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门警训卷第九

晋王受菩萨戒疏(即隋帝)

使持节上柱国太尉公杨州总管诸军事杨州刺史晋王弟子杨广。稽首奉请十方三世诸佛。本师释迦如来。当降此土补处弥勒。一切尊轻无量法宝。初心以上金刚以降诸尊。大权摩诃萨埵。辟支缘觉独脱明悟。二十七贤圣他心道眼。乃至三有最顶。十八梵王。六欲天子帝释天主。四天大王。天仙龙神飞腾隐显。任持世界作大利益。守塔卫法防身护命。护净戒无量善神。咸愿一念之顷。承佛神力俱会道场。证明弟子誓愿。摄受弟子功德。窃以识暗萌兴。即如来性。无明俯坠本有未彰。理数斯归物极则反。欲显当果必积于因。是调御世雄备历生死。草木为筹不可胜计。恒沙集起固难思议。深染尘劳方能厌离。法王启运本化菩萨。譬如日出先照高山。随逗根宜权为方便。如彼众流咸宗大海。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趋贻教夙渐。福理攸钟妙机须悟。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乘。笑止息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但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谕造宫室必因基趾。徒架虚空终不成立。弗揆庸懜。抑又闻之。孔老释门咸资镕铸。不有轨仪孰将安仰。诚复释迦能仁本为和尚。文殊师利冥作阇黎。而必籍人师显传圣授。自近之远感而遂通。萨陀波仑罄髓于无竭。善财童子忘身于法界。经有明文。敢为臆说。深信佛语。聿遵明导。天台智𫖮禅师佛法龙象。童真出家戒珠圆净。年将耳顺定水渊澄。因静发慧安无碍辩。先物后己谦挹盛风。名称普闻众所知识。弟子所以虔诚遥注。命檝远延。每畏缘差。值诸留难。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云雾只销烦恼。谨以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总管金城设千僧蔬饭。敬屈禅师授菩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归亲奉极。以此胜福奉资至尊皇后。作大庄严同如来慈。普诸佛爱。等视四生犹如一子。弟子即日种罗睺业。生生世世还生佛家。如日月灯明之八王子。如大通智胜十六沙弥。眷属因缘法成等侣。俱出有流到无为地。平均六度恬和四等。众生无尽度脱不穷。结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博远如法界究竟若虚空。具足成就皆满愿海。杨广和南(王嚫戒师衣物五十八事亲书龙鱼飞白诸篆四十余字)

永嘉答书

自别以来经今数载。遥心眷想时复成劳。忽奉来书适然无虑。不委信后道体如何。法味资神故应清乐也。粗得延时钦咏德音。非言可述。承怀节操独处幽栖。泯迹人间潜形山谷。亲朋绝往鸟兽时游。竟夜绵绵终朝寂寂。视听都息心累閴然。独宿孤峰端居树下。息繁飡道诚合如之。然而正道寂寥。虽有修而难会。邪徒喧扰。乃无习而易亲。若非解契玄宗行符真趣者。则未可幽居抱拙。自谓一生欤。应当博问先知。伏膺诚恳执掌屈膝。整意端容晓夜忘疲。始终虔仰折挫身口。蠲矜怠慢不顾形骸。专精至道者。可谓澄神方寸欤。夫欲采妙探玄。实非容易。决择之次如履轻氷。必须侧耳目而奉玄音。肃情尘而赏幽致。忘言宴旨濯累飡微。夕惕朝询不滥丝发。如是则乃可潜形山谷。寂累绝群哉。其或心径未通。瞩物成壅。而欲避喧求静者。尽世未有其方。况乎欝欝长林峨峨耸峭。鸟兽呜咽松竹森稍。水石峥嵘风枝萧索。藤萝萦绊云雾氤氲。节物衰荣晨昏眩晃。斯之种类岂非喧杂耶。故知见惑尚纡。触途成滞耳。是以先须识道后乃居山。若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必忘其道。若未居山而先识道者。但见其道必忘其山。忘山则道性怡神。忘道则山形眩目。是以见道忘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必能了阴无我。无我谁住人间。若知阴入如空。空聚何殊山谷。如其三毒未六尘尚扰身心自相矛盾。何关人山之喧寂耶。且夫道性冲虚万物本非其累。真慈平等声色何非道乎。特因见倒惑生。遂成轮转耳。若能了境非有触目无非道场。知了本无所以不缘而照。圆融法界解惑何殊。以含灵而辨悲。即想念而明智。智生则法应圆照。离境何以观悲。悲智理合通收。乖生何以能度。度尽生而悲大。照穷境以智圆。智圆则喧寂同观。悲大则怨亲普救。如是则何假长居山谷。随处任缘哉。况乎法法虚融心心寂灭。本自非有谁强言无。何喧扰之可喧。何寂静之可寂。若知物我冥一。彼此无非道场。复何徇喧杂于人间。散寂寞于山谷。是以释动求静者。憎枷爱杻也。离怨求亲者。厌槛欣笼也。若能慕寂于喧。市廛无非宴坐。征违纳顺怨债由来善友矣。如是则劫夺毁辱何曾非我本师。叫唤喧烦无非寂灭。故知妙道无形。万像不乖其致。真如寂灭。众响靡异其源。迷之则见倒惑生。悟之则违顺无地。閴寂非有。缘会而能生。峨嶷非无。缘散而能灭。灭既非灭以何灭灭。生既非生以何生生。生灭既虚实相常住矣。是以定水滔滔。何念尘而不洗。智灯了了。何惑雾而不祛。乖之则六趣循环。会之则三途逈出。如是则何不乘慧舟而游法海。而欲驾折轴于山谷者哉。故知物类纭纭其性自一。灵源寂寂不照而知。实相天真灵智非造。人迷谓之失。人悟谓之得。得失在于人。何关动静者乎。譬夫未解乘舟而欲怨其水曲者哉。若能妙识玄宗虚心冥契。动静常矩语默恒规。寂尔有归恬然无间。如是则乃可逍遥山谷。放旷郊廛。游逸形仪寂泊心腑。恬淡息于内。萧散扬于外。其身兮若拘。其心兮若泰。现形容于寰宇。潜幽灵于法界。如是则应机有感。适然无准矣。因信略此余更何由。若非志朋安敢轻触。宴寂之暇时暂思量。予必诳言无当。看竟回充纸烬耳。不宣。同友玄觉和南。

龙门佛眼禅师十可行十颂并序

华严以十法界总摄多门。示无尽之理。禅门有十玄谈。以明唱道。洞山有十不归。以表超证。山僧述十可行。以示后生。庶资助道。譬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又如染香之人亦有香气。有少益者。书之于后。

大隋神照真禅师上堂

师云。老僧不为名利来此。须要得个人。不可青山白云中趁尔是非。将来之世舍一报身后。草也无吃。多少金毛师子问著便作驴鸣马喊。诸人者似老僧行脚时。到于诸方多是一千。少是七百五百众。或在其中经冬过夏。未省时中空过。向沩山会里做饭七年。于洞山会中做柴头三年。重处即便先去。只是了得自己时中。干他人什么事。如诸佛菩萨尽是勤苦。不计劫数。舍金轮王宝位。及头目髓脑所爱之物。国城妻子不可算数。所以始得名为佛。似诸阇黎还曾舍得个什么。作得个什么勤苦。便道我会出世间法。世间法尚不会。些些子境界现前。便自张眉努目。消容不得说什么解脱法。长连床上坐不摇十指。吃他信施了。合眼合口。便道我修行修道感果。如是合消得。只是谩自己。如百丈和尚置于堂宇。只要办事底人。诸阇梨还办得个什么事。其中有不动身手。日消得万两黄金。若是消得者。岂可如此见解。不可从母腹中来如是邪。但会得世间法。是则名为出世间法。世间法尚乃不会。岂况佛法。只如一大藏教。尽是金口所宣如来秘密。汝口里念将来总成魔语。岂得了为什么不了。若了时达磨不从西来也。只如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又争得道无。譬如人有一宝坠在淤泥中。勤苦累劫寻求不得。或有一人善知宝所。直从泥中指出此宝。以示失宝之人。失宝之人一见便识是我本物。了无得失。达磨西来亦复如是。不可只是老僧是善知识邪。遍地众生总是善知识。只是见觉未明。不可道伊无也。若言有时诸人肯礼蠢蠢之徒作佛么。譬如明珠堕在泥中。未遇其人岂有出期。有此众生比如无情。还同顽物。既在三衣之下。直须亲近知识。早是几生修来始得。如此不可却入轮回六趣去也。若是得自在底人论个什么。镬汤炉炭刀山剑树。四生六道于中如吃美食。若未得如是便。实受此报。一失人身。再求欲似如今者。万中无一。莫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未闻谓闻。自谩自诳。失却光阴虚延日月。展转只是无明檐重。乍可为俗随所任运。遣过时日。却乃无业。如今作沙门每日有业。有什么业。踏底是国王地。著底是檀信衣。吃底是檀信食。骨肉是父母之体。若也不了将何酬答。所以言有业只如老僧不可是了底人。舍此一报身随业而行。谁言定得。除佛与佛乃能知之。时有僧问不假言句。如何得知。师云。假言句尚乃不知。僧无语。礼拜。

登厕规式

登厕之法律制委明。盖欲洁严身器亲近。

圣贤洗净洗手各有轨度。倘未尽谙则反污其手。礼诵烧香合掌执捉。动辄得咎。可不慎欤。今将古规稍加增削。然其细行固难备举。大抵种种动用之际。皆有方便护人意根处。自当触类而长之。书不云乎。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况出家者流。幸冀高明劝诸后进。

○经云。若登厕不洗净者。不得入大僧数。不得坐禅床。不得登宝殿。

○须知净桶内净外触。不可将净桶入水槽中㴷水。须将杓盛水入桶中。免污一槽之水。

○不可安净桶在水槽上。淋其桶底触水下槽中。

○不得将触处筅帚近水槽边。恐不知者误将洗盆。

○槽中之水须频换新者。盖水留三宿只生细虫。夏月则不至三宿。切莫停积死水。若无净头之处。仰宣力者。结缘措置。免伤物命。

○初入厕时先须弹指三下。以警在秽之鬼。亦不可痰吐入厕中。以伤在秽之鬼。此二项阴德具载藏经。兹不繁引。

○初蹲身时先须倾少水在槽中。一则解旧粪臭气。则新粪易下不积槽中。

○既在厕中。不可语言作声。

○文殊经云。大小便时身口状如木石。不得有声。

○厕中不可画壁书字。每见尊宿老成。路逢字纸在地。即收置净处。或抛在水中。盖尊重字画。不忍狼籍。况书臭厕中。岂不折福。

○若洗净时右手执净桶。旋旋倾之。以左手盛水。将第四指著实洗之七度。切不可就桶中掬水。污于桶内。

○常去左手第四指爪甲。莫令藏垢。释氏要览云。佛令比丘指甲止长一麦粒许。过则剪之。今有出家人爱护指爪养长寸余。以为美观。尚纵秽躯应无净行。

○常见惜福人用厕筹毕。就净桶洗之。反污桶内。或将手入桶掬水。洗筹亦不可。

○洗净须用冷水。则益人用。热汤则生肠风等疾。

○若洗手时先用灰擦七度去秽。手背亦然。次用泥擦七度净之。手背亦然。次用皂团或皂角。或木屑。或二桑叶皆可。

○溪堂杂录云。元祐中有蜀僧智超法师。常诵华严经。已三十年。偶见一童子风貌清爽举手高揖。超曰。何来。曰五台来。超曰。何远至此。曰有少事欲相导故。超曰。愿闻。曰吾师诵经固可嘉矣。但失在登厕洗净时。触水淋其手背。而未尝用灰泥洗之。所用灰泥律制七度。今但二三。缘此触尚存。礼佛诵经悉皆得罪。言讫不见。超惭而改过。识者或曰。此必文殊化现有警于超也。故知洗手必须依法。因果经云。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

○后架手巾须多备三两条。频频洗换。莫令垢染以污净手。人众处五日一洗。人少处十日一洗。

○凡拭手时。须将手巾搏而拭之。庶得易干。

○入厕洗净等。经中各有神呪。必须受持。经云。若不持诵此诸神呪者。纵用七恒河水洗。至金刚际。亦不得身器清净。受持此呪者。当一一默诵七遍。则获一切清净福德。诸恶鬼神悉皆拱手。

入厕 唵狼鲁陀耶莎诃 洗净 唵贺曩密栗帝莎诃 洗手 唵主迦罗野莎诃 去秽 唵室利曳婆醯莎诃 净身 唵㕹折罗恼迦咤莎诃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