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张太尉(益之)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佛境界即当人自心现量。不动不变之体也。佛之一字向自心体上亦无著处。借此字以觉之而已。何以知之。佛者觉义。为众生无始时来不信自心现量本自具足。而随逐客尘烦恼流转三界受种种苦。故苦相现时。自心现量之体随苦流荡。故诸佛愍众生流荡之。故借佛字以觉之。既已觉则佛之一字亦无用处。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则佛药无用。凡看经教及古德因缘。当如是学。
众生日用现行无明。顺无明则生欢喜。逆无明则生烦恼。佛菩萨则不然。借无明以为佛事。为众生以无明为窟宅。逆之则是破他窟宅。顺之则随其所著。而诱导之。净名云。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便是这个道理也。
此事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于此四句无用心处。方始可以提撕此个消息也。佛说。世出世间功德。无如无心功德最大而不可思议。不见释迦老子在般若会上。问文殊师利菩萨云。汝入不思议三昧耶。文殊云。弗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我初发心欲入是定。如今思惟实无心想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则更无心想。常与定俱。得到这个田地。方始可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所以佛说。无心功德直是殊胜。直是无较量处。今说无心。非如世间土木瓦石顽然无知之无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不谛审观察也。
佛说一百二十种菩提心。说一百二十个譬喻。其中有一喻云。譬如有人依附于王不畏余人。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依菩提心大势力王。不畏障盖恶道之难。世间有人得近一至尊。而不畏余人。则有之。肯依菩提心大势力王。不畏障盖恶道之难者。殊未见也。又有一喻云。譬如摩诃那伽大力勇士。若奋威怒于其额上必生疮疱。疮若未合阎浮提中一切人民无能制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起□悲必定发于菩提之心。心未舍来。一切世间魔及魔民。不能为害。如上二种譬喻。皆为出世间大心有力量者说。何以故。二种譬喻非世间常得之法故。佛说此以启迪过量奇特丈夫。欲其担荷大乘担子耳。
士大夫不曾向佛乘中留心者。往往以佛乘为空寂之教。恋著个皮袋子。闻人说空说寂。则生怕怖。殊不知。只这怕怖底心。便是生死根本。佛自有言。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宝藏论云。寂兮寥兮。宽兮廓兮。上则有君。下则有臣。父子亲其居。尊卑异其位。以是观之。吾佛之教。密密助扬至尊圣化者亦多矣。又何尝只谈空寂而已。如俗谓李老君说长生之术。正如硬差排佛谈空寂之法无异。老子之书元不曾说留形住世。亦以清净无为。为自然归宿之处。自是不学佛老者以好恶心相诬谤尔。不可不察也。愚谓。三教圣人立教虽异。而其道同归一致。此万古不易之义。然虽如是。无智人前莫说。打尔头破额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