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初品总说如是我闻释论第三(卷第二)

「如是我闻:一时」,今当总说。

问曰:

若诸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不随他教,不受他法,不用他道,不从他闻而说法,何以言「如是我闻」?

答曰:

如汝所言,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不应从他闻法而说。

佛法非但佛口说者是,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佛法中。

如佛毘尼中说:「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

复次,如《释提桓因得道经》,佛告憍尸迦:「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我法中。」

如〈赞佛偈〉中说:

「诸世善语,
皆出佛法;
善说无失,
无过佛语。
余处虽有,
善无过语,
一切皆是,
佛法之余。
诸外道中,
设有好语,
如虫食木,
偶得成字。
初中下法,
自共相破,
如铁出金,
谁当信者?
如伊兰中,
牛头栴檀;
如苦种中,
甘善美果。
设能信者,
是人则信,
外经书中,
自出好语。
诸好实语,
皆从佛出;
如栴檀香,
出摩梨山。
除摩梨山,
无出栴檀;
如是除佛,
无出实语。」

复次,「如是我闻」,是阿难等佛大弟子辈说,入佛法相故,名为佛法。

如佛般涅槃时,于俱夷那竭国萨罗双树间,北首卧,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属爱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愁忧!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汝当问佛:『佛般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

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

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于是比丘内观身,常当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业、口业,应如是行。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法治;若心濡伏者,应教《删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复次,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树林中。』何以故?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

是故当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闻」。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故,不应言「我闻」。若佛自说「如是我闻」,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难。阿难问佛,佛教是语,是弟子所言「如是我闻」,无有咎。

复次,欲令佛法久住世间故,长老摩诃迦叶等诸阿罗汉问阿难:「佛初何处说法?说何等法?」阿难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捺国仙人鹿林中,为五比丘说是苦圣谛。我本不从他闻,法中正忆念得眼、智、明、觉。」是经,是中应广说。

如《集法经》中广说:

佛入涅槃时,地六种动,诸河反流,疾风暴发,黑云四起,恶雷掣电,雹雨骤堕,处处星流,师子恶兽哮吼唤呼,诸天、世人皆大号咷。诸天、人等皆发是言:「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间眼灭!」当是时间,一切草木、药树,华叶一时剖裂;诸须弥山王尽皆倾摇,海水波扬,地大震动,山崖崩落;诸树摧折,四面烟起,甚大可畏。陂池江河尽皆娆浊,彗星昼出。诸人啼哭,诸天忧愁,诸天女等郁伊哽咽,涕泪交流。诸学人等默然不乐,诸无学人念有为诸法一切无常。如是天、人、夜叉、罗刹、犍闼婆、甄陀罗、摩睺罗伽及诸龙等,皆大忧愁。

诸阿罗汉度老病死海,心念言:

「已渡凡夫恩爱河,
老病死券已裂破;
见身箧中四大蛇,
今入无余灭涅槃!」

诸大阿罗汉各各随意,于诸山林流泉谿谷,处处舍身而般涅槃;更有诸阿罗汉于虚空中飞腾而去,譬如鴈王现种种神力,令众人心信清净,然后般涅槃。六欲天乃至遍净天等,见诸阿罗汉皆取灭度,各心念言:「佛日既没,种种禅定解脱智慧弟子光亦灭。是诸众生有种种婬怒痴病,是法药师辈今疾灭度,谁当治者?无量智慧大海中生弟子莲华,今已干枯;法树摧折,法云散灭;大智象王既逝,象子亦随去;法商人过去,从谁求法宝?」如偈说:

「佛已永寂入涅槃,
诸灭结众亦过去;
世界如是空无智,
痴冥遂增智灯灭!」

尔时,诸天礼摩诃迦叶足,说偈言:

「耆年欲恚慢已除,
其形譬如紫金柱,
上下端严妙无比,
目明清净如莲华!」

如是赞已,白大迦叶言:「大德迦叶!仁者知不?法船欲破,法城欲颓,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灯欲灭;说法人欲去,行道人渐少,恶人力转盛,当以大慈建立佛法!」

尔时,大迦叶心如大海,澄静不动,良久而答:「汝等善说!实如所言,世间不久,无智盲冥。」于是大迦叶默然受请。尔时,诸天礼大迦叶足,忽然不现,各自还去。

是时,大迦叶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难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应当结集修妬路、阿毘昙、毘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来世人可得受行。所以者何?佛世世勤苦慈愍众生故,学得是法,为人演说;我曹亦应承用佛教,宣扬开化。」

是时,大迦叶作是语竟,住须弥山顶,挝铜揵稚,说此偈言:

「佛诸弟子!
若念于佛,
当报佛恩,
莫入涅槃!」

是揵稚音、大迦叶语声,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闻知;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来集会大迦叶所。尔时,大迦叶告诸会者:「佛法欲灭,佛从三阿僧祇劫种种勤苦,慈愍众生,学得是法。佛般涅槃已,诸弟子知法、持法、诵法者,皆亦随佛灭度;法今欲灭,未来众生甚可怜愍,失智慧眼,愚痴盲冥;佛大慈悲愍伤众生,我曹应当承用佛教,须待结集经藏竟,随意灭度。」

诸来众会,皆受教住。尔时,大迦叶选得千人,除善阿难,尽皆阿罗汉,得六神通,得共解脱,无碍解脱;悉得三明,禅定自在,能逆顺行诸三昧,皆悉无碍。诵读三藏,知内外经书,诸外道家十八种大经,尽亦读知,皆能论议,降伏异学。

问曰:

是时,有如是等无数阿罗汉,何以故正选取千人,不多取耶?

答曰:

频婆娑罗王得道,八万四千官属亦各得道。是时,王教勅宫中,常设饭食,供养千人;阿阇贳王不断是法。尔时,大迦叶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当有外道强来难问,废阙法事;今王舍城常设饭食供给千人,是中可住结集经藏。」以是故,选取千人,不得多取。

是时,大迦叶与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告语阿阇世王:「给我等食,日日送来,今我曹等结集经藏,不得他行。」

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说戒时,集和合僧。大迦叶入禅定,以天眼观,今是众中,谁有烦恼未尽应逐出者!唯有阿难一人不尽,余九百九十九人诸漏已尽,清净无垢。大迦叶从禅定起,众中手牵阿难出,言:「今清净众中结集经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

是时,阿难惭耻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随侍世尊,供给左右,未曾得如是苦恼;佛实大德,慈悲含忍。」念已,白大迦叶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诸佛法,阿罗汉者不得供给左右使令;以是故,我留残结不尽断耳。」

大迦叶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听女人出家,汝慇懃劝请,佛听为道;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岁而衰微,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我怜愍瞿昙弥,又三世诸佛法皆有四部众,我释迦文佛云何独无?」

大迦叶复言:「佛欲涅槃时,近俱夷那竭城,脊痛,四叠沤多罗僧敷卧,语汝言:『我须水。』汝不供给,是汝突吉罗罪!」阿难答言:「是时,五百乘车,截流而渡,令水浑浊,以是故不取。」大迦叶复言:「正使水浊,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浊水清净。汝何以不与?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罗忏悔!」

大迦叶复言:「佛问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寿一劫,若减一劫;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寿一劫,若减一劫。』汝默然不答。问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佛四神足好修,应住一劫,若减一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魔蔽我心,是故无言;我非恶心而不答佛。」

大迦叶复言:「汝与佛叠僧伽梨衣,以足蹈上,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尔时,有大风起,无人助我捉衣,时风吹来堕我脚下,非不恭敬,故蹈佛衣。」

大迦叶复言:「佛阴藏相,般涅槃后以示女人,是何可耻?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尔时,我思惟:『若诸女人见佛阴藏相者,便自羞耻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相,种福德根。』以是故,我示女人,不为无耻而故破戒。」

大迦叶言:「汝有六种突吉罗罪,尽应僧中悔过!」阿难言:「诺!随长老大迦叶及僧所教!」是时,阿难长跪合手,偏袒右肩,脱革屣,六种突吉罗罪忏悔。大迦叶于僧中,手牵阿难出,语阿难言:「断汝漏尽,然后来入;残结未尽,汝勿来也!」如是语竟,便自闭门。

尔时,诸阿罗汉议言:「谁能结集毘尼法藏者?」长老阿泥卢豆言:「舍利弗是第二佛,有好弟子,字憍梵波提(秦言牛呞),柔软和雅,常处闲居,住心寂燕,能知毘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树园中住,遣使请来。」

大迦叶语下坐比丘:「汝次应僧使。」下坐比丘言:「僧有何使?」大迦叶言:「僧使汝至天上尸利沙树园中,憍梵波提阿罗汉住处。」是比丘欢喜踊跃受僧勅命,白大迦叶言:「我到憍梵波提阿罗汉所,陈说何事?」大迦叶言:「到已,语憍梵钵提:大迦叶等漏尽阿罗汉,皆会阎浮提。僧有大法事,汝可疾来!」

是下坐比丘头面礼僧,右绕三匝;如金翅鸟,飞腾虚空,往到憍梵波提所,头面作礼,语憍梵波提言:「软善大德!少欲知足,常在禅定!大迦叶问讯有语:今僧有大法事,可疾下来,观众宝聚。」是时,憍梵波提心觉生疑,语是比丘言:「僧将无鬪诤事唤我来耶?无有破僧者不?佛日灭度耶?」是比丘言:「实如所言,大师佛已灭度。」憍梵波提言:「佛灭度大疾,世间眼灭!能逐佛转法轮将,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师法将,各自别离,当可奈何!摩诃目伽连今在何所?」是比丘言:「是亦灭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大人过去,众生可愍。」问:「长老阿难今何所作?」是比丘言:「长老阿难,佛灭度后,忧愁、啼哭、迷闷,不能自喻。」憍梵波提言:「阿难懊恼,由有爱结,别离生苦。罗睺罗复云何?」答言:「罗睺罗得阿罗汉故,无忧无愁,但观诸法无常相。」憍梵波提言:「难断爱已断,无忧愁。」憍梵波提言:「我失离欲大师,于是尸利沙树园中住,亦何所为?我和上、大师皆已灭度,我今不能复下阎浮提,住此般涅槃。」

说是言已,入禅定中,踊在虚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现种种神变,自心出火烧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叶所。水中有声,说此偈言:

「憍梵钵提稽首礼,
妙众第一大德僧,
闻佛灭度我随去,
如大象去象子随!」

尔时,下坐比丘持衣钵还僧。

是时中间,阿难思惟诸法,求尽残漏;其夜坐禅经行,慇懃求道。是阿难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后夜欲过,疲极偃息,却卧就枕,头未至枕,廓然得悟;如电光出,暗者见道。阿难如是入金刚定,破一切诸烦恼山;得三明、六神通、共解脱,作大力阿罗汉。

即夜到僧堂门,敲门而唤。大迦叶问言:「敲门者谁?」答言:「我是阿难。」大迦叶言:「汝何以来?」阿难言:「我今夜得尽诸漏。」大迦叶言:「不与汝开门,汝从门钥孔中来!」阿难答言:「可尔!」即以神力从门钥孔中入,礼拜僧足忏悔:「大迦叶!莫复见责!」

大迦叶手摩阿难头言:「我故为汝,使汝得道;汝无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证。譬如手画虚空,无所染著;阿罗汉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无所著。复汝本坐。」

是时,僧复议言:「憍梵波提已取灭度,更有谁能结集法藏?」长老阿泥卢豆言:「是长老阿难,于佛弟子,常侍近佛,闻经能持,佛常叹誉;是阿难能结集经藏。」是时,长老大迦叶摩阿难头言:「佛嘱累汝,令持法藏,汝应报佛恩!佛在何处最初说法?佛诸大弟子能守护法藏者,皆以灭度,唯汝一人在。汝今应随佛心,怜愍众生故,集佛法藏。」是时,阿难礼僧已,坐师子床。时大迦叶说此偈言:

「佛圣师子王,
阿难是佛子,
师子座处坐,
观众无有佛。
如是大德众,
无佛失威神,
如空无月时,
有宿而不严。
汝大智人说,
汝佛子当演,
何处佛初说,
今汝当布现!」

是时,长老阿难一心合手,向佛涅槃方如是说言:

「佛初说法时,
尔时我不见,
如是展转闻:
佛在波罗柰,
佛为五比丘,
初开甘露门,
说四真谛法:
苦集灭道谛。
阿若憍陈如,
最初得见道;
八万诸天众,
皆亦入道迹!」

是千阿罗汉闻是语已,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皆言:「咄!无常力大,如我等眼见佛说法,今乃言我闻!」便说偈言:

「我见佛身相,
犹如紫金山,
妙相众德灭,
唯有名独存。
是故当方便,
求出于三界,
勤集诸善根,
涅槃最为乐!」

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说偈言:

「咄世间无常!
如水月芭蕉,
功德满三界,
无常风所坏!」

尔时,大迦叶复说此偈:

「无常力甚大,
愚智贫富贵,
得道及未得,
一切无能免!
非巧言妙宝,
非欺诳力诤,
如火烧万物,
无常相法尔。」

大迦叶语阿难:「从《转法轮经》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相应阿含》。是名修妬路法藏。」

诸阿罗汉更问:「谁能明了集毘尼法藏?」皆言:「长老忧婆离,于五百阿罗汉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请。」即请言:「起,就师子座处坐!说佛在何处初说毘尼结戒?」忧婆离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尔时,须提那迦兰陀长者子初作婬欲,以是因缘故,结初大罪。二百五十戒义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毘尼、增一、忧婆利问、杂部、善部;如是等八十部,作毘尼藏。」

诸阿罗汉复更思惟:「谁能明了集阿毘昙藏?」念言:「长老阿难,于五百阿罗汉中,解修妬路义第一,我等今请。」即请言:「起,就师子座处坐!佛在何处初说阿毘昙?」阿难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尔时,佛告诸比丘:『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灭,是因缘故,此生中身、心受无量苦,复后世堕恶道中。诸有无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缘故,于今生种种身、心受乐,后世生天上乐处。何等五怖应远?一者杀,二者盗,三者邪婬,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如是等名阿毘昙藏。

三法藏集竟,诸天、鬼神、诸龙、天女,种种供养,雨天华香、幡盖、天衣,供养法故。于是说偈:

「怜愍世界故,
集结三藏法;
十力一切智,
说智无明灯!」

问曰:

《八犍度阿毘昙》、六分阿毘昙等,从何处出?

答曰:

佛在世时,法无违错;佛灭度后,初集法时,亦如佛在。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阇于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从是以来,展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三藏内外经书,欲解佛语故,作《发智经八犍度》,初品是世间第一法。后诸弟子等,为后人不能尽解《八犍度》故,作《鞞婆娑》。

有人言:六分阿毘昙中,第三分八品之名〈分别世处分〉(此是《楼炭经》作六分中第三分),是目犍连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须蜜菩萨作,四品是罽宾阿罗汉作;余五分诸论议师所作。

有人言: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毘昙;后犊子道人等读诵,乃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毘昙》。

摩诃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作蜫勒(蜫勒秦言箧藏),乃至今行于南天竺。

皆是广解佛语故。如说五戒:几有色,几无色?几可见,几不可见?几有对,几无对?几有漏,几无漏?几有为,几无为?几有报,几无报?几有善,几不善?几有记,几无记?如是等,是名阿毘昙。

复次,七使:欲染使,瞋恚使,有爱使,憍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是七使,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见谛断,几思惟断?几见苦断,几见集断,几见尽断,几见道断?几遍使,几不遍使?

十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是十智,几有漏,几无漏?几有为,几无为?几有漏缘,几无漏缘?几有为缘,几无为缘?几欲界缘,几色界缘,几无色界缘?几不系缘?几无碍道中修,几解脱道中修?四果得时,几得、几失?

如是等分别一切法,亦名阿毘昙。

为阿毘昙三种:一者、阿毘昙身及义,略说三十二万言;二者、六分,略说三十六万言;三者、蜫勒,略说三十二万言。

蜫勒广比诸事以类相从,非阿毘昙。

略说「如是我闻:一时」总义竟。

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释论第四

【经】

婆伽婆。

【论】

今当说。

释曰:

云何名婆伽婆?

婆伽婆者,「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

复次,「婆伽」名「分别」,「婆」名「巧」,巧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故名「婆伽婆」。

复次,「婆伽」名「名声」,「婆」名「有」,是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转轮圣王、释、梵、护世者,无有及佛,何况诸余凡庶!所以者何?转轮圣王与结相应,佛已离结;转轮圣王没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渡;转轮圣王为恩爱奴仆,佛已永离;转轮圣王处在世间旷野灾患,佛已得离;转轮圣王处在无明暗中,佛处第一明中;转轮圣王若极多领四天下,佛领无量诸世界;转轮圣王财自在,佛心自在;转轮圣王贪求天乐,佛乃至有顶乐亦不贪著;转轮圣王从他求乐,佛内心自乐。以是因缘,佛胜转轮圣王。诸余释、梵、护世者,亦复如是,但于转轮圣王小胜。

复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婬怒痴故,称为「婆伽婆」。

问曰:

如阿罗汉、辟支佛亦破婬怒痴,与佛何异?

答曰:

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余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如舍利弗瞋恚气残,难陀婬欲气残,必陵伽婆磋慢气残;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

时,佛从禅起经行,罗睺罗从佛经行,佛问罗睺罗:「何以羸瘦?」罗睺罗说偈答佛:

「若人食油则得力,
若食酥者得好色,
食麻滓菜无色力,
大德世尊自当知!」

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是时,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以无事而受人请,大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白衣云何当得大信清净?」舍利弗言:「我大师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今不得受人请。」于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云何心得大信?愿佛勅舍利弗还受人请!」佛言:「此人心坚,不可移转。」佛尔时引本生因缘:「昔有一国王为毒蛇所囓,王时欲死,呼诸良医令治蛇毒。时诸医言:『还令蛇嗽,毒气乃尽。』是时诸医各设呪术,所囓王蛇即来王所。诸医积薪燃火,勅蛇还嗽汝毒,若不尔者,当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还嗽?此事剧死!』思惟心定,即时入火。尔时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坚,不可动也。」

复次,长老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告必陵伽婆蹉忏谢恒神!必陵伽婆蹉即时合手语恒神言:「小婢莫瞋!今忏谢汝!」是时,大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佛语恒神:「汝见陵伽婆蹉合手忏谢不?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

如是诸阿罗汉虽断结使,犹有残气。如诸佛世尊,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如左右眼,心无憎爱,是以永无残气。

栴阇婆罗门女木杅谤佛,于大众中言:「汝使我有娠,何以不忧?与我衣食!为尔无羞,诳惑余人!」是时,五百婆罗门师等,皆举手唱言:「是!是!我曹知此事。」是时,佛无异色,亦无惭色。此事即时彰露,地为大动,诸天供养,散众名华,赞叹佛德,佛无喜色。

复次,佛食马麦,亦无忧戚;天王献食,百味具足,不以为悦,一心无二。

如是等种种饮食、衣被、卧具,赞呵、轻敬等种种事中,心无异也。譬如真金,烧锻打磨,都无增损。

以是故,阿罗汉虽断结得道,犹有残气,不得称婆伽婆。

问曰:

婆伽婆正有此一名?更有余名?

答曰:

佛功德无量,名号亦无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识故。复有异名,名多陀阿伽陀等。

云何名多陀阿伽陀?

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复名阿罗呵。云何名阿罗呵?

「阿罗」名「贼」,「呵」名「杀」,是名「杀贼」。如偈说:

「佛以忍为铠,
精进为刚甲,
持戒为大马,
禅定为良弓,
智慧为好箭;
外破魔王军,
内灭烦恼贼,
是名阿罗呵。」

复次,「阿」名「不」,「罗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种子,后世田中不生,无明糠脱故。

复次,「阿罗呵」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以是故,佛名阿罗呵。

复名三藐三佛陀。云何名三藐三佛陀?

「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

问曰:

云何正遍知?

答曰:

知苦如苦相,
知集如集相,
知灭如灭相,
知道如道相。

是名三藐三佛陀。

复次,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名不坏相?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过诸法如涅槃相不动。以是故,名三藐三佛陀。

复次,一切十方诸世界名号,六道所摄众生名号;众生先世因缘,未来世生处;一切十方众生心相,诸结使、诸善根、诸出要,如是等一切诸法悉知,是名三藐三佛陀。

复名鞞侈遮罗那三般那,秦言明行具足。

云何名明行具足?

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

问曰:

神通、明有何等异?

答曰:

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

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

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

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

问曰:

若尔者,与佛有何等异?

答曰:

彼虽得三明,明不满足,佛悉满足,是为异。

问曰:

云何不满?云何满?

答曰:

诸阿罗汉、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罗汉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万劫,乃至八万劫,过是以往不能复知,是故不满。天眼明未来世亦如是。佛一念中生、住、灭时,诸结使分,生时如是,住时如是,灭时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断结使悉觉了。知如是结使解脱,得尔所有为法解脱,得尔所无为法解脱,乃至道比忍见谛道十五心中。诸声闻、辟支佛所不觉知,时少疾故。如是知过去众生因缘、漏尽,未来、现在亦如是,是故名佛明行具足。

行名身口业,唯佛身、口业具足,余皆有失,是名明行具足。

复名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说」,是名「好去」、「好说」。

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如偈说:

「佛一切智为大车,
八正道行入涅槃。」

是名好去。

好说者,如诸法实相说,不著法爱说。观弟子智慧力,是人正使一切方便神通智力化之,亦无如之何。是人可度是疾、是迟,是人应是处度;是人应说布施,或说戒,或说涅槃;是人应说五众、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能入道。如是等种种知弟子智力而为说法,是名好说。

复名路迦惫:「路迦」秦言「世」,「惫」名「知」,是名知世间。

问曰:

云何知世间?

答曰:

知二种世间:一、众生,二、非众生。及如实相知世间、世间因、知世间灭、出世间道。

复次,知世间,非如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

复次,知世间相,非有常非无常,非有边非无边,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净、常不坏相如虚空,是名知世间。

复名阿耨多罗,秦言「无上」。

云何无上?

涅槃法无上。佛自知是涅槃不从他闻,亦将导众生令至涅槃。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

复次,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无有与等者,何况能过!故言无上。

复次,「阿」名「无」,「耨多罗」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实非清净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语言道,亦实清净故,以是故名无答。

复名富楼沙昙藐婆罗提:「富楼沙」秦言「丈夫」,「昙藐」言「可化」,「婆罗提」言「调御师」,是名「可化丈夫调御师」。

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有时杂语,以此调御令不失道。如偈说:

「佛法为车弟子马,
实法宝主佛调御,
若马出道失正辙,
如是当治令调伏。
若小不调轻法治,
好善成立为上道,
若不可治便弃舍,
以是调御为无上。」

复次,调御师有五种:初父母兄姊亲里,中官法,下师法——今世三种法治,后世阎罗王治,佛以今世乐、后世乐及涅槃乐利益,故名师。上四种法治人不久毕坏,不能常实成就。佛成人以三种道,常随道不失,如火自相不舍乃至灭;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舍。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调御师。

问曰:

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独言丈夫?

答曰:

男尊女卑故,女从男故,男为事业主故。

复次,女人有五碍:不得作转轮王、释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以是故不说。

复次,若言佛为女人调御师,为不尊重。若说丈夫,一切都摄。譬如王来,不应独来,必有侍从。如是说丈夫,二根、无根及女尽摄,以是故说丈夫。用是因缘故,佛名可化丈夫调御师。

复名舍多提婆魔舍喃:「舍多」秦言「教师」,「提婆」言「天」,「魔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师」。

云何名天人教师?

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随教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

问曰:

佛能度龙、鬼、神等堕余道中生者,何以独言天人师?

答曰:

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如白色人,虽有黑黡子,不名黑人,黑少故。

复次,人中结使薄,厌心易得;天中智慧利。以是故,二处易得道,余道中不尔。

复次,言天则摄一切天,言人则摄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则天大,地上则人大,是故说天则天上尽摄,说人则地上尽摄。

复次,人中得受戒律仪、见谛道、思惟道及诸道果。或有人言:余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以是故,佛为天人师。

复次,人中行乐因多,天中乐报多;善法是乐因,乐是善法报。余道中善因报少,以是故,佛为天人师。

复名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为佛陀。

问曰:

余人亦知一切诸法,如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如韦纽天(秦言「遍闷」),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如鸠摩罗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鸡持铃,捉赤幡,骑孔雀,皆是诸天大将。如是等诸天,各各言大,皆称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学其经书,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

答曰:

此不应一切智。何以故?瞋恚、憍慢心著故。如偈说:

「若彩画像及泥像,
闻经中天及赞天,
如是四种诸天等,
各各手执诸兵杖。
若力不如畏怖他,
若心不善恐怖他,
此天定必若怖他,
若少力故畏怖他。
是天一切常怖畏,
不能除却诸衰苦。
有人奉事恭敬者,
现世不免没忧海;
有人不敬不供养,
现世不妨受富乐。
当知虚诳无实事,
是故智人不属天。
若世间中诸众生,
业因缘故如循环,
福德缘故生天上,
杂业因缘故人中,
世间行业属因缘,
是故智者不依天!」

复次,是三天,爱之则欲令得一切愿,恶之则欲令七世灭。佛不尔。菩萨时,若怨家贼来欲杀,尚自以身肉、头目、髓脑而供养之,何况得佛不惜身时!以是故,独佛应当受佛名号。应当归命佛,以佛为师,不应事天。

复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净心,诸结使灭。

诸天虽有福德神力,诸结使不灭故,心不清净;心不清净故,神力亦少。

声闻、辟支佛虽结使灭,心清净,福德薄故力势少。

佛二法满足,故称胜一切人;余人不胜一切人。

婆伽婆名有德,先已说。

复名阿婆磨(秦言无等),复名阿婆摩婆摩(秦言无等等),复名路迦那他(秦言世尊),复名波罗伽(秦言度彼岸),复名婆檀陀(秦言大德),复名尸梨伽那(秦言厚德),如是等无量名号。父母名字悉达陀(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故,是名为佛,应受诸天世人供养。如是等得名大德、厚德。如是种种,随德立名。

问曰:

汝爱刹利种净饭王子字悉达多,以是故而大称赞言一切智,一切智人无也!

答曰:

不尔!汝恶邪故妬瞋佛,作妄语,实有一切智人。何以故?佛一切众生中,身色颜貌,端正无比,相、德、明具,胜一切人。小人见佛身相,亦知是一切智人,何况大人!

如《放牛譬喻经》中说:

摩伽陀国王频婆娑罗,请佛三月,及五百弟子。王须新乳酪酥供养佛及比丘僧,语诸放牛人,来近处住,日日送新乳酪酥。竟三月,王怜愍此放牛人,语言:「汝往见佛,还出放牛。」诸放牛人往诣佛所,于道中自共论言:「我等闻人说佛是一切智人,我等是下劣小人,何能别知实有一切智人!」诸婆罗门喜好酥酪故,常来往诸放牛人所作亲厚,放牛人由是闻婆罗门种种经书名字。故言:「四违陀经中治病法、鬪战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论议难问法,如是等六十四种世间伎艺,净饭王子广学多闻,若知此事不足为难。其从生已来不放牛,我等以放牛秘法问之,若能解者,实是一切智人。」

作是论已,前入竹园,见佛光明照于林间。进前觅佛,见坐树下,状似金山,如酥投火,其炎大明,有似融金,散竹林间上,紫金光色,视之无厌,心大欢喜,自相谓言:

「今此释师子,
一切智有无,
见之无不喜,
此事亦已足。
光明第一照,
颜貌甚贵重,
身相威德备,
与佛名相称。
相相皆分明,
威神亦满足,
福德自缠络,
见者无不爱;
圆光身处中,
观者无厌足!
若有一切智,
必有是功德。
一切诸彩画,
宝饰庄严像,
欲比此妙身,
不可以为喻!
能满诸观者,
令得第一乐,
见之发净信,
必是一切智!」

如是思惟已,礼佛而坐,问佛言:「放牛人有几法成就,能令牛群番息?有几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

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番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隐处,知留乳,知养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番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长善法。

「云何知色?知黑、白、杂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

「云何知相?知牛吉不吉相,与他群合,因相则识;比丘亦如是,见善业相,知是智人;见恶业相,知是愚人。

「云何刮刷?为诸虫饮血则增长诸疮,刮刷则除害;比丘亦如是,恶邪觉观虫饮善根血,增长心疮,除则安隐。

「云何覆疮?若衣若草叶以防蚊虻恶刺;比丘亦如是,念正观法,覆六情疮,不令烦恼贪欲、瞋恚恶虫刺蕀所伤。

「云何知作烟?除诸蚊虻,牛遥见烟则来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如所闻而说,除诸结使蚊虻,以说法烟引众生入于无我实相空舍中。

「云何知道?知牛所行来去好恶道;比丘亦如是,知八圣道能至涅槃,离断常恶道。

「云何知牛所宜处?能令牛番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说佛法时,得清净法喜,诸善根增盛。

「云何知济?知易入易度无波浪恶虫处;比丘亦如是,能至多闻比丘所问法。说法者知前人心利钝、烦恼轻重,令入好济,安隐得度。

「云何知安隐处?知所住处无虎、狼、师子、恶虫、毒兽;比丘亦如是,知四念处安隐,无烦恼、恶魔、毒兽,比丘入此,则安隐无患。

「云何留乳?犊母爱念犊子故与乳,以留残乳故犊母欢喜,则犊子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罄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无乏。

「云何知养牛主?诸大特牛能守牛群故,应养护,不令羸瘦,饮以麻油,饰以璎珞,标以铁角,摩刷、赞誉称等;比丘亦如是,众僧中有威德大人,护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众得种诸善根,随其所宜恭敬供养等。」

放牛人闻此语已,如是思惟:「我等所知不过三四事,放牛师辈远不过五六事,今闻此说,叹未曾有!若知此事,余亦皆尔,实是一切智人,无复疑也。」

是经,此中应广说。以是故,知有一切智人。

问曰:

世间不应有一切智人。何以故?无见一切智人者。

答曰:

不尔!不见有二种,不可以不见故便言无。

一者、事实有,以因缘覆故不见。譬如人姓族初,及雪山斤两、恒河边沙数,有而不可知。

二者、实无,无故不见。譬如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覆而不见。

如是一切智人,因缘覆故汝不见,非无一切智人。何等是覆因缘?未得四信,心著恶邪;汝以是因缘覆故,不见一切智人。

问曰:

所知处无量故,无一切智人。诸法无量无边,多人和合尚不能知,何况一人!以是故,无一切智人!

答曰:

如诸法无量,智慧亦无量无数无边;如函大盖亦大,函小盖亦小。

问曰:

佛自说佛法,不说余经。若药方、星宿、算经世典,如是等法;若是一切智人,何以不说?以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答曰:

虽知一切法,用故说,不用故不说;有人问故说,不问故不说。

复次,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已摄一切法。

问曰:

十四难不答故,知非一切智人。何等十四难?

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

答曰:

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搆牛角得几升乳,是为非问,不应答。

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

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如渡处有恶虫水,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

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无,非令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如一道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

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答,以无儿故。

复次,此十四难,是邪见非真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

复次,置不答,是为答。有四种答:一、决了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隐;二、解义答;三、反问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

汝言无一切智人,有是言而无义,是大妄语。实有一切智人。何以故?得十力故:知处非处故,知因缘业报故,知诸禅定解脱故,知众生根善恶故,知种种欲解故,知种种世间无量性故,知一切至处道故,先世行处忆念知故,天眼分明得故,知一切漏尽故;净不净分明知故,说一切世界中上法故,得甘露味故,得中道故,知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实相故,永离三界欲故。如是种种因缘故,佛为一切智人。

问曰:

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

答曰:

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如赞佛偈说:

「顶生转轮王,
如日月灯明;
释迦贵种族,
净饭王太子。
生时动三千,
须弥山海水;
为破老病死,
哀愍故生世。
生时行七步,
光明满十方;
四观发大音,
我生胎分尽。
成佛说妙法,
大音振法鼓;
以此觉众生,
世间无明睡。
如是等种种,
希有事已现;
诸天及世人,
见之皆欢喜!
佛相庄严身,
大光满月面;
一切诸男女,
视之无厌足!
生身乳𫗦力,
胜万亿香象;
神足力无上,
智慧力无量。
佛身大光明,
照曜佛身表;
佛在光明中,
如月在光里。
种种恶毁佛,
佛亦无恶想;
种种称誉佛,
佛亦无憙想。
大慈视一切,
怨亲等无异;
一切有识类,
咸皆知此事。
忍辱慈悲力,
故能胜一切;
为度众生故,
世世受勤苦。
其心常一定,
为众作利益。
智慧力有十,
无畏力有四,
不共有十八,
无量功德藏。
如是等无数,
希有功德力,
如师子无畏,
破诸外道法,
转无上梵轮,
度脱诸三界。」

是名为婆伽婆。

婆伽婆义无量,若广说则废余事,以是故略说。

大智度论卷第二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