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永安禅院僧堂记

古之学道之士。灰心泯志于深山幽谷之间。穴土以为庐纫草以为衣。掬溪而饮。煮藜而食。虎豹之与隣。猿狙之与亲。不得已而声名腥芗文彩发露。则枯槁同志之士不远千里。裹粮蹑𪨗来从之游。道人深拒而不受也。则为之樵苏。为之舂炊。为之洒扫。为之刈植。为之给侍奔走。凡所以效劳苦致精一。积月累岁不自疲厌。觊师见而愍之。赐以一言之益。而超越死生之岸。乌有今日所谓堂殿宫室之华。床榻卧具之安。毡幄之温。簟席之凉。窓牖之明。巾单之洁。饮食之盛。金钱之饶。所须而具所求而获也哉。呜呼古之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因永安禅院之新其僧堂也。得以发吾之绪言。元祐六年冬十一月。吾行郡过临川。闻永安主僧老病物故。以兜率从悦之徒。了常继之。常升座说法。有陈氏子一历耳根。生大欣慰。谓常曰。谛观师诲。前此未闻。当有净侣云集而僧堂狭陋。何以待之。愿出家赀百万。为众更造。明年堂成。高广宏旷殆甲江右。常遣人来求文曰。公迫常于山而及此也。幸卒成之。吾使谓常击鼓集众。以吾之意。而告之曰。汝比丘此堂既成。坐卧经行惟汝之适。汝能于此带刀而眠。离诸梦想。则百丈即汝。汝即百丈。若不然者。昏沈睡眠毒蛇伏心。暗冥无知昼入幽瓖。汝能于此跏趺宴坐。深入禅定则空生即汝。汝即空生。若不然者。猕猴在槛外覩樝栗。杂想变乱坐化异类。汝能于此横经而诵研味圣意。因渐入顿因顿入圆。则三藏即汝。汝即三藏。若不然者。春禽昼啼秋虫夜鸣。风气所使曾无意谓。汝能于此阅古人话。一见千悟。入红尘里转大法轮。则诸祖即汝。汝即诸祖。若不然者。狗啮枯骨鸱啄腐鼠。鼓喙呀唇重增饥火。是故析为垢净。列为因果。判为情想感为苦乐。漂流溺极未来际。然则作此堂者。有损有益。居此堂者。有利有害。汝等比丘宜知之。汝能断毘卢髻。截观音臂。刳文殊目。折普贤胫。碎维摩座。焚迦叶衣。如是受者。黄金为瓦。白银为壁。汝尚堪任。何况一堂。戒之勉之。吾说不虚。了常咨参悦老十余年。尽得其末后大事。盖古德所谓金刚王宝剑云。元祐七年十二月十日南康赤乌观雪夜拥炉书以为记。

右街宁僧录三教总论

问曰。略僧史求事端其故何也。答曰。欲中兴佛道令正法久住也。曰方今天子重佛道。崇玄门。行儒术。致太平已中兴矣。一介比丘力轮何转。而言中兴佛道耶。答曰。更欲助其中兴耳。苟释氏子不知法。不修行。不勤学科。不明本起。岂能副帝王之兴乎。或曰。子有何力令正法久住乎。答曰。佛言。知法知摩夷护持摄受。可令法不断也。又曰。诸师已广著述。何待子之为耶。答曰。古人著述用则阙如。会不知三教循环终而复始。一人在上高而不危。有一人故。奉三教之兴。有三教故。助一人之理。且夫儒也者。三王以降则宣用而合宜。道也者。五帝之前则冥符于不宰。昔者马史跻道在九流之上。班书拔儒冠艺文之初。子长欲反其扑。而还其淳尚帝道也。孟坚思本其仁而祖其义。行王道焉。自夏商周至于今。凡几百千龄矣。若用黄老而治。则急病服其缓药矣。由此仁义薄礼刑生。越其礼而逾其刑。则儒氏拱手矣。释氏之门周其施用。以慈悲变暴恶。以喜舍变悭贪。以平等变冤亲。以忍辱变瞋害。知人死而神明不灭。知趣到而受业还生。赏之以天堂。罚之以地狱。如范脱土。若模铸金。邪范漏模写物定成其寝陋。好模嘉范传形必告其端严。事匪口谈人皆目击。是以帝王奉信群下归心。草上之风翕然而偃。而能旁凭老氏兼假儒家。成智犹待于三愚。为邦合遵于众圣。成天下之亹亹。复终日之干干。之于御物也。如臂使手。如手运指。或擒或纵。何往不臧邪。夫如是则三教是一家之物。万乘是一家之君。视家不宜偏爱。偏爱则竞生。竞生则损教。已在其内自然不安。及已不安则悔损其教。不欲损教则莫若无偏。三教既和故法得久住也。且如秦始焚坑儒术。事出李斯。后魏诛戮沙门。职由寇谦之崔浩。周武废佛道二教。矜衒已之聪明。盖朝无正人。唐武宗毁除寺像。道士赵归真率刘玄靖同力谤诬。李朱崖影助。此四君诸公之报验何太速乎。奉劝吾曹相警互防勿罹愆失。帝王不容法从何立。况道流守宝不为天下先。沙门何妨饶礼以和之。当合佛言一切恭信。信于老君先圣也。信于孔子先师也。非此二圣曷能显扬释教。相与齐行致君于牺黄之上乎。苟咈斯言。譬无赖子弟无端鬪竞。累其父母破产遭刑。然则损三教之大猷。乃一时之小失。日月食过何损于明。君不见。秦焚百家之书。圣人预已藏诸屋壁。坑之令勦绝。杨马二戴相次而生。何曾无噍类耶。梁武舍道后魏勃兴。拓跋诛僧子孙重振。后周毁二教随牵复之。武宗陷释门去未旋踵。宣宗十倍兴之。侧掌岂能截河汉之流。张拳不可暴虎兕之猛。况为僧莫若道安。安与习凿齿交游崇儒也。为僧莫若慧远。远送陆修静。过虎溪重道也。余慕二高僧好儒重道。释子犹或非之。我既重他。他岂轻我。请信安远行事其可法也。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斯之谓欤。

洪州宝峰禅院选佛堂记

崇宁天子赐马祖塔号慈应。谥曰祖印。岁度僧一人。以奉香火。住山老福深。即祖殿后建天书阁。承阁为堂。以选佛名之。使其徒请记于予。予三辞而请益坚。余谓之曰。古人谓选佛而及第者涉乎名言尔。子以名堂。予又记之。无乃不可乎。怜子之勤谩为之记。夫选者。选择之谓也。有去有取有优有劣。施之于科举用之于人才。此先王所以厉世磨钝之具。非所以选佛也使佛而可选也。取六根乎。取六尘乎。取六识乎。取三六则一切凡夫皆可以作佛。去三六则无量佛法谁修谁证。取四谛六度七觉八正九定十无畏。乃至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乎。取之则有法也。去四谛六度。乃至三十七助道。品乎。去之则无法也。去取有无眇然。如丝之留于心中。歘然如埃之入乎胸次。此在修多罗藏。或谓之二障。或谓之四病。或谓之不了义。或谓之戏论。或谓之遍计邪见。或谓之微细流注。取之非佛也。去之非佛也。不去不取亦非佛也。佛果可以选乎。曰先生之论相宗也。吾祖之论禅宗也。凡与吾选者心空而已矣。弟子造堂而有问。宗师踞坐而有答。或示之以玄要。或示之以料拣。或示之以法镜三昧。或示之以道眼因缘。或示之以向上一路。或示之以末后一句。或示之以当头。或示之以平实。或扬眉瞬目。或举拂敲床。或画圆相。或划一画。或拍掌。或作舞契吾机者。知其心之空也。知其心之空。则佛果可以选矣。余曰。世尊举花迦叶微笑。正法眼藏如斯而已矣。后世宗师之所指示。何其纷纷之多乎。吾恐释氏之教中衰于此矣。深河东人也。甘粗粝耐辛苦。久从关西真净游。孤硬卓立必能宏其教。盖释氏之教枯槁以遗其形。寂寞以灰其虑。戒定密行鬼神所莫窥。慈悲妙用幽显所同。仰迫而后应。则吾众丧其伴侣。不得已而后言则六聚亡其畛域。生死之变人之所畏也。吾未尝有生安得有死。则奚畏之。有利害之境人之所择也。吾未尝有利安得有害。则奚择之为。夫如是则不空于外而内自空。不空于境而心自空。不空于事而理自空。不空于相而性自空。不空于空而空自空。空则等等则大。大则圆圆则妙。妙则佛。嗟乎吾以此望子。子尚无忽哉。

三祖鉴智禅师信心铭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沈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疎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虚华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余。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此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释法四依(则见祖怀究竟指归唯在了义)

依法不依人者。人唯情有。法乃轨模。性空正理(性空通大小也)体离非妄。即用此法为正法依。涅槃极教盛明斯辙(涅槃云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缘觉)若能反彼俗心。凭准圣量。隐心行务知非性空乘持此心以为道路。一分知非明顺空理。一分观厌明违有事。如此安心分名修趣法性真道。

依义不依语者。语是言说。止是张筌义。为达理化物之道(化犹变也)证解已后绝虑杜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经有舍筏之喻。人怀目击之谈(庄子云目击而道存)岂不以言诠意表得意息。言月喻妙指无宜不晓(上明义假语显见义舍语也)今谓得义义乃是言。真行道者常观常破常。观依语常破随义。谓言随义还是诵言(上谓得义忘言仍须遣义无有也)依智不依识者。识谓现行随尘分见。眼色耳声耽迷不觉。与牛羊而等。度同邪凡而共行(上明六识妄念人畜共依故有沦坠已下令依佛智即唯识观今损过渐明也)大圣示教境是自心。下愚氷执尘为识外。所以化导无由舍之。是知滞归凡识倒遣圣心愚迷履历常沦三倒。勇励特达念动即知。知倒难清名为依识。知流须返名随分智。如是加功渐增明大。后见尘境知非外来。境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生憎生爱。思择不已。解异牛羊。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此之两经并圣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晓之。则无壅不通有疑皆决。但为群生性识深浅利钝不同。致令大圣随情别说然据至道但是自心故。经云。三界上下法我说唯是心。此就世界依报以明心也。又云。如如与真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佛说唯心量。此据出世法体以明心也。终穷至实毕到斯源。随流赴感还宗了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