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880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

法非喻不显。喻非法不生。是故至人。见一真之性匪殊也。故用金师子以况之。见群生之器匪齐也。故用诸法章以导之。富哉。非吾祖贤首垂一乘之文。廓十方之奥。则何以流慈训世。随机有授。非天册圣帝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则奚能因喻了法。由法达性者乎。然而斯文。禅丛讲席莫不崇尚。故其注解。现行于世者殆及四家。清源止观禅师注之于前。昭信法灯大士解之于后。近世有同号华藏者。四衢昭昱法师。五台承迁尊者皆有述焉。历观其辞。或文烦而义阙。或句长而教非。遂使修心讲说二途。方兴传习之志。反陷取舍之情。源不佞。每念雅诰尝疚于怀。既而探讨晋经二玄。推穷唐经两疏。文之烦者删之。义之阙者补之。句之长者剪之。教之非者正之。其间法语奥辞。与祖师章旨炳然符契者。各从义类以解之。于时绝笔于云间善住阁。故命题曰云间类解焉。元丰三年岁次庚申四月八日序。

华严金师子章 华严标所宗经。金师子章正立其名。举喻显法。序文备矣。

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 京即长安汉高祖所都也。大荐福寺。唐中宗所建也。沙门。乃释子生善灭恶之称。次二字名讳也。出家传道翻宣茂德。具如圣宋高僧传。并唐阎少监碑铭。若夫判五章教道。则陇西美之。于释论集六重观门。而河东推之于塔铭耳。抑又遵此章旨而为规式。则杂华圆觉二疏载之详矣。述者乐记云。明也。郑玄曰。训其义也。

初明缘起 夫至圣垂教以因缘为宗。缘有内外之殊。世出世之异故。标第一明诸缘起也。

二辨色空 前明缘起莫逾色空。幻色俗谛。真空真谛。二谛无碍唯一中道。故次辨色空也。

三约三性 空宗。俗谛明有。即遍计依他也。真谛明空。即圆成实性也。故次第三约三性也。

四显无相 遍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性无。圆成。理有情无。性有相无。故次第四显无相也。

五说无生 前之四门。真俗有无皆成对待。今此一门。唯辨妙性本无增减。故第五说无生。

六论五教 夫妙性无生。超群数而绝朕。然机缘有感。逐根性以类分。故次第六论五教也。

七勒十玄 以义分教。教类有五。前四小大始终渐顿皆偏。今示圆融。故次第七勒十玄也。

八括六相 云华十玄根于观门。刚藏六相源乎大经。经观融通相玄交彻。故第八括六相。

九成菩提 六相遒文。一经奥旨。非情识所窥。唯智眼所覩。将游萨婆若海。故第九成菩提。

十入涅槃 菩提智果。觉法乐也。涅槃断果。寂静乐也。照而常寂。心安如海。故第十入涅槃。

论五教第六

一师子虽是因缘之法。念念生灭 以师子属乎缘生。原人论辨小乘教。亦云。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

实无师子相可得 论次云。凡愚不觉执之为实。

名愚法声闻教 因说四谛。而悟解故号声闻。既除我执。未达法空。故名愚法。有本作愚人法名声闻教。然此一教下摄人天。由深必收浅故上该缘觉。以其理果同故。例如约人辨藏。唯出声闻藏耳。

二即此缘生之法 蹑前起后也。初文师子二字。亦通此用。下三皆然。

各无自性彻底唯空 始自形骸之色。思虑之心。终至佛果一切种智。皆无自性彻于有表唯是真空。以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也。

名大乘始教 始初也。大品云。空是大乘之初门。此教有二。一始教。亦名分教。今但标始教者。以深密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无性俱不成佛故。今合之唯言始教耳。

三虽复彻底唯空不碍。幻有宛然 空是真空。不碍幻有。即水以辨于波也。

缘生假有。二相双存 有是幻有。不碍真空。即波以明于水也。

名大乘终教 缘起无性。一切皆如。方是大乘至极之谈。故名为终。此亦有二。一终教。对前始教立名。二实教。对前分教立名。分犹权也。始权而终实。以有显实宗故。然终实二宗。并始分二教。皆大乘渐门耳。

四即此二相。互夺两亡 以理夺事而事亡。即真理非事也。以事夺理而理亡。即事法非理也。亦同行愿疏中。形夺无寄门。

情伪不存 反疏上句。理事双亡。则情识伪相。无所存矣。

俱无有力。空有双泯 由前互夺故皆无力。理夺事则妙有泯也。事夺理则真空泯也。心经略疏云。空有两亡。一味常显。

名言路绝。栖心无寄 通结心言罔。及宝藏论云。理冥则言语道断。旨会则心行处灭。

名大乘顿教 顿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一念不生即是佛等。故楞伽云。顿者如镜中像顿现非渐。此亦有二。一逐机顿。即此文示之。二化仪顿。即后圆教收之。

五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混成一块 情尽见除也。大疏亦云。情尽理现诸见自亡。混成一块者。约法则混成真性。约喻则一块真金故。裴相序云。融瓶盘。钗钏为金。

繁兴大用。起必全真 用则波腾鼎沸。全真体以运行。

万象纷然。参而不杂 万法起。必同时一际理无先后。释上二节。依还源观。

一切即一。皆同无性 无量中解一也。大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一即一切。因果历然 一中解无量也。禅诠都序云。果彻因源位满。分称菩萨。

力用相收。卷舒自在 一有力收多为用。则卷他一切。入于一中。即上文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也。多有力收一为体。则舒己一位。入于一切。即上文一即一切。因果历然也。文虽先后。义乃同时。故云卷舒自在也。

名一乘圆教 所说。唯是法界缘起无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此亦有二。谓同教一乘。圆全收诸教宗。别教一乘。圆全拣诸教宗。

勒十玄第七

一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 师子六根。与金同时成立。以表人法因果体用悉皆具足。妙严品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

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大疏云。如海一渧具百川味。

二若师子眼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 眼耳互收。纯一事故。

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 会诸根之同。例眼耳之别。

则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为圆满藏 眼即耳等皆杂也。如菩萨入一三昧。即六度皆修无量无边诸余行德。俱时成就故名为杂。耳非眼等皆纯也。又入一三昧唯行布施无量无边。更无余行名之为纯。即教义章云。纯杂自在无不具足。名圆满藏。

名诸藏纯杂具德门 此名依至相立。贤首新立广陜自在无碍门故。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千里之影。

三金与师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 多容一则六根成立。多容多则师子无殊。

于中理事各各不同 金性喻理。师子喻事。二虽互容。性相各别。

或一或多。各住自位 此经偈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

名一多相容不同门 大疏云。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

四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 诸根诸毛。各摄全体。

一一彻遍师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 诸根相即。体非用外。

自在成立。无障无碍 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

名诸法相即自在门 大疏云。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

五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 相显性隐。

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 性显相隐。

若两处看。俱隐俱显 性相同时。隐显齐现。

隐则秘密。显则显著 贤首品云。东方入正受。西方从定起。

名秘密隐显俱成门 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

六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 若观金时师子似隐。唯显一金。观师子时金性似隐。具显诸根。

定纯定杂。有力无力 一体真金纯而有力。六根分异杂而无力。

即此即彼。主伴交辉 此主彼伴。交光互参。

理事齐现。皆悉相容 教义章云。犹如束箭。齐头显现。

不碍安立微细成办 经云。一尘中有无量刹。刹复为尘说更难。

名微细相容安立门 大疏云。如瑠璃瓶。盛多芥子。

七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 以一切摄一切。同入一中。即交涉无碍门偈云。一切佛刹微尘等。尔所佛坐一毛孔。

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 又以一切摄一切带之。复入一中。即相在无碍门。偈云。无量刹海处一毛。悉坐菩提莲华座。

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 梵语。释迦提桓因陀罗。此云能仁。天主网珠。即善法堂护净珠网。取譬交光无尽也。

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大疏云。若两镜互照。传耀相写。

八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彰真性 妄法生灭无明也。如来藏不生灭真性也。

理事合论。况阿赖识令生正解 理事即真妄。论云。真妄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觉即令生真性正解。不觉即令生无明正解。若约善财参诸知识。遇三毒而三德圆。皆生正解。

名托事显法生解门 大疏云。如立像竖臂。触目皆道。

九师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 随工匠缘。时时迁谢。

刹那之间。分为三际 摄前标后。

谓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现未来 普贤行品云。过去中未来。未来中过去。亦离世间品。答普慧之问也。

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为一段法门 如师子诸根诸毛。本纯一之金也。

虽则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 通玄论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名十世隔法异成门 大疏云。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

十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 谓全心一事。随心遍一切中。即一隐多显也。全心之一切。随心入一事中。即多隐一显也。以表师子与金悉皆回转。而无定相耳。

说事说理。有成有立 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名唯心回转善成门 贤首亦改此一门。为主伴圆明具德门。故大疏云。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