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释云。具有二义。一者实不容入。能令见其容入。二实能容入。复令见容入。今明第三释宜可用之。但此经正明容入。非不容入也。故高广之座。来入方丈小室。方丈小室。容高广之座。大小无有增减。而容入宛然。故是不思议也。问。若无增减。名不思不议。宁得文云其室广博。答。讲诵之人。多不细观。故不见此文意。若以下征之。未见好释。若于此一条昧者。则不思议事皆不成矣。今明不思议品。凡有二文。一云其室广博。二云本相如故。即此二文。自相违背。既云其室广博。宁得本相如故。若云本相如故。何名广博。今明室有内外。自内而观。故其室广博。自外而观。则本相如故。是以二文不相违也。问。若尔者。何名不思议耶。答。唯是一室。内观则广。外观如故。即是不思议。问。外观如故。可无增减名不思议。内观既广。即是增减。云何名不思议。答。内广遂令外增。可非不思议。而内广不令外增。故内广是不思议。问。不令外广。可外无增。名外不思议。遂令内广。便是增内。即内非不思议。答。净名既能令外不增。亦能令内不广。何以知之。世小术遂能令尺镜入于寸瓶。瓶不增。镜不减。而容入究然。况诸佛菩萨。今遂令室内广者。凡有二义。一者此经始终叙净名待宾。凡具四事。一有广博之室。二设端严之座。三有甘露味饭。四有微妙法。言室若不广。则四中𨷂一。今欲待宾事圆。故令室广博也。在室虽广。遂令外增。则非奇特。而外本相如故。所此复是不思议。是以内大外小。各有深致也。二者若内外皆不广。而令大座入小室者。但得将室对座。辨大小不思议耳。今欲示二种不思议。一大入小不思议。二内外不思议。大小不思议者。大座入小室内。室内虽广。而外不大。故是大小不思议。二内外不思议者。唯是一室。内观则广。外看不大。欲言室大。外相宛然。欲言室小。能容大座。是故此室不可思议。问。有人言。观至容座。故言室广。若置座观室。则本相如故。此释自能。何劳分内外。今问。室唯方丈。座高八万。为见室大于座。为室见小于座耶。若见室大于座。云何复言本相如故。若本相如故。即见室犹方丈。云何复见容于大座。此则事相不成。于巧义不足。今详经文意者。三万诸座并来入室。举众皆见其室广博。非复犹见方丈。但观外形。本相如故。可用前通。废于后释。
次明实智不思议者。若以照空为实。照有为权者。此之实智。即是般若。般若所鉴实相。百非斯绝。四句皆忘。能鉴般若。亦如实而照。故释论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故是实智不思议。又波若照实相。不见智为能照。境为所照。故经云。菩萨与波若相应。不见相应。不见不相应。释论云。缘是一边。观是一边。离是二边。名为波若。境智不二。岂其不可思议耶。又不见境智二。亦不见不二。如是五句毕竟尽。而能照所照宛然不失。故名实相不思议也。
后合明二智不思议者。正见此经之宗。何以知之。文云。诸佛菩萨有解脱。为不思议。问疾品。正就二智。辨于解脱。故言无方便慧缚。无慧方便缚。此就二慧明缚。无有解脱。故非不思议。有方便慧解。有慧方便解。故二慧解脱名不思议。问。云何名二智缚解。答。文已具详。今且就山门。叙其得失。先示二慧俱缚。明非不思议次辨二慧俱解名不思议。
二慧俱缚非不思议者。若有权可权。则有实可实。有权可权。不由实故权。有实可实。不由权故实。不由权故实。此实非权实。不由实故权。此权非实权。权非实权。权是自权。实非权实。实是自实。权是自权。权不得为实。实是自实。实不得为权。如此权实。各住自性。不得纵任自在无碍无方。故名为缚。以是缚故。非不思议。乃是凡夫二乘有所得断常二见。何名为诸佛菩萨之妙观哉。
次对失明得。辨是解脱不思议者。今明无权可权。则无实可实。无权可权。由实故权。无实可实。由权故实。由实故权。权名实权。由权故实。实名权实。权名实权。权不自权。实名权实。实不自实。权不自权。则非权。实不自实。则非实。非权非实。始成权实。权实则实得为权。实权则权得为实。纵任自在无碍无方。故名解脱。解脱即不思议也。问。经无此言。云何以义约耶。答。文实有之。但子未见耳。今略示其一。则万义例然。如问疾品云。以严土化人二行为方便。三空自调。名之为慧。不能即三空。而起二行。名无方便慧缚。若能即三空而起二行。名有方便慧解。不能即二行而入三空。名无慧方便缚。若能即二行而入三空。名有慧方便解。故空有无碍。权实自在。名为解脱。解脱故是不思议。
次明境不思议。亦有三。一者俗境。二真境。三合明二境。所以明境不思议者。以智不自智。由境发智。良由境不思议故。智不思议耳。若智自不思议。境非不思议。岂得以可思议境。发不可思议智。以不思议智。照可思议境耶。
初明俗境不思议者。成实论云。乃至小草思惟观察尚不可知。况一切法。身子子不知一鸟始末。况一切众生。故知俗境不思议。今且据大小容入一义作之。问。巨细殊形。复无增减。云何得相容入。答。南方旧云。既称不可思议。唯圣境界。二乘不测。凡夫岂有解耶。故置而不释。今请问之。巨细容入者。盖是不思议之迹耳。六度四等。权实两智。不二法门。谓不思议之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而既能解本不思议。云何不达其迹耶。又迹为近事。本为远理。尚通理本。何不解于事迹耶。北土地论师云。大无大相。故大得入少。少无少相。故少得容大。今请问之。既大无大相。是则无大。谁入小耶。小无小相。是即无小。谁容大耶。若云有无相之大无相之小。故得容入者。今重考之。无相之大。为犹有大。为无大耶。若有大。即犹有相。如其无相。则无有大。若言大无相而有大者。亦应无大而有相耶。虽有此言。未见其理。故并不用之。今先开得失以示其相。所言失者。若有大可大。则有小可小。有大可大。不由小故大。有小可小。不由大故小。不由小故大。大是自大。不由大故小。小是自小。大是自大。大非小大。小是自小。小非大小。大非小大。大决定住大。小非大小。小决定住小。大小既尔。容不容亦然。小既本不容大。不容决定不容。不可令容。大本不入于小。不入决定不入。不可令入。故如此大小无容入义。又无如此自性大小。论何物容入耶。又无自性容入。论何物大小。问。何处云决定大小无容入义。又何处云无自性大小耶。答。龙树云。若先来不见。于今云何见。以其性定故。集先来不断。不断定不断。不断云何断。四谛既尔。万义例之。故知不容定不容。不得容也。又云。执有自性。则无世间出世间法。故知无有自性大小。何所容入耶。次对失辨得者。今明无小可小。则无大可大。由小故大。由大故小。小不自小。大不自大。大名小大。小名大小。大小则非小。小大则非大。非大非小假名大小。故大小义始成。以大小得成。方有容入以小是大小故。小得容大。大是小大故。得大入小。大小既尔。容入亦然。容是不容故容。不容是容不容。以不容是容不容故。小不容是容不容。而得容矣。大不入是入不入。而得入矣。问。何故就大小。明定不定。复约容入。明定不定耶。答。有所得义。有二种决定。一大小体定。二容入用定。故无大小之体及容入之用。对此二定。还明因缘体用。一者大小体是因缘故。大小始成。二容入之用是因缘容入故。大小之用即立。故须两明。问。但大小是俗境。容入之用则应是权智用。云何言大小之体及容入之用皆是俗境。答。俗谛之中。具有体用。但要须权智运之。方能容入。故具有境智也。问。今辨俗谛境不思议。云何乃明权智用耶。答。此中具境智两义。若明大小之体及容入之用。此是俗境。若以权智运令容入。即是权智用也。
次明真境不思议。俗境则一无量不可思议。真境则无量一不思议。故中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问二乘亦会实相。云何言实相不可思议耶。答。以此责由来。旧宗亦成难解。既三乘同会真境。皆绝四句。二乘与菩萨所行是同。云何菩萨不思议耶。今明二乘与菩萨不同。略有六义。故有思议不思议。一者二乘但得生空。不得法空。故可思议。菩萨具得二空。故不思议。二者二乘亦不具得生空。所以然者。于我无我不二。是无我义。二乘见我无我二。云何得无我耶。三者利根二乘。设得法空。盖是折法明空。菩萨法空。自性空。自相空。即空为有。即有为空。故二乘法空可思议。菩萨法空不思议。四者。释论云。二乘得但空。故可思议。菩萨得不可得空。故不思议。五者二乘得小空。如毛孔空。菩萨得空广。遍如十方空。问。空何有大小耶。答。二乘不能别相一一知诸法空。但总相知十二入空。故名为小。菩萨能别相知一切法。谓麁细大小浅深。然后知其是空。故空广大。又二乘但得三界内人法空。故约有明空。空义即短。菩萨知三界内人外人法皆空。故约有明空。空义即长。故二乘得小分空。犹如兔马。菩萨具得多空。犹如香象。故空有多小也。六者明二乘但得生死空。不见大涅槃妙有体绝万相故空。何况知涅槃妙有即空。故二乘空可思议。菩萨空不可思议。问。若尔二乘与菩萨不同观实相。何得法华云同入法性。涅槃云同观中道耶。答。古旧辨三乘同观。或云三乘异观。二说纷纶。今略陈之。三乘有同观。有异观。以其同见于空。故言同观。有得二空。不得二空。如上六义。则不同观。同与不同。各有其义。不应偏执。问。真境唯一不思议。亦得有多不思议。答。实相无二。但约教有浅深。如上入不二法门三阶之说。
次合明真俗不思议。亦前示失明非不思议。后明得方是不思议。若有所得真俗。各住自性故。真不得是俗。俗不得是真。如此真俗。是断常二见根本。如法华云。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乃是不思议家彰发生二见之有无耳。何名不思议耶。今明。空有是因缘。有非空则不有。空非有即不空。空宛然而有。有宛然而空。故肇公云。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人宛然而非人。非人宛然而人。宝积叹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亦不动。此是不动第一义而分别诸法。分别诸法。不动第一义。如此空有因缘无碍。唯是佛菩萨所行故。名不可思议。上来明三境三智不思议竟。
次泯境智不思议。上开境智二者。此是不二二义耳。而境智是因缘义。非境无以明智。非智无以辨境。故境名智境。智名境智。境智则非智。智境则非境。非境非智。踪迹区寻。故释论云。缘是一边。观是一边。虽是二边。名为中道。影公云。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宗非无契。而契之者无心。故圣人以无心之妙慧。契彼无相之虚宗。则内外并冥。缘智俱寂。虽缘智俱寂。而境智宛然。故名不可思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