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问曰:「云何名为发菩提心?」
答曰:「依起信论有三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众生故。依此三心,各曲开十门。
「就初直心中,具有十心:
「一者、广大心,谓誓愿观一切法,悉如如故。
「二者、甚深心,谓誓愿观真如,要尽源底故。
「三者、方便心,谓推求简择,趣真方便故。
「四者、坚固心,谓设逢极苦乐受,此观心不舍离故。
「五者、无间心,谓观此真如理,尽未来际不觉其久故。
「六者、折伏心,谓若失念烦恼暂起,即觉察折伏令尽,使观心相续故。
「七者、善巧心,谓观真理,不碍随事,巧修万行故。
「八者、不二心,谓随事万行,与一味真理融无二故。
「九者、无碍心,谓理事既全融不二,还令全理之事互相即入故。
「十者、圆明心,谓顿观法界全一全多,同时显现无障无碍故。
「第二深心中,亦具十心:
「一者、广大心,谓于遍法界一切行门,誓当修习学故。
「二者、修行心,谓于此无边行海,对缘修造故。
「三者、究竟心,谓凡所修学,要当成就,乃至菩提故。
「四者、忍苦心,谓能忍大苦,修诸难行,不以为难故。
「五者、无厌足心,谓顿修多行,情无厌足故。
「六者、无疲倦心,谓于一一难行多时,勇悍无疲倦故。
「七者、常心,谓于一一行,各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恒不断故。
「八者、不求果报心,谓修此诸行,不求人天二乘果故。
「九者、欢喜心,谓凡修诸行,称本求心,皆大欢喜故。
「十者、不颠倒心,谓凡所修行,皆离二乘,俱绝三轮故。
「第三大悲心中,亦具十心:
「一者、广大心,谓于一切众生皆立誓愿,将度脱故。
「二者、最胜心,谓度彼要当得佛果故。
「三者、巧方便心,谓求度众生巧方便法,要当成熟故。
「四者、忍苦心,谓堪忍代彼一切众生受大苦故。
「五者、无厌足心,谓于一一难化众生化以无量方便,无厌足故。
「六者、无疲倦心,谓化难化众生设于无量劫荷负众生苦,不以为劳故。
「七者、常心,谓于一一众生尽未来际念念无间,不休息故。
「八者、不求恩报心,谓于诸众生作此广大饶益,终不希望毛端恩报故。
「九者、欢喜心,谓令众生得安乐时,通令得转轮王乐、释梵天王乃至二乘及大涅槃等乐故。
「十者、不颠倒心,谓不见能化及所化故。」
第三显过者。
问:「色空、空色为相即耶?为不相即耶?」
答:「有二门:一、显过;二、表德。
「第一显过中有四句:谓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俱亦不可,俱非亦不可。
「初中有二:谓据人及法。
「就人有四句:若色即空,有二过失:一、凡迷同圣过,以凡夫见色,即是空故。二、圣智同凡过,以所证真空,即是凡见色故。若空即色,亦有二过失:一、圣应同凡,见妄色故。二、凡应同圣,见真空故。
「就法四句者:若色即空,还有二过失:一、坏俗谛过,以青、黄等色即是真空,则无别俗故。二者、坏真谛过,既以青、黄等相为真空,则别无真空故。若空即色,亦有二过失:一、坏真谛过,以空是青、黄等,则无真空故。二、坏俗谛过,以真空为色,则无妄色故。
「第二非即亦不可者,亦有二失。
「据人四句者:若色不即空,有二失:一者、凡迷不成过,以所见色,非虚妄故。二、凡无悟圣过,以所见妄色,隔真空故。若空不即色,亦有二失:一、圣智不成过,以空取色外是,非真空故。二、圣不从凡过,以空异妄色,圣自圣故。
「就法四句者:若色不即空,亦有二失:一、坏俗谛过,以色不无性,则待缘不得有故。二、坏真谛过,以不会色归空,则无真空故。若空不即色,亦有二失:一、坏真谛过,以色外断空,理非真故。二、坏俗谛过,以空非色妄,无依故。
「第三俱亦不可者,谓若色即空、不即空,空即色、不即色,亦有二种失。
「初、据人,有二失:一、凡圣杂乱过,二、迷悟不成过。
「次就法,亦有二失:一、二谛杂乱过,二、二谛不成过。思之可见。
「第四俱非亦不可者,谓若色非空、非不空,空非色、非不色者,亦有二种失。
「就人,有二失:一、迷无悟圣期,悟不从凡过;二、圣凡杂乱,二位俱坏过。
「二、据法者,亦有二失:一、二谛各别,俱不成过;二、二谛混杂,失法体过。思之可见。」
第四表德者,自有五门: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偏含容观,四、色空章十门止观,五、理事圆融义。
第一真空观法,于中略作四句十门: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
就初门中为四:
一、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色不即断空故,不是空也。以色举体是真空也,故云以即空故。良由即是真空故,非断空也。是故言由是空,故不是空也。
二、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青、黄之相,非是真空之理,故云不即空。然青、黄无体,莫不皆空,故云即空。良以青、黄无体之空,非即青、黄,故云不即空也。
三、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空中无色,故不即空;会色无体,故是即空。良由会色归空,空中必无有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
上三句以法拣情讫。
四、色即是空。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诸色法,必无性故,是故色即是空。如色空既尔,一切法亦然。思之。
第二明空即色观者,于中亦作四门。
一、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断空不即是色,故云非色。真空必不异色,故云空即色。是故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断空不即色也。
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以空理非青、黄,故云空不即色。然非青、黄之真空,必不异青、黄故,是故言空即色。要由不异青、黄故,不即青、黄,故言空即色、不即色也。
三、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也。必与能依作所依,故即是色也。良由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依故,即是色。是故言由不即色故,即是色也。
上三句亦以法拣情讫。
四、空即是色。何以故?凡是真空必不异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故。是故空即是色,如空色既尔,一切法皆然。思之。
第三色空无碍观者,谓色举体不异空,全是尽色之空故,即色不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色,全是尽空之色故,即空、即色而空不隐也。是故菩萨观色无不见空,观空莫非见色,无障无碍为一味法。思之可见。
第四泯绝无寄观者,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又于前四句中,初二句八门,皆拣情显解。第三句一门,解终趣行。第四句一门,正成行体。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此行。若不解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