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释本名门
论曰。由体不二之理故。有无二智。由无二之智故。适化无方。适化无方则施教不一。施教不一故称诏不同。是知不二之门为名本也。上已显其名本。今次叙其本名。叙其本名。略有二种。第一总论众教。第二别叙此经。
第一总论众教。凡有五门。一立名不同门。二转不转门。三释首题门。四具义多少门。五人法不同门。
一立名不同门
众圣敷经。凡有二种。一者直说不别立名。如大品等。九十章内。无有侍者问名如来答题。良以一部明波若事显。即知是波若经。不烦别立。二者说经亦立名字。如云此经名为大般涅槃。良由名义未彰。故须别立。此立名不立名一双也。就自立名之中。复有二种。一佛自立。如云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二待问方立。如金刚波若。待善吉问名。如来始答。此谓自他一双。就自立名中。复有二种。一序品已立。如金光明之流。二就正说方立。众经多尔。此序正一双也。待问立名中。复有二种。一说经未竟。随一义说。即立名字。亦如小波若等。二就说经究竟。方始立名。此经是矣。谓前后一双也。就说经竟立名。复有二种。一者但立一名。众经多尔。二者立于多名即净名等是也。故云一名维摩诘经。二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此一多一双也。众经虽多。立名所由。略明十义。问。华严一部。何故文无立名。答。此经凡有十万偈。传译未尽。立名当在后也。至长安。见僧昙法师从于阗还。于彼处。见龙树传云。华严凡有三本。大本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二本并在龙宫。龙树不诵出也。唯诵下本十万偈三十六品。此土唯有三万六千偈三十四品。故知华严名数在数分矣。菩提流支云。佛灭度后六百年。龙树从海宫持出也。
第二别叙此经
复有三门。一总释是人法门。二别释人门。三别释法门。
一总释人法门
问。此经何故人法双题。答。略有十义。一者道不孤运。弘之由人。题净名。标说教之主。辨不思议。明所弘之法。二者欲明通别两义。题净名。则为明人别。标不思议。辨其法通。所以然者。此经凡二化主。一者佛说。二者维摩说。若但题净名之人。不题不思议法者。但得维摩之说。便不得佛说。今举不思议。则具含二说。故人法双题。三者欲互相显释。故人法双题。所以称为净名者。以有不思议解脱德。处秽不染。故称净名。即此则以法释人。次标不思议。举经之大体。题净名。辨法起之所由。故举人释法也。四者题净名。尊其人也。标不思议。重其法也。以净德内充嘉声外满。闻其名者。莫不尊仰。下云。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重其法者。既闻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谁不重哉。五者明此经题具足三业不可思议。故人法双题。维摩诘者。举人辨其意业。次云所说。明其口业。次云不可思议解脱。叙其身业。问。何故身业独云不思议。答。以后贯初。身业既不思议。口意亦尔。故最后说之。又以身业现神通。明不思议事显。故偏说之。此之三业。即是次第。先明意业察缘。次口说法。后即身现神通。六者人法双题。即是三事示现。显净名谓他心轮。标所说明说法轮。辨不可思议即神通轮。三轮之义。法华玄广明。今此所用者他心轮。谓知病识药。说法现神通。应病授药。又说法轮明闻事不思议。神通轮谓见事不思议。六尘境皆为佛事。但见闻既要。故圣人偏示形色。又说法轮但明音声为教门。神通具以六尘为佛事。又神通轮多现不可思议迹。说法轮多明不思议本。如借座请饭。皆是神通现之。故是迹也。如说六度四等及不二法门。即是本也。又他心轮知根鉴药。神通轮则拔苦与乐。说法轮则灭惑生解。灭惑生解。名为利益。拔苦与乐即是安乐。是故众经皆云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则义无不备。六者题维摩。则明托疾方丈。标所说因病演教。举不思议。明现神通。一部始终。蕴在于题。七者题维摩。为欲简异于佛示师资不同。次云所说者。上虽标弟子。客谓是对扬之人。今明所说。则知是弘教之主。虽知是弘教之主。或恐说浅近法门。故次明不思议解脱也。八者题净名。欲简异邪师。邪师内无净德。外阙嘉名。标不思议。简异耶法耶。法浅劣近末。非不思议。正法甚深。莫能测度。九者标净名。明是菩萨简非二乘。二乘结习不除。不得称净。如后品云。观诸菩萨华不著者。结习已免。即其事也。举不思议。简小乘。明大教甚深不可测度。小乘浅近。易可思议。十者题净名。叹高行大士异下位菩萨。举不思议。显究竟之宗。简未了之说。五时之流。谓此经是大乘义犹未了。今明既称不思议。则是穷微尽化妙绝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