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日本国师二十七问(并序准行业碑。则云二十问。若据传写诸本。并载二十七问。恐续后问答参入前文。今依二十七问 行)
日本国师问 四明法师答
皇宋咸平六年癸卯岁。日本国僧(寂照)等。赍到彼国天台山源信禅师于天台教门致相违问目二十七条。四明传教沙门(知礼)凭教略答。随问书之。
诸方匠硕或一披览。无吝斤削云。
天台宗疑问二十七条。恭投函丈。伏冀垂慈。一一伸释。不胜至幸。
日本国天台山楞严院法桥上士位内供奉十大禅师 源信 上。
一问。法华三周授记作佛(云云)。近代疑者。云。为是初住佛。为是妙觉佛。若是妙觉者。大师常云。初住八相佛也。若是初住者。圆顿速疾经一二生尚可究竟。况经无数劫耶。
答。三周所授乃八相应身记也。此之八相始从初住分显法身。终至妙觉究竟法身。皆能现此益物之相。三周得入者不局初住。如疏云。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入。而多云初住者。盖指其首耳。又皆云经无数劫者。与物结缘。作净佛国土因也。若无众多受化之机。如何现身说法耶。若论法身之本。乃即座而得。岂待经无数劫乎。
二问。譬喻品记云。身子于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尔前见思俱断。至六心时。见犹未尽。六心尚退。近代疑者云。别教初住界内见惑皆已断尽。岂第六住见犹未尽退作凡夫逆罪人耶。
答。若常程别教皆云初住断见更不起诸重过也。况见惑名数虽多。乃一位顿断。思惑乃经诸位方尽。此常所谈别教分齐也。今记主见云身子六住尚退复起重罪。遂以义求。恐有教门见思俱断。至六心时。思犹未尽。见亦余残。所以能牵恶道也。此是记主约义斟酌之词。不可将现行别教难也。若据起信。唯云不退。乃克就圆人辨之。若论示迹。亦须示其阶位。约惑分齐。方有退义。
三问。化城喻品疏云。问如上尘数。多许时节。今始得罗汉。当知无生法忍何易可阶。答。一云。大圣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说。对治厌道长者说短。于道生轻易想者说长。当知言如许劫方今得罗汉者 此是如来权行四悉檀。引诸实行。令入道耳。近代疑者云。泛尔说佛道长短。或可是善巧四悉然大通尘数劫犹是指实事。若不尔者。则何劳展转摩重重土。莫不徒费言词耶。是事若非实。诸所言说权实难辨。加之。疏第一许久远为种过去为熟近世为脱者。记判之为本眷属也。此何言始得罗汉者是权行四悉檀耶。
答。诚如所问。然有其由。何者。若远讨父子之因。深穷种熟之际。诸经未谈其始。此品亦未及说。须依寿量品文方尽神通之力。但为若推远种。定指长时。则众生不起壮心。不强自力故。今疏记且作悉檀解之。欲使立行加功。乃弘经之要也。故虽一生十地三世六根。若无宿种冥熏。岂有利根自发。又若此品唯论权示远寿。亦是虚谈。将何永异诸经。将何以明本妙。虽曰初心凭教。还须以义自裁。加复疏标一云。知非定判。记斥端拱。信是策词。若据斯文。全非违教也。
四问。宝塔品。依多宝本愿分身咸集。疑者云。大论明释迦分身土云。白银世界。纯有支佛。黄金世界。纯有罗汉。彼土诸佛皆悉来否。若来者。佛光所照分身国土。皆以玻瓈为地。不云白银黄金。又分身土有诸菩萨。分身来时。各将一大菩萨。而彼二世界不云有菩萨也。若言不来者。即违尽还集一处之愿。又违悉已来集之文。有遮难者云。约多分云尽集悉来。或云玻瓈为地。有诸菩萨。如置绿豆乌豆聚中。以少从多。名乌豆聚。重难云。若约多分。还招巨妨。彼十方佛土唯有一乘之文。声闻菩萨皆成佛道之言。亦应从多。若尔。即同五性宗意耶。
答。经论相违。其例不少。不须和会也。今若强会者。此经虽则云皆以玻瓈为地。何妨树木宫殿。或纯黄金白银。亦得云黄金白银世界也。又本居之土虽无菩萨。欲来集时。为同诸佛故。将化菩萨来为侍者。应无大妨。又诸土唯云菩萨充满者。盖约今经开显而说。但化菩萨。不为二乘。乃直以二乘而为菩萨。有何不可。
五问。提婆品记释龙女所从来处有三义。其第二义云。海众纵移。而龙宫不动。龙谓不动。而所居已变。从变而不变处来。有何不可(云云)。疑者云。此中指何处名为所居。若龙宫者。上云不动。下那忽云已变。若大海者。上云龙宫不动。不云大海不动。今那忽约大海。云龙谓不动耶。又变而不变者。其意云何。近日学者各执不同。试垂一决。
答。经云。移诸天人。记云。海众纵移。经云。娑婆世界即变瑠璃为地。至无大海江河。验是移于有情。变于无情也。于有情中。娑竭龙众以有缘故独不被移。龙既不移。所居宫殿岂可依于宝地。即须在大海也。故知。此会之众以佛神力变故皆见宝刹。龙众自见海中宫殿。今文殊随彼类见。故经家云。从于大海婆竭罗龙王宫自然涌出也。变而不变。思之可知。
六问。寿量品疏云。华严寂灭道场大经超前九劫皆成方便。疑者云。大经唯有雪山童子超十二劫。此中何云超九劫耶。
答。或录者笔误。或后人写讹。况无大害。何足苦疑。
七问。分别功德品疏云。或可一人有八番增。或可一世或八世或无量世或一念或八念或无量念(云云)。疑者云。疏第四云。三周声闻未断无明。有三根利钝。若真修体显。则无差降。初住已上更起缘修。无复胜负。真修体融。宁得有异耶(云云)。今何有一念八念乃至无量世差降耶。若尔。云何论父母所生身证妙觉耶若许证者。经以龙女为速疾证。而大师判为初住八相。既有速疾证理。何故龙女不是证妙觉耶。况复起信和会诸经长短两说。唯以三祇为证理。天台不可违马鸣也。若不许者。既有一念八番增损。何不许一生四十二番耶。圆顿速疾之道。岂必经尔许劫耶。
答。第四疏云。三根入初住。犹有利钝不。记云。即此三根入住已后。犹名三不。今据记主出问意者。入住之后。身子等为上根。饮光满慈等仍是中下耶。疏答云。真修体显则无差降。此答意者。三根证理之后。纵起缘修。终不准前上根仍上中根还中等也。故知。为被根性求定故。云真修无差。若自判法身增道损生。宁无迟速耶。故有一念八念三世八世等异也。又问一生妙觉者。疏既有一念八番。金光明中复有生身十地。以此验。即身证妙觉。非一向无。但为华严经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文正是初住八相。世人多谓妙觉法身。则全失四十一位修证。是故今家凡判八相。多在无生位中。且龙女修证之文。及以南方成佛之相。难可的判高下。盖发心毕竟二不别也。余处所明。初登地住。三因开发。既得无生。则任运证于后位。且龙女畜生之报便证此位。即能八相。益物足显速疾证也。若据起信。既是通伸衍门三教。定说劫数之文。恐是别教教道之义。若云马鸣天台不可相违者。如天台判本门记别则一向不用天亲本论。本论尚自去取。况通伸论耶。
八问。随喜品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一念随喜所得功德无量无边。疏判为初随喜品。合有五十功德。又劝发品云。成就四法能得是经。疏云。旧说能行四法。手得是经。今谓不尔。上文谓。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盖法华之正体能行四法必得此解。疑者云。大般若经说。善根未熟薄福德故。尚不闻名字。况得手执。若手得者。速坐菩提座。又云。一经其耳。善根力故。定得无上菩提。即知虽不具五十功德不解实相。但闻名字手执经卷者。皆是功德无量。诚不可偏取于此也。
答。释经浅深各有其致。今经随喜具有二种。谓内解外事。外事容可浅释。内解须作深明。若劝发品。既是普贤远来重请说经。如来因兹略演四法。若非开示悟入总括一经。何能酬其所请。能请之位既高。所得之经岂浅。故不可但作手得经卷解也。彼般若经手得耳闻既成菩提之种。岂无善根者有斯遭遇耶。若成不坏之种。即有出离之期。故有速坐定得之谓也。况彼手执耳闻宁可一向作浅事解之。且夫弘经。本为生善。若不以理行策之。其可得乎。
九问。法师功德品疏云。梵王报得天眼。在己界遍见大千。大千外有风轮。与眼作障。不能见外。若在他界。则不遍见大千。非所统故。大罗汉见大千。辟支佛见百佛世界。不以风轮为碍。亦无己他界隔。疑者云。大论第五云。大罗汉少用心见二千界。大用心见大千界。辟支佛亦尔。又论一十四云。声闻人极多傍见小千。上下亦遍见。问。大梵王亦能见千世界。有何等异。答。大梵自于千世界中立则遍见。若在边立则不见余处。声闻不尔。在所住处常见千世界。辟支佛见百千世界。据论意云。依任运用心。大小等别。二乘所见各有不同也。然梵王所见千世界应是一小千。支佛所见百千世界应是百小千。又十住毘婆沙云。二乘神通不过大千。今何云梵王见大千辟支佛见百佛世界耶(百佛世界论文意当百千世界。故四念处四教义并云。支佛发天眼。乃过三千见他方界)如是等事相不同。要须有定论也。
答。总持菩萨之言必称法相。盖曾躬讲智论。应不徒然。乃是妙解论文。得其远意。何者。如论伸两教之义。文中凡举二乘。即兼藏通。只如所引。岂是一途。初云大用心者见大千。次云极多者见小千。声闻既有多种。支佛不可一准。既习气分侵。合所见更广。文中既云见百千世界。岂可定为小千耶。只为小辟支与声闻不别故。云支佛亦尔。梵王诸教功用亦多。但为让彼二乘故。令劣于一等。然是大千之主。宁见己界不周。愿将法义定文。无使专文失义也。
十问。不轻品说。因行不轻行。疾得成佛(云云)。疑者云。此不轻事望久远实成。为前为后。若前。即违寿量疏云常不轻更近之言。若后。谁信由不轻行成佛速疾耶。
答。若在前者。即是实因。若在后者。即为净佛国土之因也。故知。依此经意。偏示正因。行不轻行。即速疾取土。而得成佛。故云。受持此经。为人说故。疾得佛道是也。
十一问。嘱累品疏云。佛以一权智善巧之手。摩三千三百那由他国土测塞虚空诸菩萨实智之顶。疑者云。指何等国土名三千三百那由他耶。有云。指三变净土。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若依此义。可云三千三百。此说是不。
答。据理。须指三变净土也。此中应非大千为一国土。恐指一四天下为一国矣。娑婆既是大千之名。则可足成三千三百。然则大千亦似未及一百万亿那由他四天下。恐约大数。增至大千。何者。小数则十十成百。百百为千。千千为万等故。
十二问。嘱累品记出正法华误云。宝掌菩萨离开为二。更加宝印首。掌已是手。复加头首。离为二人。疑者云。彼经有宝掌菩萨印首菩萨。无宝印首菩萨。今云更加宝印首。意复云何。况余经中亦有此三菩萨。何苦破之耶。
答。盖传写多误。存没难见。记主当时所览之本必有三菩萨名。终非妄斥。余经虽有此三圣号。既无重译之文。即非此例为难也。
十三问。普门品疏云。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疑者云。第三句可云多人受多苦。若不尔者。自与第一句同。何句法空设也。
答。据其句法推其义意。第三句当如所改也。兹乃往时写者见第四句一人受少苦。欲对此句。乃妄改第三句。为之一人受多苦。而不思与上第一句义相同也。
十四问。劝发品记云。十地但断十二品尽。非断伏极。知非普贤义。疑者云。十地但断十品。何云十二耶。若断十二品。还过普贤。何云非断伏极也。亦不可言是别教意。由来普贤但约圆位故。
答。彼国记文写讹也。据宋地本云。十地但断四十品尽。非断伏极。
十五问。妙记第一决释最初无教佛云。终有一佛。在初无教(云云)。疑者云。义犹未了。若许无教有佛。堕无因过。若言禀教。堕无穷过。愿闻一揆矣。
答。最初一佛虽无禀教之因。而有内熏自悟之因。记中示之甚明。何言堕无因耶。
十六问。南岳法华忏法云。过去二万亿日月灯明佛。未来具足千万光相庄严佛。疑者云。经中无亿字无庄严字。南岳何辄加之耶。
答。经中虽无。而南岳是相似位人。以三达五眼照之。合有三字故加之。后世难辄削去也。
十七问。妙玄第六示国土苦乐有二释。一云。由众生非佛所为。一云。由佛不关众生(云云)。疑者云。释尊本愿云。我未来出秽恶国土。利益十方净土摈出恶业众生。故知。所有苦事但是众生恶业所感。何言由佛不关众生。若佛所为者。莫也众生恶业空无果报耶。岂如来背于大悲方便。令诸众生受三涂苦耶。然则不轻所行之行。文殊所化之众。皆是巧施方便。易长令短。转重令轻。固非设苦恼因缘也。
答。若论作善恶因招苦乐报。乃由众生非关于佛。若约用苦乐事折摄众生。乃由佛现不关众生。良由宜用苦治方受化者。诸佛即为作之。如先王制刑。岂欲以苦加于百姓。盖至仁也。诸佛亦尔。为折摄故。而强现之。又苦乐之国众生虽居。不得自在。诸佛于兹而能转变。故云由佛。又佛是生家之佛。生是佛家之生。故云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业。故知。论生则一时属生。举佛则一时属佛。以是义故。故经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也。
十八问。妙玄第九解本门得益云。令法身菩萨得大利益。抹十万那由他土为尘数。增道菩萨不能令尽。近代疑者云。分别功德品但举大千界中千界四天下等尘数。尚不及百千。何言十万那由他耶。
答。于诸方面各那由他诸小国土方名大千。经云。大千等微尘数。岂不该于十万。如一微尘。尚有十方分。况大千耶。若言尽十方界皆抹为尘。则方与经文相违也。
十九问。释签第五解不动三昧云。果报及三惑成三不动者。动则兼业。谛但有三。业及见思同入俗谛所破故也。近代疑者云。余三昧及以诸处皆以见思为真谛所破。此中何为俗谛所破耶。
答。此中乃以业及见思同入生死俗谛。正为真谛所破。成于真谛三昧矣。余文以业同尘沙破则成俗谛三昧者。各有所以。何者。如前无垢等诸文中乃以散善破于恶业。散善则成假观也。此中以定善破于散善则成空观也。故云。背舍伏见思等。记主穷幽故有斯对。
二十问。止观第一说三藏教佛神通云。一心作一。不得众多。弘决云。化主语时。化事即语。化主默时。化事即默。语默既尔。余义亦然。故非任运真化也。近代疑者云。按俱舍二十七云。声闻神通一心但作一。如来神通一心作无量。如彼颂曰。一化主语时。诸所化皆语。一化主若默。诸所化亦然。化身与化主。语必俱非佛。今止观何违彼文耶。又大论第九明毘昙佛义。与今记文亦相违。不能繁引耳。
答。假令化主化事一时现。而其语默不俱。乃一心作一语。一心作一默故。故云一心作也。岂比夫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不动而应化。化无方者也。余者相违可以意会。必无巨妨。
二十一问。止观第三说别接通人云。初修空假二观。破真俗上惑尽。方闻中道。仍须修观破无明能八相作佛。意云。即身登十地耳。近代疑者云。且别教人尚无肉身登十地者。云何从劣教来便能超登耶。
答。据其二观功成二谛惑尽。仍修中观深伏无明。必合经生历于多劫。未知何处定云即身。应现闻中之言可云即世。修观之语不必一生。况闻中之后不局今证。须归后教也。
二十二问。止观第六云。若超断至第五品名家家。近代疑者云。弘决谓。大师所用并准旧婆沙。若欲知者。更检彼文。今检婆沙。断三四品三二生者名为家家。无超次。别亦无断五品名家家者。何云超断五品名家家耶。虽弘决解释。犹不出此义。止观又云。次断六品尽名斯陀含果。超断至六品尽名一往来。且斯陀含翻一往来。何以一名分超分次不同耶。止观又云。次断七品至八品名阿那含向。超断第八品名一种子。此亦依彼论说断。凡此中超义并未知所从。
答。婆沙新旧未暇捡。
二十三问。止观等意云。无始藏心具十界十如是法。乃至佛果亦复如是。弘决云。阐提断修善尽。但有性善在。如来断修恶尽。但有性恶在。近代疑者云。起信论对治邪执门云。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问也)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于恒河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答也)论谓性自本无。何与天台所谈性具顿相违耶。
答。百界千如。性善性恶。皆是体具。微妙法门。清净功德。即起信中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皆真如故。若一切世间生死烦恼妄染之法。皆是修恶。虽全性起。而违于性。故须永灭。若称理而修。万行功德。皆是修善。亦全性起。而顺于性。即同常住。故云。像实故称理本有。虚空故迷转成性。遂使证会之时修恶虽尽性恶常存也。诸家所明感应之义。为不知性恶法门故。其果后垂恶趣之身。皆须以神通力变现。所以今家斥同外道神变也。故云。证本真源。还任众生。转识现起。若不谈体具十界。亦是别教之义。若得此意。一家教旨如观掌中。与诸经论更无少异也。
二十四问。四教义第一解有顿渐等教异云。鹿野鹤林之文。七处八会之教。岂非无顿渐之异不定秘密之殊。疑者云。此中应言岂非有。何言无字耶。
答。若据此地本。而云非顿渐之异。今以义求之。知二处本皆讹。于彼本非字下。须除无字。此地本须于非字上加一岂字。则彼此文义成也。
二十五问。四教义第三云。三藏菩萨行菩萨道。二阿僧祇劫是煖法位。第三僧祇是顶法位(云云)。近代疑者云。婆沙论后身菩萨坐道树下。始修四善根。一座成正觉。三藏教义多依婆沙。斯文相违何耶。
答。三藏菩萨二三僧祇虽用煖顶观法。正为伏惑。行诸事行。若到树下。行为真故。复用四法为断惑加行也。如三祇久伏三界思惑。而于树下仍用三十四心。以此验之知非硕异。
二十六问。一家圆宗教部所引经论。并旧师所著章疏。多与本文相违。未知何也。
答。山家凡所立义。征引诸文多取其义。不专写文。乍似相违。实不相违。当以意会之则可也。
二十七问。五百问论题下。云妙乐大师造。疑者云。此论似多讹谬。且举一二。如言阿难罗云。论中不举供养佛数。及破他师所释种性等七地义。似欢喜等十地。若是大师所制。不可不通。
答。此论宋地阙本。兹不得而评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