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年谱
大宋太祖皇帝初登宝位。改周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庚申。此年正月。太祖受周恭帝禅。谨按胡昉撰塔铭并门人则全实录。师寿六十九。示灭天圣六年戊辰岁。若准赵清献公所作行业记。则云天圣五年归寂。误矣。今逆推甲子。师乃当庚申年降诞。岂非真人应运而贤哲间生乎。师讳(知礼)。字约言。真宗特赐法智大师之号。时称四明尊者。俗姓金。前汉金日䃅之远裔(西汉书曰。金日䃅匈奴休屠王之子。夷狄亡国。羁虏汉武。而笃敬忠孝。七世内侍。本以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因赐姓金氏)后代为鄞人也。父讳经。母李氏。初以嗣息未生。诚志祈佛。偶夜梦。梵僧遗一子云。是罗睺罗。泊生因以为名。
二年辛酉 三年壬戌 干德元年癸亥 二年甲子 三年乙丑
四年丙寅。时年七岁。塔铭曰。师年七岁属母丧。谓劬劳匪易报。且号泣而不绝。由兹厌俗。急于出家。其父异之。遂不夺其志。始投太平兴国寺僧(洪选)为弟子。天竺作师指要钞序云。师在童子受经。便能思义。天机特发。不曰生知之上性者乎。
五年丁卯 六年戊辰 是年改开宝元年 二年己巳 三年庚午 四年辛未 五年壬申 六年癸酉
七年甲戌。时年十五。塔铭曰。师年十五受具戒。而专探律部 八年乙亥
九年丙子。是年太宗皇帝即位。改太平兴国元年。
二年丁丑 三年戊寅
四年己卯。时年二十岁。行业记曰。二十从本郡宝云通法师。传天台业观。始三日首座谓之曰。法界次第汝当奉持。师曰。何谓法界。座曰。大总法相。圆融无碍者是也。师曰。既圆融无碍。何有次第。座无对。居一月。自讲心经。人皆骇听。而惊传之。
五年庚辰。实录曰。师在宝云及二载。厥父偶梦。其跪于通之前。通执瓶水注于口。自尔圆顿之旨一受即了。
六年辛巳。时年二十二。行业记云。师居宝云方三年。常代通师讲。入文消义。益阐所学。
七年壬午 八年癸未 雍熙元年甲申 二年乙酉 三年丙戌 四年丁亥
端拱元年戊子。师听读宝云十载。即值本讲归寂。石塔记云。通公寿六十二。端拱元年倾逝(知礼遵式)。子衿之高者。
二年己丑 三年庚寅。是年改淳化元年。
二年丁卯。师年三十二。即中选住持。实录云。淳化辛卯。受请于干符寺。绵历四祀。于保恩院。戒誓辞云。予居宝云。既值鹤林。始迁干符寺西偏小院(干符寺中改承天寺。今为能仁寺。西偏小院即今法华也)有寝无庙。学徙爰止。盈十莫容。又观其密迩阛阓。诚非久宜。遂徙此城东南隅。指要序曰。师主干符讲席。诸子悦随。若众流会海。
三年壬辰 四年癸巳 五年甲午 至道元年乙未
二年丙申。使帖云。至道二年七月。内院主僧居朗显通。舍保恩院与(知礼)。永作十方住持。传演天台智者教法。戒誓辞云。院丙申秋承旧。越十年陈修。己酉告成。石公勒石纪之。逮壬子凡十七年。咸安来学。
三年丁酉。保恩院记云。先是此院缔造年深。颓毁日甚。以至道三年。乃与余杭释异闻。戮力经营。适值丹丘僧觉圆。发心陈力。三载讫役。观其土木瓌丽金碧交辉。先佛殿而后僧堂。昭其序也。右藏教而左方丈。便于事焉。
真宗皇帝即位改咸平。元年戊戌。
二年己亥。时年四十岁。实录云。师自咸平二年已后。专务讲忏。当坐不卧。足无外涉。修谒都遣。
三年庚子。是岁大旱。师与天竺忏主祈雨有感。行业记云。岁大旱。师与遵式同修光明忏。祈雨约三日。不降当然一手以供佛。佛事未竟。雨已大浃。慈云行业记云。咸平三年。四明大旱。师入忏摩。祈雨约三日。不雨当自焚。如期果应。太守苏为异之。题石纪其事。
四年辛丑 五年壬寅
六年癸卯。是岁日本国师遣僧问难。本序曰。咸平六年癸卯岁。日本国僧寂照等。赍本国天台山源信禅师于天台教门致相违问目二十七条。四明(知礼)凭教略答。随问书之。
景德元年甲辰。时年四十五。撰十不二门指要钞。序纪岁月云。景德元年甲辰正月九日叙 二年乙巳。
三年丙午。是岁师上钱唐昭公十义书。序曰。景德三年[萉-巴+(日/(句-口+匕))]月。四明(知礼)。谨用为法之心。问义于浙阳昭上人。
四年丁未。是岁上昭公观心二百问书。序曰。景德四年。四明比丘(知礼)。谨用为法之心。问义于浙阳昭讲主。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
二年己酉。时年五十岁。建保恩院落成。戒誓辞云。院己酉告成。石公纪之。记末曰。待问通守竹符函亲松柄。会兹院告厥成功。遂抽毫而为识。时大中祥符二年己酉四月六日立。
三年庚戌。是年恭奉圣旨。改保恩额。为延庆院。据四明图经曰。保恩院周广顺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为延庆院。绍兴十四年改院为寺。使帖曰。大中祥符三年七月。内僧(知礼)。经使府陈状乞申奏天听。永作十方住持。长讲天台教法。当年十月。内准中书劄子。奉 圣旨依。
四年辛亥。是年师再状经州乞给。使帖备录上项。圣旨上石永为照据。使帖曰。(知礼)续于大中祥符四年三月。内经州著状。乞备写圣旨并前后使帖。镌上石刻。永作十方传教住持。是年七月十七。给帖立石。
五年壬子。是年师与异闻师。撰十方传教住持戒誓辞。立石永诫非理妄占。斯文真是寺万代十方住持之本也。
六年癸丑。是年二月十五日。创建念佛施戒会。师于祥符五年十月。亲制疏文。至今诱化。此会抵今凡一百九十载不废。往古来今其被化者。不知几何人哉。
七年甲寅。时制观经融心解。序末题云。大中祥符七年甲寅重阳日叙。是年师又有教门杂问七章。门人自仁答 八年乙卯。
九年丙辰。时年五十七。实录云。师年五十七。誓愿修法华忏。三年忏满。焚身供养妙经。誓生净土。
天禧元年丁巳。塔铭曰。天禧改元之初。师年及耳顺。乃谓其徒曰。半偈亡躯。一句投火。圣人之心为法如是。吾不能捐舍身命以警发懈怠。胡足言哉。于是结十僧。修法华忏三年。忏满共焚。是时翰林学士杨亿。驸马都尉李遵勗。皆当朝文雄勋盛。每响师通悟。必望风推挹。其年诏赐紫袈裟。皆二公论荐之所授也。又闻遗身。而杨公致书。确请住世。往复数番。至于专委州将保护。由是愿行不得而施矣。又著消伏三用章。出绛帏三十问。门人(仁岳)答。皆纪于此年也。
二年戊午 三年己未
四年庚申。实录云。天禧四年。驸马李遵勗。录行实奏上。特赐法智大师号。是年京师僧职高流二十三人。各赋一诗纪赠于师。待制晁说之作序刊石。后择隣诗题曰。庚申季秋望日书。
五年辛酉。时年六十二。是年朝廷宣赐命修忏法。行业记曰。真宗知师名。遣中贵至所居。命修法华忏法。厚有赐予。中贵俞源清也。师因俞子欲知忏法旨趣。为述修忏要旨。人到于今受其赐。又撰别行玄疏记。序题曰。天禧五年八月旦。又撰观经妙宗抄。序题曰。天禧五年重阳下笔序。
干兴元年壬戌
二年癸亥。是年仁宗皇帝即位。改天圣元年。是年制光明拾遗记。纪云。天圣元年四月望日序。师又为潘屯田。作梦鱼跋。又出问帏试问四十二章。考试学子。又答禅宗泰师佛法十问 二年甲子。
三年乙丑。真宗天禧初。有诏天下立放生池。师欲广圣化。每遇佛生朝。募众行放生业。于是立放生碑。枢密刘筠撰文。太守殿撰曾会立石。天圣三年七月十五日。霅溪僧(仁岳)书。师是年一夜忽梦。相公入院。翌日即曾大守之子到。后果符此梦。廼鲁国宣靖公也。由此楚国黄夫人置恒产供众。又上书曾太守乞申奏后园地。永在伽蓝。亦此年也。
四年丙寅。是年师有授辞授门弟子(文璨)。石刻见存。
五年丁卯。师制光明文句记六卷。于是岁题曰天圣五年[萉-巴+(日/(句-口+匕))]月三日记。然此记师迫归寂。不及终帙。而后门人广智(尚贤)法师。续记赞佛一品。方为足本。
六年戊辰。是年师年六十九示灭。准实录等。天圣六年正月五日戌时。师端身跏坐。召大众说法毕。骤称弥陀佛号数百声。奄然而逝。露龛示身。经二七日。爪发俱长。颜貌如生。复过七日。迁于南门之外。将阇维。次先闻异香馥郁。火灭得舌根不坏。舍利五色不知其数。(舍利犹藏以瑠璃瓶。奉安大悲阁上)越五年。至明道二年七月二十九日。奉灵骨。起塔于崇法院之左。
(宗晓)伏读三朝僧传。十科选佛西圣之法取材尽矣。而吾祖法智以道供职。眇观著述洪演兴起大教。义解为首。造寺造像。营福次之。生于舌根舍利灭后俨然。神异有余。遗身之际。虽为杨文公劝请而止。岂以一时固阻外其道耶。矧复甞然三指以供佛。斯亦舍身之支派也。大哉往古高僧十法师其一而四焉。岂与夫事佛徒劳于百载者。同日而语乎。
(旧本取指要别行玄记妙宗钞拾遗记光明句记大悲行法六序。附入此中。此既随文见行于世。因得以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