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970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然世之所谓修净土者。不可以不信也。净土乃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种种殊胜庄严。阿弥陀经载之详矣。阿弥陀乃彼中之佛。未成佛以前。有四十八愿。愿愿度人。众生愿生彼国者。一称其名。随念往生。末世之人皆于命终气绝之后。令他人称念十声。谓之十念。何益于事。却不知。于平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念不离西方净土。念念愿见彼佛弥陀。直至命终。不差不乱。莲台上品决定化生。五浊恶世更不再入。但阐提之流不信有之被恶业昏翳。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此入地狱。如箭射。诚可悯也。譬如遐邦绝域之人居处服食无异禽兽。安知有中国富贵快乐。一旦或有语之者。咸以为妄。其中乃至一人听而信之。念慕中国。大厌彼土。愿身殁而生焉。今生中国之人。岂无若乎此辈。世界中。岂无遐邦绝域乎。既有南部洲。便有西方净土。又安知不同在此天地之间哉。舍此生彼。亦理之常。乌得而不信。诸佛无妄语。佛语不误人。先贤达士及禅门宗师亦多修净土。惟龙舒王居士信之笃。修之勤。正念现前临终明白。净土之归无疑矣。自利利他。又作净土文十三卷。引三教经书为证。方便利益开导后人。可谓一念万年岁久板翳不任披阅。吾姪元益逊斋自号康庐客。乃先兄道山左丞之子夙植善本来生我家。行已立。身靡不在道。饥寒病苦周恤有恒。道释诸经印施饶益修行净业。惟己自知。纷纷盆盎中。见此古罍洗。余甚嘉之。宜其咸称为善人君子也。发心重为刊梓。欲寿其传。愿一切众生悉归净土。刊至第四卷第九卷十板。铁笔有碍。出舍利三颗。嵌罅深隐。光彩熣灿。众惊异焉。此皆阿弥陀佛悲智示现龙舒居士愿力不泯。吾姪信心坚固所致。谓佛法无灵验西方无净土可乎。旧板重刊善缘圆满。诸仁者切忌。莫于纸上板上作背向两般错会。虽然本性弥陀惟心净土。岂欺我耶。吁仁智之见有不同。中人以上可语也。于是乎书。

延祐三年岁次丙辰中秋日。同修净土信士奉训大夫前江淮守处财赋都总府副总官古寿吕师说。书于浔阳寓舍之信堂。

重刊龙舒净土文目录

第一卷

净土起信九篇

第二卷

净土总要七篇

第三卷

普劝修持九篇

第四卷

修持法门十五篇

第五卷

感应事迹三十篇

一东晋远法师

二东晋刘遗民

三东晋阙公则

四晋学士张杭

五宋僧昙鉴

六南齐僧慧进

七后魏僧昙鸾

八隋僧道喻

九唐僧善导

十唐僧怀玉

十一唐启芳圆果

十二唐僧自觉

十三唐僧少康

十四唐僧惟岸

十五唐尼静真

十六唐房翥

十七唐李知遥

十八唐姚婆

十九唐温静文妻

二十唐张锺馗

二十一唐张善和

二十二后晋僧志通

二十三永明寿禅师

二十四宋僧可久

二十五宋金大公

二十六宋黄打銕

二十七宋吴琼

二十八宋荆王夫人

二十九宋观音县君

三十宋冯氏夫人

第六卷

特为劝喻三十七篇

一劝士人

二劝有官君子

三劝在公门者

四劝医者

五劝僧

六劝参禅者

七劝富者

八劝贪吝者

九劝孝子

十劝骨肉恩爱者

十一劝妇人

十二劝仆妾

十三劝农者

十四劝养蚕者

十五劝商贾

十六劝工匠

十七劝多屯蹇者

十八劝骨肉怨憎者

十九劝渔者

二十劝网飞禽者

二十一劝为厨子者

二十二劝作福者

二十三劝诵经者

二十四劝贵人

二十五劝大聪明者

二十六劝卖酒者

二十七劝食开店者

二十八劝屠者

二十九劝在风尘者

三十劝罪恶人

三十一劝病苦者

三十二劝疾恶为神者

三十三劝军中人

三十四劝恶口者

三十五劝童男

三十六劝室女

三十七八八儿口生莲华

第七卷

指迷归要七篇

一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

二戒禅师后身作东坡

三喆老后身多忧苦

四古老后身耽富贵

五西方如见受官

六三菩萨修兜率

七法华尼后身作官妓

十二缘图

三界六道轮回图

第八卷

现世感应十八篇

一见杀生念佛得福

二陈企念佛却鬼

三邹宾王念佛梦觉

四张继祖念佛荐亡

五刘慧仲念佛安寝

六阮嫂念佛眼明

七阎罗王劝蒋婆念佛

八邵安抚念佛脱难

九念佛风疾不作

十梦中念佛脱恐惧

十一念佛屋不压死

十二念佛痁疾遂愈

十三念佛痼疾皆愈

十四绣佛舍利迸出

十五佛像常有舍利

十六梦佛遂得聪辨

十七念佛治病得愈

十八念佛孙儿免难

第九卷

助修上品十六篇

一习说

二葛守利人说

三施报说

四至人延年说

五食肉说

六戒杀盗婬说

七饮食男女说

八贪拆前程说

九福慧说

十习慈说

十一为君子说

十二为圣为佛说

十三阿罗汉说

十四楞伽经说

十五二天人说

十六小因果说

第十卷

净浊如一十篇

一情说

二即是空说

三六根说

四真性说

五心乃妄想说

六五蕴皆空说

七废心用形说

八用形骸说

九齐生死说

十我说

周参政跋

刘壮元跋

妙喜杲禅师跋

第十一卷

天台智者大师劝修行人专修净土

真州长芦𦣱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

杭州永明寿禅师戒无证悟人勿轻净土

丞相郑清之劝修净土

庐陵李氏梦记

旴江聂允迪跋

四明断佛种人跋

第十二卷 附录

狮子峰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身为苦本觉悟早修)

慈照宗主临终三疑

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

慈云忏主晨朝十念法

赞佛偈(并)回向发愿文(共四篇)

超脱轮回捷径

念佛报应因缘

普劝修持

口业劝戒

龙舒增广净土文目录(终)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一

净土起信一

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祐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可畏。惟气势之为尚。惟势力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乎。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出世间法故也。

净土起信二

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甞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日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净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甞不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婬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婬哉。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甞不戒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是则戒痴也。由此言之。儒释未甞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有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净土起信五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据指良材而遂谓极物像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变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变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往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之一(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