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等秘法识遮障第二
方等秘法禁法第三
方等秘法内律要诀第四
方等秘法修行第五
方等秘法受戒第六
第一具六缘者(一法缘。二善知识。三前方便。四办衣。五行法。六供养)
一法缘者。依经有总有别。总法者。如第一卷末。七众通行。七日要心行法。诵三篇呪。经云。尔时上首告恒伽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愿欲闻者。汝当梦中住其人前。当现汝身。是人若见汝身。当教行如是实法。若欲行时。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著净洁衣。坐佛形像作五色盖。用月八日十五日。行此法时。若众生犯五逆罪。身有白癞。若不除差。无有是处。若菩萨二十四戒。沙弥十戒。式叉摩那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如是诸戒。若犯一一诸戒。当一心忏悔。若不还生。无有是处。除不至心。是名总相法也。言别相法者。如第四卷初。七众行法阶节各别。诵呪亦别。如经若有比丘。毁四重禁。至心忆念此陀罗尼呪。请一比丘为忏悔主。如经诵呪一千四百遍已。乃一忏悔。经八十七日。忏悔已。是诸戒根。若不还生。无有是处。若见比丘尼毁八重禁者。若欲灭八重禁罪。请一比丘为忏悔主。修行九十七日。诵呪四十九遍。乃一忏悔。随师修行。是诸恶业若不除灭。无有是处。若有菩萨受八重禁然后毁德者。诵呪六百遍。乃一忏悔。当忏悔时应请一比丘。在前立口自陈罪。经六十七日。于其梦想如上所说。若下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亦请一比丘。诵呪四百遍。乃一忏悔。如是次第四十七日已。如上所说。梦中得见二事者。当知是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住清净戒。是名别相行法。问第一卷末。上首七日要心通于七众。十恶五逆并得消除。何故第四卷初。乃各别行法。日有延促。诵呪亦别。答文殊大悲重请世尊。佛去世后。若有比丘犯于四重。比丘尼犯八重乃至菩萨戒。又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犯重禁者。如是等罪当云何灭。佛言。因汝问故我今当说。汝若不问我终不说。今既明忏法各异。日数不同。故知上首七日要心。不可令犯重过者。修行此实法也。何以故。现生所犯业障尤重。若不加其功行。灭罪无由。是以世尊哀愍。文殊致问。浊恶世时救于七众地狱衰恼。故立别相忏悔。
第二识遮障有四调适(一者洗浴调适。二者饮食调适。三者行道调适。四者坐禅调适)
一洗浴调适者。三时行法调。秋夏内既热。于洗浴非妨。春冬二时既寒。善须调适。若行人身羸多以水浇腹。则发痢疾妨废行道。若能将慎调适得所。则无患难不妨行道。若上厕别著不净衣。宜以灰汁香汤熟洗三洗。浴时以手薄拭令净。其浴室极须如法。若有力能办者。当造四间好舍。悉令相连。间间密隔其内差互。皆安小门悉令相通。庄严一间以为道场。其次一间香泥涂地以为净室。拟安上净衣服。及供养灰火。其次一间亦以香泥涂治。拟安香汤火炉。一间作浴室及安次衣。行者若欲入道场时。先于浴室净澡浴。以净板承足。赤体入次净室。入已却闭门。当以香汤洒身已。香烟熏身之足。然后入上净室。入已还却闭门。当著衣服入于道场。若欲出道场时。先入净室脱去衣服。赤身入于浴室。著次净衣然后而出。每常如此。若行者要须行道。急时力未能办如上室者。当近道场之侧作一室。与道场相通。若犹不办者。当以净席净缦幕等权时遮障作室。亦得通道场。结净皆以香泥涂治。如道场无别。拟安上净衣及以次净衣。此二衣虽同一室。然须别处莫令相触。又浴室中安新净鞋履一緉。澡浴已香汤灌之。并须以杨枝净口。著净鞋履。赤身入次净室。乃至上净如上所说。虽不及前法护净亦得行道。若不如是护净则不如法。徒行无益。乃更招罪。是故行者努力护之。日三时浴者不可阙也。
第三禁法者(一者七日要心及诵呪。二者请师受戒及发露。三者见善恶业相。及法王子。不得向他人说也)
一者七日要心及诵呪遍奉请三尊在。道场内。则有七日要期。无作戒法生起。更不得余事。中途有废一。则违前要心。作禁法不成。则令善心有间不得相续。二则行法不成。于后若更行道。还有障阂事起。行者必当慎之。行道法者有其三种。谓上中下。良为行人强羸不等行有迟速。上品行者二十一周。中品行者十六周。下品行者十二周。一周有一百二十匝。诵呪一百二十遍为一周。取角为志。若始此角还终此角。行道及诵呪。齐始齐终。不得賸一步少一字。不得欠一步賸一字。常须行与呪俱以为数定。若唯数行道法亦不成。若唯数呪为遍。法亦不成。坏于禁法。若同行道人俱行俱诵。是则齐好。其中若迟驶不等禁法不成。若人人捉珠。各自数遍复不齐好。可预调习令熟迟驶齐等。从容共行一百二十遍。不高不下不缓不急。诵呪令自耳听分明不得错谬。但令用心为正。则作法成就。必不得生杂念间断。迟亦无妨。但取二十一周为上(次十六。下十二)。
第四内律要决二意(一明五篇戒灭不灭相。二明十恶十善业灭不灭相)
第二别明善恶业现者。行人系心思惟诸佛实法。至心精勤加其功德。有种种善恶业现。
一明犯五篇戒灭不灭相者。若业相现者。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无头无手无脚。或见无衣深坑。及余破器。当知是犯初篇戒相。行者若于梦中及坐中。若见人无耳鼻。身体缺破诸根不具。及诸秽器。或见多欲男女。生染污心共相抱持。当知是犯第二篇戒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形容憔悴著垢腻衣。及乘破车畏身堕落。见已忧愁。或见身体无衣缆缕破坏。当知是犯第三篇戒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破钵空器黑色衣裳。或见酒浆非时食噉。更相排荡。当知是犯第三篇中九十事戒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所有境界暯暯不能明净。心不悦乐身体沈重于所行行不得滋味。当知是犯第四篇提舍尼戒。及前后方便。六聚及七聚破戒相现。善相现者。若见恶相已至心忏悔。破戒罪灭已善相即现。夫欲修道受法。先须净戒。戒若清净法得增长。随轻重之相悉现在前。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头戴宝冠。身被璎珞。身相微妙。当知即是行者忏悔初篇戒净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宝鬘在行人顶上。或见端正之人诸根具足。当知忏悔第二篇净戒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细滑薄衣。或见严整行人。执持衣钵威仪清净。当知行者忏悔第三篇戒净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完器鲜白。色衣僧事和合。或见清净饭佛及僧。当知行者忏第三篇九十事戒净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自觉身柔软举动轻利。于所学法心生欢悦。当知行者忏第四篇戒净相现。及前后方便。第六第七戒净相现。略示出五篇一翻善恶相。其间子细自非行证口决岂可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