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见地狱者。所见狱卒及虎狼等。可使妄见。彼地狱处。阎罗在中判诸罪人。则有此境。云何言无。
答曰。彼见狱主。亦是妄见。直是罪人恶业熏心。令心变异。无中妄见。实无地狱阎罗在中。又唯识论中。
问曰。地狱中主乌狗羊等。为是众生。为非众生。
答曰。非是众生。
问曰。以何义故。非是众生。
答曰。以不相应故。此以何义。有五种义。彼地狱主及乌狗等。非是众生。何等为五。一者。如地狱中罪众生等。受种种苦。地狱主等若是众生。亦应如是受种种苦。而彼一向不受如是种种苦恼。以是义故。彼非众生。二者。地狱主等若是众生。应递相杀害。不可分别。此是罪人。此是主等。而实不共递相杀害。可得分别。此是罪人。此是狱主。以是义故。彼非众生。三者。地狱主等若是众生。形体力等。应递相杀害。不应偏为受罪人畏。而实偏为罪人所畏。以是义故。彼非众生。四者。彼地狱地。常是热铁。地狱主等是众生者。不能忍苦。云何能害彼受罪人。而实能害彼受罪人。以是义故。彼非众生。五者。地狱主等若是众生。非受罪人。不应于彼地狱中生。而实生于彼地狱中。以是义故。彼非众生。此以何义。彼地狱中受苦众生。造五逆等诸恶罪业。于彼中生。地狱主等。不造恶业。云何生彼。以如是等五种义故。名不相应。
问曰。若彼主等。非是众生。不作罪业。不生彼者。云何天中得有畜生。此以何义。如彼中有种种鸟。诸畜生等。生在彼处。于地狱中。何故不尔。畜生饿鬼。种种杂生。令彼为主。
答曰。偈言。畜生生天中。地狱不如是。以在于天上。不受畜生苦。此偈明何义。彼畜生等生天上者。彼于天上器世间中。有少分业。是故于彼器世间中。受乐果报。彼地狱主及乌狗等。不受诸苦。以是义故。彼地狱中无有实主。及乌狗等。除罪众生。又宝生论云。如上所言。得差别体。地狱苦器。不同受之。或诸猛火。由业力故。便无烧苦。斯则自非善友。谁能辄作斯说。凡是密友性善之人。不论夷险。常为思益。为欲显其不受烧苦。故致斯言。然于此时。助成立义。即是显出善友之意。由其不受彼之苦故。意欲成立非那洛迦。今复更云。由其业力。说有大火。言不烧者。斯则真成立唯识义。由无实火。但唯业力能坏自性。既定不受如斯苦故。便成此火。自性元无。然有实性。是宗所许。若也许其是识现相。事体元无。此由业力故无火。斯成应理。由其先业为限剂。故若异此者。彼增上业所招之果。既现在彼。如何不见。如无智者。欲求火灭。更复浇酥。今唯识宗。转益光炽。由斯众理。证此非成那洛迦类。故知唯心所现。正理无差。如观佛三昧海经观佛心品云。是时佛心。如红莲华。莲华叶间有八万四千诸白色光。其光遍照五道众生。此光出时。受苦众生皆悉出现。所谓苦者。阿鼻地狱。十八小地狱。十八寒地狱。乃至五百亿刀林地狱等。
问。若众生恶业心。感现地狱事。理即可然。且如观佛心时。云何纯现地狱。
答。此略有二义。一若约理而观。佛之心性。本含法界。无一尘而不遍。无一法而不通。二若约事而观。佛唯用救苦为意。以物心为心。则地狱界。全是佛心。运无缘慈。不间同体。所以观佛心品云。佛告天王。欲知佛心光明所照。常照如此无间无救诸苦众生。佛心所缘。常缘此等极恶众生。以佛心力自庄严故。过算数劫。令彼罪人发菩提心。乃至尔时世尊说是语时。佛心力放十种白光。从佛心出。其光遍照十方世界。一一光中。无量化佛乘宝莲华。时会大众。见佛光明。如玻[王*梨]水。或见如乳。见诸化佛。从佛胸出。入于佛脐。游佛心间。乘大宝船。经往五道受罪人所。一一罪人。见诸化佛。如己父母。善友所亲。渐渐为说出世间法。是时空中有大音声。告诸大众。汝等今者。应观佛心。诸佛心者。是大慈也。大慈所缘。缘苦众生。乃至次行大喜。见诸众生安隐受乐。心生欢喜。如己无异。既生喜已。次行舍法。是诸众生无来去相。从心想生。心想生者。因缘和合。假名为心。如此心想。犹如狂华。从颠倒起。苦从想起。乐从想生。心如芭蕉。中无坚实。广说如经十譬。作是观时。不见身心。见一切法。同如实性。是名菩萨身受心法。依因此法。广修三十七助菩提分。若取证者。是声闻法。不取证者。是菩萨法。又宝生论云。时处定如梦者。有说。由心惑乱。遂乃便生时处定解。然于梦中。无其实境决定可得。故世共许。如何将此。比余定事。为作过耶。乃至尔时于彼梦中。实亦无其时处决定相状在心。由何得知。如有颂言。若眠于夜里。见日北方生。参差梦时处。如何有定心。又云。此之梦心。有何奇异。营大功业。不假外形。而能巧利。构兹壮丽。或见崇墉九仞。飞甍十丈。碧条靃蘼红华璀璨。匠人极思。亦未能雕。若言于他同斯难者。彼无此过。不假外色功力起故。但由种熟。仗识为缘。即于此时。意识便现。又未曾见有经论说。于彼梦中生其别色。百法钞云。论主言。如于梦中与女交会。流泄不净。梦被蛇螫。能令闷绝。流汗心迷。虽无实境。而有实作用。此是唯识不。经部答云。此是唯识。论主云。汝既许梦中有实作用。无实作用。皆是唯识。即我宗。梦中现觉。眩瞖者。不眩瞖者。假城实城。此三般。有实无实作用。如汝梦中。亦是唯识。论主立量云。有瞖无瞖等是有法。有用无用其理亦成宗。因云。许无实境故。如梦中染污等。所以唯识论云。如梦损有用。第三明圣教相违难者。小乘难意云。论主若言一切皆是唯识。无心外实境者。何故世尊于阿含经中说有十二处。若一切皆唯识者。世尊只合说意处法处。即不合说有十色处。今世尊既说有十二处者。明知离却意法处外。别有十色处。是心外有。何言一切皆是唯识。论主答中分三。初假答。二正答。三喻答。初假答。引三十唯识颂云。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言识从自种生者。即五识自证分现行。各从五识自种而生。将五识自种。便为五根。言似境相而转者。即五识自证分。从自种生已。而能变似二分现。其所变见分。说名五识。所变相分似外境现。说名五境。其实根境十处皆不离识。亦是唯识。此是假将五识种子为五根。答经部师。以经部许有种子。
问。设许有种子。岂不执离识有。
答。彼许种子在前六识中持。亦不离识有。论主云。其所变相分。似外五境。亦不离识。有能变五识种即五根。亦不离识有。虽分内外十处。然皆是唯识。言佛说彼为十者。以佛密意。为破外道执身为一合相我故。遂于无言之法。强以言分别说有根尘十处。有大胜利故。唯识颂云。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解云。为若有智者。即依此佛说根尘十处教文。便作观云。我于无量劫来。为恶慧推求。愚痴迷暗。妄执自他身。为一合相我。因此生死沈沦。今依教观。自他身。但有根尘十处。以成其体。于一一处中。都无主宰自在常一等用。何曾有我。因此便能悟入无我之理。成我空观。此即大乘假将五种子为五根。假答小乘也。小乘又难云。若尔者。且如五尘相分色。是五识所变故。可如汝宗。是唯识。其本质五境色。未审是何识之唯识。谓五识及第六。皆不亲缘本质五境。即此本质五境。岂不是离心外有。何成唯识。因此问故。便是论主第二正答。唯识论云。依识所变。非别实有。解云。此依大乘自宗正解。即约已建立第八识了。既论主云。五尘本质色。此是第八识之亲相分。相分不离第八识。亦是唯识。第三喻答者。即论主举喻答小乘。世尊建立十二处之所以。唯识论云。如遮断见。说续有情。但是佛密意破于众生一合相我。假说有十二处名。令众生观十二处法。都无有我。便入我空。次依唯识。能观一切诸法之上。皆无实轨持胜性等用。既除法执。便成法空。小乘难云。既言一切诸法皆无实轨持自在胜性等用。成法空观者。即此唯识之体。岂不亦空。因此便成。第四唯识成空难。论主答云。唯识体即不空。非所执故。我前言空者。但是空其一切法上妄心执有实轨持胜性等用。遍计虚妄之法。此即是空。非空离执唯识之体。即如根本智正证如时。离言绝相。其遍计虚妄一切我法。皆不现前。于此位中。唯有本智。与理冥合。不分能所。此识体亦空。便无俗谛。俗谛无故。真谛亦无。真俗相依而建立故。唯识论云。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第五色相非心难。唯识论云。若诸色处亦识为体。何缘不似色相。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小乘难意云。若言一切外色皆心为体。由心自证分变似能取。说名见分。变似可取。说为相分者。何故所变色相即显现。其能变心即不显现。又若外色以心为体者。何故所变色即一类相续而转。且如外色山河大地等。即千年万年。一类更无改变。又相续不断。得多时住。若有情能变心。即有改变不定。又不得多时。今外色既不似内心者。明知离心有外实色。何言一切皆是唯识。答云。唯识论云。名言熏习势力起故。此但由一切有情。无始时来。前后递互。以名言虚妄熏习。作心外坚住相续等解。由此势力有此相现。非是真实有心外坚色等。外人又问。既言唯识者。有情何要变似外色而现。答。唯识论云。谓此若无。应无颠倒。便无杂染。亦无净法。是故诸识变似色现。论主云。一切有情若不变似外色现者。便无染净之法。且如一切凡夫。由先迷色等诸境。颠倒妄执。由此杂染便生。杂染体。即二障。汝外人若不许识变似外色现者。即有情不起颠倒。颠。倒妄执既若不起。即杂染烦恼不生。杂染既若不生。净法因何而有。所以摄论颂云。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言乱相者。即所变色相。言乱体者。即能变心体。应许为色识者。即前所变乱相。及与非色识者。即前变心是体。若无余亦无者。若无所变似外色境为乱相者。亦无能变之识体。故知须变似外境现。所以诸色皆不离心。总是唯识。第六现量违宗难者。唯识论云。色等外境。分明现证。现量所得。察拨为无。小乘难意云。且如外五尘色境。分明五识现证。是现量所得。大小乘皆共极成。何故拨无。言一切唯识。三十唯识论中亦有此难云。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一切量中。现量为胜。若无外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境耶。意云。论主若言无外实境者。如何言五识现量。取外五尘境。若是比量。非量。遍计所起。遍计所执。强思计度。构画所生。相分。不离于心。可成唯识。今五识既现量得外实五尘境者。何故亦言皆是唯识。答。唯识论云。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后意分别。妄生外想。论主云。且如现量五识。正缘五尘境时。得法自性。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不生分别。不执为外。但是后念分别意识。妄生分别。便执为外。言有实境。
问。且小乘许现量心中。不执为外不。
答。许。
问。与大乘何别。
答。唯识镜云。若是大乘。即五识。及同时意识。皆现量。不执为外。若小乘宗。即唯是五识。不执为外。论主云。汝小乘既许五识缘境是现量。不执为外者。明知现量心中。皆无外境。是其唯识。
外人又问云。其五识所缘现量五尘境。为实为假。
答。是实。
难云。若尔者。即是离心外有实五尘境。何言唯识。
答。五识缘五尘境时。虽即是实。但是五识之所变。自识相分。不离五识。皆成唯识。故唯识论云。故现量境。是自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意识所执外实色等。妄计有故。说彼为无。意云。五识各有四分。其五尘境。是五识之亲相分。由五识自证分变似色等相分境现。其相分又不离见分。皆是唯识。若后分别意识起时。妄执心外有其实境。此即是无。不称境体而知故。
问。且如五识中。瞋等烦恼起时。不称本质。何言唯是现量。
答。虽不称本质。然称相分。亦是现量。由心无执故。其第六意识相应瞋。若与执俱时。相分。本质皆不称。若不与执俱起时。即同五识。
问。何故五识无执。
答。由不通比非二量。故无执。故知五识现量缘境。不执为外。皆是唯识。
又小乘都申一难。若唯识无外境者。由何而得种种心生。既若无境牵生心。即妄心由何而起。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
答。论颂云。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一切种识者。即是第八识。此识能持一切有为之法种故。即一切种子。各能自生果差别功能。名一切种识。功能有二。一现行名功能。即似谷麦等种。能生芽功能是。二。第八识中种子名功能。有能生现行功能故。今言一切种识者。但取本识中种子功能。能生一切有为色心等法。即色为所缘。心便是能缘。即色是境。不离心。是唯识。即此心境。但从本识中而生起。何要外境而方生。如是如是变者。如是八识从种生。即是八识自证分。转变起见相二分。相分不离见分。是唯识。以展转力故者。即余缘是展转力。以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起。彼彼分别生者。即由彼见相二分上。妄执。外有实我法等。分别而生。故知但由本识中种而生诸识。不假外妄境而亦得生。故知一切皆是唯识。
又唯识论云。问曰。如汝向言。唯有内识。无外境界。若尔。内识为可取。为不可取。若可取者。同色香等外诸境界。若不可取者。则是无法。云何说言唯有内识。无外境界。
答曰。如来方便。渐令众生得入我空。及法空。故说有内识。而实无有内识可取。若不如是。则不得说我空法空。以是义故。虚妄分别。此心知彼心。彼心知此心。
问曰。又复有难。云何得知诸佛如来。依此义故。说有色等。一切诸入。而非实有色等诸入。又以识等能取境界。以是义故。不得说言无色等入。
答曰。偈言。彼一非可见。多亦不可见。和合不可见。是故无尘法。
宗镜录卷第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