我法于诸法自他境界身之及心无所妨碍分。八佛子已下至无退转故有六行半经。明此菩萨以不可数世界入一世界。善知无数众生差别。菩萨趣入差别。佛处处出兴。皆现自身。于彼一一佛所修行诸行而身彼此无去来。能同异自在分。九如有幻师已下至后不乱初有五行半经。明以幻师喻菩萨实智所生如幻喻分。十菩萨了知一切世法已下有二十行半经。明入此妙光明大三昧得智幻门自在分。二随文释义者。此一段以根本无作智性自遍周。以如影智显现诸境。自他相入一多自在。由根本智故。多入一中。如影智故一现多境。各身色相状差别故。如世界所因者。今生修是来世因。世界建立者。明各各世界建立法则故。世界同住者。一世界中有多类众生同住。世界光色者。或有众生于佛光中住故。如此日月星。是帝王及人中众生。共业所化精光升上。复有天住。居其中故。世界往来者。于虚空中持转往来。此菩萨悉知。如八部神名。如初会中已释补特伽罗法者。数取趣。明数取恶法趣于苦果。摩纳婆法者。教儒童法。余如经自具。
第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者。于此段中约有三门。一释三昧名。二释三昧体用。三随文释义。一释三昧名者。何故名为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者。为此三昧以理性自性遍周。则智用自体遍周。以智用自体遍周。则神通遍周。此明约理智自体遍周。以如幻智应物动寂。依根本智恒无往来彼此延促。以此立名。名为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二释三昧体用者。此三昧以法性身为体。以根本智起如幻智为用。此如幻智如空谷响应物成音自无体故。以此二智以法性为体俱有德用而无所依。乃至一切众生心本来如是故。但为智自无性。不能自了逐境成迷故。以止观二门照之。迷解依本此约法身为止体。约观十二缘生。成智体用。明定能发慧观能起智三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一长科经意者。于此段中长科为四段。一佛子已下至神通有一行半经。普贤重举三昧之名分。二佛子此菩萨已下至至于究竟有十六行半经。明入三昧延促自在无所分别于诸法不忘失分。三譬如日天子已下至亦复如是有三行半经。明举日天子照临四天下昼夜无生灭喻分。四佛子已下至善巧智有一行半经。明都举已上总结其三昧之分。已上文义自具不烦更释。
第四清净深心行三昧者。于此段中三门如前。一释三昧之名者。何故名为清净深心行三昧。以菩萨已修空无相之理智。得身如理智遍周之身。起前理智遍周之身。以善巧智加行深心供养。随所供养一切诸佛香华盖等十事而心不坏。法身智身无作无想是故以立其名。二释三昧之体用者。以法身根本智为体。起方便善巧智兴十事供养等众生数佛为用。三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一长科经意者。于此段中科为四段。一佛子已下有一行经。明普贤菩萨重举三昧之名。二佛子此菩萨已下至不分别如来出世及涅槃相有十八行半经。明以香华盖等十事供养等众生数诸佛分。三佛子如日中阳焰已下至皆是想心之所分别有七行经。明举日中阳焰喻菩萨得知如来出兴灭度分。四佛子此三昧已下至善巧智有十行经。明入三昧如梦中所见境界忆念不忘为人善说喻分。四随文释义者。其义如文自具但入观者善得其宜。先须入无思无心定。得法身之理。称虚空之性。方可于根本智方便智兴供养心。起止俱亡须得自在称理智而为之也。若但修空无相法身。即于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不见无相法身。即纯是有为。一一依此十定次第方便。一一经文自具明矣。
第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者。于此段中三门如前。一释三昧名者。何故名为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此菩萨入此定中。能知过去诸佛出现劫刹诸佛出现法门。以严自心根本智具差别智。以此成名为前之三昧。兴其供养。于定中须知劫刹诸佛出兴之次第法门。二释三昧之体用者。以根本智为体。知劫刹次第差别智为用。已下如文自具。三随文释义者。三轮者。神通记心正教。是三轮清净明此三昧得神通善记不忘善说诸法。如歌罗逻者。此云薄酪。谓初受胎如薄酪。自余如文自具。
第六智光明藏三昧者。明此菩萨能知未来一切诸劫中所有诸佛。若已说法若未说法皆能悉知故。智光明藏者。不离一念含三世劫智名之为藏余义如文自具。于中八部王等名。初会已释此不表法。但以供养恭敬法。故亲近如来。
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者。明此菩萨能遍入十方一切世界。见一切诸佛所有教化庄严。悉能见尽及承事供养。及所闻法普入诸趣等总尽故。因立名也。于中文义经自具明。
第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者。明入此三昧能现佛身等众生差别身。皆随其类现故立其名也。又能入同异顺逆三昧故。以立其名。余义如文自具。
第九法界自在三昧者。明此菩萨于自身一一毛孔中入三昧。自然能知诸世间及知世间法。及十方虚空界一切世间法。悉皆知尽。乃至佛菩萨大众亦皆知尽何以故。以智称法界故。以智无中边大小量故。如虚空故。智体性明白故。于一毛孔中虚空无大小量。即等虚空界。悉能遍知十方世界一切境界。此不可以情识筹量能知。当可以亡思方便定显发之后理智现前。方可堪为此乃定尽想亡无思无心以无作智印方会故。名法界自在三昧。不存情作。任智遍知故名法界自在。此经云。如虫食芥子孔中虚空无损减。以无思之智可见。以思知之者即乖。身边见尽。即十方与身量同一性。无表里故。情存则隔。如无热恼大龙王宫流出四河者。准经说。香山顶上有阿耨池。其池四方各流出一河。东面私陀河。师子口中流出金刚沙。东入震旦国。便入东海。南面恒伽河。从象口中流出银沙。流入南印度。便入南海。西面信度河。从牛口中流出黄金沙。流入信度国。便入西海。北面缚刍河。从马口中流出琉璃沙。入波斯拂林国。便入北海。其池纵横五十由旬。随方面口各一由旬。于中表法经自具明。优钵罗华。此云青莲华。波头摩华。此云赤莲华。拘物头华。此云小白华。其华未开时华叶都蹴然。因立其名。芬陀利华。此云百叶莲华。如阿那婆达多龙王者。阿言无也。那婆达多者。熟恼也。言此龙永离龙中之热恼故。于中文义表法。一一如经自具。
第十无碍轮大三昧者。轮者。譬如轮王千辐金刚轮毂辐辋轫悉圆满明坏生死行圆。表此菩萨悲智万行神通道力满众生界断众生惑悉圆满故。明自己佛果已成菩萨智悲愿行无有休息。不离一念满三世劫。不离毛孔等周十方法界众生界。悲智行云一时普覆。是故名无碍轮三昧。摩那斯龙王者。摩那意也。斯云慈。谓此龙王兴云降雨从慈心起故。伊啰钵那象王住金山胁者。伊啰钵那。此云香叶。以于宝窟边多有香叶树。以此为名。又以化作三十三头。一一头有六牙一一牙上化作七池。一一池中化作七莲华。以取所化莲华。其叶香洁因此为名。住居第一金山之胁以知帝释欲游行时。于此没而天上出。送帝释至园游观时。化其自身与天人相似。帝释还宫还作象身。送帝释还宫。便于天上没于宝窟中出。此举喻明此菩萨虽已成佛位不坏方便行也。如彼象王虽能化身作天而常不失象之本位。自余广义如经备文。已上十定有十段文意。明从初发心成道始终出生入涅槃。总以此刹那际为体。乃至古今一切诸佛亦总同时成佛故。有情延促生。约真无终始。又明此一会十一品经。总明至随位佛果不坏方便行普贤之道。如十信已来乘如来根本智起普贤行愿。并教化众生。及自资自智轮令明净。如作十度炼真金喻者。是亦不离此定体。今至十一地已去。自智炼磨已终。即乃纯是利益众生普贤之行故。此十定品初会从初发心已来。及无始来诸佛成佛。时劫不迁。佛果及普贤方便行。无始终时劫身心作用满十方不出毛孔时不离刹那不迁故。一切古今三世岁劫。皆以此十定品该收。众生迷之妄作延促。迷解还源。此十定品为本体。不延促之。常道本来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