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定土体性(一明体性二明三界摄不摄)
问曰。其土之门。凡圣同践。弥陀宝界。十念可登。既许大小俱游庶类齐往。未知土之体性状类如何。
答曰。夫绮色眩目。巧言翳理。今欲令愚智同解。所以且消去浮辞。指陈而说也。一明体性者。自有三门。一法身净土。二报身净土。三化身净土。法身净土者。有其二义。一出能住人体。二出所住土体。能住人者。依起信论。释如来藏。体具三大义。一者体大义。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此即是一味真如。此体何但非包含内外。亦乃贯通凡圣也。二者相大义。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此即是恒沙万德差别义也。此即有情处有。无情处无也。故涅槃经云。非佛性者。谓墙壁瓦砾无情之物也。三者用大义。谓能生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此即是前相处用也。今既相用二大义为能住人体。论差别。依一味而存故也。二出所住土体者。即取前一味真如体大义。为所住土体。谓与恒沙万德。为依止故。此即人土同体义分二也。报身净土者。有其二种。一者实报土。二者事用土。实报土者。亦人土同体。谓始起万德。为其土体。如摄大乘论十八圆净中云。大空无相等为门。三慧为路也。及维摩经中。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等也。若论能住人者。即总揽万德。成一佛人也。此人及土。一切下位乃至金刚心菩萨。亦不得见。唯佛与佛自相见耳。言事用土者。此即人土别体。谓颇梨柯莲华藏世界等。为所住土体。故摄大乘论云。净土以莲华王。为依止也。大定大悲妙色相好等。为能住人体。故摄大乘论云。应身以大定大悲。为体也。此人及土。初地已上菩萨。随分得见。乃至十地。见皆不同。谓地即上下之别。见亦麁妙之异也。故摄论云。若离应身初地已上菩萨。菩提资粮即不具足。此或名报身。或名受用身。或名应身。酬还曰报。答理名应。为他飡味。称为受用。或名食身。与受用相似。化身净土者。亦有二种。一者将三大僧祇利他行。盛即是常随之化。此身及土。此界他方恒现不绝。或一劫或百年。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谓新新生世。数数涅槃也。二者无而忽有化。谓依此化身。更起多化。如释迦如来。即是常随化。更起分身。即是无而忽有化也。或现猨猴鹿马等形。不必唯现佛也。身既有二。土亦然也。如妙喜世界诸妙莲华。即是常随化净土。如维摩经中。如来足指案地。三千皆净。即是无而忽有化净土也。此两身二土。唯是地前菩萨。二乘凡夫得见。故摄大乘论云。若离化身。声闻瘦澁。及愿乐位初发心修行。皆不成就也。法身及土。即五眼中慧眼法眼佛眼得见。报化身土。即肉眼天眼见也。
问曰。土既有三者。未知西方是何土也。
答曰。亦具三种。若入初地已去菩萨正体智见者。即是法身净土。若加行后得智见者。即是报身净土。若是地前菩萨二乘凡夫见者。即是化身净土也。如龙树等菩萨往生。具见法报化三种净土。由上得见下故。由此义故。诸经论中。或判为报。或判为化。皆不失旨也。
问曰。已知西方具有三土。未知即今凡夫念佛愿生得何土也。
答曰。依如摄论。唯生化土。不见法报土也。就化土中有其二种。一是胎生。二是化生。胎生土者。复有二种。一狐疑人。生极乐边城七宝宫殿中。五百岁不见佛。名之为胎。此是(无量寿经说)二者实有父母。名之为胎。如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说。此即阿弥陀佛亦有父母等。经云。城名清泰。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刹利之种。父名月上转轮圣王。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揽光。神足弟子名主化。魔名无胜。提婆达多名寂也(此自别化一切众生。非今念佛往生者也。此即处一。见有异也)化生土者。依如经论。具有三种。一者纯是大乘土。二者纯是小乘土。三者大小乘杂土。纯大乘土者。此处众生。纯学大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上辈三品人是也。故往生论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谦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也。纯小乘土者。此处众生。纯学小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中辈二品生者是也。故智度论中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诸阿罗汉。当生其中。大小乘杂土者。此处众生。杂学大小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中辈下生。及下辈三品生者是也。如中品下生经云。孝养父母。行世仁慈。遇善知识。为说四十八大愿等。于此愿中。杂闻大小乘。至彼虽悟阿罗汉果。后乃回心向大乘也。下辈三人。亦闻四十八大愿。或闻十二部经。或念阿弥陀佛。生到彼土。皆发菩提心也。麁论有此三土。若委曲分别者。众生起行。既有千殊。往生见土。亦有万别也。若作此解者。诸经论中。或判为报。或判为化。皆无妨难也。但知诸佛修行。具感报化二土也。如摄论。加行感化。正体感报。若报若化。皆欲成就众生。此则土不虚设。行不空修。但信佛语。依经专念。即得往生。亦不须图度报之与化也。
问曰。法身净土。理遍可知。报化二土。应有封疆。西方既具有报化土。据何文证。
答曰。报化二土。或有封疆。或无封疆。如报土中实报土者。即无封疆。谓如来行圆八万。时满三僧祇。二教独备。五分明显。相穷海渧。好尽岳尘。三明既朗。二智双照。其犹龙吟云应虎啸风随。宁得以殊宝饰。不可以封疆限。此土唯佛自瞩其美。菩萨未之寓目也。事报土者。谓下擎金刚之柱。上莹瑠璃之地。外围七宝栏楯。内盈八德清池。珠宝筏于翠林。宝网络于绮殿。既是身充万德。亦乃土盈众美。如此土者。即有封疆也。化土之中。据大悲愿力。等众生界。无所不遍。则无封疆。若据身为化众生。新新生世。数数涅槃。则有封疆也。而西方是报土者。出大乘同性经。经云。智通菩萨问佛世尊。何等是如来报身。佛言。如汝现见我者。此是如来报身。复有清净刹中。取正觉。及当成正觉者。彼等一切皆是报身。释曰。净土中成佛。作判为报者。是受用身。非实报身也。若作化身。即是细化身也。经云。汝现见我者。是报身者。即秽土中亦见报也。即此经云。五浊中成佛。有正法像法末法。是应化身也。经判秽土中成佛皆是化身。而复言汝现见我者。是报身。既秽土中得见报身者。何故净土中不得见化身也。故知净秽二土皆具两身也。言是化土者。出观世音受记经。经云。善男子。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亿劫当有终极。佛涅槃后。正法住世。等佛寿命。善男子。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国土无有声闻缘觉之名。其佛国土号众宝普集庄严。普光功德如来涅槃正法灭后。大势至菩萨。即于其国成佛。号善住宝王如来。国土光明寿命。乃至法住。等无有异。又出鼓音声王陀罗尼经。阿弥陀佛有父母子。及舍利目连提婆达多等也。
二明三界摄不摄者。
问曰。报土淳净妙绝三有。所化众生已超分段。此土出乎三界。理亦易信。而化土虽净。其净未妙。所化众生复在地前。此土为当在三界摄。为当不摄耶。
答曰。若就佛论。则妙绝三界。若从众生。具有二义。或摄不摄。初明摄者。若据凡夫及三果学人往生者。此即在三界摄。以此等众生未出三界故。
问曰。此义云何可知。
答曰。如无量寿经云。阿难白佛言。世尊。彼土既无须弥山等。四天王忉利天。依何而住。佛答曰。依业力而住。既有人后有四天王等。当知。即有欲界也。即此经复云。告弥勒。汝见从地已上。乃至净居天。所有庄严事不。答曰。已见也。当知。即有欲色二界。但不论无色界也。
问曰。何故不论无色界耶。
答曰。意欲赞叹净土妙色庄严。引物往生。所以不论也。而体则有也。
问曰。此身彼土。同是欲界者。何故大圣劝人往生也。
答曰。虽欲界名同。义即别也。此处欲界。具有二义。一有上心欲。二有种子欲。由具二义。则有男女杂染。贪遂色声。乐住三有火宅中也。西方欲界者。唯有种子欲。无有上心欲。既无上心欲。即无前等过失。亦无恶心及无记心。唯有善心也。故摄论十八圆净中云。净土唯有乐受。无苦及舍受也。如大法鼓经云。苦受是不善。乐受是善。舍受是无记。既唯有善心。则无起恶之地也。故无量寿经云。弥陀国中。无毛发许造恶之地。虽云欲界。岂得同乎。如欲界。色界亦尔也。
问曰。净土殊妙。物咸欣仰。既欲劝人往生。何故须判是三界摄耶。
答曰。此是经判。非关人也。又若是三界摄者。未断三界惑众生即得生。若出三界者。凡夫学人。此则绝分也。不可将在三界中众生。皆具足烦恼。令生三界外报土中也。由在三界。故往生则易。仍无上心欲。故毕竟不退。
问曰。既是三界摄者。此则应退。何名不退耶。
答曰。三界名通。非唯一种。如东方妙喜世界。有阎浮提忉利天。有男有女。而名净土。岂出三界。既在三界有女人。故亦是欲界。可与娑婆欲界同耶。彼名净土此名秽刹也。今判但化净土。化界内众生者。并在三界中。若是报净土。化界外众生者。则出三界。由净土有三品优劣故耳。如东方妙喜世界。是下净土。杂男女故。西方极乐世界。是中净土。杂二乘故。上方众香世界。是上净土。无二乘故。此三品净土。并在欲界中。由在人天别住处故。妙喜世界有人天者。如维摩经云。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也。极乐世界有人天者。如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汝见从地已上乃至五净居天所有庄严事不也。众香世界。有人天者。如维摩经云。令诸天人得入律行也。此等既有人天别住处。当知则在欲界中也。若在色界。虽有天。则住处。当知则在欲界中也。若在色界。虽有天。则无人。由色界在上。人不能上故。若出三界外。则无人天别住处也。如净土有三品。秽土亦有三品。如经说。从此东方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二雨。湿润不过五寸。其土众生唯食草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此是中秽土也。复有一世界。虎狼毒狩。乃至蛇蝎。悉能飞行。遇辄相食。不简善恶。此是下秽土也。娑婆世界。恒有诸佛出世。有发菩提心众生。地出粳粮。人有礼义。此则是上秽土也。净土虽有三品。但得生者悉皆不退。秽土亦有三品。但生之者普皆退也。又西方净土。有四因缘。唯进不退。一由长命故不退。如经言。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故。直然三大僧祇修道。则得成佛。况复无量僧祇也。秽土由短命故退也。二者有诸佛菩萨。为善知识故不退。如经云。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秽土由多恶知识故退也。三者无有女人。六根境界。并是进道缘。故不退。如无量寿经云。眼见色即发菩提心。乃至意缘法亦发菩提心也。秽土由有女人。六根境界。普是退道缘故退也。四者唯有善心故不退。如经云。无毛发许造恶之地。秽土由有恶心无记心故退也。
二明不摄者。若是初地已上菩萨。及罗汉辟支无学人生者。此即不摄。由已断正使。出三界故也。如大智度论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诸阿罗汉。当生其中也。论中既云罗汉。不论学人。故知。学人生者在三界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