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引圣教为证(谓引经论二教)
经引十二部。一无量寿经。二观经。三小弥陀经。四鼓音声王经。五称扬诸佛功德经。六发觉净心经。七大集经。八十方往生经。九药师经。十般舟经。十一大阿弥陀经。十二无量清净觉经。论引七部。一往生论。二起信论。三十住毘婆娑论。四一切经中弥陀偈。五宝性论。六龙树十二礼。七摄大乘论也。
问曰。上出道理。已知。愿行相扶。得生净土。非别时意。未知。有何圣教为证。
答曰。今引经论二教为证。经教者。一如无量寿经第一卷云。设我得佛。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不善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堕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假令不与大众围遶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为复女像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释曰。依此四十八大愿中文。二愿中皆云。十方人天乃至女人。都不论不退已去诸菩萨也。余愿为菩萨。当知。前者是正。后者兼也。又如无量寿经第二卷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名。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至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成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福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佛语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小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及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妙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第二如观经云。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迳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相。名第十六观。释曰。依九品生因中。皆分前三福净业。作九品因。亦不独一人具修三福净业也。
第三小弥陀经云。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释曰。依此经。少善根是空发愿。广善根是七日念佛。若能七日念佛。满百万遍。即得往生也。
第四鼓音声王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瞻波大城伽灵池。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广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至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尔时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与声闻俱。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中充满刹利之种。阿弥陀佛如来应正遍知。父名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名曰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曰揽光。神足弟子名曰大化。尔时魔王名曰无胜。有提婆达多。名曰寂静。阿弥陀佛与大比丘众二万人俱。若有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忌。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懃修集念佛三昧。知彼如来常恒住于安乐世界。忆念相续。勿令断绝。受持读诵此鼓音声王大陀罗尼。十日十夜。六时专念。五体投地。礼敬彼佛。坚固正念。悉除散乱。若能令心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并见十方世界如来。及所住处。唯除重障钝根之人。于今少时。所不能覩。一切诸善皆悉回向。愿得往生安乐世界。垂终之日。阿弥陀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安慰称善。是人即得往生。释曰。依此经。十日念佛即见阿弥陀佛。不论命终时也。
第五称扬诸佛功德经云。复次舍利弗。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有世界。名曰安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子曰众祐。度人无量。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受持讽念。当起广远无量欢喜。安立其意。全使真诚。十万亿信心。念斯如来。其人当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涂之厄。命终之后。皆当往生彼佛刹土。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忌舍。阿弥陀佛将诸比丘僧。往其人前。魔终不能毁坏斯等正觉之心。所以者何。其佛世尊兴立不悲。誓度一切无量众生。亦复护持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其有得生安乐世界。当于其中具满如来正觉之慧。舍利弗。其佛世尊。本求誓愿。其有求于第二之乘。于其世界。具满如来诸佛之法。具正觉分。求声闻乘。于彼佛刹。得阿罗汉。其有往生彼佛刹者。从其所愿。大小之乘。于彼悉满。其有最后闻阿弥陀如来名号。赞说之者。信不狐疑。当相敬心至意。念之如念父母。作如是意。斯等普当于彼佛国具满众愿。其有信不赞叹称扬阿弥陀佛名功德。而谤毁者。五劫之中。当堕地狱。具受众苦。释曰。依此经。念佛如忆父母。始得往生也。
第六发觉净心经云。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叹弥陀如来。十种发心。于中随念发愿。若念当欲生彼。当即得生彼世界。何者。是十种发心。于彼处生。佛告弥勒言。彼等发心非小智者有。彼发心是大事者所有。欲生阿弥陀如来佛刹中者。一当为一切众生发慈心。不生瞋恨。当生阿弥陀如来佛刹。二为一切众生。生慈悲故。当生彼处。三离于杀生。受持正法。发此心故。当生于彼处。四舍于身命。发心不著一切诸法故。当生于彼处。五发甚深忍行清净信。发此心故。当生彼处。六不染名闻利养一切财宝。发此心故。当生彼处。七为一切众生。生贵敬。发心不忌故。当生彼处。八不惊不怖。不受凡言语。发此心故。当生彼处。九入菩提分种种善根。发此心故。当生彼处。十然不离念佛。发此心故。当生彼处。远离诸相故。弥勒此十种发心。若菩萨各发念。一具足者。当生彼阿弥陀佛刹中。若不生。无有是处。释曰。此非观经中十念。此之十念。现在时作。观经中十念。临命终时作也。
第七如大集经云。佛告贤护言。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诸功德。所谓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能生如是诸功德法。复次贤护。云何名为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也。贤护。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清净持戒。具足诸行。独处空闲。如是思惟。于一切处。随何方所。若闻西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是人尔时如所闻已。即应作如是想念。如我所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今在西方。经途去此。过百千亿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安乐。知是如来今现在彼。为诸菩萨。周匝围遶。处大众中。说法教化。然而是人依闻佛故。系念思惟。观察不已。了了分明。终获见彼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复次贤护。譬如世间若男若女。于睡梦中见种种事。所谓金银众宝。珍财仓库。或见朋友诸知识辈。或见觉时心不乐者。是人梦中所对境界。或违或顺。或忧或喜。有时语言欢喜极乐。有时掺感。尽意悲哀。是人寤已。思惟忆念。如梦所见。为他广宣。追念梦中。便生忧喜。如是贤护。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系念。专心想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如是相好。如是威仪。如是大众。如是说法。如闻系念。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复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我所闻。具足念故。是人必覩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若于昼时。不能见者。若于夜分。或梦中。阿弥陀佛必当现。释曰。依此经。唯须假想。七日念佛。即得现见。非命终时也。
第八如往生经云。普广菩萨摩诃萨。又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刹净妙国土有差别不。佛言。普广。无差别也。普广又言。世尊。何故经中。赞叹阿弥陀刹。七宝诸树。宫殿楼阁。故愿生者。皆悉随彼心中所欲。应念而至。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小。习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专心。乱无志意。十方世界实无差别。令诸众生专心有在。是故赞叹彼国土耳。诸往生者。悉随彼愿。无不获果。释曰。依此经。一向专想西方。即往生也。
第九如药师经云。佛言。若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常修月六斋年三长斋。或昼夜精懃。一心苦行。愿欲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国者。忆念昼夜。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或复中悔。闻我说是琉璃光佛本愿功德。尽其寿命。欲终之日。有八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宝檀华菩萨。无尽意菩萨。药王菩萨。药尚菩萨。弥勒菩萨。皆当飞往迎其精神。不迳八难。生莲华中。自然音乐而相娱乐。释曰。依此经。七日念佛。纵令生悔。闻药师佛名。还得生也。
第十般舟经云。佛告跋陀和。菩萨于此间国土。阿弥陀佛数数念。用是念故。见阿弥陀佛。见佛已从问。当持何等法。生阿弥陀佛国。尔时阿弥陀语是菩萨言。欲生我国者。常念我数数。常当专念佛名。所得功德。诸行之中最为殊胜。释曰。依此经。亦得念佛往生也。
第十一大阿弥陀经云。当持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生阿弥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愍之。悉令往生阿弥陀佛国。殊使不能尔。自思惟熟校。计欲度脱身者。不当绝念去爱。勿念家事。莫与妇女同床。自端正身心。断于爱欲。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阿弥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往生其国。在七宝浴池。莲华中化生。释曰。依此经。若能念佛持戒。不与女人同床。下乃至一日一夜。亦得生也。
第十二如无量清净觉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释曰。依此经。闻说净土。生信乐者。普是过去供养佛来。由往昔因。现在乃至十念。悉得往生。
第二引论有七部。一如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释曰此是因门)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池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毘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利益他回向行成就应知。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释曰。此是果门也。
二如起信论云。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释曰。依此论。此间修信心不成就者。教就西方修习。此岂是十解已去菩萨也。
三如十住毘婆娑论中龙树菩萨云。弥陀世尊。行者应以此偈尊重赞叹佛故。论云。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以偈称赞。
赞观音势至二菩萨偈。
释曰。依此论。唯赞叹礼拜。即得往生。
四如一切经中弥陀佛偈云。唯念法藏比丘。乃从世饶王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世世见诸佛。姟数无有量。不废宿命行。功德遂具成。世界名清净。得佛号无量。
五如宝性论云。
六如禅那啒多三藏。别译龙树赞礼阿弥陀佛文。有十二礼。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
七如摄大乘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