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本义
宗者宗祖。本名根本。肇法师以本无实相等。是诸经论之宗本。今明此义。故云宗本义也。亦可以此少文。为下四论之宗本。故云宗本义也。今依后释。此文为二别。宗本一义。是谓标宗。不迁已下四论。是谓明教也。
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者 论文有四。第一明本无实相宗。第二明非有非无宗。第三明沤和般若宗。第四明泥洹尽谛宗。第一明本无实相宗。为物不迁论之宗本。第二明非有非无宗。为不真空论之宗本。第三明沤和般若宗。为般若无知论之宗本。第四明泥洹尽谛宗。为涅槃无名论之宗本。今云本无等者。有人云。会释五家义也。竺法汰作本无论。什法师作实相论。远法师作法性论。安法师作性空论。于道邃作缘会二谛论。今会此五家。故云一义耳。此非释也。何者。若今会竺法汰本无论者。何故不真空论初。弹本无义耶。又且远法师作法性论。自问云。性空是法性乎。答曰非。性空者即所空而为名。法性是法真性。非空名也。今何得会为一耶。复有人言。支法详作实相论。今会此论。此释弥复不然。支法详不见什法师。承来至关中乃作书。问什法师门人释慧仪实相义。慧仪报答。名此为实相论。此并是肇法师同时人。才学又在肇法师下。宁肯会释此人所作论耶。必不然也。今直云此五家是经论中大义。有人谓同。有人谓异。肇法师今会之为一。不言异也。又本无等四为真。缘会为俗。今会此真俗二谛不异也。言本无者。如维摩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此本无义也。仁王经云。有本自无因缘成法。此亦本无义也。中论云。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有无既已无。知有无者谁。又云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此亦本无义也。言实相者。如维摩经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此实相义也。中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又无灭。寂灭如涅槃。此亦实相义也。言法性者。如大品经云。法性法住法位实际。有佛无佛法性相常住。此法性义也。胜天王般若第三卷。有法性品。广明法性不可思议。此性即诸佛法本。功德智慧因之而生也。中论云。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此亦法性义也。言性空者。如涅槃经云。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亦因菩萨修空故空。此性空义也。中论云。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此亦性空义也。言缘会者。维摩经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此缘会义也。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此亦缘会义也。如此五义。经论大宗。以理会之。一而无异。故云一义耳。又涅槃及仁王经。皆明二谛一体。今明此五义唯是二谛。然此二谛一体无别。故云一义。虽有两释。前为正释也。何则下。此论凡云何。则是假问之辞也。一切诸法缘会而生者。前标列其义。先标本无。今会释五义。先论缘会。逐便故也。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者。此有三读。一者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为句也。二者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法性为句也。三者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法性实相为句也。三读之中前为胜。今依前读。即以性常自空名为性空也。法性如是故曰实相者。性空即是法性。此性即是实相也。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者。诸法自无名为实相。非是推遣令无也。
言不有不无者下 第二明非有非无宗。为不真空论之宗本也。言者谓经论所言也。大品经云。色非空非不空。受想行识非空非不空。涅槃经云。佛性非真如虚空。非无如兔角。中论云。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今通释经论此语。所言不有者。不如有见常见之有。而言不无者。不如邪见断见无。故云尔耳。有见者。谓有所得见也。邪见者。谓无所得见也。常见者犹是有见。断见者犹是邪见也。又有见者谓有我见也。常见者谓身是常也。邪见者谓无我见也。断见者谓身是无常也。中论云。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是无。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我于未来世。为作为不作。有边等诸见。皆依未来世也。亦可此中通以计万法定有为有。定无为无。有则是常。无则为断也。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者。有若定是有。无则定是无也。有既不有。则无无也。有本有重无字。有本但有一无字。若有两无字。则此句已足。言有既非有。言无亦非无也。若唯有一无字。则此句遣有。后方始遣无。今以重无字为正也。夫不存无以观法者下。前既双遣有无。今更覆疏两义。今此句覆疏无无句也。是为虽观有而无所取相者。此句覆疏无有句也。不存无以观法。则无非无也。观有而不取相。则有非有也。非有非无是为中道矣。然则法相为无相之相者。此谓实相法也。无有法相。名为无相。以此无相为相故。名实相也。圣人之心为住无所住者。此谓般若也。安住无为。名之为住。住无所住故。名无住也。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者。前云有既不有。无亦不无。皆是性空之妙理。三乘圣人。同观此理。而后成道也。涅槃经云。观十二因缘智慧。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声闻。中智缘觉。上智菩萨。上上智是佛。开佛及菩萨。故有四种。合佛及菩萨。则有三种。然此三人。同观因缘性空。故得成三乘道果也。金刚般若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之谓矣。性空者诸法实相者。诸法性空。此是真实之理。故名实相也。见法实相故为正观下。见空为正。见有为邪也。设二乘不见此理则颠倒者。有本作故字非也。设谓假设。假令二乘不见性空。则是颠倒。而今见空故。非颠倒也。是以三乘观法无异下。既云非倒。而有三乘之异者。为心有大小。智有浅深故也。
沤和般若下 第三明沤和般若宗。为般若无知论之宗本也。具足梵音。应言沤和俱舍罗般若波罗蜜。沤和俱舍罗。此云方便。般若波罗蜜。此云智慧。方便者权智也。智慧者实智也。大品经九十品。龙树菩萨以方便已前明般若道。方便品已后明沤和道。维摩经云。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今合明此二。只是大智之名也。诸法实相谓之般若者。观实相智。是谓般若也。能不取证沤和功也者。形现也。声闻观空即现取证。菩萨观空能不现证。所以然者。此理深妙。众生不解。菩萨起大悲之心。愿在生死教化众生。为说此法。令一切有心。皆得悟解。此即是菩萨善权方便之力也。故云沤和功也。适化众生谓之沤和者。适往也。菩萨往入生死。教化众生令悟性空。此是善权方便之智也。不染尘累般若力也者。凡夫涉有。多生染著。菩萨涉有。知有法皆空。所以于色于声而无染著。此是实智见空之力。故云般若力也。然则般若之门观空沤和之门涉有者。观空是实智也。涉有是权智也。涉有未始迷空故常处有而不染下。覆疏前两义也。未始者初未曾也。菩萨涉有未曾迷空。以常知法是空。故能处在生死。不生染著。释前不染尘累般若力也。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证者。菩萨涉有不生疲厌。而能观空也。对前言涉有不迷空。此言观空不厌有也。以观空不厌有。所以观空不即取证也。是为一念之力权慧具矣者。涉有不迷空。权中有实。观空不厌有。则实中有权。初言一念之力权慧具者。则是权中有实也。后言一念之力权慧具者。则是实中有权也。好思下。审思则见也。
泥洹尽谛者直结尽而已下 第四明泥洹尽谛宗。为涅槃无名论之宗本也。尽谛即灭谛。四谛之中涅槃即第三谛也。涅槃经第二十三卷云。善男子。涅槃之体。无有住处。真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槃。今取此语。明涅槃之宗本也。无复别有一尽处者。尽本尽于结。结尽无别尽。如此无别尽。是谓常乐我净大涅槃也。
物不迁论
此下四论第二章明教也。四论四章。即明四教。第一物不迁论。明有申俗谛教。第二不真空论。明空申真谛教。第三般若论。明因申般若教。第四涅槃论。明果申涅槃教。明此四法。申彼四教。释迦一化理斯尽矣。今言物不迁论者。庄子外篇达生章云。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公孙龙子名实论云。天与地其所产焉物也。毛长诗传云。迁徙也。人谓物皆迁徙。变易无常。今明物本不迁。当世各有言。虽反常义仍合道。故云物不迁论也。
夫生死交谢寒暑递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也下 论文有二。前序。后正。今初序文。目为四段。第一叙常情。第二明真解。第三述异同。第四申论意。今初。有本云生死。有本云生灭。俱得。今用生死也。有本云迭迁。有本递迁。俱得。今用迭迁也。小雅云。迭递交更也。今明迭迁。更相迁易也。生死者。非直谓人身死此生彼。通谓一切万物生死变化也。如涅槃经云。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有终尽。既从生至死。亦从死至生。生死回还。终始无际。是谓交谢。谢往也。易云。暑往而寒来。寒往而暑来。又云。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是谓迭迁也。即以生死寒暑。名之为有。名之为物。皆有迁谢移易。故云流动。流如水流。动如风动。此是常情所解也。常者寻常也。小雅云。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寻者舒两臂也。倍寻谓之常也。
余则谓之不然下 第二明真解也。余我也。谓言也。不如前解。故曰不然也。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竺法护前翻大品。名曰放光。以此经初广明如来放光等事。即以为名也。彼经既云法无去来。何有生死交谢。复云无动转者。何有寒暑迭迁耶。亦可通说。未必须配也。亦可何者字。是肇法师语。非经文也。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释者舍离。寻放光经作不动之语者。非谓舍动而别论静。即求静于动法之中。即动而为静耳。言岂释者不释也。必求静于诸动下。复上意可见也。
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下 第三述异同也。动静理虽不殊。而迷惑之人谓异也。缘使真言滞于竞辨宗途屈于好异者。真言谓佛教也。竞辨谓异说也。宗途谓法理也。好异谓异解也。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者。谓静躁两间难辨也。又释静躁不二。是静躁之极。欲说此理。未易可论也。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者。俗人谓异。言不异者。则逆俗人也。真理是一。言不一者。则违真理也。此言真者。谓理实如此。故名为真。未必即为真谛也。如云真书真宝。可即是真谛乎。固不然也。有人执此语。非前序中不迁当俗谛。此非得意之言也。违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谈而无味者。违真理则迷法性。不能自返也。亦可情迷不能自返悟也。逆俗人则语薄淡无滋味也。老子云。乐与饵过容上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今借此语。以饰论文也。如来说法。皆依二谛。言则顺俗。理则明真。且秦人好文。译经者言参经史。晋朝尚理。作论者辞涉老庄。言参经史。不可谓佛与丘且同风。辞涉老庄。不可谓法与聃周齐致。肇法师一时挺秀。千载孤标。上智贵其高明。下愚讥其混杂。是谓资宋章而适越。露形之俗见嗤。抱荆玉而归楚。无目之徒致哂。信可悲也。深可叹哉。近有无识之徒。自相朋附。或身参法侣。翻谤大乘。或形厕俗流。反宗小教。上诽高德。苟布负俗之名。下赞庸流。将谓契真之实。自忘颜厚。岂识羞惭。经云。譬如痴贼弃舍金宝。担负瓦砾。此之谓矣。然信毁祸福。素有诚言。及至临终。果招其咎。舌出长余一尺。气奔经乎数晨。既出牛声。不知豹变。无间极苦。夫复何疑。后之学者。幸知前事也。缘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不顾者。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今借此语也。中人闻此动静不二。未能决定。或信或疑。故云未分于存亡。下人闻此决定不信。故云抚掌而弗顾。抚掌拍手也。弗顾不视也。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者。动静不二。物之性也。近对目前而人不觉。今伤叹之。故云尔也。
然不能自已下 第四申论意也。已止也。岂曰必然者。未必然也。
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下 第二正是论文也。文有六章。第一引经明不迁。第二指物明不迁。第三遣惑明不迁。第四会教明不迁。第五反常明不迁。第六结会明不迁。今初。引一经一论。以标于指归。明不迁之宗本也。道行者。小品般若也。叡法师小品序云。章虽三十。贯之者道。言虽十万。佩之者行。行凝然后无生。道足然后补处也。中观者。中论一名中观论。以此论中明观因缘等法故也。然彼论中。无有此语。应是取去来品意耳。去来品云。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今取此意。故云去者不至方也。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者。经云无来无去。论云无去。此之二文。皆是即去明无去。非谓离去有无去。即去无去。是谓不迁之义。一论之旨归也。
去人之所谓动者下 第二指物明不迁也。人以昔物去今。故名为动。我以昔物在昔。故名为静。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者。余本皆云静而非动以其不来。动而非静以其不去。句上可释。下句难解。今勘古本如前说也。动而非静以其不来者。此覆人之所谓动句也。静而非动以其不去者。此覆我之所谓静句也。人以昔物去今而往昔。故曰动而非静。我以昔物在昔而不去。故曰静而非动也。然则所造未尝异下。广雅云。造诣也。尔雅云。造适也。尝有两义。一者曾义。二者常义。庄子云。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耶。其未尝有言耶。此是曾义。又云。仲尼语颜回曰。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此是常义也。目所造诣未尝有异。而心眼所见未曾有同也。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者。逆理则塞。顺理则通。逆理谓人也。顺理谓已也。苟得其道复何滞哉者。苟且也。且得其道理。则动静不二。更无疑滞也。
伤夫人情之惑久矣下 第三遣惑明不迁也。伤是伤叹也。目对真而莫觉者。此亦谓不迁之事。理审如此。故名为真。未必即是真谛也。莫觉者不觉也。既知往物之不来而谓今物之可往者。叙或情也。往物既不来今物何可往者。难惑计也。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者。求昨日物于昨日。则昨不无也。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者。责昨日物于今日。则今日不有也。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者。此是前动而非静。以其不来句意也。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者。此是前静而非动。以其不去句意也。覆而求今今亦不往者。前之两对。直明往而不来。今以今类往亦复如是也。是为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者。此是不去也。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者。此是不来也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者。庄子外篇田子方章云。孔子谓颜回曰。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郭象注云。夫变化不可执而留也。故虽交臂相守。而不能令停。今用此语也。见新者。谓故人已谢。新人自来也。交臂非故者。交臂相守。亦已谢往。非后故人也。此依郭注释也。今谓郭注不然。今言交一臂而失之者。谓交一臂之顷。已失前人。非谓交臂执手不能令停也。明知交臂之顷。前已非后。言谁迁耶。然前已非后。则是迁义。而言不迁者。此明无有一物定住。而从此迁向彼。故曰不迁也。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者。若前人至后。后人至前。可谓往来。既不如此。故无往来也。既无往返之微朕又何物而可动乎者。朕字有二音。一者陈锦反。出尔雅。二者陈忍反。出许慎注。淮南子。按事之萌兆谓之朕。今是后音也。李奇云。朕兆也。庄子云。体尽无为而游无朕。郭注云。任物故自然无迹。朕迹也。既无往返之迹。故知不动也。然则旋蓝偃岳而常静下。旋蓝。劫初时大风名也。亦曰随岚。梵音轻重之异耳。有本云旋岚。岚者。此方之风名也。旋岚即旋风也。又释修行道地经云。兴云之风。名旋岚也。向前为俯。向后为偃。偃卧倒也。岳者山也。江河者。有本云江海。言海不及河也。庄子云。野马尘埃也。郭注云。野马者游气也。游气奔竞。喻如野马飘扬也。鼓动也。日月历天者。有本云丽天。言历易见也。日月周旋故言历也。丽者易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小雅云。丽著也。前风非后风。故偃岳而常静。前水非后水。故竞注而不流。前气非后气。故飘鼓而不动。前日非后日。故历天而不周。华严经云。譬如长风起。鼓拂生动势。二俱不相知。诸法亦如是。譬如𫘝水流。水流无定止。二俱不相知。诸法亦如是。肇法师不见华严。而作论冥合。自非妙悟玄理。何至于斯乎。
噫圣人有言下 第四会教明不迁也。文有两段。通是会教。前广后略。今初也。噫者。论语云。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注云。噫不平之声也。切韵云。噫者恨声也。圣人者。大载礼云。哀公问孔子。何谓圣人。孔子曰。圣人者智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也。庄子云。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也。速于川流者。涅槃经云。人命不停。过于山水。非论语中叹逝。下文方引论语耳。此意云。圣教自云人命逝速。即是迁义。何谓不迁耶。人有此疑。故今遣释也。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真者。以法是迁流故。声闻闻无常教。悟无常理而成道也。亦以法是迁流故。缘觉觉无常理。而得证真也。苟即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者。且使万物非是迁流变化。何由寻此无常迁化之理。而得道耶。固应是迁也。覆寻圣言微隐难测者。前如问此如答也。微者小也。老子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也。测者测量也。有本云。喻谓晓喻也。若动而静似去而留者。据言教则如动如去也。据理实则如静如留也。可以神会难以事求者。可以般若神心契会。不可以言迹事相而求也。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者。服虔注汉书云。闲阑也。王弼注易云。闲阂也。若兰若阂。皆是防义。释者。小雅云。释解也。若释皆是遣义也。经中言诸法生灭无常。是谓去也。谓无常者。未必即无常。为防人之常执。故说无常耳。经中又言业果不失。是谓住也。言有住者。不必即住。为防人执断之心。故言住耳。岂曰去而可遣住而可留者。有本云。去而可追非也。法性不去。经中言去。不能遣得法性令其去也。法性不住。经中言住。不能留得法性令其住也。当知为缘故说去。其实则非去。为缘故说住。实亦非住也。故成具云菩萨处计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者。光明定意经也。彼文云。如来者不用衣食。处计常之中。而知无常之谛。今取彼经意。故云菩萨耳。摩诃衍论云者。大智度论。释摩诃衍经。故名彼论无摩诃衍论。摩诃衍梵音。此云大乘也。即大品经也。斯皆导达群方两言一会者。导谓引达谓通达。群方谓众生。言圣人引导众生多方便也。虽有多方。会归一致耳。亦可群自是群。方自是方。易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圣人道此。故有两说耳。岂曰文殊而乖其致哉者。不可以言去言住两文有殊。则令法性幽致乖阻也。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者。言常未常故不住也。称去未必去故不迁也。已后覆疏此语可见。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者。庄子内篇大宗师章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论语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意明前山非后山。孔子意前水非后水也。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者。此二人皆感叹往者不停。前后各别。非谓定有一物。从此推排至彼也。所以引此二书。证成不迁者。夫教之为体。意在悟物。若于物有悟。教则为益。若于物无益。教反成损。依向经论广说不迁。恐儒道二家疑而不信。故引二文令其悟解耳。事如佛教说戒。以不杀为先。俗人好杀。岂能领会。若即俗书以明不杀。则无不从顺也。孟子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则七十者可以衣帛矣。鸡㹠犬彘养不失时。则八十者可以食肉矣。若据此文。则七十已下不合衣帛。八十已下不合食肉。慈悲不杀。岂独佛经。以此相证。谁能不信。今引二书意同此也。是以覩圣心者不同人之所见得者。有本云用。有本云同俱得也。经中言常言无常。圣人之心难见得。人之常心则不见圣心也。何者。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者。常人谓昔日少年。后迁至壮。故云同体。百年同是一身。更非别人也。徒知年往不觉形随者。徒虚也。年往形亦往。此是迁义。即此迁中有不迁也。往年在往时。往形在往日。是谓不迁。而人乃谓往日之人迁至今日。是谓惑矣。是以梵志出家下。此事未详所出经也。昔人尚存乎者。谓昔人犹存至今日也。吾犹昔人者。犹如也。如似昔人。实非昔人也。亦可云吾身虽复犹是昔人。其实非昔人也。亦可云汝谓吾犹是昔人。其实非昔人也。亦可云吾可犹是昔人乎。吾非复昔人也。隣人皆愕然非其言者。愕谓惊愕。不解其言故惊愕也。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者。有力谓无常力也。负谓担负也。趋疾行也。昧谓暗昧也。欤者此字单作自得。不劳著欠。此谓助语。如焉乎之类也。
是以如来因群情所滞即方言以辨惑者 第二略会教明不迁也。因物情滞有。即为说动教。因物情滞无。即为说静教。而言方言者。随方之言。说教以遣其惑也。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者。知动静不二是莫二。即真心也。说动静两教。是不一之殊教也。乖而不可异者其唯圣言乎者。言乖乖而理不可异也。故谈真有不迁之称导俗有流动之说真则言不迁。导俗流则言迁也。虽复千涂异唱会归同致者。说动说静有异。理唯是一。所谓动即静也。而征文者闻不迁则谓昔物不至今者。执静教也。征谓征责也。聆流动者而谓今物可至昔者。苍颉篇云。聆听也。闻说动。则谓今物流动谢往去也。既曰古今而欲迁之者何耶者。昔自在昔。何须迁至今。今自在今。何须迁至昔耶。是以言往不必往下。经中言迁。未必即迁。以古在古。以今在今故也。称去不必去下。此句意同上。而语别也。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者。驰骋走也。古不来今。今不去古也。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者。此句意同上。而语别也。古今各定。故云各性于一世也。然则群籍殊文下。群籍谓经书也。百家谓子书。九经虽殊。同明一教。百家虽异。同明一道。以喻佛经虽众言迹不同。莫不同明一致。得其道理。文言不能惑乱也。
是以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下 第五反常明不迁也。人谓从少至老仍是一人。故名为住。我言前人非后。故名为去。人谓昔人已往。故名为去。我言昔人在昔。故名为住也。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也者。我言去之与住。不相违反。取其念念变异故言去。取其各住一世故言住。此则住犹是去。去犹是住也。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中本起经云尔。斯言有由者。谓经此言有所以也。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者。以昔物去至昔。不在今也今。将为不住也。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以今物自在今。不去至昔。将为不去也。已下覆疏此二句也。事各性住何物而可去来者。事物也。物各住其本性。各住一世。故无去来也。然则四像风驰下。举事释成也。四像谓四时之像。驰谢如风。故云风驰也。𢭀机电卷者。此𢭀字多遂手边作[旋-方]。人家不解。乃引尚书文释。谓言此字为非。尚书云。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孔注云。在察也。璿美玉也。机衡也。玉者正天文之器。可以运转。舜察天文。考七政。以审已当天位与不。若作此释。则𢭀字合玉边作睿也。今谓不然。此是北斗枢星名也。北斗七星。一天枢。二𢭀。三机。四权。五衡。六开阳。七摇光。今不能具道七星。故但言𢭀机二星耳。七星运转犹如电卷也。虽四象七星运转流速。得其理也亦常不动也。王弼略例云。处𢭀机而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此意亦指七星也。
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下 第六结会明不迁也。万世百劫盖语多也。积功万世。前功在于前积道百劫。盖昔道在于昔。不朽不失。弥复坚固也。成山假就于始篑者。论语云。譬如为山。虽覆一篑。进者吾往也。注云。篑土笼也。积篑土以成山。前功在于前而不失。故积多而成山也。修途托至于初步者。老子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一步以至多故。至千里者。无由一步。故云托至也。托是假托也。果以功业不可朽故者。此之四事。皆前功不朽。后功相续。方成其事耳。虽在昔而不化者。昔功在于昔。于昔不失。故云不化。不化故云不迁。以不迁故。事如常在。故曰湛然也。故经云三灾弥沦而行业湛然者。弥沦遍满义。周易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沦天下之道耳。此经未详也。何者夫果不俱因因因而果者。因果不同处。故曰不俱。由因而得果。故云因因而果也。因不昔灭者。在昔不灭。因不来今者。昔因不来至今果也。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者。既不灭失。又复不来。故言不迁也。复何惑于去留踟蹰于动静之间哉者。知去留无二。故不惑也。知动静不二。故不踟蹰也。踟蹰者。不进貌也。然则乾坤倒覆无谓不静。干天也。坤地也。虽倒天而覆地。莫言不静也。洪流滔天无谓其动者。尧遭九年之潦。洪水滔天。犹是静也。苟能契神于即物斯不远而可知者。以神情与物理相契。即物知不迁不复远也。
大唐开元二十三年。岁在乙亥。闰十一月三十日。杨州大都督府江都县白塔寺僧玄湜。勘校流传日本国大乘大德法师。
使人发促无暇写。聊附草本。多不如法。 幸恕之。后叡师源师还更附好本耳。
天平胜宝六年七月十九日写竟。
信定篁
文永二年七月十三日。于光明山东谷往生院。敬奉书写了。愿以书写力。自他开慧眼矣(同移点了)。
三论宗 智舜(春秋六十七)
永仁二年(甲午)十月十五日。于东大寺新禅院。以古本挍合之次。任愚推加点毕。鲁鱼之至。越度有多欤。颇虽有其恐。粗凿荒途。后哲必加修治而已。
抑今古本。文字多不定也。就中日本国大乘大德法师者。指道慈律师耳。
三论圆宗沙门 圣然
正安二年(庚子)二月一日。于八幡宫法园寺。以先师上人第二传点本。重加挍点了。
沙门 然(悟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