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帏问答三十章
四明法师问 净觉法师答
天禧改元春二月四日。延庆座主出山家教义凡三十条。褰绛帏问诸子。其词惟要。其旨甚微。俾无或者兴布教之功。令不敏者奋强学之志。门人(仁岳)率尔而对。斐然成章。非求鲁国一字之褒。盖请武津四择之诫。既有传写。故兹叙云。
一问。三藏初果苦忍真明。何故复云灭非真谛。四皆称谛。为谛真耶。为谛俗耶。
答。原夫三藏理唯一真观有四谛理因观显。故云苦忍真明。理显观忘。故云灭非真谛。何者。盖由灭无之真离幻之俗。虽则知苦断集修因证果。皆生灭之事行。非空寂之理体。究论法性。何所迷悟。故大师云。三藏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然而由于苦忍方明于真如。析色尽处乃见于空。虽能析所析俱非是空。而见空者。由于析色故也。是知苦忍真明灭非真谛义无相违。又上明必下显。谛俗则谛真。岂前后异耶。
二问。因缘停心与支佛正观何别。
答。因缘停心者。则为初心行人多愚痴之心起断常之见。是以令观三世因缘。对而治之。故荆溪云。三世相续故不断。三世迭谢故不常等。此但略知因缘生相。未知因缘灭相。支佛正观者。非秖观三世而已。乃至能观百千万世。复知生而知灭。兼谛俗而谛真。二观稍殊。不可相滥也。
三问。诸文皆云。支佛观因缘断惑。观相如何。
答。诸文异说。今试粗陈。若如阿含所明。中乘观因缘相。有逆有顺。从无明至老死名顺。从老死至无明是逆。生灭皆然。此乃大概而说。若如四念处。委辨推寻观破之相。或以爱支为首。或以取支为首。亦有逆顺。且如爱支为首者。即推贪爱因何而生。即知此贪因爱而起。乃至行因无明。无明因过去一切烦恼。又顺推。此爱能生于取。取生于有。有生未来二十五有生死等。若观破者。观爱即现在污秽五阴性念处。乃至观无明即过去污秽五阴性念处。又若观于有即善不善五阴性念处。乃至观未来生死即果报生死无记性念处。是名逆顺观察破四颠倒。颠倒灭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上皆略义采四念处文义)取支为首者。即见惑之人也。逆顺推破例如爱支。又如止观。明禅境中。寄修辨发。以有支为首。又释签明四教观因缘。皆从爱起。如此诸说不同者。良由根性有殊故。修入不等。今准辅行判因缘观。凡有二种。一者推果知因。二者推因知果。若念处及止观即推因知果也。释签即推果知因也。然此二种之义应用念处为正。以正能顺因缘之义故。因缘既以无明为首。今观爱取即无明也。故大师广示修相。良在兹焉。
四问。阿含既但说三藏。何故八万诸天便发大道。
答。良以渐顿法门体元不二。小大根性理本无差。盖遇熏不同。故得脱有异。今诸天悟大。岂孤然哉。审应昔世曾以小乘谛境修乎大乘观智。今闻本境即发宿种也。譬如先置毒药服于酪中。今再服酪。即能杀人也。然由如来知机知时。随熟随脱。故但用生灭四谛而赴大小两缘。此即显露不定教也。问在鹿苑时。秖云诸天得法眼净。至般若会。方乃指云。获无生忍。是则声闻等众。不知诸天便发大道。据此莫成秘密教义耶。答。比见学人。多作此说。诘其所以。言无所从。且秘密教者。乃是备谈渐顿等教。各对大小诸机。互不相闻。方名秘密。非谓小益不知大益为秘密也。若鹿苑中秘密之相。如大论说。诸菩萨所见无量阿僧祇人得二乘。无量阿僧祇人得无生忍等是也。今八万诸天但为说小。与诸声闻同见同闻。何秘密之有哉。况大师亲指为显露不定。岂不信乎。
五问。通教受接之后。合作后二教位次修证。大品经文何故只以第十地为果耶。
答。此由大品十地。兼含衍门三教之义耳。如初地菩萨名为伏忍。二三两地名柔顺忍。四地已去名无生忍。乃至游戏神通净佛国土等皆通三教也。故辅行中。释十地为如佛云。若被接者至此。既破一品无明。亦能八相。故云如佛。岂非十地名义通三教耶。若尔。何故辅行明被接云。谓用前教有始无终。已用七八不至九十。即用后教有终无始。但用向地不须住行。中续接之故得名接。此岂非被接之后依后教位次耶。答若据经文。则无别位。而大师得经深旨。自以十地通于三教。故荆溪具约两教位次。引而伸之。欲令被接之义区以别矣。引广决略。乃作者之意焉。
六问。通教菩萨约何义留习润生。
答。留谓固留。非观力未充不能进断。何则以此教菩萨已于性地及八人地中伏结顺理。为诸众生遍行六度。一切事中福慧皆令究竟。如三藏菩萨。于中忍中。三祇行行至已办地。自合真理必显正习皆除。如三十四心。有何不可。但以度生心广净土时长故。扶之以誓愿慈悲。留之而润生化物。所以须留习者。为无妙应之真体故。用作受身之本矣。故妙玄云。通教亦得有应。但是作意神通灰身灭智无常住本。约何起应。斯为诚证矣。
七问。俱舍以尘沙为习气。如何留之润生。
答。大师明通教习气。凡有二种。谓烦恼障法障之习气。法障即界内尘沙也。若留习润生者。此正为烦恼之习气耳。以由烦恼是染污无知。无明为体。能招生死故。尘沙是不染污无知。劣慧为体。不招生死故。应云。菩萨为润生故。须留烦恼之习。为化物故。须破尘沙之习。则知二习其体稍殊。
八问。方等既有四教。为是文文皆须四解。为复各有文诠耶。
答。或皆须四解。或各有文诠。逗会多途。不可一揆。如大师释请观音经。始从病相。乃至系念数息闻呪得益。并约十种行人说之。即皆须四解也。如释十六观经。正为顿机。不通渐入。即各有文诠也。或一经具明四教。各有文诠。如净名之类也。所以须四解者。为部教俱带(请观音经)各有文诠者。为部带教不带(十六观经)故知方等教相难明。不可一概也。
九问。般若既只衍门三教。何故仁王经说四无常偈。
答。斯乃以藏助于衍也。且彼经云。普明王依过去七佛之法。请百法师。一日二时。讲般若波罗蜜八千亿偈竟。第一法师为王说偈。即无常等四。岂非正宣般若傍演无常。所以然者。普明既为斑足所捉。将赴其死。恐王恋著身命国土。是故偈意皆劝舍身及国土等。至闻偈毕。诸王皆证三门空定。还是衍门得益之相耳。故今家明通等三教。俱用藏教而为助道。即此意也。
十问。通教三乘共行。如何说菩萨远边。
答。三乘同观幻有。皆取但空。从大分说。故云共行。菩萨非止偏空。兼知中实。从利根说。故得远边。是知若云共教。则菩萨须在当分。唯得近边。乃有局定之妨也。若云通教。则菩萨或被后接。即得远边。乃有从容之美也。一家所立名义之巧。其若是乎。
十一问。别教独菩萨法。如何说二乘近边。
答。且如通教。不名共教者。盖有菩萨远边之义也。今亦例然。所立别教不名不共教者。盖有二乘近边之义也。但以方等般若中别教二乘共闻。为近边义耳。盖大论约菩萨与二乘不共闻。立不共般若。今别教既有共闻。则非不共闻。故约此义说于近边矣。
十二问。别教不谈即理。何故能造之心是佛性耶。
答。此教真如在迷能生九界。虽不即理。真如岂离于心。如妙乐云。别教法界不出于心。今谓即不即理。譬如一源之水(佛界真如)分为九派(随九界缘)九派虽异一源(事不即理)派水岂殊源水(心是佛性)是则能造之心终日不即终日是性也。若尔。何异圆教不即不离义耶。答。圆教性具九界起于修九。全修是性。故云不离。但由迷修。各自谓实。故云不即。别教真中无九。须断九归真故不谈即理。九中有真。而依真生九。故能造是佛性。今人见事理不即之说。作霄坏顿异而解者。能造是性。此如何通。真如随缘不可与言无也。
十三问。别教理性既有三因。何故别修缘了。
答。理性有三因者。皆但中之德也。别修缘了者。皆二边之行也。边既非中。修则成别。何哉。先以声闻空心断于见爱。次以菩萨假智断于尘沙。斯乃从空边而入有边。用别惑而除通惑。如此二边缘了具足。始为中道遮照方便。须登初地正显但中。即三因横在佛界。故妙乐云。别教虽有三德之语。三皆在性。而不互融。故成别义。若三皆在修。前后而得道理。成纵。故知性中缘了不是修中缘了。岂同圆教正因缘了全是三千空假中修德缘了即性德缘了。不可烈火而滥圆伊。
十四问。别人初心为甚不修中观。
答。盖边表之中。如云外月。用虽全于遮照。但是清净真如体不具于见思。安能起对法界。况复本来迷久。顿悟为难。既著有心强。则缘中力弱。故令始行先观偏真者也。
十五问。今家以即离分于圆别。既判华严具此二教。彼经何文谈即谈离耶。
答。荆溪谓。华严经意兼含义难分判。祖尚斯说。今何敢评。然而委寻大师引用彼经证于圆别。亦可意解。且如止观引。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等。证于圆教。玄义亦引此文。证于别教。故知谈即。不谈即难得显文。但以得意不得意。而分两教。何者。圆人谓心具而造。则诸法无生即在其中矣。别人谓心不具而造。则诸法自住离在其中矣。若乃诸位行相或一多相即。或次第别陈。荆溪已在诸文备载。此不繁述。
十六问。既将华严心造一切。以立千如妙境。是则彼经已明开显。何故云开权局此。
答。正由法华能开华严故。得将心造之文立千如之境。如荆溪明法华佛慧。须发四味兼带之大小。岂不以乳味兼权之教全同醍醐一实之诠。又如大师判华严为枝条。法华为根本。须会枝别以入本圆。今引用者。从会入后说也。
十七问。既云法华是醍醐。何故大经云从摩诃般若出涅槃耶。
答。所判二经俱是醍醐。盖有两番。次第熟脱。若云法华是醍醐者。即初番熟脱。八千声闻无量损生菩萨等是也。若云般若出涅槃者。谓钝根之人于法华不入更用般若洮汰方至。涅槃即后番熟脱。五千起去人天被移等是也。虽有两番。初番为正。故荆溪云。法华已开。功非彼得。大阵既破。余党不难也。
十八问。经云我闻。何故须用四教解释。
答。若释法华前经。盖明部教兼带等别机缘大小之殊。若释法华。意在开偏咸令会实。又复应以藏通等四入顿渐等四。拣前四味我闻不同显出法华。我闻亦异。则所闻法体超过八教。故妙乐云。若消诸经。但用藏等。其文稍通。若释法华。无顿等八。举止失措。问。法华既尔。涅槃云何。答。妙乐释我闻云。大经显圆。今乃义开耳。故知二经不无少异。
十九问。释方便品题云。妙达于方。即是真秘既开显已。那得云秘。
答。观乎真秘之言。不同隐秘之义。若为实施权。权名隐实。则方便之名正当隐秘。若开权显实。实外无权。则方便之名即是真秘。盖指权方之秘即是实相之真。故云真秘。又十界百界即空即中。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故云真秘也。
二十问。常观三德。能所俱四。试陈行相。
答。此妙乐观心四一之文也。文以三德对理教行三。和合三法成假名。人即观行如来等。而云能所俱四者。盖显境观不二也。何则且所观之四者。谓迷中三道即本有三德。众生妄我即理性如来。能观之四者。谓见思王数修空假中。如是三观亦全三德。还用妄我为观行如来。是则两重四一。皆即障是德。举妄全真。能观所观只一四一。故知境自照境。心不知心。佛之知见于兹悟入。
二十一问。释一大车体及具度等。既皆从果德。如何用此为十乘观法耶。
答。众生本心具佛果德。虽迷转三道。必体包十乘。故辅行云。理性车体具度资成。白牛观照在一念心。是知理乘全驾于佛乘。因德岂惭于果德。所谓不动而运。不行而至。善恶不离于车体。故言更无余乘。果理要在于行门。方名等赐诸子。妙乐云。人天善恶与法界同。故父果车是子理车。但开其情假名等赐。即其义也。
二十二问。大通应佛只在同居。何故名结缘本土。
答。若唯谈权教。可云应佛只在同居。今既已说圆乘。即是法身。而依本土。如法华中龙女所赞。指释迦作遮那之身。劫火所烧。以娑婆为寂光之土。大通身土岂不然乎。
二十三问。声闻之法的就何义开为经王。
答。的就偏真之理。开为实相之理。所谓三千三谛统摄自在故称王。释签云。三乘已证权理。以理开理易明。今据此也。
二十四问。博地在事。那云理即。
答。只缘在事故云理即。盖指三障之事即三德之理。故妙乐云。理无所存。遍在于事。亦可云。理即简于后五事即之义。名字乃至究竟。岂非解行因果等事耶。如妙玄云。圣人得事。凡夫得理。记释曰。圣人得于因果化他感应之事。众生但得非因非果迷中之理。故知理即简非事即。乃贬斥之义耳。
二十五问。性德之行何故须闻性恶。
答。不闻性恶则无性德之行。何哉。众生本来未曾离恶。若迷性具。须藉别修。故先空次假。缘理断九。苟或了恶是性。从性立行。不亦性行。须闻性恶耶。且如圆人依第六王数为发观之始。既知王数即是性恶。用此发观。岂非性行。是则性恶全是智照无减之义。孱然行起真流无作之义明矣。经云。不断痴爱。起诸明脱。斯之谓欤。
二十六问。圆教四谛约何义故得称无作。
答。但约苦集理具。则知道灭空虚。以理不可除故。功无所作。从本迷故。全菩提涅槃为烦恼生死。于今悟故。全烦恼生死为菩提涅槃。四不相倾。一一绝待。皆由四谛元是一理故也。大经玄义云。非苦非苦因。非苦尽非苦对。而是一实等。岂一实理而有作为取。
二十七问。毕竟空观纤尘不立。何故空中具一切法。
答。三谛俱空。方名毕竟。一切诸法悉在其中。且如真谛空有。具二乘界法。俗谛空有具菩萨界法。中道双遮空二边具佛界法。中道双照空佛界具九界法。不前不后。非一非三。三谛顿亡。即纤尘息矣。百界圆足即诸法宛然。是知三千俱空。未始不具。三千俱假。未始不空。此唯一家所谈。他莫能及。
二十八问。同体如何说九界权相。
答。若据同体言之。则百界一念不可分别。今说九界权相者。盖佛界九界不分而分。则非权非实。而权而实也。何者。虽九权皆实。而相相宛然。净之与秽参而不杂。且如地狱一界。虽具十界。岂以地狱性相便同畜生等性相耶。故知九权是三千少分。不妨非局而局。无差而差。一实是三千全分。故能非遍而遍。差而不差。但以一实不出九权。少分不离全分故。云同体也。若理若果莫不咸然。如荆溪云。物理本来性具权实。又云。至果契本权实。岂同他宗谓理无九界果唯一真。同体权相何由可说。
二十九问。一切依正或云众生业感。或云诸佛变现。是二何者为定耶。
答。二义相须不可偏判。若其依正千差苦乐万品者。乃众生业感也。如云苦乐由生非佛所作。然此业感复是诸佛妙应。随众生心而为变现。盖折伏摄受令成熟得脱。如云苦乐由佛不关众生。虽诸文中随缘别陈。究论二义不可暂缺。良由众生心地三千与佛心地三千不殊故。得染净互通感应无忒。众生迷故。于佛依正而计差别。诸佛悟故。于众生依正而得自在。是知果中胜用不异三道流转。又如圣人变化所造。不出众生三世变造。故云亦令众生变心所见。
三十问。人有生死。物有凋变。何故经云世间相常住。
答。若知常住之体具足三千。则生死凋变皆常住标帜之相也。从本自尔。非今始然。既知生是性生乃至变是性变。性元不动。相岂非常。但局情未忘。则生死相反。傥唯心所见则凋变皆如。自非性具之谈。安会相常之旨。虽藏疏谓之不变肇论谓之不迁。若以今望他则皆有言无义。荆溪云。永异诸说。梁肃曰。抗折百家。岂虚言哉。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