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42 [cf. No. 279]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上

第一会菩提场中说经六品十一卷

第二会普光明殿说六品四卷

菩萨问明品十(卷同欲破无明先启其萌能问所问俱是大人故云菩萨众位之初故首为称)

尔时文殊问觉首菩萨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种种差别。所谓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丑苦乐。心不知业业不知心。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觉首答曰。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动者。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文殊问财首菩萨。佛子。一切众生非众生。云何如来随其时。命身行解言论心乐方便思惟观察。(各有随其)于如是众生中为现其身教化调伏。财首以偈答曰。分别观内身。此中谁是我。若能如是解。彼达我有无。文殊问宝首菩萨。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丑内外现报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宝首以偈曰。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亦如胎藏中。诸根悉成就。体相无来处。业性亦如是。亦如地狱中。种种诸苦事。彼悉无所从。业性亦如是。文殊问德首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演音示身知心。现通震界等(皆云无量)。德首偈答。譬如火性一。能烧一切物。火焰无分别。诸佛法如是。海波风吹雨地亦如是又如地界一。能生种种芽。非地有殊异。诸佛法如是。文殊问目首菩萨言。如来福田等一无异。云何而见众生布施果报不同。所谓种种色形家根财主眷属官位功德智慧(皆云种种)。如来于彼其心平等无异思惟。目首偈答。譬如大地。一随种各生芽。于彼无冤亲。佛福田亦然。亦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别。亦如净明镜。随色而现像。如阿伽陀药。能疗一切病(下二句大同)。文殊问勤首菩萨言。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断一切烦恼。然其五阴三界三毒无有差别。是则佛教于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答曰。由进怠不同而令种种。文殊问法首菩萨。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断除一切烦恼。何故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随诸烦恼。法首答曰。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饍自饿而不食。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如人生王宫而受馁与寒。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如盲缋众像示彼不自见。(下二句竝同)文殊问智首菩萨。于佛法中以智为首。如来何故或赞施戒乃至智慧及以四无量心然终无有。唯以一法能成菩提。智首偈答。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度如治而说法。悭者为赞施等诸法。文殊问普贤菩萨。诸佛唯以一道而得出离。云何今见佛土不同。贤首偈答。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一切诸佛刹。庄严悉圆满。随众生行异。如是见不同。佛刹无分别。无憎亦无爱。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十首次问文殊言。我等说已。仁者当说如来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度入智法说知证现广(皆如初句)。文殊亦以十偈答。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如来深境界。所有胜妙因。亿劫常宣说。亦复不能尽(余九皆以究竟无差别答)。由是答故。娑婆十方尽虚空界。以佛神力故。悉皆明见十种差别。所谓法差别业世间身根受生持戒果犯戒果国土果(下九句同初)

净行品十一(卷十四虽善其趣非行不前去俗进道故名为净净彼行故行假兹净彼此俱得净行之号)

智首问文殊言。佛子。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不害不可毁不坏不退转不可动殊胜清净无染智为先导(具如初句)。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家色相念慧行无畏觉悟。(皆云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最上最胜无量无数不思议无与等不可量不可说(皆云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毘盋舍那力思惟力及十种善巧七觉六度(经具列十七觉加空无相无愿六度加慈悲喜舍)佛十力八部守护。云何得与众生为依。救归趣炬明照导胜导普导(如初句)。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大胜最胜妙极妙上无上无等无等等。(加为)文殊告智首菩萨言。为欲饶益世间天人问如是义。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而为众生。第二导师皆由发此一切大愿。始从居家入僧伽蓝。修行诸仪皆发大愿。偈云。菩萨在家。当愿众生(下二十一偈第二句同)。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善事于佛。护养一切。妻子集会。怨亲平等。永离贪著。若得五欲。拔除欲箭。究竟安隐。伎乐聚会。以法自娱。了伎非实。结跏趺坐。善根坚固。得不动地。若举于足。出生死海。具众善法。整衣束带。检束善根。不令散失。大小便时。弃贪瞋痴。蠲除罪法。洗涤形秽。清净调柔。毕竟无垢。以水洗面。得净法门。永无垢染。见修园圃。五欲圃中。耘除爱草。见欢乐人。常得安乐。乐供养佛。见苦乐人。获根本智。灭除众苦。见疾病人。知身空寂。离乖诤法。若见沙门。调柔寂静。毕竟第一。若饭食时。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洗浴身体。身心无垢。内外光洁。盛暑炎毒。舍离众恼。一切皆尽。若洗足时。具神足力。所行无碍。以时寝息。身得安隐。心无动乱。睡眠始寤。一切智觉。周顾十方。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第三会忉利天宫说六品三卷

须弥山顶偈赞品十四(卷同既登山已欲说法性还依法性以叹于人人胜法尊投心有在)

尔时十方各有一大菩萨。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百亿佛刹尘数世界外来。文列十慧菩萨。法慧为首。各列彼十界及界中十佛。各各化作毘卢遮那师子之座各坐其上。十方各集亦复如是。世尊两足放百千亿妙色光明普照十方。此众皆见。十慧各说十偈叹佛。二一切慧偈曰。假使百千劫。常见于如来。不依真实义。而观救世者。是人取诸相。增长痴惑网。系缚生死狱。盲冥不见佛。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知一切法体性皆如是。斯人则不为烦恼所染著。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三胜慧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因前五蕴故。后蕴相续起。于此性了知。见佛难思议。四功德慧偈云。我昔受众苦。由我不见佛。故当净法眼。观其所应见。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于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五精进慧偈云。世间言语法。众生妄分别。知世皆无生。乃是见世间。若见见世间。见则世间相。如实等无异。是名真见者。法性本清净。如空无有相。此亦无所修。能见大牟尼。六善慧偈曰。智者说无尽。此亦无所说。自性无尽故。得有难思尽。所说无尽中。无众生可得。知众生性尔。则见大名称。七智慧偈曰。此人无慧眼。不能得见佛。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八真实慧偈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现在非和合。去来亦复然。一切法无相。是则佛真体。若能如是观。诸法甚深义。则见一切佛。法身真实相。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诸法无所依。但从和合起。九无上慧偈云。如来光普照。除灭众暗冥。是光非有照。亦复非无照。此中无有二。亦复无有一。大智善见者。如理巧安住。无中无有二。无二亦复无。三界一切空。是则诸佛见。

发心功德品十七(卷同举劣显胜以初例后此位所开名之为发所开之体故总云心心之胜能故云功德)

尔时帝释白法慧言。发心功德其量几何。答言。此义甚深难知难说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虽然我承佛力而为汝说。假使有人供养十阿僧祇世界众生以一切乐具住于一劫。然后教令净持五戒。得福多不。答言甚多。法慧言。比发心功德百分千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如是供养百劫已令持十善。经千劫已令住四禅。百千劫已令住四无量心。经亿劫已令住四无色定。经百亿劫已令住初果。经千亿劫已令住二果。经百千亿劫已令住三果。经那由他亿劫已令住四果。经百千那由他亿劫已令住支佛(问答如前)。法慧言。比发心功德百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何以故。一切诸佛发心不为如是等故。为佛种不断故。乃至第十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菩提心。又云。且置前喻。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过东方阿僧祇世界。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世界无有能知其际者。第二人于一念顷过前人所经世界。如是经于阿僧祇劫。乃至第十人乃至十方如是世界可知其际。发心功德不知其际。何以故。不为住尔所世界。但为了知十方世界麁世界。即妙世界妙世界即麁世界。仰覆大小广狭一多净秽相即亦尔。一切世界一毛端中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一切无性一念知一切广大世界故发菩提心。又云。菩萨不为知十方一切劫成坏故。为知成坏劫尽无余故。所谓长短劫平等一多有佛无佛一佛多佛有量无量有尽无尽。一念与不可说不可说与一念。一切劫与非劫等平等亦尔。为欲一念中尽知三际世界成坏劫故发菩提心。欲知众生种种差别等亦复如是。皆以如前十方十人为喻。供养十方诸佛。喻亦如前。度众生喻亦如是(发心所缘是所观境境具三谛无性空一切假平等中)

第四会夜摩天宫说四品三卷

夜摩偈赞品二十(卷同同须弥赞)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一大菩萨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余大如前。但菩萨中以功德林为首。十林为异。佛名号集会等皆同。一一林各以十偈叹佛。第六精进林菩萨偈云。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生亦名法性)。七力林菩萨云。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众生既如是。诸佛亦复然。佛及诸佛法自性无所有。八行林菩萨云。身亦非是佛。佛亦非是身。但以法为身。通达一切法。若能见佛身。清净如法性。此人于佛法一切无疑惑。若见一切法本性如涅槃。是则见如来。究竟无所住。九觉林菩萨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色。大种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智林菩萨云。所取不可取。所见不可见。所闻不可闻。一心不思议。有量及无量二俱不可取。若有人欲取毕竟无所得。譬如随意珠能现一切色无色而现色。诸佛亦如是。又如净虚空非色不可见。虽现一切色无能见空者。诸佛亦如是。普现无量色。非心所行处。一切莫能覩。

十行品二十一(卷同依真修习故名为行无差而差故置林称)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惟三昧。入已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诸佛皆号功德林。而现其前告功德林。十方诸佛同加于汝(余如前)。及列释十名行相。初欢喜行为大施主为护众生习诸佛行(广释事施)。如是行施利益众生而无我想。但观法界众生界无边际法空法无所有法无相法无体法无处法无依法无作法。作是观时不见受施财物果报。次观三世一切众生身皆灭坏。为说平等不坏法性。二饶益行护持净戒(广释事戒)。复作是念。我当随顺一切如来。具诸佛法。住无上平等处。等观众生。三无违逆行安住佛法。了身空寂。无我我所。若苦若乐皆无所有。摄受众生。趣向涅槃。四无屈挠行修诸精进。于一切世界中。令诸众生究竟涅槃。五离痴乱行成就正念。最上清净善知音声。生住灭相心不惑乱。三昧增广。六善现行能知三业皆无所有。善巧方便现无生相。成熟调伏教化众生。十行品(卷二十)第七无著行广明念念入阿僧祇世界。严净阿僧祇世界。诣佛承事等。皆云僧祇。如是菩萨深入法界。住于佛住。说无所说。一一毛端处尽未来劫。修菩萨行。入于法界。而无所著。遍于法界。行菩萨行。八难得行此菩萨成就难得善根。难伏最胜不可坏无能过。不可思议无尽。自在力大威德。与一切佛同一性(皆云善根)。深入众生界。如法界无有二相。无有增减。以一切法法界无二故。教化众生。不说一法。以法界中无有一法向诸乘故。诸法无二无不二故。譬如虚空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九善法行得陀罗尼。大悲坚固普摄众生。于一切世界变身金色。妙音具足而作佛事。十真实行展转深妙。到一切佛法海实相源底。

十无尽藏品二十二(卷二十一行相宽博故云无尽含摄不赀故云藏也)

尔时功德林菩萨告诸菩萨言。有十无尽藏。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谓信藏戒惭愧闻施慧念持辩。一一皆十。信谓信一切法空无相无愿无作。无分别无所依。不可量无有上。难超越无生(如初句)。如是信已闻十种不思议。心不怯弱。所谓闻佛法不思议。心不怯弱。一切佛生界众生界虚空界涅槃界过去未来现在入一切劫(如初句)。何以故。此菩萨坚信智无边无尽故。心不退转故。戒藏亦十。所谓普饶益戒。不受不住无悔恨。无违诤不损恼。无杂秽无贪求。无过失无毁犯(文中广释)。惭无始恶。愧现世恶。闻谓广知因缘四谛三乘等。施有十。所谓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过现未究竟。分减者凡有所食。施于身中八万户虫。竭尽者。乃至尽命。内谓身分。外谓外财。内外谓二俱。一切者己身妻子乃至七宝轮王位。过去者如过去佛菩萨所行。我亦如是。未来亦然。现在者闻四天王乃至色究竟二乘位。闻已不著。究竟者闻有所须。经阿僧祇劫。令菩萨身不具。不生悔心。但观身中种子乃至究竟不净。慧者所谓如实知四谛因缘。谓于五阴一一阴了知四谛十二支。支支四谛三乘一一皆了四谛。如云知声闻。知声闻法。知声闻集。知声闻涅槃。皆如实知。以不可坏故。念谓念过去不可说生。念不可说佛名号。念不可说佛出世。念不可说修多罗乃至论议。念不可说众会演法根性烦恼三昧。持谓持诸佛所说修多罗。余如念中说。辩谓为众生说。如上念持经于不可说劫。

第五会兜率天宫说三品十二卷

十回向品二十五(卷同趣理渐极故名回向坚固难动义之如幢)

尔时金刚幢菩萨入智光三昧。各过十方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尘佛。同号金刚幢(余如前)。列十回向名释。初救护众生回向。具行六度四无量等。回此善根饶益众生。令至究竟永离众苦。令得一切智。以入一切法平等性故。等视众生。如日天子出现世间。不以干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等物之所覆障隐而不现。

(二十四卷)二不坏回向。发一念心。求一切智。得不坏信。心常回向出世之道。积集善根。得法实相。具菩萨行。于一切相皆无所著。明见真实善巧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顺三世佛回向之道。善巧方便永拔一切取著根本。四至一切处回向。修诸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普遍开示。普摄众生。称可佛心等。

(二十五卷)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忏除业障。所起善根回向。庄严一切佛土。无有分别等。得十无尽藏。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此菩萨或为帝王临御大国。威德广被靡不归顺。发号施令。悉依正法。周行率土。于法自在。见者咸伏。不刑不罚。感德从化。以四摄法摄诸众生。具足修行一切布施。

(二十六卷止二十八卷)广说施愿。偈云。了达诸法真实性。而于法性无分别。知法无性无分别。此人善入诸佛智。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

(二十九卷)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积集善根。普施众生。成满佛智。

(三十卷)八真如相回向。智常观察一切众生。心恒忆念善根境界。以等真如平等善根回向众生无有休息。

(卷三十一)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以此心成就普贤行愿大回向心。

(卷三十二)十等法界无量回向。广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众生。于菩提心常行饶益。长养善根。平等回向皆如法界。

(卷三十三)菩萨于一切佛刹中。一方一处一毛端量。皆有无边不可说菩萨。成就智慧。充满而住尽虚空界。皆悉如是。皆以同体善根回向故。

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宫说一品六卷

十地品二十六(卷三十四生成深广故立地名该摄事理故名为藏权实俱实真俗咸真)

尔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宫。与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不退菩提。从他方来集。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入如来智所入处。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亿佛刹尘佛。同名金刚藏。而现其前赞金刚藏菩萨。乃能入是智光三昧。如向诸佛共加于汝(余如前兜率品)。十方诸佛与其身智。各申手摩顶。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普告诸菩萨众。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尽未来际。一切佛刹救护众生。为佛所护入三世佛智地列十地已默然。解脱月三请。诸大菩萨同声共请。世尊眉间出清净光。名菩萨力焰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遍照十方息诸恶趣照佛众会。一切诸佛所加说法。菩萨之身作是事已。于上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而住。欲令大众增净信故而说偈。说已广赞地上功德。佛子。住此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心。念佛法故。念诸菩萨故。念菩萨行故。念清净诸波罗蜜故。念诸菩萨地殊胜故。念菩萨力不可坏故。念如来教化众生故。能令众生得利益故。念一切如来智方便故(如初句)。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亲近一切佛故。远离凡夫地故。近智慧地故。永断恶趣故。与众生作依止故。见一切如来故。生佛境界中故。入一切菩萨平等性中故。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亦如初句)。何以故。此菩萨离五怖畏故。于一一法皆云广大如法界等。

(卷三十五)菩萨起十种深心。入第二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有命之者生慈念心等。乃至上上十善证十力四无畏一切佛法。又云。杀生之罪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以愿力故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作转轮王。三发光地得无量神力。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作三十三天王。

(卷三十六)四焰慧地修诸观行。作须夜摩天王。五难胜地利益众生示现世间。伎艺算数文字方药吉凶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渐令安住无上佛法。多作兜率陀天王。

(卷三十七)六现前地恒以大悲不舍众生。般若波罗蜜现前。名无障碍智光明。多作善化天王。七远行地功用行满智慧自在。虽行实际而不作证。多为自在天王。

(卷三十八)八不动地得无功用法。深入如来所行境界。于无量国土修菩萨行。多作大梵天王。九善慧地起四无碍辩。于无量佛所演说法音周遍法界。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王。

(卷三十九)十法云地神通智慧说不可尽。此地菩萨以自愿力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电光。福德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周旋往反。于一念顷遍微尘国。演大法摧魔怨。霔甘露雨灭除一切众惑尘焰。能现无量自在神力。大众闻此堕在疑网。时金刚藏入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大众自见在金刚藏身内。大千世界庄严之事说不能尽。又见菩提树高广严好等。现已还令各在本处。住此地菩萨多作摩醯首罗天王。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上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