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969A

乐邦文类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复于诸苦趣也。指乐邦令归依。列圣幽赞。宿耆受生者不一。载诸竺坟。灿如星陈。及后之宗焉者渐远。率以声色求。而不知求诸心。故大鉴示以惟心。俾知欲得净土。当净其心。是善逝说观佛。而示是心是佛之旨也。是具三心十心。而往生之方也。是法藏发胜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之因行也。及后之宗焉者渐远。率弟视九品。恬嬉具缚。夫恬嬉具缚。则诸佛不必出世而度生。而群生之流浪无已也。不求诸心。则愈求愈远。三圣之观。皆外逐于相也。圣人因病以致药。众生因药而滋疾。可不哀耶。是故称乐邦。所以使理即者。缘般若而修证。拯流浪于苦轮也。言唯心。所以使观行者。本法身而解脱。见三圣于真常也。善逝指人以宝藏。大鉴启之以元钥。大鉴示人以因华。善逝接人以果地也。披其华而遗其果。犹夫无华矣。有其藏而不能启。犹夫无藏矣。事乐邦者。能外夫唯心耶。古今吾心之古今也。延极三世而不可际也。刹界吾心之刹界也。广被无边而不可穷也。净而四圣。染而六凡。吾心之四圣六凡也。不曰唯心。将安所而求乐邦也。诚知。唯心必不能无事于乐邦也。蠢尔含生。远自无始。于无生而妄生。于无我而执我。三缚十使。习染久矣。非藉济愿船栖灵圣域。则菩萨尚迷于隔阴。声闻有昧于出胎。乃下焉者。而可自期不退哉。文殊七佛导师也。无生忍非不证也。而受记往生。善财一生圆旷劫之果者也。第一义非不闻也。而发愿导归。不事乐邦。将何修而尽惟心之妙也。吾心中之阿弥陀佛。于因地所庄严。吾心之胜土为乐邦。原我之初。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我则迷而流浪。为佛心中之众生。佛则觉而修证。为众生心中之佛耳。我心即佛心。我不可得而我也。佛心即我心。佛不可得而他也。不可得而他之佛。念念度生。无间于我。而众生执不可得而我之幻我。背觉合尘。役役而颠冥于三界。悲夫。故尽修乎乐邦者。所以尽修乎吾心也。尽修乎吾心。所以远离颠倒。而证我所同于阿弥陀佛者也。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本性耳。凡阿弥陀佛所具足。我亦具足。不离我心故。乐邦非相。即我心故。非空无相。即相非相故。即相非相。则依正皆真。生佛同体矣。依正皆真。生佛同体。则乐邦之过去尊音王如来。未尝入灭。未来功德山王如来。久已成佛。现在阿弥陀如来。在十万亿佛刹外。而靡所隔也。八万四千随形好。随念随见。我心非往。彼佛不来。如镜中灯。如水中月。镜非揽灯。灯自现镜。月非入水。水常含月。在在尔。法法尔。毫相常观而非观。宝台无生而往生。若然者。谓之惟心乎。谓之乐邦乎。吾不得而知也。鹿亭上人。梓宋晓师所集乐邦文类。乞予言辨其卷。遂为稽首佛祖。抒臆见而卑之。

赐进士出身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海虞严讷撰

乐邦文类序

周道既往。百家各以其说争衡于世。久之浸息。独儒老释三之教。几于并行。大率皆主于劝善戒恶。其言不同。而其归则一。然释宗比道家为尤盛。余未甞读佛书。初无心佞佛。惟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戒。不敢须臾去心。佛之本意似不出此。世有习西方净土之教者。其说曰。凡夫生于五浊恶世。业网萦覆。生死不能出。苦海不能停。大雄氏不得已。而偏指一方。使人系心专注。果由是而之则达无方所矣。虽然不得其门而入。亦徒为耳。曾不知此法本乎一心一心所主必见于善故。佛指示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若因是而论。则弥陀果觉即我性是极乐遐方即我心。是一念到处应用无亏。亦何高下远近之有哉。比丘宗晓。留心教典。类成此书。其大藏经论。古今儒释所著。无非西方净土教门。或阐扬奥义。以警未达。或明示显应。以诱方来。至于长行短偈片言只字。无一不备。其善用身心可尚矣。一日持以示余。且有请曰。某留心于此有年。将以刊板化一为多广示学者。傥得一言冠其首。使人起信起修。则某克苦编镂不为枉矣。余取其书读之。诸家所示。颇有深趣。真可以发明往生大旨。启迪人之善心。徐复究其理。盖人固有之性。本自明白。无始迷妄不贪则悋。缘此病根是生众苦。若令离苦恼而获安隐。当以是而对治之。譬如神医用药。病根既去则本体如初。又如明镜受尘。揩摩有力。则本明如旧。夫如是则此书真复性还元之策。岂可寝之哉。呜呼道在迩不必求诸远。事在易不必求诸难。昔无著师。礼五台见文殊说偈有曰。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佛法无量斯言蔽诸佛土既以心为本。其务西归者。惟当善净其心而已矣。断无它术焉。

庆元庚申中元日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汪大猷序

乐邦文类卷第一(并序)

乾道中德寿宫亲洒宸毫。大书莲社二字。赐防御使浙西路总管张[揙-户+(今-一)]。龙骧凤翥八法俱全。真希世河洛之瑞也。窃惟高宗皇帝。以唐虞之化甄陶天下。功成不居。脱屣万乘。退藏之暇。游心内典。且欲追还庐阜念佛之风。故有斯举焉。历考自古帝王兴隆释教。或建立塔庙者有之。或翻译经论者有之。或广度僧尼者有之。而未尝闻操觚染翰发挥净邦。俾一切人升出五浊。如吾圣君者。至今薄海内外宗古立社。念佛之声洋洋乎盈耳。乃知至德如风。民应如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请试论之。

我佛能仁诞生迦维。不恋金轮宝位。直向雪山宴坐。既成道已。随机阐化故。使大小偏圆教法有殊。最后法华高会一道无偏。开彼权乘悉归真实。故出世本怀。至是始畅矣。又念将来之世人。根暗钝不能自求出离。唯弥陀本愿。取土极乐。可以横截爱河径超佛地故。于诸大乘经。殷勤劝往者不一。斯盖如来异妙方便。诊䘏沈沦。父去留药之谓耳。然大教东流人或未知。而东晋远公法师。神机秀发。肇开化源。引水栽莲。缔结净社。尔时预者一百二十有三人。刘遗民等十八大贤而为上首。自是念佛三昧之道行焉。迨今八百余载。遗风遗烈。凛然尚在。故得张[揙-户+(今-一)]所修。远踵其事矣。然则务学必求师。进业必托法。故兹社之兴。专以弥陀为宗主。诸经为司南。自晋唐以来。高僧巨儒。咸有著述赞美斯事。虽其间说义有浅深属辞有工拙。譬如万派东流同归沧海。使夫饮用者咸沾一味焉。(宗晓)侵寻晚景。悟世非坚深。仰高宗皇帝。道参天地。德迈羲轩。犹乃宣扬至教。启迪群蒙。况愚忝簉僧伦。敢怠思修之路乎。由是囊括诸经。网罗众制。伏而读之。意图良导。虽微辞奥旨未易窥测。然研味有年。粗亦识其梗概。重念。隋珠和璧为天下之至宝。苟韫匵而藏诸。则人孰得而共之。遂于假日。即其所得次而编之。始于经呪终乎诗词。凡十有四门。总二百二十余首。析为五卷。目曰乐邦文类。盖倣儒家柳宗直西汉文类之作也。其有集之不尽。当有与吾同志者续焉时。

(凡四十六处)

大藏专谈净土经论目录

法华经 弥陀迹中化缘之始

悲华经 三圣因愿授记名号

出生菩萨经 弥陀因行成就众生

无量寿经 法藏发愿庄严妙土

弥陀偈经 弥陀本愿取土之相

首楞严经 大势至获念佛圆通

鼓音王经 弥陀国城父母亲属

阿弥陀经 极乐过十万亿佛土

阿弥陀经 七日不乱感佛往生

观无量寿经 行三种业得生西方

观无量寿经 初修日观送想西方

观无量寿经 第八像观约心观佛

观无量寿经 具三种心即得往生

观无量寿经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观无量寿经 韦提侍女皆得往生

阿弥陀经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边

无量寿经 不了佛智胎宫受生

菩萨处胎经 生染著心堕懈慢国

平等觉经 净土声闻修行证果

无量寿经 拣五逆谤法不得往生

无量寿经 三辈修因往生之相

无量寿经 较量二土修善不同

无量寿经 往生净土菩萨众多

无量寿经 法灭留经百岁度人

无量寿经 劝各精进努力求之

无量寿经 无量寿佛光明普照

无量寿经 宝钵饮食自然盈满

华严经 较量二土昼夜长短

文殊说般若经 修一行三昧专称佛名

般舟经 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

方等大集经 修佛立三昧中道观法

华严经 解脱长者得唯心念佛门

华严经 依普贤愿得生极乐

法华经 闻经修行即得往生

大宝积经 发十种心得生极乐

随愿往生经 娑婆浊恶偏赞西方

大集日藏经 念佛随心见大见小

目连所问经 无量寿国易往易取

十往生经 念佛之人菩萨守护

观佛三昧经 佛记文殊当生极乐

文殊发愿经 文殊发愿求生极乐

入楞伽经 佛记龙树往生乐国

善信摩亲经 善信厌女求生西方

首楞严经 约情想多少论报高下

守护国界主经 命终善恶感报优劣

大藏专谈净土经论目录

余编类斯文。所以先示经论者。欲修净业人务本故也。其诸经论皆散在大藏。今载经题函号。以助捡阅之易耳。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一部二卷 乃字函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即无量寿佛异号也。清净平等四字寿字意也。觉即佛之华言。

佛说阿弥陀经一部二卷 乃字函

吴月支三藏支谦译

此经亦名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无量寿经一部二卷 乃字函

曹魏三藏康僧铠译

此经更有晋永嘉年中竺法护所译之本。藏中今缺。天台观经疏所指大本。即法护所译也。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卷第十七十八 师字函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译

宝积总方等诸大乘经四十九会。第七即无量寿会也。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一部三卷 兵字函

大宋大宗朝西天三藏法贤奉诏译

以上五经。其平等觉与阿弥陀。并译出法藏比丘二十四愿。无量寿与大宝积会。则译出四十八愿。世有单本。四十八愿经一卷。此乃于无量寿经录出。非别有本也。又无量寿庄严经。译出三十一愿。辅行曰。愿数不同部异见别不须和会。然细读五经。大概起尽皆同。似同梵本。但译师之异。广略随宜耳。而荆溪谓。部异见别者。则显佛说。是同随机不等。至于结集翻译皆不同也。然则同异之说。未敢定判览者详之。五译之中。文相颇明。取曹魏本以故。祖师诸文多引用之。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养字函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天台观经疏。指此经为小本。前无量寿经为大本。观无量寿佛经。处两经之间。义当中本。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养字函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以上二经同本异译。秦本列六方诸佛称赞。唐译具有十方诸佛称赞。此亦译师。适时广略不同。龙舒净土文谓。秦本脱去四方者不晓。翻译部别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养字函

宋元嘉中畺良耶舍译

此经单本藏中无重译之文。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经。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一卷 养字函

后汉失译

此经唯五十六句偈颂。说法文体简古。古今不得而评。

阿弥陀皷音声王陀罗尼经一卷 羔字函

失译

以上二经谓之失译者。失去译师名也。有不晓者。谓不译名失译。不译则梵书矣。

般舟三昧经一部三卷 罪字函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跋陂经。并与般舟同本异译。专说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九十日中观想称诵弥陀。摩诃止观常行三昧所准之经也。

佛说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一卷 高字函

大宋太宗朝西天三藏法天奉诏译

此经无量寿佛。说神呪为众生延寿。命终即得往生极乐。

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一卷 衡字函

大兴善寺三藏不空奉诏译

此仪轨。结坛诵呪。专期往生。

无量寿优波提舍论一卷 堂字函

婆薮娄豆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婆薮娄豆。此翻天亲。天台十疑论所指往生论即此也。此论通伸净土诸经。或能观之甚资净行。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 养字函

此传失载造传人名。与小本弥陀经同卷。往生神呪在内。

集诸经礼忏仪二卷 群字函

上卷唐沙门智升集。上半卷通礼诸佛。下半卷别以偈颂礼赞西方。及忏悔发愿等文。下卷比丘善导拣示专修西方要义。及集记诸祖六时礼赞净土偈颂等。

以上经论传集一十六种。并专谈净土。故十疑论云。藏中有数十余部经论。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是也。先贤谓净土但有七经者。其不审乎。

悲华经 三圣因愿授记名号

往昔过恒河沙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王。名无诤念。主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时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光一寻生时。有百千诸天。来共供养。因为作字。号曰宝藏。其后出家。剃除须发。成菩提道。还号宝藏。如来广为圣王说于正法。王请如来及诸圣众。三月供养。王有千子。王及千子。如是供养。满二百五十岁。各各向佛及比丘僧。悔诸不及。尔时如来。即入三昧放大光明。现十方世界。或有世界五浊弊恶。或有世界清净微妙等。王白佛言。诸菩萨等。以何业故取净世界。以何业故取不净世界。佛言。菩萨以愿力故。取清净土。离五浊恶。复有菩萨。以愿力故。求五浊恶。王言。我今真实欲得菩提。不愿取不净佛土。我已先于十岁之中。端坐思惟。庄严清净佛土。我今发愿。愿成道时。世界之中。无有地狱畜生饿鬼。众生皆作金色。人天无别。无有女人等。一化生寿命无量。世界清净无有臭秽。所有宫殿。种种庄严。如第六天。余佛世界。若有众生。闻我名者。修诸善本。欲生我界。愿其命终。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诽谤圣人破坏正法等(安养记云。悲华经备有二十四愿。但文略耳)轮王发深愿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尊音王如来世界。清净庄严。悉如大王所愿。如是四佛出现。入灭过一恒河沙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如来等。尔时宝藏如来。寻为第一不眴太子授记曰。汝观天人三恶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已。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种种庄严。安乐世界所不及也。汝成菩提道。号徧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汝今所愿。取大世界。如汝所愿。汝当成菩提道。号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汝取大世界故。因是字汝为得大势至(三圣因愿授记劫国名号经。涉第二第三以上。但略录耳)

首楞严经 势至获念佛圆通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提。斯为第一。

长水疏曰。无量寿亦名无量光。一专为忆如佛。一人专忘。谓不念者。如是众生见佛不定。故云若逢不逢等。佛与众生忆念相应。故如形影。念佛心者。初即以生灭心缘佛相好。专注一境心无间。然见佛相好。如镜现像。复观所念之佛。俱为虚妄。本无自性。从念想现。故能念之心已起。未起自何而有。不见一法毕竟空寂。本来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曰入无生忍。我既得度。众生与我无异。无异之性互相关涉。故念佛者。我皆摄之。念属意根。意即诸根所依。故云都摄。念即无念。故云净念。不以念间故云相继。集解曰。以证验修。念佛之心。不可单约事解。念存三观。佛具三身。心破三惑。无生忍位。方可得入。

阿弥陀经 极乐过十万亿佛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霅川新疏曰。极乐之土有四不同。所谓同居方便实报寂光。前三传传而论。有苦有乐。唯寂光乃至极之乐耳。同居中有二。谓同居秽同居净。今经所明。是同居净。佛意意令行人至寂光之乐。而彼未宜。且令取于同居之净。既至彼净。则究竟寂光之乐可期矣。大哉圣人善权。其若是乎。

十疑论问曰。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答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刹。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生。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生净土亦尔。不须疑也。

自信录曰。极乐去十万亿刹。凡夫命终顷刻至者。自心本妙耳。如楞严曰。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以此推之。当命终时。染浊缘离。故娑婆当处幻灭。清净缘合。故极乐当处幻生。此灭彼生。间不容发。亦何顷刻之可论乎。抑见终日取舍。而未甞取舍者矣。

观无量寿经 第八像观约心观佛

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观经疏曰。诸佛如来下。泛明诸佛。是故应当下。徧观弥陀。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如白日升天影现百川。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现也。又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言入心想也。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是心是佛者。向问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故言即是。始学名作。终成即是。妙宗释曰。欲想佛身。须知观体。体是本觉起成能观。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佛无别所证。全证众生本性故也。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云法身从心想生。又复弥陀与一切佛。一身一智应用亦然。弥陀身显即诸佛身。诸佛相明即弥陀体。是故泛明诸佛。以为弥陀观体。从法界身下。是约感应道交释。从又法界身下。是解入相应释。融心解曰。若无初释。则观非观佛。若无次释。则生佛体殊。二释相成。是今观法。是心作佛者。明即心变全性成修。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既全是心。心岂见心。如指不自触刀不自伤。般舟所谓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者。不知心等止观。约此而立中观。般舟与此文同也。如来恐人著相观佛故。于真像之前。示乎观体。令依此法而观佛身。妙宗又曰。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若论作是。即不思议三观也。以若破若立名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此三观。乃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文出此中。义遍初后。是故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不可不知。

无量寿经 不了佛智胎宫受生

佛告慈氏。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慈氏白佛。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言。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法。不见僧。是故于彼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佛言。其人作是以后。若复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得福。不信往生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令其人于卧梦中见阿弥陀国土。心中大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诸善。今当往生。其人但念。口不能言。即自悔过者。疑差减少。悔无所及。其人命终。即生阿弥陀佛国。不能得前至。便道见二千里七宝城中。心独欢喜。便止其中。于七宝浴池。莲华化生。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于其城中五百岁竟。乃得出至阿弥陀佛所。其人闻经。心不开解。智慧不明。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阿弥陀佛大远。不能得近。亦如第二中辈狐疑也。其人久久亦当智慧开解。知经勇猛。次如上第一辈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求道时。中悔狐疑。暂信暂不信。不信作善得其福德。皆自然得之尔。当知。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观经疏释日观中云。教令正观。为除疑心。大本明以疑惑心修诸功德。落在边地复受胎生故。作此观令除疑惑也。妙宗曰。经云。不了佛智则生疑惑。疏云。故作此观。令除疑惑。即显此观。能了佛智。若不用三观观落日者。则迷佛智。日观既尔。余观例然。故知。大师依乎佛智立今观法。若凡小善乃至临终回向佛智作众恶者。须依佛智求灭罪障。既有乘种生彼。速见三宝。不生边地及胎宫也。

般舟经 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

佛言。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四众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去是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彼佛。譬如梦中。见金宝亲属。相与娱乐。觉已说之。若人念彼佛一日昼夜。若过七日七夜。阿弥陀佛。于觉不见。梦中见之。心作念时。诸佛国土。大山须弥。幽冥之处。悉为开辟。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便于是间。坐见彼佛。闻所说经。譬如舍卫有三婬女。时罗阅国有三男子。本未曾见。闻之婬意即动。梦到其所。与共栖宿。婬事宛然。用是念故。见佛当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端正无比。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又如梦中食甘美饮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梦也。佛于三昧中。立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持。用是三事故得见佛。作是念。佛从何所来去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恒萨阿竭。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指相弹顷三月。二者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衣服饮食。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东视百千佛百万佛百亿佛。如是十方悉见诸佛。

止观云。常行三昧出般舟经。般舟翻为佛立。佛立有三义(如经)此三昧成。能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前立。明此三昧有三。一身开遮。身开常行。避恶知识。常独处止。常行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盥沐其身。改换衣服。唯专行旋。九十日为一期。要期誓愿。使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二口说默。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息时。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专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弥陀。三意止观。三月常念弥陀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缘至千辐轮。令我亦逮是相。又念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智者晓了。本无所有。坏本绝末(空)如梦见七宝亲属。觉已不知在何处。又如婬女夜梦从事。觉已念之。不来不往。乐事宛然。又如梦食美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梦。是名如相念(假)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见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念亦了无所有(中)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于此坐不运神通。悉见诸佛者。当修是三昧。是三昧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此三昧是诸佛父母。一切如来从是法生。

辅行释曰。意止观中。先念三十二相。以为观境。又念我当下。正明于境。以修三观。我所念诸句中佛字。一自心三昧所见佛。二西方从因感果佛。今具二义。共为一境。为顺理故。从初义释。三昧既成。随念即见。见是心性名心作佛。佛既心作故。见佛时名见自心。若见自心。即见佛心。以彼佛心是我心故。故此中意。但观自心及所见佛。不出法性故。见佛心即见己心。己心佛心即是中道。四明融心解曰。止观判般舟文。心佛叵得为空。梦事宛然为假。心不见心为中。说则三相历然。修则一念备(矣)

华严经 依普贤愿主得生极乐

行愿品。普贤菩萨。于逝多林末会。发十大愿王。其一一愿皆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此大愿。无有穷尽。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无数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乃至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极乐世界。又下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贞元疏曰。问不求生华藏。期生极乐何耶。答有四意。一者有缘故。二欲使众生归凭情一故。三不离华藏故。四即本师故。行愿钞曰。有缘者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人也。归凭情一者。若闻十方皆妙彼此融通。则初心茫茫。无所依托。故方便引之。不离华藏者。极乐去此。但十万亿佛土。华严中所有佛刹。皆微尘数故不离也。即本师者。如经第三十九云。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共围绕。疏判云。赞本尊遮那之德也。疏又曰。华藏刹海皆遮那境。无量寿佛。去十万亿。并未出于刹种之中。岂非本师随名异化也。

道纯法师曰。问普贤行愿。是华严流通。何故于世界海中。偏指极乐。既信解圆宗。十方佛刹。皆可往生。结归西方。必有深旨。答普贤为善财海众。说愿王已。结归西方者。盖为信解圆宗人。入文智。修普贤行。福慧事理皆称法界。此大心人。虽妙悟本明顿同诸圣。然犹力用未充。未及如来出现普利众生。所以暂依净土。亲近弥陀海众。直至成佛。故经曰。亲覩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即斯意也(此文出直指净土决疑集)

乐邦文类卷第一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