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共摩诃比丘僧释论第六
【经】
共摩诃比丘僧。
【论】
「共」名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是名为「共」。
「摩诃」,秦言大,或多,或胜。
云何大?一切众中最上故,一切障碍断故,天王等大人恭敬故,是名为大。
云何多?数至五千,故名多。
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道论议,能破故名胜。
云何名「比丘」?
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
如经中说:「舍利弗入城乞食,得已,向壁坐食。是时有梵志女,名净目,来见舍利弗,问舍利弗言:『沙门汝食耶?』答言:『食。』净目言:『汝沙门下口食耶?』答言:『不!姊。』『仰口食耶?』『不!』『方口食耶?』『不!』『四维口食耶?』『不!』净目言:『食法有四种,我问汝,汝言不;我不解,汝当说。』舍利弗言:『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殖树等不净活命者,是名下口食。有出家人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学种种呪术,卜筮吉凶,如是等种种不净活命者,是名四维口食。姊!我不堕是四不净食中,我用清净乞食活命。』是时净目闻说清净法食,欢喜信解。舍利弗因为说法,得须陀洹道。」
如是清净乞食活命,故名乞士。
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
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
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
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著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如佛说:「有人能剃头著染衣,一心受戒,是人渐渐断结,离苦入涅槃。」
云何名僧伽?「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是僧四种:有羞僧、无羞僧、哑羊僧、实僧。
云何名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是名有羞僧。
云何名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是名无羞僧。
云何名哑羊僧?虽不破戒,钝根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杀,不能作声,是名哑羊僧。
云何名实僧?若学人、若无学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
是中二种僧,可共百一羯磨、说戒、受岁,种种得作。
是中实声闻僧六千五百。菩萨僧二种:有羞僧、实僧。以是实僧故,余皆得名僧。以是故名比丘僧。
【经】
大数五千分。
【论】
云何名「大数」?少过少减,是名为「大数」。
云何名「分」?多众边取一分,是名「分」。
是诸比丘,千万众中取一分五千人,以是故名「五千分」。
【经】
皆是阿罗汉。
【论】
云何名阿罗汉?
「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是名「阿罗汉」。
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经】
诸漏已尽。
【论】
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也。
【经】
无复烦恼。
【论】
一切结、使、流、受、扼、缚、盖、见、缠等断除故,名无烦恼也。
【经】
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论】
问曰:
何以说「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答曰:
外道离欲人,一处一道心得解脱,非于一切障法得解脱。以是故,阿罗汉名「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复次,诸阿罗汉二道心得解脱:见谛道、思惟道,以是故名心得好解脱。学人心虽得解脱,非好解脱。何以故?有残结使故。
复次,诸外道等助道法不满,若行一功德,若行二功德,求道不能得。如人但布施求清净;如人祀天,言能脱忧衰,能得常乐国中生;亦更有言八清净道:一、自觉,二、闻,三、读经,四、畏内苦,五、畏大众生苦,六、畏天苦,七、得好师,八、大布施——但说第八名清净道。
复次,有外道但布施、持戒说清净,有但布施、禅定说清净,有但布施、求智慧说清净。
如是等种种道不具足,若无功德、若少功德说清净。是人虽一处心得解脱,不名好解脱,涅槃道不满足故。如偈说:
是中应说《须跋陀梵志经》:「须跋陀梵志,年百二十岁,得五神通,阿那跋达多池边住。夜梦见一切人失眼,裸形,冥中立。日堕、地破,大海水竭,大风起吹须弥山破散。
「觉已恐怖,思惟言:『何以故尔?我命欲尽?若天地主欲堕?』犹豫不能自了,以有此恶梦故。
「先世有善知识天,从上来下,语须跋陀言:『汝莫恐怖!有一切智人名佛,后夜半当入无余涅槃,是故汝梦,不为汝身。』
「是时,须跋陀明日到拘夷那竭国,树林中见阿难经行,语阿难言:『我闻汝师说新涅槃道,今日夜半当取灭度!我心有疑,请欲见佛,决我所疑。』
「阿难答言:『世尊身极,汝若难问,劳扰世尊。』须跋陀如是重请至三,阿难答如初。
「佛遥闻之勅语阿难:『听须跋陀梵志来前,自在难问,是吾末后共谈,最后得道弟子。』
「是时须跋陀得前见佛,问讯世尊已,于一面坐,如是念:『诸外道辈,舍恩爱财宝出家,皆不得道,独瞿昙沙门得道。』
「如是念竟,即问佛言:『是阎浮提地六师辈,各自称言我是一切智人,是语实不?』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无八正道,是中无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若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须跋陀!是我法中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道果,第二、第三、第四道果。余外道法皆空,无道、无果,无沙门,无婆罗门。如是我大众中,实作师子吼!』
「须跋陀梵志闻是法,得阿罗汉道。思惟言:『我不应佛后般涅槃。』如是思惟竟,在佛前结加趺坐,自以神力,身中出火烧身而取灭度。」
以是故,佛言:「无功德、少功德,是助道法不满,皆不得度。」佛说一切功德具足故,能度弟子。譬如小药师,以一种药、二种药,不具足故,不能差重病;大药师辈,具足众药,能差诸病。
问曰:
若一切三界烦恼离故,心得解脱,何以故佛言「染爱离,心得解脱」?
答曰:
爱能系闭心,有大力,以是故说;不说余烦恼。爱断余则断。
复次,若人言王来,知必有将从;染爱亦如是。又如捉巾一头,余则尽随;爱染亦如是,爱断则知余烦恼皆已断。
复次,诸结使皆属爱、见:属爱烦恼覆心,属见烦恼覆慧。如是爱离故,属爱结使亦离,得心解脱。如是无明离故,属见结使亦离,得慧解脱。
复次,是五千阿罗汉,应不退法,得无生智,以是故言「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不退故。退法阿罗汉得时解脱,如劬提迦等,虽得解脱,非好解脱,以退法故。
【经】
心调柔软。
【论】
若有恭敬供养、瞋恚骂詈挝打者,心等无异;若得珍宝、瓦石,视之一等;若有持刀斫截手足,有持栴檀涂身者,亦等无异。
复次,婬欲、瞋恚、憍、慢、疑、见,根本已断故,是谓心调柔软。
复次,是诸阿罗汉,欲染处不染,应瞋处不瞋,应痴处不痴,守护六情,以是故名心调柔软。如偈说:
诸余凡人辈,不能守护六情,欲、瞋、慢、痴、疑、见不断故,不调柔,如恶弊马。以是故,诸阿罗汉名心调柔软。
【经】
摩诃那伽。
【论】
「摩诃」言大,「那」名不,「伽」名罪。诸阿罗汉诸烦恼断,以是故名不罪。
复次,「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无数阿罗汉中最大力,是以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
复次,如善调象王,能破大军,直入不回,不畏刀杖,不难水火,不走不退,死至不避。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修禅定、智慧故,能破魔军及诸结使贼。骂詈、挝打,不悔、不恚;老死、水火,不畏不难。
复次,如大龙王从大海出,起于大云,遍覆虚空,放大电光,明照天地,澍大洪雨,润泽万物。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从禅定、智慧大海水中出,起慈悲云,润及可度,现大光明,种种变化,说实法相,雨弟子心,令生善牙。
【经】
所作已办。
【论】
问曰:
云何名所作?云何名已办?
答曰:
信、戒、舍、定等诸善法得故,名为所作;智慧、精进、解脱等诸善法得故,是名已办。二法具足满故,名「所作已办」。
复次,诸烦恼有二种:一种属爱,一种属见。属爱烦恼断故名所作,属见烦恼断故名已办。
复次,色法善见故名所作,无色法善见故名已办。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等二法亦如是。
复次,不善、无记法断故名所作,善法思惟故名已办。闻、思慧成就故名所作,修慧成就故名已办。种种三法亦如是。
复次,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得故名所作,苦法忍等诸无漏善根得故名已办。
见谛道得故名所作,思惟道得故名已办。
成学道故名所作,无学道得故名已办。
心解脱得故名所作,慧解脱得故名已办。
漏尽故名所作,得共解脱故名已办。
一切结使除故名所作,得非时解脱故名已办。
自利益竟故名所作,利益他人故名已办。
如是等所作已办义,自在说。
【经】
弃担能担。
【论】
五众麁重常恼故名为「担」。如佛所说:「何谓担?五众是担。」诸阿罗汉此担已除,以是故言「弃担」。
「能担」者,是佛法中二种功德担应担:一者自益利,二者他益利。一切诸漏尽、不悔解脱等诸功德,是名自利益;信、戒、舍、定、慧等诸功德能与他人,是名利益他。是诸阿罗汉,自担、他担能担,故名能担。
复次,譬如大牛壮力,能服重载;此诸阿罗汉亦如是,得无漏根、力、觉、道,能担佛法大事担。以是故诸阿罗汉名能担。
【经】
逮得己利。
【论】
云何名己利?云何非己利?
行诸善法,是名己利;诸余非法,是名非己利。
复次,信、戒、舍、定、慧等诸功德,一切财宝胜故,今世后世常得乐故,能到甘露城故,以是三因缘故名己利。如〈信品〉中偈说:
复次,若人今世得乐,后世得乐,及涅槃常乐,是名己利;余非己利。如偈说:
复次,八正道及沙门果,是名诸阿罗汉己利。是五千阿罗汉得道及果,二事俱得,故名己利。以是故言逮得己利。
【经】
尽诸有结。
【论】
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云何欲有?「欲界系业取因缘,后世能生,亦是业报,是名欲有。」
色有、无色有亦如是。是名为「有」。
结尽者,结有九结:爱结、恚结、慢结、痴结、疑结、见结、取结、悭结、嫉结。
是结使尽及有,是有尽及结使,以是故名有结尽。
问曰:
诸阿罗汉结使应永尽,得一切烦恼离故。有不应尽。何以故?阿罗汉未灭度时,眼根等五众、十二入、十八持诸有成就故。
答曰:
无所妨!是果中说因。
如佛语:「檀越施食时,与五事:命、色、力、乐、𥊳。」食不能必与五事,有人大得饮食而死,有人得少许食而活。食为五事因,是故佛言施食得五事。
如偈说:
亦如人食百斤金,金不可食,金是食因,故言「食金」。佛言「女人为戒垢」,女人非戒垢,是戒垢因故,言「女人为戒垢」。如人从高处堕未至地,言此人死,虽未死,知必死故,言「此人死」。如是诸阿罗汉结使已尽,知有必当尽故,言「有结尽」。
【经】
正智已得解脱。
【论】
如摩犍提梵志弟子,举其尸著床上,舆行城市中多人处,唱言:「若有眼见摩犍提尸者,是人皆得清净道,何况礼拜供养者!」多有人信其言。诸比丘闻是语,白佛言:「世尊!是事云何?」
佛说偈言:
以是故言「正智得解脱」。
问曰:
诸阿罗汉所作已办,更不求进,何以故常在佛边,不余处度众生?
答曰:
一切十方众生,虽尽应供养佛,阿罗汉受恩重故,应倍供养。所以者何?是阿罗汉从佛得成,受无量功德,知结使断,信心转多,是故诸大德阿罗汉,佛边受功德乐味,供养恭敬,报佛恩故,在佛边住。
诸阿罗汉围绕佛故,佛德益尊。如梵天人遶梵天王,如三十三天遶释提桓因,如诸鬼神遶毘沙门王,如诸小王遶转轮圣王,如病人病愈住大医边;如是诸阿罗汉住在佛边,诸阿罗汉围绕供养故,佛德益尊。
问曰:
若诸阿罗汉所作已办,逮得己利,不须听法,何以故说般若波罗蜜时,共五千阿罗汉?
答曰:
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佛欲以甚深智慧法试。如佛问舍利弗,如《波罗延经》阿耆陀难中偈说:
「是中,云何学人?云何数法人?」尔时,舍利弗默然。如是三问,三默。佛示义端,告舍利弗:「有生不?」舍利弗答:「世尊!有生。有生者,欲为灭有为生法故,名学人;以智慧得无生法故,名数法人。」是经,此中应广说。
复次,若有漏、若无漏,诸禅定未得故欲得,已得欲令坚深故,诸阿罗汉佛边听法。
复次,现前乐故,如《难陀迦经》中说:「以今世乐故听法。」
复次,诸阿罗汉在佛边听法,心无厌足,如《蜫卢提迦经》中说:「舍利弗语蜫卢提迦:『我法中听法无厌。』」
复次,如佛大师,自一心从弟子边听法,不应难言阿罗汉所作已办,何以听法?譬如饱满人得好食,犹尚更食,云何饥渴人而言不应食!以是故,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常在佛边听法。
复次,佛住解脱法中,诸阿罗汉亦住解脱法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如《栴檀譬喻经》中言:「有栴檀林,伊兰围之;有伊兰林,栴檀围之。有栴檀,栴檀以为丛林;有伊兰,伊兰自相围绕。」佛、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佛住善法解脱中,诸阿罗汉亦住善法解脱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
佛以大众围绕,如须弥山王,十宝山围绕;如白香象王,白香象围绕;如师子王,师子众围遶。佛亦如是,佛为世间无上福田,与诸弟子围绕共住。
【经】
唯除阿难在学地,得须陀洹。
【论】
问曰:
何以言「唯除阿难」?
答曰:
上所赞诸阿罗汉,阿难不在其数。何以故?以在学地,未离欲故。
问曰:
大德阿难第三师,大众法将,种涅槃种已无量劫,常近佛,持法藏。
大德利根,何以至今未离欲作学人?
答曰:
大德阿难本愿如是:「我于多闻众中最第一。」亦以诸佛法,阿罗汉所作已办,不应作供给供养人,以其于佛法中能办大事,烦恼贼破,共佛在解脱床上坐故。
复次,长老阿难种种诸经,听、持、诵利、观故智慧多,摄心少;二功德等者,可得漏尽道。以是故,长老阿难是学人须陀洹。
复次,贪供给世尊故,是阿难为佛作供给人;如是念:「若我早取漏尽道,便远世尊,不得作供给人。」以是故,阿难虽能得阿罗汉道,自制不取。
复次,处、时、人未合故。何等处?能集法千阿罗汉未在耆阇崛山,是为处;世尊过去时未到;长老婆耆子不在。以是故,长老阿难漏不尽。要在世尊过去,集法众合,婆耆子说法劝谏——三事合故,得漏尽道。
复次,大德阿难厌世法少,不如余人。是阿难世世王者种,端正无比,福德无量;世尊近亲,常侍从佛,必有此念:「我佛近侍,知法宝藏,漏尽道法,我不畏失。」以是事故,不大慇懃。
问曰:
大德阿难名,以何因缘?是先世因缘?是父母作字?是依因缘立名?
答曰:
是先世因缘,亦父母作名,亦依因缘立字。
问曰:
云何先世因缘?
答曰:
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干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一宿。尔时,瓦师布施草坐、灯明、石蜜浆,三事供养佛及比丘僧,便发愿言:「我于当来老、病、死、恼五恶之世作佛,如今佛名释迦文;我佛弟子名,亦如今佛弟子名。」以佛愿故,得字阿难。
复次,阿难世世立愿:「我在释迦文佛弟子多闻众中,愿最第一,字阿难。」
复次,阿难世世忍辱除瞋,以是因缘故,生便端正。父母以其端正,见者皆欢喜故,字阿难(阿难者,秦言欢喜)。
是为先世因缘字。
云何父母作字?
昔有日种王名师子颊,其王有四子:第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有一女,名甘露味。
净饭王有二子:佛、难陀。
白饭王有二子:跋提、提沙。
斛饭王有二子:提婆达多、阿难。
甘露饭王有二子:摩诃男、阿泥卢豆。
甘露味女有一子,名施婆罗。
是中悉达陀菩萨渐渐长大,弃转轮圣王位,夜半出家,至沤楼鞞罗国中尼连禅河边,六年苦行。是时,净饭王爱念子故,常遣使问讯,欲知消息:「我子得道不?若病?若死?」
使来白王:「菩萨唯有皮骨筋相连持耳,命甚微弱!若今日、若明日,不复久也。」王闻其言,甚大愁念,没忧恼海。「我子既不作转轮王,又不得作佛,一何衰苦,无所得而死!」如是忧恼,荒迷愦塞。是时,菩萨弃苦行处,食百味乳糜,身体充满;于尼连禅水中洗浴已,至菩提树下,坐金刚座而自誓言:「要不破此结加趺坐,成一切智;不得一切智,终不起也。」是时,魔王将十八亿众到菩萨所,敢与菩萨决其得失。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魔不如而退,自念:「菩萨叵胜,当恼其父。」至净饭王所,诡言:「汝子今日后夜已了。」王闻此语,惊怖堕床,如热沙中鱼。王时悲哭而说偈言:
是时,菩提树神大欢喜,持天曼陀罗华,至净饭王所,说偈言:
王言:「前有天来言『汝子已了』,汝今来言『坏魔得道』;二语相违,谁可信者?」
树神又言:「实不妄语。前来天者诡言已了,是魔怀嫉,故来相恼。今日诸天、龙神华香供养,空中悬缯;汝子身出光明,遍照天地。」王闻其言,于一切苦恼心得解脱。
王言:「我子虽舍转轮圣王,今得法转轮王,定得大利,无所失也。」王心大欢喜。是时,斛饭王家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王心欢喜言:「今日大吉,是欢喜日!」语来使言:「是儿当字为阿难。」
是为父母作字。
云何依因缘立名?
阿难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老少好丑,容貌颜状,皆于身中现。其身明净,女人见之,欲心即动,是故佛听阿难著覆肩衣。是阿难能令他人见者心眼欢喜,故名阿难。于是造论者赞言:
如是阿难虽能得阿罗汉道,以供给供养佛故,自不尽漏。以此大功德故,虽非无学,在无学数中;虽未离欲,在离欲数中;以是故共数五千中。以实未是阿罗汉故,言「唯除阿难」。