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
佛以何因缘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佛法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自发言,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今有何等大因缘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答曰:
佛于三藏中,广引种种诸喻,为声闻说法,不说菩萨道。唯《中阿含.本末经》中,佛记弥勒菩萨「汝当来世,当得作佛,号字弥勒」,亦不说种种菩萨行。佛今欲为弥勒等广说诸菩萨行,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菩萨修念佛三昧,佛为彼等欲令于此三昧得增益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佛现神足,放金色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等世界,示现大身,清净光明,种种妙色满虚空中。佛在众中,端正殊妙,无能及者。譬如须弥山王,处于大海。」诸菩萨见佛神变,于念佛三昧倍复增益,以是事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菩萨初生时,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四顾观察,作师子吼而说偈言:
作是誓已,身渐长大,欲舍亲属,出家修无上道。中夜起观,见诸伎直、后妃婇女,状若臭尸。即命车匿,令被白马,夜半逾城,行十二由旬,到跋伽婆仙人所住林中,以刀剃发,以上妙宝衣,贸麁布僧伽梨。于泥连禅河侧,六年苦行,日食一麻,或食一米等,而自念言:「是处非道!」尔时,菩萨舍苦行处,到菩提树下,坐金刚处。魔王将十八亿万众来坏菩萨,菩萨以智慧功德力故,降魔众已,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三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式弃,及色界诸天等,释提桓因及欲界诸天等,并四天王,皆诣佛所,劝请世尊初转法轮;亦是菩萨念本所愿,及大慈大悲故,受请说法。诸法甚深者,般若波罗蜜是。以是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所以者何?诸法无量无数,云何一人能知一切法?佛住般若波罗蜜实相清净如虚空,无量无数法中,自发诚言:「我是一切智人。」欲断一切众生疑,以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众生应得度者,以佛大功德智慧无量,难知难解故,为恶师所惑,心没邪法,不入正道。为是辈人,起大慈心,以大悲手授之,令入佛道;是故自现最妙功德,出大神力。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佛入三昧王三昧,从三昧起,以天眼观十方世界,举身毛孔皆笑,从其足下千辐轮相,放六百千万亿种种色光明,从足指上至肉髻,处处各放六百千万亿种种色光明,普照十方无量无数如恒沙等诸佛世界,皆令大明。」佛从三昧起,欲宣示一切诸法实相,断一切众生疑结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恶邪人,怀嫉妬意,诽谤言:「佛智慧不出于人,但以幻术惑世。」断彼贡高邪慢意故,现无量神力、无量智慧力,于《般若波罗蜜》中,自说:「我神德无量,三界特尊,为一切覆护。若一发恶念,获罪无量;一发净信,受人天乐,必得涅槃果。」
复次,欲令人信受法故,言:「我是大师,有十力、四无所畏,安立圣主住处,心得自在,能师子吼,转妙法轮,于一切世界最尊最上。」
复次,佛世尊欲令众生欢喜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言:「汝等应生大喜!何以故?一切众生入邪见网,为异学恶师所惑,我于一切恶师邪网中得出。十力大师,难可值见,汝今已遇,我随时开发三十七品等诸深法藏,恣汝采取。」
复次,一切众生为结使病所烦恼,无始生死已来,无人能治此病者,常为外道恶师所误。我今出世为大医王,集诸法药,汝等当服。是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人念言:「佛与人同,亦有生死,实受饥渴、寒热、老病苦。」佛欲断彼意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示言:「我身不可思议,梵天王等诸天祖父,于恒河沙等劫中,欲思量我身、寻究我声,不能测度,况我智慧三昧?」如偈说:
又如佛初转法轮时,应时菩萨从他方来,欲量佛身,上过虚空无量佛刹,至华上佛世界,见佛身如故,菩萨说言:
如佛身无量,光明、音响亦复无量,戒、定、慧等诸佛功德皆悉无量。如《密迹经》中三密,此中应广说。
复次,佛初生时,堕地行七步,口自发言,言竟便默,如诸婴孩,不行不语,乳𫗦三岁,诸母养育,渐次长大。然佛身无数,过诸世间,为众生故,现如凡人。凡人生时,身分诸根及其意识未成就故,身四威仪:坐、卧、行、住,言谈语默,种种人法,皆悉未了;日月岁过,渐渐习学,能具人法。今佛云何生便能语能行,后更不能?以此致怪!但为此故,以方便力,现行人法,如人威仪,令诸众生信于深法。若菩萨生时,便能行能语,世人当作是念:「今见此人,世未曾有,必是天、龙、鬼、神,其所学法,必非我等所及。何以故?我等生死肉身,为结使业所牵,不得自在。如此深法,谁能及之?」以此自绝,不得成贤圣法器。为是人故,于岚毘尼园中生。虽即能至菩提树下成佛,以方便力故,而现作孩童、幼小、年少、成人;于诸时中次第而受嬉戏、术艺、服御、五欲,具足人法。后渐见老、病、死苦,生厌患心,于夜中半,逾城出家,到郁特伽阿罗洛仙人所,现作弟子而不行其法。虽常用神通,自念宿命,迦叶佛时持戒行道,而今现修苦行六年求道。菩萨虽主三千大千世界,而现破魔军,成无上道。随顺世法故,现是众变。今于《般若波罗蜜》中现大神通智慧力故,诸人当知佛身无数,过诸世间。
复次,有人应可度者,或堕二边;或以无智故,但求身乐;或有为道故,修著苦行。如是人等,于第一义中,失涅槃正道。佛欲拔此二边,令入中道,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分别生身、法身供养果报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如〈舍利塔品〉中说。
复次,欲说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相故说。又为魔幻、魔事故说。
复次,为当来世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又欲授三乘记别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如佛告阿难:「我涅槃后,此般若波罗蜜当至南方,从南方至西方,后五百岁中当至北方。是中多有信法善男子、善女人,种种华香、璎珞、幢幡、伎乐、灯明、珍宝,以财物供养。若自书,若教人书,若读诵、听说,正忆念、修行,以法供养。是人以是因缘故,受种种世间乐;末后得三乘,入无余涅槃。」如是等观诸品中因缘事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
有世界者,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轴、辐、辋等和合故有,无别车。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
若无世界悉檀者,佛是实语人,云何言「我以清净天眼,见诸众生随善恶业死此生彼受果报;善业者生天人中,恶业者堕三恶道」?
复次,经言:「一人出世,多人蒙庆,福乐饶益,佛世尊也。」
如《法句》中说:「神自能救神,他人安能救!神自行善智,是最能自救。」
如《瓶沙王迎经》中佛说:「凡人不闻法,凡人著于我。」
又《佛二夜经》中说:「佛初得道夜,至般涅槃夜,是二夜中间所说经教,一切皆实不颠倒。」
若实无人者,佛云何言「我天眼见众生」?是故当知有人者,世界悉檀,故非是第一义悉檀。
问曰:
第一悉檀是真实,实故名第一,余者不应实。
答曰:
不然!是四悉檀各各有实,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悉檀故无,第一义悉檀故有。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檀故有,第一义悉檀故无。所以者何?人五众因缘有故有是人等。譬如乳,色、香、味、触因缘有故有是乳;若乳实无,乳因缘亦应无。今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非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为世界悉檀。
云何各各为人悉檀者?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
如经中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
更有《破群那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
问曰:
此二经云何通?
答曰:
以有人疑后世,不信罪福,作不善行,堕断灭见;欲断彼疑,舍彼恶行,欲拔彼断见,是故说杂生世间、杂触、杂受。是破群那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破群那问佛言:「大德!谁受?」若佛说「某甲某甲受」,便堕计常中,其人我见倍复牢固,不可移转,以是故不说有受者、触者。如是等相,是名各各为人悉檀。
对治悉檀者,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
譬如重、热、腻、酢、醎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冷、甘、苦、澁药草饮食等,于热病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辛、苦、澁、热药草饮食等,于冷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
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
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
思惟慈心,于瞋恚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众生中求好事、观功德;若贪欲人求好事、观功德者,则增益贪欲故。
因缘观法,于愚痴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观故生邪见,邪见即是愚痴。
问曰:
如佛法中说十二因缘甚深,如说:「佛告阿难:『是因缘法甚深,难见难解,难觉难观,细心巧慧人乃能解。』」愚痴人于浅近法,犹尚难解,何况甚深因缘?今云何言「愚痴人应观因缘法」?
答曰:
愚痴人者,非谓如牛羊等愚痴;是人欲求实道,邪心观故,生种种邪见。如是愚痴人,当观因缘,是名为善对治法。若行瞋恚、婬欲人,欲求乐、欲恼他,于此人中,非善非对治法;不净、慈心思惟,是二人中,是善是对治法。何以故?是二观能拔瞋恚、贪欲毒刺故。
复次,著常颠倒众生,不知诸法相似相续有;如是人观无常,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何以故?一切诸法自性空故。如说偈言:
问曰:
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相应,是第一义,云何言无常非实?所以者何?一切有为法,生、住、灭相,前生、次住、后灭故,云何言无常非实?
答曰:
有为法不应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实故。若诸法生、住、灭是有为相者,今「生」中亦应有三相,「生」是有为相故;如是一一处亦应有三相,是则无穷,住、灭亦如是。若诸生、住、灭各更无有生、住、灭者,不应名有为法。何以故?有为法相无故。以是故,诸法无常,非第一义。
复次,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何以故?无常名生灭失故,譬如腐种子不生果。如是则无行业,无行业云何有果报?今一切贤圣法有果报,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应言无。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如是等无量因缘说,不得言诸法无常性。
一切有为法无常,苦、无我等亦如是。
如是等相,名为对治悉檀。
第一义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于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皆通。
问曰:
云何通?
答曰:
所谓通者,离一切过失,不可变易,不可胜。何以故?除第一义悉檀,诸余论议,诸余悉檀,皆可破故。如《众义经》中所说偈:
此三偈中,佛说第一义悉檀相。
所谓世间众生自依见、自依法、自依论议而生诤竞;戏论即诤竞本,戏论依诸见生。如说偈言:
行者能如实知此者,于一切法、一切戏论,不受不著,不见是实,不共诤竞,能知佛法甘露味。若不尔者,则谤法。
若不受他法,不知不取,是无智人。若尔者,应一切论议人皆无智。何以故?各各不相受法故。所谓有人自谓法第一义净,余人妄语不净。
譬如世间治法,故治法者,刑罚杀戮,种种不净,世间人信受行之,以为真净;于余出家善圣人中,是最为不净。
外道出家人法,五热中一脚立、拔发等,尼犍子辈以为妙慧,余人说此为痴法。如是等种种外道出家、白衣婆罗门法,各各自以为好,余皆妄语。
是佛法中亦有犊子比丘说:「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
《犊子阿毘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中所摄。」
说一切有道人辈言:「神人,一切种、一切时、一切法门中求不可得,譬如兔角龟毛常无。复次十八界、十二入、五众实有,而此中无人。」
更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
如是等一切论议师辈,自守其法,不受余法,此是实,余者妄语。若自受其法,自法供养,自法修行,他法不受、不供养,为作过失。
若以是为清净得第一义利者,则一切无非清净。何以故?彼一切皆自爱法故。
问曰:
若诸见皆有过失,第一义悉檀何者是?
答曰:
过一切语言道,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诸法实相,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如摩诃衍义偈中说:
如是等处处经中说第一义悉檀。是义甚深,难见难解,佛欲说是义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欲令长爪梵志等大论议师于佛法中生信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梵志号名长爪,更有名先尼婆蹉衢多罗,更有名萨遮迦摩揵提等,是等阎浮提大论议师辈言:「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故,无有实法可信可恭敬者。」
如《舍利弗本末经》中说:
舍利弗舅摩诃俱𫄨罗,与姊舍利论议不如。俱𫄨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思惟已,生憍慢心,为广论议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国,始读经书。诸人问言:「汝志何求?学习何经?」长爪答言:「十八种大经,尽欲读之。」诸人语言:「尽汝寿命,犹不能知一,何况能尽?」长爪自念:「昔作憍慢,为姊所胜,今此诸人复见轻辱。」为是二事故,自作誓言:「我不剪爪,要读十八种经书尽。」人见爪长,因号为长爪梵志。是人以种种经书智慧力,种种讥刺是法是非法、是应是不应、是实是不实、是有是无,破他论议。譬如大力狂象,搪揬蹴踏,无能制者。如是长爪梵志以论议力,摧伏诸论师已,还至摩伽陀国王舍城那罗聚落,至本生处,问人言:「我姊生子,今在何处?」有人语言:「汝姊子者,适生八岁,读一切经书尽;至年十六,论议胜一切人。有释种道人姓瞿昙,与作弟子。」长爪闻之,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而作是言:「如我姊子聪明如是,彼以何术,诱诳剃头作弟子?」说是语已,直向佛所。
尔时,舍利弗初受戒半月,佛边侍立,以扇扇佛。长爪梵志见佛,问讯讫,一面坐,作是念:「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是中何者是诸法实相?何者是第一义?何者性?何者相?不颠倒?」如是思惟,譬如大海水中,欲尽其涯底,求之既久,不得一法实可以入心者。「彼以何论议道而得我姊子?」作是思惟已,而语佛言:「瞿昙!我一切法不受。」
佛问长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不?」佛所质义,汝已饮邪见毒,今出是毒气,言:「一切法不受,是见汝受不?」
尔时,长爪梵志如好马见鞭影即觉,便著正道;长爪梵志亦如是,得佛语鞭影入心,即弃捐贡高,惭愧低头,如是思惟:「佛置我著二处负门中:若我说『是见我受』,是负处门麁,故多人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受是见』?此是现前妄语,是麁负处门,多人所知。第二负处门细,我欲受之,以不多人知故。」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昙!一切法不受,是见亦不受。」
佛语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见亦不受,则无所受,与众人无异,何用自高而生憍慢?」如是,长爪梵志不能得答,自知堕负处,即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生信心,自思惟:「我堕负处,世尊不彰我负,不言是非,不以为意。佛心柔濡,第一清净;一切语论处灭,得大甚深法,是可恭敬处,心净第一。」
佛说法断其邪见故,即于坐处得远尘离垢,诸法中得法眼净。时,舍利弗闻是语,得阿罗汉。是长爪梵志出家作沙门,得大力阿罗汉。
若长爪梵志不闻般若波罗蜜气分,离四句第一义相应法,小信尚不得,何况得出家道果?佛欲导引如是等大论议师利根人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诸佛有二种说法:一者、观人心随可度者,二者、观诸法相。今佛欲说诸法实相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如说〈相不相品〉中,诸天子问佛:「是般若波罗蜜甚深,云何作相?」佛告诸天子:「空则是相,无相、无作相、无生灭相、无行之相,常不生、如性相、寂灭相等。」
复次,有二种说法:一者、诤处,二者、不诤处。诤处,如余经中说;今欲明无诤处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相、无相,有物、无物,有依、无依,有对、无对,有上、无上,世界、非世界,亦如是。
问曰:
佛大慈悲心,但应说无诤法,何以说诤法?
答曰:
无诤法皆是无相,常寂灭不可说;今说布施等及无常、苦、空等诸法,皆为寂灭无戏论故说。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诤;钝根者不知佛意,取相、著心故起诤。此般若波罗蜜,诸法毕竟空故,无诤处;若毕竟空可得、可诤者,不名毕竟空。是故,《般若波罗蜜经》名无诤处,有无二事皆寂灭故。
复次,余经中多以三种门说诸法,所谓善门、不善门、无记门;今欲说非善门、非不善门、非无记门诸法相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见谛断法、思惟断法、无断法,可见有对、不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上、中、下法,小、大、无量法,如是等三法门亦如是。
复次,余经中说四念处,随声闻法门。于是比丘观内身三十六物,除欲贪病;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今于四念处,欲以异门说般若波罗蜜。如所说:菩萨观内身,于身不生觉观,不得身,以无所得故。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于身不生觉观,不得身,以无所得故。于身念处中观身而不生身觉观,是事甚难;三念处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禅、四谛等种种四法门亦如是。
复次,余经中佛说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相;今于是五众欲说异法门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如佛告须菩提:「菩萨若观色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色无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无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五受众、五道,如是等种种五法门亦如是。
余六、七、八等,乃至无量法门亦如是。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说《般若波罗蜜》因缘亦无量无边。是事广故,今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因缘起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