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品第七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而得善巧自悟悟他 大慧因上明真实涅槃超心意识。故举能证涅槃如来法身应正等觉自觉性以请问。令我等菩萨得是善巧。自觉觉他。
佛言大慧如汝所问(至)如是等为异不异 言如来法身应正等觉。为作法耶。非作法耶。为是果耶。为是因耶。为能相耶。为所相耶。为言说耶。为所说耶。为能觉耶。为所觉耶。为异此等辞句有如来法身耶。为即此等辞句是如来法身耶。
佛言大慧如来应正等觉(至)何以故俱有过故 明如来法身是作是非作等。俱有过咎。故佛遮彼过。总言非也。
大慧若如来是作则是无常(至)非作因成故 若如来法身是作法。则是无常。佛不忍可。若非作法。则无体性。非作因成。是故法身非作非非作也。
若非因非果则非有非无(至)如来所有一切句义 若非作非非作。则非因非果。若非因非果。则非相非所相。故言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非说非所说。故言超过四句。夫堕句者名曰世间。故言四句者。但随世间而有言说。若超四句唯有言说。则如石女儿也。石女儿者唯有言说。不堕四句。以不堕故不可度量。则非觉非所觉也。智者应知如来所有一切句义亦如是。岂有异此即此辞句。是如来法身耶。
大慧如我所说诸法无我(至)如来句义应知亦然 此引昔权以明今实也。我常方便说一切法无有我性。故说无我。非是无有阴界入法之自性也。欲比法身与阴界入合。无有阴界入生死自性。非无法身常住自性。故云如来句义应知亦然。故地持经中明二法性。一事法性。性差别故。二实法性。性真实故。此阴界入诸法自性。即事法性也。如来法身常住自性。即实法性也。
大慧譬如牛无马性(至)一切法无自性悉亦如是 譬如牛马合群。牛非马性。马非牛性。马体上不得说牛性是有是无。然非无马体自性也。以况法身与阴界入诸法合。法身上不得说阴界入性是有是无。然非无法身自性。故云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自相而非有即有也。言非有者。无有诸法自性也。即有者有法身常住自性也。然唯证相应。非诸愚夫之所能知也。何故不知。以诸愚夫有妄分别。故不知耳。言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悉亦如是者。明如来法身。有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超过有无常住自性。故云悉知亦然。
大慧如来与蕴非异非不异(至)一切法亦如是 明如来法身与五阴法离一异也。故以牛角为喻。如于五阴于界处等一切法亦然。如经自显。
大慧如来者依解脱说(至)然有差别故非不异 上明法身与阴界入系缚诸法。离异不异。此又明与出世解脱法离异不异也。如来法身以解脱名说言。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也。若如来异解脱者。则同色相即是无常。若如来与解脱一者。则人与所得法即无分别。修行者见应无差别。然有能证人。所得法差别。故非一。是故如来解脱。离异不异也。
如是智与所知非异非不异(至)无有灭故则如虚空 自此以下明如来真实法身也。智者法身也。所知者阴界入也。言真实法身。知一切境界离有无一异。常无常等四句妄见。超见觉闻知一切心量。唯有言说。无生无灭。犹如虚空。故华严云。欲知诸佛心。当观佛智慧。佛智无依处。如空无所依。
大慧虚空非作非所作(至)永离一切诸根境界 蹑前重释结酬所问。明如来法身正等觉者。永离一切诸根境界。不可以识情虚妄测度。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出过诸根量非果亦非因相及所相等如是悉皆离 下有七偈颂法身离念。超过二见。此总明悉皆离也。
蕴缘与正觉一异莫能见既无有见者云何起分别 蕴缘者阴界入也。正觉者法身也。言法身与阴界入离一异也。若无有见者。不得分别有一异。
非作非所作非因非非因非蕴非不蕴亦不杂余物 言法身离上来等法过咎也。
非有一法体如彼分别见亦复非是无诸法性如是 言法身非有一法体。如彼愚夫妄分别见。虽非愚夫所见性。亦复非是无也。诸法性如是者。谓诸法性本来亦尔。离有离无不可言说。
待有故成无待无故成有无既不可取有亦不应说 夫方便教说有无者。相形待而生故。为遣执有故言无。遣堕无故言有。若言法身超一切量。无既不可取。有岂容言说。
不了我无我但著于语言彼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言愚夫不知如来法身。体离有无。计我无我。著于言说。溺于一切二边过患。则自坏坏他流转生死。
若能见此法则离一切过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若能见此如来法身。则离有无一切过患是故名为能正观察。不毁导师所说法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云何说是如来异名 大慧因上言如来法身。无有生灭。又如佛昔修多罗中。分别摄取不生不灭。说此即是如来异名。然不生不灭。此则无法。云何说为如来异名。故大慧举此二教相违。以请如来会通。为是无性。为是如来异名。
如世尊说一切诸法(至)唯愿世尊为我宣说 若法不生。则无有少法可取。谁是如来者。则堕无见。若言摄取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既有可摄取。则堕有见。故复请世尊为我宣说。庶不堕二见。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七地菩萨不了其义 言我说如来异名名不生不灭。非是无法者。答上问言此则无法也。亦非摄取不生不灭者。答上问言云何说是如来异名也。亦不待缘者。答不堕有见也。亦非无义者。答不堕无见也。我说无生非即非离。即是如来觉法自性种类俱生意成法身之异号也。然此不生不灭。凡愚外道。昧劣二乘。七地菩萨心量未灭。非其境界。是皆不能了耳。
大慧譬如帝释地及虚空(至)而有多体亦非无体 言佛虽有名字差别。终无异体别陈。故引帝释乃至手足。随一一物虽有多名。其体唯一。
大慧我亦如是(至)而不知是如来异名 如来上酬大慧所问。先以法说。次引喻明。此又以法而与喻合。言阿僧祇者。此云无数。余文可知。
其中或有知如来者(至)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如上略举或有知者五十种名。以例多数也。毘纽此云大力。迦毘罗城名。以佛生彼城。因名迦毘罗仙也。因陀罗此云尊重。俱毘罗及戍迦。未见正译。如是等满三无数百千名号。称谓不同。然其体唯一。无有增减。此方余界有利根者。能知如来法身随众生心现。实无去来。譬如皎月影现众水。何有出入哉。
但诸凡愚心没二边(至)不知是佛差别名号 言彼愚夫堕二边见。虽亦承事供养。不了名义。执著言说。昧于如来真实法身。实无去来。而谓不生不灭同于无法。不明是佛随众生心现种种名字。
如因陀罗释揭罗等(至)谓言即义无别义体 释揭罗。此云勇猛。言等者等余也。因陀罗释揭罗等。并帝释异名。以徒信名教昧于实体。于诸法中随言取义。诸愚痴者作如是言。义如言说无有别异。谓言即义体性亦无。是人不了言说生灭。义非生灭。
大慧彼人愚痴(至)离有离无故无生无体故 明一切语言堕于名字。而真实义不堕名字。以离有无。无受生。无身相。是故不堕。
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至)唯除不堕于文字者 如来应机所说诸法。虽盈龙宫遍法界。其实不堕文字言教。文字语言本性离故。唯除方便正显实义。不堕名教者。是达如来说法之微意也。
大慧若人说法堕文字者(至)非不随义而分别说 言若人不善说法。堕文字言教者。名虚诳说。三世如来及诸菩萨。其实未甞说答一字。诸法性相离故。亦非不随真实义故。假分别说以显耳。
大慧若不说者教法则断(至)非为成立圣自证处 上如来欲令众生知义故。假作言说。以显愚夫计著言说。不得真实义也。众生闻此。念言如来何故不直说真实义。而作言说。令众生计著。不得真实。义何也。为除此疑故。明不得直说真实不生不灭法。令众生起疑断灭无三乘等空见过也。正得方便假文字说。若不假方便说者。教法则坏。无三乘圣人。谁说为谁。是故菩萨当莫著文字随宜说法。明方便言教。是诸如来随众生心欲解不同而为开演。令达诸法唯心所现。舍内外分别。转灭妄识。不是成立如来自觉圣智所证处也。
大慧菩萨摩诃萨应随于义(至)不能令人心得悟解 此示菩萨。应依实义莫随言说。若依文字者。损坏自他不得明悟。
若能善知一切法相(至)若不断佛种则得胜妙处 言能知实义者。有如上广大利益也。胜妙处者。即是自觉圣智所证处耳。
大慧菩萨摩诃萨生胜妙处(至)真实之法离文字故 明最后身菩萨得胜妙处已。出障圆明。能尽未来。以十自在力。化有情类。令悟真实。离文字故。不应如上起执著也。言十自在者。所谓初命自在。以于寿命修短应物故。心财业生愿信如智法等。亦复如是。具如华严所明。
大慧譬如有人以指指物(至)莫著言说如观指端 愚夫计著言说之指。不得实义故。有此二喻。先喻执诠忘义。次喻应证义舍诠。各有法合如文具明。是故结劝宜修方便。故华严云。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莫徒执名教。如观指端无异。
大慧实义者微妙寂静(至)著文字者宜速舍离 此明由悟真实义故。离诸妄想散乱而得涅槃也。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多闻者谓善思修随顺于义。非独善言说也。不令自他堕外道恶见名曰多闻。是故欲求实义者当亲近。与义相违者慎勿近之。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及非数灭不生不灭 因上佛言为愚夫故。不得直说真实不生不灭义。犹如婴儿不应食生。故复问言如来所说不生不灭非有奇时。何以故。一切外道亦说作者不生不灭。与佛世尊说三无为法不生不灭无有异也。
外道亦说作者因缘(至)与外道说无有差别 上言佛与外道同说不生不灭法。此又言同说因缘生诸世间。故亦无有异。
外道说言微尘胜妙(至)若有若无皆不可得 此出外道不生灭义九物体也。一时。二方。三虚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天。七胜妙天。八大自在天。九众生主。即神我也。谓诸外道计此九物不生不灭。能与生死诸法作因。通名作者。与佛大乘说一切法本非生灭。若有若无悉不可得亦无异。
世尊大种不坏以其自相(至)如向所说是则应有 于九物中。举一大种结难如来以例余也。言四大种亦不灭坏。周流七趣。自性常住。不生不灭。如来分别所说诸法。虽稍异之。其实无非外道已说。若有不同愿说所以。如无别义。一切外道即是如来。世尊常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是则应有。以其所说与如来无异也。
佛言大慧我之所说(至)一切诸法非有非无 言如来所说不生灭义。不与外道同也。故不生无常生灭论。外道计执一切诸法有实性相。得不生不灭。如来不堕有无品故。凡所说法。离有无生灭也。云何离有无。如幻梦色正在梦时。不得言无也。然彼色相非实有故。不得言有也。能所见取皆不可得。故说诸法不生不灭。离有离无。
若觉唯是自心所见(至)是凡愚事非贤圣耳 能觉唯是自心现量。安住法身真实自性。无妄分别。世间所作生死事业。皆寂静故。妄想作事。非圣人也。
大慧妄心分别不实境界(至)起生灭见非诸圣人 此引小儿见干闼婆城。及幻化人商贾出入。心谓实有。愚人妄起生灭不生灭法。为有为无。亦复如是。其实幻人不出不入。诸法亦尔。离生离灭。凡夫妄想起诸异见。非圣贤也。
言虚妄者不如法性(至)不生不灭则是涅槃 言如来所说真实法性而有奇特也。妄想者不如实义以悟法性故。起种种诸颠倒见。执一切法有实性相。不见本来寂静义故。不能离妄分别也。是故无相见者。与涅槃为因故胜。不同相见。计得不生不灭者是受生因。达无性相。无有妄想生住异灭。寂静妙常。则涅槃也。
大慧言涅槃者见如实处(至)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为除有生执成立无生义(至)云何为我说 此言无生无因者。谓非如外道。妄计作者。而为能生诸法因也。故楞严经云。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离诸和合缘智慧不能见以是故我说空无生无性 离诸妄缘无能见者。是故说空无生无性。
一一缘和合虽现而非有(至)世事皆如是 妄缘合成。本无自性。虽现可见而非实有。故论问云。若一切法皆非实有。如何现前分明可见。答云镜像水月。干闼婆城。梦境幻事。第二月等。分明可见。岂有实耶。唯识亦云。现见如梦中。见所见不俱。见时不分别。云何言现见。野马即阳焰游气。
折伏有因论申述无生旨(至)外道咸惊怖 言外道闻说无因无生。即作断灭怖畏。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云何何所因复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言云何者。曾有大士语外道言。汝生法云何生。为从有因生。为从无因生。答言从有因生也。言何所因者。谓既从有因生。即问何所因。答言从微尘世性。四大种等因生也。言复以何故生者。谓又问彼大种等复以何故生。答言四大种等无因生也。言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者。谓若四大种等无因。无因则无法。无法则无处。无处则无和合。无和合则无生。何得立四大无因生诸世间论。大慧举此重请佛决。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观察有为法非因非无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佛言应观有为一切诸法。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故说无生。以灭外道生灭戏论。问曰现见诸法有生有灭。云何言无耶。答云一切诸法缘起无性。故无生灭自体可得。生即无生。灭即无灭。如阳焰水。本自干尔。故金刚三昧经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如上九偈破外道计从邪因生。故说无生。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为无故不生为待于众缘为有名无义愿为我宣说 为无故无生耶。为待于众缘故无生耶。既有不生名。不应无此不生义。惟为分别说也。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非无法不生亦非以待缘(至)此是无生相 如来答言悉皆非也。此是意生法身名作无生。外道二乘七地菩萨非其境界。
远离诸因缘无有能作者(至)我说是无生 离二性者。离内外二性也。余文可知。
外物有非有其心无所取(至)无生故说空 非如太虚断灭空等故说空。谓法身无生故说空。自此已上八行偈。说如来意生法身以为无生。
因缘共集会是故有生灭(至)俱非亦复然 若离妄缘。更有别法而谓因果一性异性。是诸外道凡愚妄想也。有无不生俱非四句。亦复如是。
唯除众缘会于中见生灭(至)生义不可得 凡夫不能了诸妄缘。是故长劫为之钩销。连环不断。故目因缘名钩锁也。若离妄缘无别生法。
我说唯钩锁生无故不生(至)别有于诸法 此末一偈。是牒外道救立生法是先有。要待因缘生。譬如暗中物是先有。要待灯照始得见。故言钩锁现若然。谓因缘现生法。亦如灯光现暗中物。佛言若如此论者。是则离因缘外。别更有生法也。
无生则无性体性如虚空(至)是则无生忍 言无彼刹那生住异灭四相生故。可谓无生。此则名为无生法忍。
一切诸世间无非是钩锁(至)此则非教理 此言无明与爱业者。于十二有支因缘中。略举其三也。若具言之。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明三世妄因果法。谓过去有二支因。一无明。二行。现在有五支果。一识。二名色。三六入。四触。五受。现在有三支因。一爱。二取。三有。未来有二支果。一生。二老死。言一切众生。无始已来。皆为无明十二因缘。长劫钩锁。往来三界牢狱之中。无有出离。智者了悟修道断除。即得解脱。故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即老死灭。当知灭妄因缘故须修道。问云何修道。答推求十二因缘根本迺是无明。因无明故起烦恼业。因业故起果报而有诸苦。皆因无明为根本。如人伐树。须先断其根。问无明何者是。答不觉心是。以不觉故妄起分别。心外见法。谓有谓无。谓是谓非。谓得谓失。受诸果报身心等苦皆由无明。我今欲断无明。先须自觉心源。随心所起一切妄想。皆从不觉心生。须知自心之性本无生灭。亦无来去。何以得知。一切妄念忽然而起。觉即不生。云何名觉。如贪瞋痴起时。还以自心观察推求此贪瞋痴有何形状。为青黄。为赤白。为未来。为过去。为现在。为在内外中间。推求贪瞋痴都无形状。若本来是有。今日觉时亦应可见。今觉既无。故知由不觉故忽然妄起。觉即不生。故觉是无明对治。此现在无明不得心。以无无明故。一切妄想烦恼不生。烦恼不生故业不生。故无过去二因。无二因故。现在五果不生。五果不生故。爱取有三因不生。现在三因无故。未来二果报不生。名断十二因缘钩锁。此十二因缘无处名为涅槃。此自觉圣智名为菩提。依此十二因缘观察修行者。通有三类。上智观者得佛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故肇论云。三乘观法无异。但心有大小为差矣。
生法若非有彼为谁因缘展转而相生此是因缘义 言生法若非实有。彼因缘与谁为因缘。此二句牒外道计也。以其展转相生故。正知有因缘义。无别有生性也。
坚湿暖动等凡愚所分别(至)清凉八支道 以人异故说异。非法性有异。以病别治殊。非真如有别。故言唯有一大乘。清凉八支道。八支道者。能生一乘果法之因也。一即八。八即一。圆融交映。无二无别。受一非余。是为偏见。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