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觉禅师祖英集卷第六
参学小师文政编
三宝赞(并序)
予天禧中。寓迹灵隐。与宝真禅者为友。或游或处。固以道义相揖。投报相袭。冷冷然自乐天常之性也。一日真公谓予曰。愚近偶作三宝赞三十韵。宜请赓唱。因披阅加叹。率尔而继之。类蚀木也。俄属分飞吴楚。将二十载。殊不复记忆。真公不以事旷诚隔远。远附僧如衍而至。再窥荒斐愧慰多集。且夫圣人之立言也。必眹虚必冥奥。使文外之士同振古风垂千万世。又焉知来者及之不及道在其中也。斯之赞辞。曾不沽不待。但遐仰觉皇宗致禅徒。告而行之。得不曲为序引。
佛宝
法宝
僧宝
夏寄辩禅者山房
和钱太博见寄觅山药(二首)
送钱太博应贤良选
答天童新和尚
和颂
赠别太臻禅者
云门俱字
僧问四宾主。因而有颂。颂之
如何是宾中宾。云满面埃尘。又曰噫。
颂
如何是宾中主。云兆分其五。又曰引。
如何是主中宾。云月带重轮。又曰收。
如何是主中主。云大千揑聚。又曰揭。
都颂
令僧把衲
送知一入京兼简清河从事
送德珉山主
送僧(二首)
送崇己阇梨归天台
送邃悟上人之会稽
送僧(四首)
寄员外黄君
送僧
寄刘秀才
闻百舌鸟送僧
送中座主入广
送陇西秀才入京
因仰山气毬颂
赴翠峰请别灵隐禅师
送僧归闽
寄陈悦秀才
寄钱塘观音朋山主
春日示众(二首)
寄乌龙长老
寄太平端和尚
因官人请升座
因金鹅和尚语药病
赋冲云鹞送僧
风旛竞辩(二首)
渔父
牧童
寄天童凝
送僧入城
病中寄诸化主
和于秘丞见召之什(二首)
和王殿直见寄(二首)
送僧归永嘉
兔角拄杖
送从吉禅者
寄承天长老
送因大师
送实师弟
送新茶(二首)
赋月生云际送诚监寺
送僧之金华兼简周屯田
送僧之永嘉
寄送凝长老
放白鹇
喜禅人回山
送僧归天童
和曾推官示嘉遁之什
经古堰偶作
谢张太保见访
送宗朴禅者
送尚辞
歌寄留英禅德
送小师元贲
送丈佶归庐岳
送侃禅者之丹丘
送实山主
示众
和范监簿(二首)
因香严和尚
送雄直岁
为道日损
疏古
访俞秀才
再詶
留暹首座
送俞居士归蜀
和王殿丞蘡粟种之什
和江桥晚望
病起示众
送麻居士
酧李校书
苦热中怀寄永固山主
送元安禅者
赋病鹤送奉伦禅者
偶作
谢鲍学士惠腊茶
因游育王亭寄牧主郎给事
送遇能禅者
送觉海大师
送曾侍禁
病起酬如禅德
送云禅德
送久禅德归兰亭
送羲大师
酬海宗二侍者(二首)
谢郎给事送建茗
送山茶上知府郎给事
送郎侍郎致政归钱塘
山行逢懃禅德
送小师元哲
永丰庄新植径松忽二本隣偃抒辞纪之
送白云宣长老
送亲禅者
送显冲禅者
送天童普和尚
张秀才下第
寄久监收
暮冬夜坐寄岫禅者
寄崇寿怀长老歌
送廷利禅者
送倧禅者
送鼎禅者
观泉送演禅者
答忠禅者
和陆轸学士夏日见寄
送化主
送通判刘国博(黄中)
送别陈秘丞古意
送通判学士归南国(杨)
和酬郎签判殿丞
歌送范阳卢君兼简华严昱大师
送广教专使
送微文章
送怀秀禅者
孤运铭
寄海会之长老
杂言送贤专使
歌纪四明汪君信士
送仲卿禅德
真州资福禅院新铸钟铭(并序)
国朝紫微舍人赵公。丙戌年出镇姑苏。裁情示空岩之客。所恨不能効善财。展转南方以求先觉。如别幅叙云岳长老。令僧惠敏造钟既成。剏重楼以虡之。欲为铭记。且言当使学者。有所警误概也。纵能道其归禅人恶肯信。惟师为善知识。行重名当代。愿为此铭。因机垂化不亦美乎。然重显固陋。荷大君子外奖敢不从命。辄复引寄。夫形声未先。旷默奚准。器用之后。幽灵绝常。故圣人以钟为大。惟圣人则之。袭兮忘兮求以深矣。其能具诸种智。对飞雄辩。但未兼极有生。权化之来。未易穷也。感通传称。昔拘留孙于干竺造青石钟。如青玉色可容十斛。顶类诸天腹陷众宝。八角四面华光互分。有化如来与日偕出。明宣秘演。或闻不闻。王舍城中。大千界内。匪同铮铮者乎。今岳禅老于准甸造青铜钟。如青珠色。过百钧之用。上旋旁植绕兽蹲熊。其或层城昼闲。祇园夜永。寥寥霜月。射寒影以争辉。殷殷地雷。发虚音而交振。师之唱险。资之继难。寅夕铿铿。主伴索索。足使一鳞半甲。无违真化之方。二听五观。有寄神游之域。善存殊应。扣惟良哉。谨为铭曰。
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明觉大师塔铭
尚书度支员外郎直秘阁兼充史馆检讨赐绯鱼袋吕夏卿撰
夫真空不空。是有无证。寂灭不灭。是往来相。佛以权实一法。开顿渐之径。使随器而趋之。有不离道场得大智慧。有难行苦行为人天业。日月为明矣。而盲者不见睫毛。舟枻可济矣。而溺者沦于波浪。人之未有恶明而忘济者。其心一也。其途异矣。昆蚑之性群行食啄。倦则息触则避。求所以安乐。不待教而能也。人之于贵贱贫富寿夭得丧。不知自然之分。爱恶悲欣。廉贪静躁。紏缠桎梏。无所解脱。昼劳形骸。夜动梦寝。至于老死。且不知息。彼昆蚑知所以安乐。人顾不能也。佛之教人。推性命之际。以极天地之外。乃至观身如掌中物。传付法宝不寓文字。是谓禅那。山岳之大有时而泐。金石之刚有时而刓。形器之用也我则异。于是无去无住。无取无离。不见于内。不见于外。不见中间。自利义也。利他仁也。是谓涅槃妙心诸佛法印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佛以授摩诃迦叶。传僧伽梨衣。以待补处出世。为成道之符。自是衣法相传二十有七世香至王子。初入中国。谥曰圆觉。圆觉传大祖。大祖传鉴智。鉴智传大医。大医传大满。大满传大鉴。大鉴藏衣传法而已。大慧继之。大寂承之。其后皆以所居称。若天皇龙潭德山雪峰云门香林智门。其世次也。禅师讳重显。字隐之。大寂九世之孙。智门之法嗣也。俗姓李氏。母文氏。以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生大师于遂州。始生瞑目若寐。三日既浴。乃豁然而寤。屏去荤血不习戏弄。七岁有僧过其门。挽持袈裟。喜不自胜。闻梵呗之声。辄泣下。父母问其故。恳请出家。父母执不可。师不食者累日。咸平中终父母丧。诣益州普安院仁铣师。落发为弟子。大慈寺僧元莹。讲定慧圆觉疏。师执卷质问大义。至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伺夜入室请益。往复数四。莹不能屈。乃拱手称谢曰。子非滞教者。吾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子其从之。彼待子之求也久矣。师于是东出襄阳。至石门聪禅师之席。居三岁机缘不谐。聪谕之曰。此事非思量分别所解。随州智门祚禅师。子之师也。师乃徙锡而诣之。一夕问祚曰。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过。祚招师前席。师摄衣趋进。祚以拂子击之。师未晓其旨。祚曰。解么。师拟答次。祚又击之。师由是顿悟。寻往庐山林禅师道场。问之曰。法尔不尔云何指南。林曰。只为法尔不尔。师遂拂衣而退。众皆股栗。有毁于林者。林谕众曰。此如来广大三昧也。非汝等辈以取舍心可了别也。师辞往池州景德寺为首座。为众解肇法师般若论。知州曾公会。以果子抵于地曰。古人云。不离当处常湛然。即今在何许。师指景德长老曰。只此长老亦不知落处。曾公云。上座知也不得无过。师曰。明眼人难瞒。师南游杭州。住持苏州洞庭翠峰。嗣智门也。未几曾公出守明州。手疏请师。住持雪窦资圣。苏人固留不可。师曰。出家人止如孤鹤翘松。去若片云过顶。何彼此之有。雪窦本智觉禅师道场。智觉亦雪峰五世孙。备传琛。琛传益。益传韶。而寿继之。智觉其号也。一法同源。而地有盈虚。师之至犹家焉。决潢汗变清泚。掖躄偃争迅驰。州邦远近辐辏座下。驸马都尉和文李公。表锡紫方袍。侍中贾公又奏。加明觉之号。师住持三十一载。度僧七十八人。先是门弟子建寿塔于寺之西南五百余步。一日命侍者。洒扫塔亭。行至山椒。历览久之曰。自今过此。何日复至。左右皆大惊。众迎师还。师坚指塔所。众皆号泣。随至塔前。或曰。师无颂辞世耶。师曰。吾平生患语之多矣。翌日出杖屦衣盂。散遗其徒。有问疾者。留食殷勤与之约曰。七月七日复来相见。其夜盥浴整衣侧卧而灭。时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俗寿七十三。僧腊五十夏。以七月初六日入塔。如师之约。呜呼师得妙用善机。不取诸法。能知去来达性命。故方是时升堂皇。游墙藩者。悟性相体空。顿息万缘。为大乘法器。曰义怀在和。凡百五十人。传其法于天下。彼遮护意根。网绊初心。背觉合尘。逐念流徙。得少为多。妄立知见。虽三诣投子九陟洞山。师亦援手濡足。而无以救之。是犹孔子之有宰我。孟子之有盆成括。非其师之过也自师出世门人。惟益文轸圆应文政远尘允诚子环。相与裒记提唱语句诗颂。为洞庭语录。雪窦开堂录。瀑泉集。祖英集。颂古集。拈古集。雪窦后录。凡七集。师患语之多。而其徒怆然。犹以为编攟有遗。盖利他之谓也。余得其书而读之。二十余年虽瞻仰高行。而禄利所縻无由亲近。使得稽首避席。霑彼法雨觉悟尘劳。庶几可教者。今蔑如之何。师辞世十有三年。碑表未立。余杭僧惠思。撰行业录。与其徒元圭觉济大师。悟朋继踵。褒文请铭。以予跂慕之心重之。以门人之请之勤。抑有待耶。愚公叩壤以移山。虽不量力。其诚则至矣。谨焚香再拜。系之以铭曰。
治平二年乙巳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